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褐菖Yiu为肉食性、暖水性底栖类,体长范围10-28.7cm优势组15.0-19.0cm,体重范围46-500g,优势组120-200g,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0.2875L^2.9163;褐菖Yui为多次产仔垢卵胎生鱼类,一尾重300-400g亲鱼可产仔3-5万尾;褐菖Yiu资源呈季节性分布,不同季节,出现密度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褐菖You的染色体核型及其自发畸变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潘蔚明 《水产学报》1996,20(2):175-177
  相似文献   

3.
褐菖鲉为肉食性、暖水性底栖鱼类,体长范围10—28.7cm,优势组15.0—19.0cm,体重范围46—500g,优势组120—200g。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0.2857L~(2.9163);褐菖鲉为多次产仔型的卵胎生鱼类,一尾重300—400亲鱼可产仔3—5万尾;褐菖鲉资源呈季节性分布,不同季节,出现密度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褐菖鲉为肉食性、暧水性底栖鱼类,体长范围10~28.7cm,优势组15.0~19.0cm,体重范围46~500g,优势组120~200g,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0.2857L~(29163);褐菖鲉为多次产仔型卵胎生鱼类,体重300~400g亲鱼可产仔3~5万尾;褐菖鲉资源呈季节性分布,不同季节出现密度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褐菖鲉为肉食性、暖水性底栖鱼类,体长范围10—28.7cm,优势组15.0—19.0cm,体重范围46—500g,优势组120—200g,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0.2875L~(2.9163);褐菖鲉为多次产仔型的卵胎生鱼类,一尾重300—400g亲负可产仔3—5万尾;褐菖鲉资源呈季节性分布,不同季节,出现密度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三丁基锡( tributyltin,TBT)和三苯基锡(triphenyltin,TPT)广泛应用于海洋船只防污涂料.但相对于TBT,对TPT的毒性研究还很少.本实验以海洋经济鱼类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为对象,研究环境水平TPT对精巢发育的影响.研究发现,TPT降低精巢的精子数目和密度,...  相似文献   

7.
泥螺的生物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树国 《水利渔业》2005,25(4):42-42,54
泥螺为太平洋沿岸半咸水习见种类,我国黄渤海常见,东南海也有分布。介绍了泥螺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摄食和生长以及繁殖方式和药物对孵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褐塘鳢的生物学及繁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新平  陈永乐 《珠江水产》1998,(3):33-34,50
  相似文献   

9.
小黄鱼是中国的一种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主要分布于中国东海、黄海和渤海海域,属暖温性近底层鱼类,在中国传统渔业历史上一度与大黄鱼、墨鱼、带鱼并称"四大海产",但小黄鱼资源正面临着日益衰减的趋势。小黄鱼富含蛋白质、糖、脂肪、钙、磷、铁、钾、钠、镁、硒和维生素A等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营养价值高。国内外对小黄鱼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资源分布、摄食行为、洄游习性等方面。本文就小黄鱼的种群分布、摄食习性、生殖洄游、资源状况等方面作全面综述,以期为合理和可持续的利用小黄鱼渔业资源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紫石房蛤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道了对紫石房蛤生物学调查研究的初步结果。紫石房蛤是狭盐、冷水性贝类,栖息于4—20米水深,潮流畅通,水质清澈的沙砾底质海区;适应的水温是2—28℃,盐度是20-34‰,营埋栖生活。其食物以硅藻为主。V龄以前的个体生长迅速。体重和体长的关系为:W=0.000014 L^3.69-18。紫石房蛤为雌雄异体,繁殖期在6月至9月上旬。据测定,其生殖腺指数在7月初达到最高值,为19.8%。此外,本文还对紫石房蛤的胚胎发育过程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11.
日本Xun实验生态及摄食习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日本Xun的实验生态及摄食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日本Xun的生存水温为3~32℃,耐盐范围6.5~45.5,pH值的适度范围为3.6-10.5,耐干露能力较强,并随气温下降而增强,日本Xun的主要食物依次为甲壳类,硅藻类与绿藻类,摄食强度夜强昼弱,带水充氧运输,摄食能力恢复较快,日本Xun耐饥能力很强,常温(在15~21℃)下,全部死恨时间在50天左右。  相似文献   

12.
西江广东鲂繁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研究了广东鲂卵巢各期发育的特征、成熟系数变化、生殖力及与体长体重的关系、群体组成和繁殖习性等。结果表明,广东鲂绝对怀卵量平均为131,024粒,产卵个体的平均体长297.37毫米,平均体重604.6克,主要年龄组为Ⅲ-Ⅵ龄。生殖季节主要在4月,产卵要求水温在20℃以上并与水位、流速诸因子有关。此外,广东鲂还有集群产卵和生殖洄游习性,一般在水流较急的河道产卵。  相似文献   

