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近10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血清学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人、畜、植物病毒和细菌病害的诊断。80年代初美国Agdia公司研制出酶联试剂诊断盒,并大量商品化生产。我们于1984年把酶联技术应用于马铃薯环腐病的诊断,为了使  相似文献   

2.
狄原渤 《植物保护》1964,2(5):221-222,223
一、马铃薯环腐病的田间诊断 1.病株症状检验 病薯播种后,根据其感染程度以及遭受软腐细菌等次生侵染,严重的常发生死苗和发芽迟缓,生长较慢。但是明显的症状还是在植株开花以后、比较后期才表现出现来。田间检查时可首先注意生长矮小、黄化,特别是发生萎蔫的植株。这类植株经仔细观察,可见一枝或数枝发生萎蔫、黄蔫现象,自下而上,下部枝叶常常首先萎蔫,下垂枯死。上部叶片自边缘向内卷,似失水状,颜色灰绿,由叶缘向中心或叶脉处逐渐变黄,最后变黄处可以枯死。  相似文献   

3.
马鈐薯环腐病是我国的对外植物检疫对象,在世界多数国家马鈐薯产区普遍存在,如法国、瑞士、瑞典、美国、苏联、日本等均有发生。我国过去还没有报告,但近年来据了解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张家口、北京等的某些地区均有类似环腐病症状的块茎发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环腐病棒杆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马铃薯环腐病棒杆菌的细胞壁蛋白粗提物作为抗原,应用杂交瘤技术,成功地建立了六株分泌抗马铃薯环腐病棒杆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CH1、CH2、CH3、CH4、CH5和cH6。对这些杂交瘤细胞株所分泌的相应六种单抗McAb1、McAb2、McAb3、McAb4、McAb5和McAb6进行专化性测定的结果表明,McAb4对环腐病菌具有亚种特异性,其它5种单抗除与环腐病菌呈阳性反应外,还与其它亚种的棒杆菌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细胞株CH4经体外培养传代30余代和液氮冻存5个月,其分泌抗体的滴度无明显改变。McAb4属于IgG2a亚类,其诱发的小鼠腹水抗体效价达1:2×105,CH4的染色体数为95-102条。应用ELISA夹心法,McAb4所能检测环腐病菌的最低浓度为103个细菌/毫升。检测感染环染环腐病的马铃薯汁液,稀释1000倍仍呈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环腐病鉴定和检测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铃薯环腐病[Corynebacterium michiganens Pv.sepedonicum(Spieck.&Kotth.)Dye]是马铃薯上一种危险的细菌性病害,其主要以带病种薯传播蔓延。过去国内未曾对此病病原细菌进行过系统鉴定,同时也没有一套准确、快速、简易可行的鉴别和种薯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利用血清学技术开发的酶联诊断试剂盒 ,由于快速灵敏 ,操作简便 ,可进行大量样品的检测 ,比较好地满足了生产上需要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国内尚没有成熟的植物病毒诊断试剂盒供应者 ,缺乏可靠的产品 ,因而限制了植物病毒诊断在国内的应用和发展。一旦需要时 ,主要是依赖国外进口 ,由于价格昂贵 ,采购不便 ,不能及时供应 ,在国内推广尚有一定的困难。另外 ,国外有些试剂盒在技术上有一定的缺陷 ,造成一些假阳性反应的出现 ,其中在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处理上不很成熟 ,对于危险性病毒的阳性对照处理不当 ,还易造成危险性病毒的扩散 ,而阴…  相似文献   

7.
通过克隆马铃薯环腐病菌和晚疫病菌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并对测序结果进行同源性比较,选取差异位点分别设计了两对引物P.IN1/P.IN2和C.IN1/C.IN2,并检测了引物的特异性及方法的灵敏度。引物P.IN1/P.IN2可扩增出1条363bp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特异性条带,在DNA水平上其灵敏度达18fg/μL;引物C.IN1/C.IN2可扩增出1条218bp马铃薯环腐病菌的特异性条带,在细菌数上检测灵敏度为104 cfu/mL。混合这两对引物构建双重PCR反应体系,能从马铃薯环腐病菌和晚疫病菌的混合DNA及感染这两种菌的马铃薯植株中同时扩增到363bp和218bp的特异片段。实现了同时对马铃薯晚疫病菌和环腐病菌的快速可靠检测。  相似文献   

