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喀斯特地区,水对可溶性岩石长期溶蚀,地表水多数转入地下,形成地下河。随着地质抬升和地下水进一步向下溶蚀,就形成了洞穴。有些洞穴还处在有水的阶段,这就是常说的水洞或尼涮,而有些地下水在洞穴的下层形成了新的通道,洞穴已经脱离了地下水,形成了旱洞。  相似文献   

2.
奇异多彩的岩溶奇观(上)保护区一望无际的碳酸盐岩,在水、气候、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经过千万年的溶蚀和侵蚀后,形成了奇异多彩的岩溶地貌。绵延不断的峰丛、洼地中,分布着众多的陷阱、石沟、溶痕、溶穴、溶孔、溶斗、溶潭、落水洞、地下河,地下河的天窗、洞穴。这是大自然巨大力量的造化,这种力量使人惊叹不已。长期以来,国际上把岩溶地貌称之为喀斯特。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司威治,在南斯拉夫和意大利交界处的狄纳尔里克山西北部的喀斯特高原上看到一片绵亘几百公里的石灰岩,到处是陷阱、石沟、石牙、竖井、落水洞、干谷、…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阳山县天湖洞主要呈NW向发育于下石炭统连县组(C1l)可溶岩层内,由一条主洞、一条地下河及2条短小支洞组成,总可分为上下两层,目前该洞穴长度近500 m,洞底最大高差8 m。天湖洞的形成经历了深潜期、渗流期及悬托期3个阶段,是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的反映,洞内广泛分布的次生碳酸钙沉积物是了解古气候演变的重要载体,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洞道横剖面呈拱形、梯形、三角形等,洞穴次生碳酸钙沉积物充分发育,造型较美观,具有极高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4.
地下的贵州     
“喀斯特”又称为“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化学溶蚀的综合地质作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现象的统称。世界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最多,其分布面积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5%。喀斯特地区地表形态多样,地下洞穴丰富,形成许多著名的自然景观,如桂林山水、黄果树大瀑布、织金洞、云南石林等,都是以喀斯特自然景观为主的风景名胜。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喀斯特洞穴的演化发育过程具有较好的典型性与代表性。但到目前为止,贵州喀斯特洞穴的总体数量仍不清楚、旅游开发价值仍不明确,极大地影响了贵州洞穴旅游发展程度和知名度,其根本原因在于未搭建统一的调查、探测以及数据共享与管理平台。因此,构建贵州省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信息化服务平台,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洞穴旅游发展相结合的有力途径,将给传统的洞穴游览增添新的动力,为洞穴旅游资源科学规划与保护开发提供科技支撑,从而实现贵州洞穴旅游资源的有序和深度开发,是贵州实现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业大省"转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从喀斯特旅游洞穴空间数据库规范构建、不同软件平台数据转换、数据挖掘以及智慧旅游等方面对信息化服务平台框架进行了设计,力争实现喀斯特洞穴旅游发展方式和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6.
夏游黄龙洞     
黄龙洞于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被誉为“中华最佳洞府,世界第一奇观”。因此,前往张家界旅游观光的人,总少不了要到黄龙洞。去年盛夏,我们一行数人亲眼目睹了这一璀璨的地下明珠。黄龙洞位于湖南省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境内的角耳尖山腹中,1983年发现,洞体长约60公里,属石灰岩地下河浸蚀溶蚀型洞穴。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由窄小的洞口进入,顿觉凉气逼人,前行不久,洞厅愈来愈大,两层水洞与两层旱洞纵横交错,形成了洞中洞、楼上楼的螺旋状结构,洞内最高处竟达160米,最宽处120米,最大洞厅21400平…  相似文献   

7.
<正>美国肯塔基州的地下盘桓着全球最长的洞穴——长度超过650公里的猛犸-弗林特脊洞穴系统。宁静黑暗的洞穴中至少栖息着160种动物,包括至少14个特有种。美国肯塔基州猛犸-弗林特脊洞穴一段向公众开放的洞道。像这样体量硕大、较为水平而缺乏精美洞穴沉积物的洞道是猛犸洞的特点之一。这些洞道一般位于较易溶于水的灰岩中,灰岩之上有更耐侵蚀的砂  相似文献   

8.
天坑动物     
<正>天坑无疑是喀斯特生态系统中非常独特的生境之一,从外看它是开放的,而其内部则又是相对隔绝的。它是地下黑暗生物圈向地表的开口,也是沟通地下生态系统和地上生态系统的桥梁。这一特点也形塑了与之相适应的天坑动物群落。在天坑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有光世界到黑暗世界的逐渐过渡,从穿梭于树丛中的竹叶青蛇到栖居于地下河的洞穴盲鱼,只要有足够耐心,就可以感受到物竞天择的自然魅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南方石灰岩(喀斯特)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一些具体的喀斯特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研究案例,探讨了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组成,阐明了以下特征:1. 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系统独特,包括地上生态系统和洞穴(地下)生态系统,地上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植被和生物多样性,洞穴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特有动物类群;2. 喀斯特生境植被类型多样,植物群落远比同地区非喀斯特生境丰富;3. 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其植物种类可以占到地方植物区系总种数的30%~40%;4. 喀斯特生境多珍稀濒危和保护动植物类群,特有种亦丰富;5. 喀斯特生境植物区系岩溶专有种约占10%,岩溶特征种(岩溶专有种+岩溶适宜种)可以占到其植物区系总种数的20%~30%.  相似文献   

