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根据2011年8-9月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海域长鳍金枪鱼资源调查数据,对捕获的长鳍金枪鱼群体组成、性比、性腺成熟度、摄食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南太平洋延绳钓渔业捕获的长鳍金枪鱼个体较大,叉长为77.5~112.9 cm,优势叉长为93~103 cm(67.2%),平均叉长97.6 cm,雌性与雄性个体大小存在显著差异(P〈0.05);(2)体重(W,kg)与叉长(FL,cm)关系分别为:W=4×10-5FL2.829(9总体),W=10^-4FL2.565(9雄性),W=6×10^-5FL2.764(7雌性);(3)雌、雄性别比为1:1.94,成熟期雌性个体性以Ⅴ、Ⅵ期为主(94.4%),雄性个体以Ⅲ、Ⅳ期为主(65.7%)。推测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在调查海域及调查期间存在产卵行为;(4)长鳍金枪鱼在繁殖期间摄食水平较低,摄食等级以0、1级为主(81.1%),其中空胃率占56.6%。平均饱满度指数较低,且与个体大小无关(P〉0.05)。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9年7-9月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延绳钓探捕数据,对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钓捕技术、南太平洋的海上环境、渔获组成和长鳍金枪鱼的的生物特征进行了分析,对影响渔获产量的因素、渔获冷藏加工、渔获销售相关情况进行了总结,针对生产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以期为今后在该区域长鳍金枪鱼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延绳钓渔场与海水表层温度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渔获量和海水表层温度等环境数据,研究了延绳钓长鳍金枪鱼渔获量的分布及渔场区海水表层温度(SST)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长鳍金枪鱼渔场分布具有纬向分布特征,主要分布于10°S两侧和25~30°S之间的西南太平洋海域;长鳍金枪鱼渔场区平均SST为25.8℃,中位数为27.0℃,多数渔场区平均海水表层温度为22~29℃;渔场区海水表层温度数据分布偏向高温区,产量数据分布为正偏;平均CPUE和平均产量分布变化一致,温度为17~18℃的海域渔场平均CPUE和平均产量最高;不同温度下总渔获量分布呈双峰型,分别为20℃和29℃附近海域;捕捞群体在高温海域(≥24℃)和低温海域(<24℃)有所不同,高温海域长鳍金枪鱼的个体相对较大;时间序列分析表明,长鳍金枪鱼CPUE同南方涛动指数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5):366-371
依据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渔获量和海水表层温度等环境数据,研究了延绳钓长鳍金枪鱼渔获量的分布及渔场区海水表层温度(SST)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长鳍金枪鱼渔场分布具有纬向分布特征,主要分布于10°S两侧和25~30°S之间的西南太平洋海域;长鳍金枪鱼渔场区平均SST为25.8℃,中位数为27.0℃,多数渔场区平均海水表层温度为22~29℃;渔场区海水表层温度数据分布偏向高温区,产量数据分布为正偏;平均CPUE和平均产量分布变化一致,温度为17~18℃的海域渔场平均CPUE和平均产量最高;不同温度下总渔获量分布呈双峰型,分别为20℃和29℃附近海域;捕捞群体在高温海域(≥24℃)和低温海域(<24℃)有所不同,高温海域长鳍金枪鱼的个体相对较大;时间序列分析表明,长鳍金枪鱼CPUE同南方涛动指数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6)
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是南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的主要捕获鱼种之一,为了开展对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场时空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关系的研究,根据2009—2012年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延绳钓生产统计数据及遥感获取的海表温度(SST)、叶绿素a浓度(Chl-a)和海面高度距平(SSHA)等环境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了长鳍金枪鱼渔场分布及与时空、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GAM模型对长鳍金枪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总偏差解释率为11.34%,其中贡献最大的为时间(周),贡献率为6.35%;该渔场全年均可作业,5—7月CPUE值高于1—3月和10—12月,其中5月中旬—7月下旬为鱼汛盛期;长鳍金枪鱼渔场主要分布在10°S30°S、162°E30°S、162°E174°E的海域范围内;中心渔场最适SST范围为26.0174°E的海域范围内;中心渔场最适SST范围为26.029.5℃,最适Chl-a浓度范围为0.0229.5℃,最适Chl-a浓度范围为0.020.05 mg/m0.05 mg/m3,最适SSHA范围为03,最适SSHA范围为020 cm。研究表明,影响渔场的因子按重要性从大到小依次为时间(周)、纬度、SST、经度、SSHA和Chl-a。 相似文献
6.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5)
根据2013年10月—2014年2月北太平洋海域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资源探捕项目期间收集的调查数据,对长鳍金枪鱼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叉长范围为63122 cm,平均叉长为85.08 cm,优势叉长为81122 cm,平均叉长为85.08 cm,优势叉长为8190 cm(占总数的78.18%);体质量范围为590 cm(占总数的78.18%);体质量范围为527 kg,平均体质量为11.11 kg,优势体质量组为927 kg,平均体质量为11.11 kg,优势体质量组为912 kg(占总数的79.29%),雌雄个体叉长、体质量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叉长(FL,cm)与体质量(W,kg)的关系式为W总体=0.0004 FL2.3249,W雄性=0.0003 FL2.3875,W雌性=0.0005 FL2.2515;雌雄性别比为1∶1.17,雌性性腺成熟度以Ⅱ、Ⅲ期为主(占84.69%),雄性以Ⅱ期为主(占41.61%);摄食等级以1、2级为主(占82%),空胃率达到26.25%,胃含物中鲐鱼占大多数(占47.50%)。 相似文献
7.
