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绿洲与荒漠交错带植被恢复区土壤水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对绿洲与荒漠交错带的不同类型防护林和不同荒漠植被恢复区土壤水分动态特征作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配置的类型防护林含水量整体上远低于对照;说明在无灌溉补充水分的条件下,林木的蒸腾作用耗水量大,土壤含水量低,为了林木的正常生长,应该在夏季及时补水;不同荒漠植被恢复区的土壤水分远高于空旷的沙地,说明不同荒漠植被恢复区,...  相似文献   

2.
采用样方调查法对察汗乌苏绿洲-荒漠交错带五个不同封育区植被的群落结构和特征值进行调查分析,并运用α-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E)分析生物多样性变化.对比2008和2009年不同封育区植被盖度,密度,生物量等植物特征值表明,到2009年,2003年荒滩造林封育区、安...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绿洲-荒漠交错带土壤跳虫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变化,在2011年4、7、9和11月中旬对该交错带胡杨林、防护林、荒草原、灌木林、荒漠、菜瓜地及耕地等7种典型生境土壤跳虫群落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共获得土壤跳虫2487只,隶属于4目10科17属。其中球角跳属Hypogastrura、伪亚跳属Pseudeachorutes、棘跳属Onychiurus、等节跳属Isotoma为优势类群,占总数的64.58%。长跳属、驼跳属、原等跳属等10个属为常见类群,占总数的33.26%。小圆跳属、短角跳属、疣跳属为稀有类群,占总数的2.16%。绿洲-荒漠交错带不同生境土壤跳虫群落组成、个体数以及不同季节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个体数依次为胡杨林>防护林>灌木林>耕地>荒草原>菜瓜地>荒漠。不同季节土壤跳虫个体数顺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研究表明不同生境土壤湿度、植被类型及人为干扰程度是影响该交错带跳虫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在南疆荒漠绿洲交错带的特殊环境条件下,以富士苹果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不同授粉方式、不同授粉时期试验,形成高效节本的辅助授粉技术.结果表明:同一授粉时间的不同授粉方式中坐果率排序依次为人工点粉>器械喷粉>液体授粉.同一授粉方式的不同授粉时间中坐果率排序依次为始花第3/4d>始花第3/5d>始花第4/5d>始花第3d>始花...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空间序列方法,从土壤和植被二个方面探讨了绿洲-荒漠交错带环境演变的过程,并从微观及宏观上对其演变的原因和后果进行了初步分析,最后针对交错带在存在主要环境问题,探讨了该区域今后环境管理的重点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绿洲-荒漠交错带土壤甲螨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查明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绿洲-荒漠交错带土壤甲螨群落特征,2011年4月、7月、9月、11月中旬对该交错带的自然林、灌木林、防护林、荒草原、耕地、菜瓜地和荒漠等7种不同生境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域共捕获土壤甲螨成体3767头,28科36属43种,其中覆盖头甲螨、萨勒盖头甲螨、新疆尖棱甲螨和普通尖棱甲螨为优势种,截合若甲螨、长单翼甲螨属、白上罗甲螨大洋亚种为亚优势种,优势种和亚优势种占总数的72.45%。7种不同生境土壤甲螨群落组成和数量分布均有明显的差异(P<0.05),在自然林种类(30种)和个体数(1001头)最多,而在菜瓜地种类(9种)最少,荒漠个体数(118头)最少。不同生境土壤甲螨的个体数具有明显季节变化差异(P<0.05),秋季数量最高、冬季次之、夏季其次、春季最低。MGP分析结果表明,该交错区土壤甲螨群落均属于O型,但G群的种类明显高于M群和P群。甲螨的群落异质性高,各生境间的多样性指数(H)有一定的差异,其中防护林最高,而菜瓜地最低。生境间相似性分析表明,自然林、灌木林、防护林生境之间是中等相似(0.50~0.70),荒漠和荒草原与其他生境间为中等不相似(0.25~0.50)或极不相似(0.00~0.25)。研究表明气候、植被和土壤差异是影响土壤甲螨群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空间序列方法,从土壤和植被二个方面探讨了绿洲──荒漠交错带环境演变的过程,并从微观及宏观上对其演变的原因和后果进行了初步分析。最后针对交错带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探讨了该区域今后环境管理的重点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了查明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绿洲-荒漠交错带土壤螨类群落特征及其季节动态变化,2010年4月、7月、9月和11月中旬对该区的自然林、人工林、耕地、菜地、荒草原、灌木林及荒漠等7种不同生境进行采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共获得土壤螨类5200只,隶属于4目41科61属,其中菌甲螨属(Scheloribates)和若合甲螨属(Zygoribatula)为该区的优势类群,分别占总数量的18.21%和12.52%,而懒甲螨属(Nothrus)、扇珠足甲螨属(Licnodamaeus)、盖头甲螨属(Tectocepheus)、尖棱甲螨属(Ceratozetes)大翼甲螨属(Galumna)等15类群为常见类群,占总数量的53.6%。其余的44类群为稀有类群,占总量的15.67%。研究区七种不同生境土壤螨类个体数和类群数均有差异,个体数分别为自然林>菜地>荒草原>人工林>灌木林>耕地>荒漠;类群数分别为自然林>人工林>灌木林>荒草原>菜地>耕地>荒漠。不同季节所获得的土壤螨类总个体数量的大小顺序为9月>11月>7月>4月。垂直分布结果表明土壤螨类主要集中分布于表层土壤,即0~5cm土层最多,其次为5~10cm土层,在10cm以下的土层中土壤螨类数量急剧减少,不同土层间的个体数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9.
为了查明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绿洲-荒漠交错带土壤螨类群落多样性与相似性特征,于2010年4月、7月、9月和11月中旬对该区的自然林、防护林、耕地、菜瓜地、荒草原、灌木林及荒漠等7种不同生境进行采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共获得土壤螨类5200只,隶属于4目41科61属。在7种不同生境土壤螨类群落多样性间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顺序为灌木林>防护林>自然林>荒草原>耕地>荒漠>菜瓜地,Margalef丰富度指数(M)顺序为自然林>防护林>灌木林>荒草原>耕地>菜瓜地>荒漠。Jaccard群落相似性分析表明,不同生境土壤螨类相似性程度主要为中等不相似(处于0.25~0.50),而在荒漠与自然林、防护林及灌木林之间的相似程度已达到极不相似水平。7种生境土壤螨类聚类和排序分析结果分为林地环境类型、耕作环境类型、荒漠草原环境类型和荒漠环境类型等四大类型。研究结果表明植被类型、土壤湿度和人为干扰是影响土壤螨类群落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绿洲—荒漠生态脆弱带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绿洲—荒漠生态脆弱带是具有敏感地退化趋势的生态交错带 ,它受绿洲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的双重影响。本文在分析了绿洲—荒漠生态脆弱带的性质、特点等以后 ,按照其毗邻绿洲的不同 ,探讨性地将它分为三类 :( 1 )河岸林绿洲—荒漠脆弱带 ;( 2 )冲洪积扇绿洲—荒漠脆弱带 ;( 3 )湖沼和湖滨三角洲绿洲—荒漠脆弱带。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脆弱性 ,加上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 ,该区出现了以土地荒漠化为主的多种生态环境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 ,作者提出了若干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选择荒漠绿洲过渡带的林地开垦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统计学和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林地开垦后土壤中有效态Fe、Cu、Zn和Mn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和丰缺状况。结果表明:林地开垦后有效态Mn显著缺乏(P0.05),平均值为4.24 mg·kg~(-1),低于临界值的土壤占土壤总数的32.25%,有效态Fe和Ze次之,分别有21.82%和29.36%的样品低于临界值,4种微量元素空间变异强度均25%,呈较明显的空间变异性;半方差函数分析中,有效态Fe块金值最大,有效态Mn变程最小,4种有效态微量元素块金值与基台值的比值均25%,表明4种有效态微量元素空间依赖性均较强;在空间结构中,4种有效态微量元素呈明显的片状和斑块状分布,有效态Cu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南和西北部,有效态Zn和Fe主要分布于中部,有效态Mn呈东西方向对称分布且东部含量大于西部;在有效性评价中,单项指数(Ei)以有效态Mn最高,达2.83,综合指数(Ec)以有效态Fe最高,达1.27,有效态Cu的Ei值和Ec值均较低。  相似文献   