10.
通过调查和统计,分析了贵州洞穴旅游开发现状,指出了贵州洞穴旅游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促进贵州洞穴旅游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措施,旨在对贵州及其他喀斯特地区的旅游洞穴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旅游洞穴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喀斯特洞穴测量属于一种特殊的地下空间测量。在结合贵州潜龙洞早期传统手绘测量成果的基础上,又分别采用基于移动终端的无纸化测量技术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其进行了重复测量,并对以上3种探测数据分别从时效性、数据精度与准确性、操作便捷性、数据存储与处理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总结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及最佳适用情形,为同类喀斯特洞穴测量方案提供决策依据,以有效地保证洞穴探测及后续工作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项影响力越来越大的户外运动,探洞与攀岩、攀冰、速降及溪降一样,从登山运动逐渐发展而来,是深海潜水、漂流运动、登山运动和洞穴潜水之外的第5种风险性技术运动。在山城重庆,就活跃着一支较有知名度的洞穴探险队,23名探洞队员中有男有女,均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兴趣爱好者。正因为不是职业,所以才更专业,他们个个身手不凡,装备精良。队长杨志就是这支洞穴探险队的创始人,有着14年的户外探险经验和10年的探洞实战经历,  相似文献   

13.
由于沾益海峰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特殊,使保护区形成了高原和峡谷两大部分,造就了山地、湿地、天坑、洞穴、七彩峡谷等生态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喀斯特旅游资源。文章对旅游资源进行了分析评价,认为其旅游资源丰富,且独具特色,区位优势较为显著。提出了旅游接待区、喀斯特地区景观游、露营康乐游、科普探险游、七彩峡谷漂流、民俗风情游等生态旅游产品开发。  相似文献   

14.
喜马拉雅旱獭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原上最草根的居民,它们以打洞著称,是十分伟大的"地下工程师"。旱獭对洞穴地点的选择和洞穴结构的营造十分讲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一项研究为我们揭示了旱獭高超的造洞智慧。  相似文献   

15.
正广西凌云浩坤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凌云县东南部,总面积1312公顷,湿地面积495公顷,湿地率35%。范围包括浩坤湖、浩坤湖上游地下河段及浩坤湖周边喀斯特石山第一汇水面坡的山地。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3个类以及喀斯特溶洞湿地、永久性淡水湖和草本沼泽3种湿地型。主要保护对象为水质、水源、水岸、珍稀特有洞穴鱼类及其栖息地。  相似文献   

16.
中华鼢鼠(Mgospabax,fontanieri Can-sus Lyen)是秦岭林区发展林业生产的大敌之一,近年来给育苗和更新造林工作构成了严重威胁,危害严重地区可造成毁灭性灾害。据查,森工系统受害面积约为6000~7000ha。1 中华鼢鼠的生活习性鼢鼠终年生活于地下,打洞能力很强,在松软地上,每分钟可打洞30cm,其洞系主要由寻食洞、交通洞、盲洞、朝天洞及窝、贮食洞、厕所等构成,总长度可达百米以上,洞穴辐射面积可达200m~2以上。鼢鼠  相似文献   

17.
罗美  周运超 《林业科学》2012,48(3):132-135
喀斯特石漠化是指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虽然土壤侵蚀只是石漠化过程的一个环节(王世杰,2002),但要清晰了解喀斯特石漠化的发生发展需要有土壤侵蚀过程资料的支撑.石漠化过程分为地质石漠化过程、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和人为加速石漠化过程(李阳兵等,2004).当降雨量小于80mm时,喀斯特地区土壤的主要流失方式是地下漏失(张信宝等,2007),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土壤侵蚀很难准确监测.目前研究喀斯特土壤侵蚀的方法有遥感技术(安和平等,1994;蓝安军等,2001;万军等,2003)、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白占国等,1997)、修建径流场和沉沙池等(彭建等,2001)、湖泊沉积物分析(王红亚等,2006)、埋钉(桩)(彭建等,2001)和洞穴石笋记录(蔡炳贵等,2005)等,常被限制在短时间内,且很难获取地下土壤丢失数据和过程,无法综合评价喀斯特土壤侵蚀的历史过程,需要寻求一种有效的新方法来准确描述喀斯特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18.
文摘荟萃     
阱底森林据报载,我国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境内,有一块神奇的地方,它是一个大的洞穴,人们给这个洞穴取名“通天箩”.“通天箩”位于该县大坪区石灰岩高原上,洞口直径达73米,周围被层层植被所环抱.进入洞口,人们可以看到灰白色的洞壁,呈倒立的梯形,好像一个肚子大开口小的大谷箩.在洞下90米左右的深处,生长着一片茂密葱茏的原始森林,这里是“通天箩”的首层溶洞.溶洞里生  相似文献   

19.
务川臭蛙     
务川臭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喀斯特洞穴蛙类,自1983年被发现并命名以米,鲜有科学家对其进行过研究,而它们的数量又极其稀少,是中国最濒危的8种两柄类中的一员,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专家组评定为极危物种。2008年春天,野生动物摄影师徐健获得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资助,前往贵州调查并拍摄这种颇有神秘色彩的蛙,他的图片为我们揭开了务川臭蛙秘密洞穴生活的一角。  相似文献   

20.
池塘养蟹往往有部分河蟹,栖居在离开水体的洞穴里,不能正常摄食和脱壳生长。该蟹规格小、色泽黑、口味差、经济价值极低。这种蟹通常称为“洞蟹”,要提高河蟹的养殖质量,必须防止河蟹打洞穴居,减少洞蟹的生成。根据笔者养殖实践,形成“洞蟹”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养殖水体溶氧过低,不能使其正常生活。致使部分河蟹往岸上爬,定居岸上,时间一长,不再下水觅食,既不脱壳,又不生长,体色奇异。二是水位变动太大,水位上升时,有些河蟹在水面附近打洞,水位下降后,它们来不及向下迁移,时间一长,就适应了洞穴生活,懒于活动。三是投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