8.
用酶联免疫法检测香蕉花叶心腐病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伟志  邓琼 《植物检疫》1995,9(4):212-213
用纯化的黄瓜花叶病毒株CMV-B制备小鼠腹水抗体,其效价为1:5000,间接ELISA法可检测香蕉病叶汁液的最大稀释度为1:1280,健叶汁液无非特异性反应,在送检的50份香蕉试管苗中,有1份样品被出带有CMV病毒。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内生细菌的分离及环腐病拮抗菌的筛选鉴定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本研究从大同、太原和内蒙古等地采集马铃薯块茎,分离到240株内生细菌,通过离体抑菌作用测定,共得到55株对环腐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占菌株总数的22.9%,抑菌圈半径最大的可达13 mm。按抑菌圈半径大小将拮抗菌分为强、中、弱三类。从中筛选出9个对环腐病等病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内生菌株进行了细菌学鉴定,结果表明:118为荧光假单胞生物型V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biovar V);110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085为嗜热脂肪芽孢杆菌(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069为草生欧文氏菌(Erwinia herbicola);043为草莓黄单胞菌(Xanthomonas fragariae);A-10'、T3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H1-6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116为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在我省北部地区粮食生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每年因病虫危害造成的损失十分惊人。马铃薯环腐病、黑胫病又是马铃薯生产的主要病害,这些病害初期仅在局部  相似文献   

11.
番茄筋腐病的诊断与防治别红霞,张杰(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蔬菜服务中心272100)两年来,番茄筋腐病的发生加重,约有20%的大棚偏重发生,影响番茄的外观,商品价值下降,严重影响了大棚生产的经济效益。有关番茄筋腐病的资料不多,为交流经验,将有关番茄筋腐病...  相似文献   

12.
13.
 在马铃薯环腐病区采集健康的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块茎,从中分离到1株对马铃薯环腐病菌Clavibacter michiganense subsp. sepedonicum具有强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P1。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菌株P1归属为Bacillus sp.,进一步经16SrDNA序列对比分析,确定为巨大芽孢杆菌B. megatherium。经证明,P1菌株的培养液抗菌粗提物属于蛋白类,该抗菌蛋白对紫外光不敏感,pH为7.0时抑菌活性最强,温度高于80℃时抑菌活性明显下降。温室试验表明,P1菌株能显著提高马铃薯植株的株高、茎粗、产量及大薯率,其对马铃薯环腐病防效达53.4%。  相似文献   

14.
银杏幼苗茎腐病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病害症状一年生苗的初期症状是茎基部变成褐色,叶片失色,稍向下垂。而后感病部位迅速向上延伸,叶下垂而不脱落。感病茎部皮层缢缩,内皮组织腐烂呈海绵状或粉末状,灰白色,其中有许多黑色的细小菌核,病菌能侵入木质部,褐色中空的髓部也有小菌核产生。最后扩展到根部,使根皮层腐烂,如拔病苗,仅能拔出木质部。一年生移栽苗以及扦插苗症状类似。二、发病规律在茎基部持续受到高温灼伤,或受到机械损伤等,均有利于病菌侵入而发病。梅雨季长,发病严重。发病时间一般在梅雨开始后10~15天。三、防治方法1.覆盖遮阳行间覆盖小…  相似文献   