12.
Peng ZHAO 《干旱区科学》2019,11(3):461-476
Environmental heterogeneity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structure of ecological communities. Exploring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ing the abiotic mechanism(s) driving vegetation succession, especially in the ecologically fragile areas. In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lant community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68 plots at 10 different transects in the Minqin oasis-desert ecotone(ODE) of northwestern China, we investigated desert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and species-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using multivariate analysis. 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TWINSPAN), 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A), and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 methods were used. A total of 28 species, belonging to 27 genera in 8 families, were identified. Chenopodiaceae, Zygophyllaceae, Gramineae, and Leguminosae were the largest families. Annual and perennial herbs accounted for 28.60% of the total number of plants, while shrubs(42.90%) were the most dominant. Nitraria tangutorum was the constructive species of the desert plant community. We divided the 68 plots surveyed in this study into 7 community typ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WINSPA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se 7 communities in the DCA ordination graph showed that species with a similar ecotype were clustered together. Results of CCA indicated that groundwater was the dominant factor influencing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while distance between plot and oasis(Dis) and soil 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 were the local second-order factors.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optimizing the utilization of groundwater in oases is key to controlling the degradation of desert vegetation. The favorable topographic conditions of sand dunes should be fully utilized for vegetal dune stabiliz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soil salinity on the selection of afforestation tree species should b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不同植被类型下沙丘表层风沙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不同荒漠植被类型下风沙沉积物的沉积规律.结果 表明:胡杨、骆驼刺、柽柳、花花柴灌丛沙堆表层沉积物粒级组成均以极细砂(57.20%-60.37%)为主,其次为极粗粉砂(18.47%-21.34%)和细砂(16.56%-19.03%),骆驼...  相似文献   

14.
啮齿动物是我国东北农牧交错带主要有害动物类群, 威胁当地农牧业生产与居民身体健康。为探讨农牧交错带啮齿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于2020年和2021年的6月-9月, 调查了东北农牧交错带南段不同类型生境中啮齿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利用增强回归树模型分析气候、生产力、生境异质性、土壤等因子与啮齿动物密度、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共捕获601只啮齿动物, 分属于18个种, 优势种为黑线仓鼠 Cricetulus barabensis, 占总捕获个体数的27.94%。草地生境中啮齿动物的捕获率(2.99%)最高, 农草交错区生境中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不同生境类型的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具有一定差异, 且优势鼠种在不同生境类型的捕获率及空间分布格局亦存在差异。气候和生境异质性因子对啮齿动物密度、物种丰富度的综合作用最大, 其中净初级生产力通过上行效应调控啮齿动物密度与物种丰富度。基于此, 我们建议根据不同生境类型中啮齿动物密度及群落特征制定针对性的鼠害防控对策, 并加强优势鼠种在不同生境类型间的迁移及为害的研究, 以便更好地开展景观管理, 实现害鼠生态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