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
4.
5.
6.
7.
8.
9.
名花产业化牡丹当先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名花产业化,牡丹当先行,这是时代的呼唤,是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的历史需要。我们应尽快形成共识,以便集中力量、突出重点,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牡丹产业化。 丰富的品种奠定了牡丹产业化发展产基础 种质资源是花卉产业发展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牡丹已形成了适应性相当广泛,花色、花型十分丰富的品种及品种群。 相似文献
10.
11.
对许多人来说,芭蕉科的蝎尾蕉(Heliconia)是典型的热带植物,它有巨大的叶片和色彩鲜明的花序。中小型蝎尾蕉的株型和叶子比较像美人蕉,而株型高大的可长到4~5米,叶子像香蕉叶,丛生状,但没有香蕉那样明显的粗茎干。蝎尾蕉的每个茎轴都只伸出一个花序,花序有直立、弯曲和垂吊之分,花序是由着生在花序轴上的相互独立、色彩丰富的船形花苞片组成的,颜色主要有红色、橙色和黄色,也有较少见的粉红色和绿色,一个花序上常常会同时具有2~3种颜色,花苞片上还常有深浅不一的斑点、线条等变化。大部分蝎尾蕉的叶子是绿色的,也有部分花叶品种。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前几年,本人曾提出过中国花卉业发展的“新四化”,即“传统名花国际化、世界名花国产化、野生花卉引种驯化和花卉业规模经营化”。近几年来,花卉业发展迅速,在“新四化”中,后三化均有相当发展,惟独第一化(传统名花国际化)步子很小,进展不大,作为花卉界一名老兵,对此焦急万分。我要大声疾呼,希望引起各方的重视。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惟一文化未曾中断过的大国,对此,很多人不知道,有些人忘掉了。中国花文化博大精深,在全球古代堪称鹤 相似文献
13.
和世界花木业发展形成对比的是我国传统名花发展较慢,这和我国资源大国以及悠久的栽培历史极不相称,如何发展传统名花,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寒兰(C.Kanran Makino)因在寒冷的季节开花而得名。寒兰是中国兰花庞大家族中的一员,它的叶3—7枚丛生,直立性强。长35—70厘米,叶宽1—1.7厘米,叶基部甚狭窄。叶全缘或有时顶端有细齿,略有光泽。花葶直立,与叶等高或略高出叶面,花疏生,有花十余朵。萼片长4厘米左右,宽0.4—0.7厘米,花瓣较短而宽,中脉紫红色,唇瓣黄绿色带紫斑,呈不明显三裂,有二条平行摺片,黄色无毛。 相似文献
15.
牡丹位居中国名花之最,向称“国色天香”。唐皮日休咏牡丹:“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号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士,独占人间第一香。”牡丹的这些称号,实际是国花的同义词。明朝迁都北京,在极乐寺大种牡丹。清朝有一亲王到极乐寺观赏牡丹,在寺门另加新匾日“国花寺”,这是我国语汇中第一次出现国花这个词。牡丹自有国花这词之始,就披上这个光荣称号了。中国花卉栽培史中,以牡丹栽培技术发展最早。史载唐玄宗请栽培牡丹能手宋单文在骊山种各色牡丹万株。到了宋代,凡牡丹中称为洛阳花的尽是重瓣,说明技术大有提高,同时出现欧阳修《洛阳牡丹记》,陆游《天彭牡丹谱》等有关牡丹的著作。迄至1980年喻衡教授写《菏泽牡丹》,其间一千余年,牡丹专著凡二十多种。历代花农巧夺天 相似文献
16.
在众多的世界名花中,康乃馨被世人公认为象征伟大母爱的草本花卉。它之所以有此殊荣,是缘于美国1934年5月发行的“母亲节”纪念邮票。这套世界上最早的“母亲节”纪念邮票的图案,用的是美国著名画家惠斯勒所绘的母亲像。像旁有“怀念美国的母亲们”的英文字样。画面上这位慈祥的母亲, 相似文献
17.
星夜兼程去年5月曾只身来北京参加首届中国国际盆景会议的台湾梁悦美教授,今年又抱病组织了一个20多人的代表团前来参加两岸盛会,原订提前3天到达,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却被迫滞留香港2天,并被改变了预定航线,不是直达南京,而是飞抵上海。这样直到会议开幕前3小时,他们才匆匆赶到。一行人从夜里12时到达上海后,就马不停蹄地直奔南京,整整奔波了一夜!而且还携带着重达500多公斤的梁教授著的《盆栽艺术》360余册,其累其苦可想而知,可谓满面风尘。然而3个小时后,当他们出现在会场上时,却一个个华服盛装,容光焕发,全 相似文献
18.
近日原上海市农委主任、现上海市科技兴农项目办顾问、上海市花协名誉会长张燕等领导在市花协有关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考察了嘉定蜡梅、崇明水仙的生产基地及上海大地园艺种苗有限公司、上海种业(集团)公司、上海农科院等具有一定生产实力的企业和科研单位。张燕说,开展此次调研,主要是通过实地考察和座谈的形式,听取生产第一线的花卉从业者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整个上海花卉业尤其是上海传统花卉的发展情况,并给予不同程度的资金扶持。张燕等一行首先来到上海蜡梅原产地——嘉定区钱门镇。嘉定蜡梅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在钱门一农户家至今还保… 相似文献
19.
20.
丽江星蝶原产于云南丽江境内的金沙江河谷,产地海拔200~2800米,生长在气候比较湿润的丛林山坡上。这一花品原是1995年被一山农采得,后转售给维西县的兰友。直到2001年才被邱之俊、林生二人一起购得5苗,经过他俩的精心护养,第二年就发成10苗,并在这一年开始发花芽,进而在2002年全国第一届(贵阳)兰花博览会上首次亮相,一举夺得金奖。此后,在2003年第13届中国(大理)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