15.
河西灌区马铃薯茎基腐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报道马铃薯茎基腐病在田间表现为立枯型、萎蔫型、根腐型、黄化型4种症状类型,一般在苗期至现蕾期、开花期至结薯期为发病高峰期;明确了河西灌区种植的大多数品种对茎基腐病无明显抗性;发病程度与多种因素有关,灰钙土发病较重,其次为壤土,沙土发病较轻;土壤pH与含水量较高发病重;植株密度较高发病重;连作年限越长发病越重;与油菜、茄科蔬菜连作发病较重;高温有利于该病发生;经药剂种薯、土壤、灌根处理表明:以代森锰锌、菌核净和敌磺钠种薯和土壤处理,代森锰锌、井•1亿活枯草芽孢菌、菌核净灌根处理,防效达50.3%~65.9%。  相似文献   

16.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鉴定几种主要马铃薯病毒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制备了PVX,PVY_o,PVY~n,PVA,PVS,PVM,PLRV和TRV等8种主要马铃薯病毒抗体的辣根过氧化物酶结合物,在检测黑龙江省马铃薯主栽品种克新一、二、三、四号等品种的植株样品1155份和800余份正在脱毒中的试管苗样品中,发现上述8种马铃薯病毒在几个主栽品种中的侵染率较高,而且大多数感病植株是由3至7种病毒复合侵染,并首次查明本省存在PVY~n和PVM病毒。对不带上述8种病毒的样品又用双向反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带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Potato spindle Tuber Viroid)状况,现已获得无上述8种病毒和类病毒的种植材料。  相似文献   

17.
三种病毒A蛋白酶联诊断试剂盒的研制简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京  宋淑敏 《植物检疫》1997,11(1):27-27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宁夏回族自治区马铃薯镰刀菌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2015—2018年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吴忠市、中卫市和石嘴山市4个市12个区县采集马铃薯病样,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样进行分离纯化,利用形态学鉴定方法和基于rDNA-ITS与EF-1α序列分析的分子鉴定方法对分离物进行鉴定,并按照柯赫氏法则对其致病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经组织分离法共获得真菌菌株347株,其中230株镰刀菌属真菌菌株引起马铃薯镰刀菌根腐病,这些镰刀菌分属于5个种,分别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茄病镰刀菌F. solani、锐顶镰刀菌F. acuminatum、木贼镰刀菌F. equiseti、接骨木镰刀菌F. sambucinum,这5种镰刀菌分别为67、29、50、39和45株,分离频率分别为29.13%、12.61%、21.73%、16.95%和19.56%;这5种镰刀菌的致病性有差异,其中接骨木镰刀菌和茄病镰刀菌的发病率分别为91.81%和99.99%,病情指数分别为69.56和82.23,均高于其它3种镰刀菌,是引起宁夏回族自治区马铃薯镰刀菌根腐病的优势病原菌。  相似文献   

19.
小麦丛矮病是我国北方麦区的一种主要病害。七十年代,河北省发生普遍而严重,八十年代初,我省的部分地区发生较重。1983年聊城地区发病面积达60余万亩,近8万亩绝产,对小麦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自1982年我省将丛矮病列为主要测报对象之一。小麦丛矮病的病原为小麦丛矮病毒,该病毒寄主范围广,除侵染小麦外,还侵染多种禾本科杂草,它的传毒介体是灰飞虱[Laodelphex striafellus(Fallen)]。小麦丛矮病的测报主要依据灰飞虱的带毒率和丛矮病  相似文献   

20.
对甘肃省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束梗褐腐病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经形态特征观察与rDNA-ITS序列分析, 将病原菌鉴定为细基束梗霉[Doratomyces stemonitis (Pers. ex Fr.) F.J. Morton & G. Smith]。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病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 ℃, 最适pH为6, 病菌能利用多种碳源, 但以蔗糖最好, 氮源以甘氨酸最适, 光照对菌丝生长没有影响。分生孢子在5~40 ℃范围内均能萌发, 最适25 ℃, 最适pH为7, 分生孢子萌发需液态水, 湿度低于99%几乎不萌发, 马铃薯汁液和葡萄糖液对孢子萌发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为马铃薯束梗褐腐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