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小麦株型性状与产量性状及生物学产量的关系,探讨淮北地区高产小麦品种适宜的株型结构。【方法】以10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品种(系)的株型性状(株高、穗长、穗颈长、例二节长、倒三节长、倒四节长、基部节间长与冠层上三叶长、宽、面积、单茎上三叶面积、高效LAI)与产量相关性状(产量、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经济系数)及生物学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产量与旗叶宽、旗叶面积、倒二叶宽、穗长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株型性状中仅有高效LAI与生物学产量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结论】安徽淮北地区高产小麦适宜的株型及群体:在较高经济系数的前提下,穗数675万/hm2以上,株高80cm左右,穗长10cm以上,穗颈长30cm左右,基部节间长不超过50cm;叶片短、宽、挺,旗叶长17~21cm,旗叶宽1.4~1.6cm;倒二叶长19~25cm,倒二叶宽1.3~1.5cm;倒三叶长19—26cm,倒三叶宽1.3~1.6cm,高效LAI4.5~5.0;“控株-增穗-增叶”可能是安徽淮北地区小麦实现超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通过对玉米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表明:穗粒数对单株产量的提高贡献最大,其相关系数达到0.81296,通径系数达到0.9872.穗长、穗粗、百粒重、出籽率、粒行数、行粒数与单株产量均相关极显著,但以百粒重的直接贡献最大,Pi=0.5354,而穗长、穗粗、出籽率、粒行数、行粒数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则是通过穗粒数的增加而实现的.因此,选育高产品种应注意大穗,大粒型品种的选择.穗长、穗粗与单株叶面积、棒三叶面积相关显著或极显著,棒三叶面积又与株高,穗粒,叶片数相关极显著,但与生育期相关不显著,由此可见,可能选育出生育期较短而单株产量较高的玉米品种,但不易选出株高和穗位均低而单株产量又高的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20个大麦品种(系)(16个二棱、4个多棱)的冠层性状及穗部经济性状的差异性及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除倒二叶、倒三叶叶面积及单株有效穗数的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研究性状在品种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2)株高、穗长、每穗粒数的遗传力较高(>0.80),其余各性状的遗传力相对较低,3)二棱大麦每穗粒重与千粒重、每穗粒数间正相关极显著,而千粒重无明显相关。4)二棱大麦上三叶面积与穗长正相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多棱大麦只有倒三叶面积与穗长正相关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小麦功能叶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15个小麦品种,以‘石4185’为对照,研究小麦功能叶叶片性状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旗叶的叶面积变幅最大,产量构成因素中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旗叶叶面积与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旗叶、倒二叶、倒三叶长宽及叶面积均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旗叶、倒二叶、倒三叶长宽比例配置合理有利于提高冬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5.
李军  顾德法 《作物研究》1996,10(3):14-16,21
研究了申香粳4号和香粳852两个香粳稻品种的叶型和产量因素,结果表明:功能叶算了的性状、品种间存着差异,其配置关系,长/宽比的大小顺序以倒三叶大于倒二叶,倒二叶大于剑叶,比叶重以剑叶最大为宜,抽穗期叶会显著降低结实率;品种的产量水平越高,剪叶对结实率的影响就越小,源和库的协调性也越好。在产量因素的进一步改良上,申得粳4号应从提高每穗粒数和有铲穗着手,香832在在原有产量因素的基础上,着重通过穗数来  相似文献   

6.
对42个黑龙江水稻主栽品种的冷水肋迫试验表明,在冷水胁迫条件下,株高、穗长等16个农艺性状绝对差值F值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建立回归方程:y=-53.3489+0.0946x,-0.1968x2+0.6136x3+15.1646x4+1.1349x5+0.1104x6+0.7113x,,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子是千粒重,其次是剑叶长、每丛穗数、倒三叶宽、株高、倒三茎长、每穗粒数,以上这7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7.8%。  相似文献   

7.
糯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刘唐兴  屠乃美 《玉米科学》2006,14(4):070-073
在进行糯玉米品种比较试验中,利用关联分析法对糯玉米的鲜穗产量与其相关性状进行了关联性分析,糯玉米鲜穗产量与其相关性状的关联度大小顺序依次为穗位高>株高>生育期>穗长>行粒数>棒三叶叶面积>穗粗>穗行数。明确了各相关性状对产量影响的主次关系,棒三叶叶面积与鲜穗产量的关联度大于穗粗、穗行数与鲜穗产量的关联度。  相似文献   

8.
对高产小麦品种重要农艺质量与生产能力进行总结与分析,可为小麦高产超高产技术研究提供参考。对6个小麦高产品种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产量超过600 kg/667 m~2的小麦品种,其穗数均大于30万/667 m~2,6个小麦高产品种平均穗粒数达47.5粒/穗,平均千粒质量达41.5 g;6个高产品种的株高变幅为70.2~93.4 cm,平均为79.9 cm;穗长、倒1节间长、倒2节间长、倒3节间长、倒4节间长、倒5节间长在株高组成中分别占11.4%、36.1%、23.1%、14.7%、9.4%、5.3%;同时发现,6个高产小麦品种同一植株的各项株高构成指数趋近于"黄金分割"值——0.618 0。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黄淮北部地区不同品种(系)株型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在2018-2019年和2019-2020年分别对黄淮北部麦区19个和21个供试小麦品种(系)的株型和产量性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聚类分析,在供试品种(系)中,高产型占5.3%~14.3%,低产型占19.0%~21.1%,中高产和中产型占66.7%~73.7%;通过对29个株型性状的因子分析,旗叶长和面积对不同品种(系)小麦株型性状变异的贡献最大;经相关分析,小麦产量与倒3叶宽、倒2节间长、倒3节间长、倒4节间长呈显著正相关,与倒1节间构成指数、倒2叶基角、旗叶披垂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倒4节间长与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旗叶长、穗长、倒1节间长、倒1节间构成指数、倒3节间构成指数、倒3叶基角、旗叶披垂度与有效穗数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说明株型性状对有效穗数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综上,黄淮北片麦区高产型品种(系)(产量>9 000kg·hm-2)的适宜株型指标:全生育期233~237 d,株高80.00~83.00 cm,株高构成指数>0.61,穗长7.0~7.4 cm,旗叶长13cm...  相似文献   

10.
安徽沿淮和淮北地区小麦穗粒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重穗型小麦新品种选育及高产育种提供参考依据,以24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对穗粒重与产量、产量三要素及其他18个性状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间穗粒重、收获指数、产量及产量三要素存在着极显著差异;穗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收获指数、单茎生物产量、单茎草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倒三叶的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与穗数、籽粒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根据穗粒重把小麦品种划分为三大类:重穗型,穗粒重≥1.8g;中穗型,穗粒重为1.4~1.8g;轻穗型,穗粒重≤1.4g。沿淮和淮北地区可通过着重提高穗粒数、同步提高单茎生物产量与收获指数的途径提高穗粒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