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竹腔注射甲胺磷防治竹虫综合效应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竹秆竹腔注射甲胺磷方法防治笋期、枝干、食叶害虫的效果均在90%以上,防治后对竹林害虫天敌影响小,不影响竹笋食用,成本也较低,宜在竹虫为害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对政和县受害严重的竹林,采用竹腔注射40%的氧化乐果、水胺硫磷等几种农药,并按不同比例、不同时间、筛选出最佳防治措施,害虫死亡率达98%以上。同时对竹小蜂、竹介壳虫等害虫也有毒杀效果,此方法适合于远离村庄、且交通不便的高山地带的竹林,是一种具有广泛推广意义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竹长尾小蜂Diomrusaiolomorphikamijo的生态学特性观察表明:羽化期内成蜂羽化数与温度成正比,与湿度成反比;海拔增高,羽化延迟;地理位置北移,羽化历期延长。幼虫在空间呈聚集分布,且在竹梢上的垂直分布规律与竹广肩小蜂相同;在一定密度范围内,种群密度与竹广肩小蜂种群密度线性相关。竹腔注射内吸性农药防治竹广肩小蜂初龄幼虫时,残存虫口中竹长尾小蜂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未防治林分。 相似文献
8.
9.
通过对竹长尾小蜂Diomrus aiolmorphi kamijo的生态特性观察表明:羽化期内成蜂羽化数与温度成正比,与湿度成反比:海拔增高,羽化延迟;地理位置北移,羽化历期延长。幼虫在空间呈聚集分布,且在竹梢上的垂直分规律与竹广肩小蜂相同;在一定密度范围内,种群蜜度与竹广肩小蜂种群蜜度线相性关。竹腔注射内吸性农药防治竹广肩小蜂初龄幼虫时,残存虫中竹长尾小蜂所占比例有高于示防治林分。 相似文献
10.
11.
对竹小蜂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幼虫种群呈普通聚集分布。在较低密度下,其基本成分是面积为4株楠竹大小的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进行化学防治以后,对种群的空间分布型无影响。但因种群密度降低而使种群聚集程度提高。幼虫在竹梢中部的分布显著不同于上部,而与下部无显著差异。在株内取样调查时,以竹梢中部为最佳:进行样地调查时,以双对角线法取样为最佳。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采用竹腔注射40油防治两色绿刺蛾均有效果.注射剂量3~5 mL/株较剂量1~2 mL/株的防治效果好.竹腔注射3~5 mL/株40%氧化乐果乳油,施药5 d后,两色绿刺蛾虫口校正死亡率可达93.5%以上. 相似文献
14.
注射法大面积防治楠竹小蜂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氧化乐果、敌敌畏、甲胺磷、水胺硫磷四种药剂防治竹小蜂试验表明,氧化乐果优于敌敌畏,敌敌畏优于甲胺磷,水胺硫磷防治效果最差。文章介绍了试验情况及用氧化乐果防治竹小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竹长尾小蜂Diomorusaiolomorphi,1年1代、4月下旬日均气温达20℃时羽化,雌虫产卵于竹广肩小蜂Aiolomorphusrhopaloides产过卵的嫩梢内,卵平均历期15d,以幼虫取食竹瘿内组织危害。经打孔注药防治试验,久效磷、氧化乐果药效优于其它药剂,用药时间以5月下旬~6月5日为好。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为保护竹林,促进竹业发展,笔者经过20多年对危害竹类的小蜂进行调查和观察,发现危害竹类的小蜂有8种(经专家鉴定),并对其成虫的特征作了描述;危害竹类的小蜂在武平1a发生1代,以蛹越冬,以幼虫寄生于竹枝的小枝节间,吸食竹节中的汁液,使节间膨大、拉长,比正常的节增大拉长4~5倍,形成梭形的虫瘿,虫瘿表面布满白色粉末,小枝和竹叶明显增多,小枝变脆,小蜂羽化后留下羽化孔,遇风吹折断脱落,造成竹子无叶而亡,即使当年有虫瘿的小枝不脱落,翌年竹子也会自然枯死,为了减少灾害,进行了防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甲胺磷防治竹子害虫的效果及残留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浙江北部竹林面积很大,仅湖州市所辖的安吉、长兴、德清县和市郊就有8.67万ha,其中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 Mazel ex H.de Lehaie)7.33万ha。自70年代中期以来,连续遭受多种害虫危害,由于纯林居多,害虫一旦发生,便很快成灾。如1977年发生的竹螟危害面积达2.67万ha,当年枯死毛竹420多万株。1984年发生卵圆蝽(Hippota dorsalis(Stal))危害,面积也有1.2万ha。同时,近年一字竹象(Otidognathus dovidis Fair)、毛竹黑叶蜂(Eutomostathus nigritus Xiao sp.nev(Ms)和竹广肩小蜂(Aiolomorphus rhopaloides Walker)等害虫,也分别在安吉、德清和市郊部分乡村的竹林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