13.
黄渤海蓝点马鲛繁殖群体渔业生物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2016年4-5月、2017年4月在黄、渤海调查采集的350尾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繁殖群体的生物学数据,对该繁殖群体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繁殖群体的叉长范围为406~1010 mm,体重范围为533~7245 g,年龄组成为1~10龄,其中1龄与2龄个体分别占总数的39.2%与33.7%。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表示其生长特性,生长参数分别为L_∞=1246.9mm,K=0.11;雌雄性比为1:1.49,3龄前雄性个体数占优势,3龄后雌性个体数占优势。蓝点马鲛的产卵期在4~6月,产卵盛期为4~5月;其绝对繁殖力范围为9.2~127.5万粒/尾,平均50.5万粒/尾;绝对繁殖力随着年龄、叉长的上升逐渐增大,7龄后出现衰退现象。蓝点马鲛的优势饵料生物为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tus)、细鳌虾(Leptochela gracilis)。与历史记录比较,蓝点马鲛低龄化、小型化现象更加突出,摄食结构改变,繁殖期提前,繁殖力水平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是我省各型水域中分布最广的一类小型鱼类。同时也是一类野杂鱼类,在池塘中应当作为清除的对象。1972-1974年之间,我校进行珍珠养殖时,每次清洗珍珠蚌时,盛装育珠蚌篓子和竹篮中总会发现几个麦穗鱼。麦穗鱼能传染多种病,是不少的寄生虫的中间宿主。育珠蚌的死亡是否与麦穗鱼传病有关,  相似文献   

15.
罗氏沼虾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罗氏沼虾形态分布、生活习性、食性、蜕皮及繁殖习性等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6.
皱纹盘鲍成体摄食习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摄食习性的试验情况。试验结果表明,皱纹盘鲍的日摄食量周年在春末夏初和秋季有两个高峰期;当水温高于24℃或低于7℃时摄食量明显下降,低于3℃时基本上停止摄食。鲍对不同种类饵料有明显选择性,按其喜食程度排列为裙带菜、巨藻、海带、礁膜、石莼,而石花菜、海蒿子、鼠尾藻的摄食量最小;而且对同种藻类喜食嫩的,少食甚至不食老的藻体。不同大小个体的日摄食率不同,小个体的摄食率较大个体为高,而且在一年中坚持高日摄食率的时间也较长;最高日摄食率小个体鲍为13.6%,大个体为11.4%  相似文献   

17.
东黄海区鱿鱼资源丰富,渔场分布广。本文作者就鱿鱼生态习性和洄游分布规律、鱿鱼渔业状况以及鱿鱼渔业管理建议等专题进行概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南方紫海胆摄食习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成体南方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的摄食和活力情况。结果表明,紫海胆在5种海藻共存的情况下,对不同海藻类具有不同选择性,日摄食率有显著性差异,对琼枝麒麟菜(Betaphycus gelatinum)的嗜食性最高,其次为半叶马尾藻(Sargassum hemiphyllum)、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石莼(Ulva lactuca),对刺松藻(Codium fragile)的喜好性较差。紫海胆的摄食受水温、海藻种类和自身体质量的影响,在2327℃时活力和摄食状态最佳,水温升高和降低均会显著抑制其摄食;成体紫海胆对石莼、半叶马尾藻和琼枝麒麟菜的日摄食率有显著差异;在最适摄食水温下,紫海胆日摄食率随体质量增加呈显著的指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9.

在实验室条件下, 对马氏刺蛇尾(Ophiothrix marenzelleri Koehler)的饵料选择性、摄食率和摄食行为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马氏刺蛇尾仅能摄食悬浮的有机颗粒, 对食物种类没有选择性, 但对悬浮颗粒的粒径具有选择性。观测结果显示, 其摄食的食物粒径范围为10~1 000 µm, 食物种类包括动植物碎屑、细胞较大的海洋微藻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 minutissima)等。因此, 马氏刺蛇尾的食性属杂食性, 是蛇尾中食微类群的成员。马氏刺蛇尾不摄食时, 常处于静止状态或腕末端翘起; 摄食时数条腕翘起在水中摇动, 通过腕部的管足摆动将水体中的适宜食物颗粒聚集成球状颗粒运送到口中。小规格马氏刺蛇尾的摄食率显著高于较大规格蛇尾(P<<0.05), 马氏刺蛇尾在一昼夜中的摄食高峰出现在8 :00~14 :00, 但是全天均有蛇尾摄食, 其昼夜摄食节律属于无明显节律型。

  相似文献   

20.
试验研究了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仔鱼的摄食和生长。结果表明,仔鱼初次开口摄食时间在6日龄(16~18℃),初次摄食率为30%,8日龄饥饿仔鱼最大初次摄食率为65%,孵出后第9天达到不可逆点(PNR),混合营养期为3 d左右。初次摄食强度和初次摄食率开始时较低,在卵黄囊耗尽时达最高,然后下降。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仔鱼出现负增长,孵化第11天存活率仅为10%,12日龄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