中西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场与海温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鳍金枪鱼渔业是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发展对象,根据2008至2010年中西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数据和海表温度(SST)数据,研究了长鳍金枪鱼(ALB)渔获量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的主要分布区域及其海表温度特征。结果表明:以尾数统计时,长鳍金枪鱼渔场主要分布纬度位置为15°~40°N和10°~45°S,该区域渔获尾数占总渔获80%以上。高CPUE渔区主要位于25°~40°N和10°~40°S,其南北分布与季节有一定关系,北半球冬季时多分布于北太平洋,夏季时多分布于南太平洋。2008-2010三年间渔业资源丰度分布状况基本一致,2009年在北太平洋以及2010年在南太平洋的高CPUE渔区数相比另两年减幅较大。北太平洋主要渔场表层水温为16~22℃,南太平洋主要渔场表层水温为16~24℃及26℃左右的海域。 相似文献
8.
库克群岛海域长鳍金枪鱼脂肪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2年9月21日至11月15日库克群岛海域金枪鱼延绳钓调查数据,对所捕获的长鳍金枪鱼的叉长分布、脂肪含量分布、脂肪含量时空分布、脂肪含量与叉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渔获中长鳍金枪鱼叉长范围为0.50~1.14 m,平均叉长为0.95 m,其中0.90~0.99 m为优势叉长,占80.36%;(2)长鳍金枪鱼的最低脂肪含量为0.3%,最高脂肪含量为4.6%,平均脂肪含量为2.0%,其群体组成丰富;(3)从9月底至10月中旬,脂肪含量较低,10月中旬以后,脂肪含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升高;(4)西北部(11°S~13°S,162°W-168°W)长鳍金枪鱼的脂肪含量较高,为2.7%~3.0%,其他海域的较低,为1.0%~2.5%;(5)长鳍金枪鱼叉长(0.85~1.14 m)与脂肪含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研究认为:(1)10月中旬以后,长鳍金枪鱼开始存储脂肪,从而为产卵准备;(2)调查期间,捕获的长鳍金枪鱼基本是成熟个体,开始生殖洄游,即从南部返回北部的热带水域;(3)库克群岛西北部海域11°S~13°S,162°W~168°W之间可能为长鳍金枪鱼的产卵场。 相似文献
9.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3)
根据2008年9月—2009年4月印度洋中南部金枪鱼延绳钓渔场所捕获的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数据,对该鱼种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叉长为74120 cm,优势叉长为105120 cm,优势叉长为105110cm,约占总数的47.8%,平均叉长为(107.2±4.99)cm。2)长鳍金枪鱼叉长(LF,cm)与加工后重(WD,kg)的关系可表达为WD=1.7146×10-5LF3.0197(总体),WDM=7×10-5L2F.M7229(雄性),WDF=2×10-6L3F.F5354(雌性)。3)调查期间,长鳍金枪鱼性腺成熟度以Ⅳ级为主,约占总数的43.1%。4)当长鳍金枪鱼叉长小于100 cm时,摄食等级以0级和2级为主;当叉长为100110cm,约占总数的47.8%,平均叉长为(107.2±4.99)cm。2)长鳍金枪鱼叉长(LF,cm)与加工后重(WD,kg)的关系可表达为WD=1.7146×10-5LF3.0197(总体),WDM=7×10-5L2F.M7229(雄性),WDF=2×10-6L3F.F5354(雌性)。3)调查期间,长鳍金枪鱼性腺成熟度以Ⅳ级为主,约占总数的43.1%。4)当长鳍金枪鱼叉长小于100 cm时,摄食等级以0级和2级为主;当叉长为100120 cm时,空胃率达39%以上,且随叉长的增长而递增。当叉长为91120 cm时,空胃率达39%以上,且随叉长的增长而递增。当叉长为91110 cm时,摄食饱满指数随叉长增长而上升;当叉长为111110 cm时,摄食饱满指数随叉长增长而上升;当叉长为111120 cm时,饱满指数随叉长递增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8年9月—2009年4月印度洋中南部金枪鱼延绳钓渔场所捕获的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数据,对该鱼种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叉长为74~120 cm,优势叉长为105~110cm,约占总数的47.8%,平均叉长为(107.2±4.99)cm。2)长鳍金枪鱼叉长(LF,cm)与加工后重(WD,kg)的关系可表达为WD=1.7146×10-5LF3.0197(总体),WDM=7×10-5L2F.M7229(雄性),WDF=2×10-6L3F.F5354(雌性)。3)调查期间,长鳍金枪鱼性腺成熟度以Ⅳ级为主,约占总数的43.1%。4)当长鳍金枪鱼叉长小于100 cm时,摄食等级以0级和2级为主;当叉长为100~120 cm时,空胃率达39%以上,且随叉长的增长而递增。当叉长为91~110 cm时,摄食饱满指数随叉长增长而上升;当叉长为111~120 cm时,饱满指数随叉长递增而降低。 相似文献
11.
生物量动态模型因所需数据量少、结构较为简单,是常用的渔业资源评估模型。多年来,这类模型一直被用于评估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金枪鱼鱼类资源。然而,这些评估均未考虑模型的重要结构即剩余产量模式和模型拟合标准对资源评估结果的影响。运用典型的非平衡生物量动态模型-ASPIC模型,以渔获量和标准化CPUE为主要数据,评估印度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资源,重点比较FOX与LOGSITIC两种剩余产量模式、最小残差平方和(SSE)与最小残差绝对值和(LAV)对资源评估的影响。结果显示,剩余产量模式和拟合标准的选用对渔业管理生物学参考点估计(包括MSY、FMSY、BMSY)有明显影响,且总体而言,前者的影响更大;但在资源开发状态的定性判断上(即过度捕捞与否),上述选用未有明显影响。研究表明,在生物量动态产量模型运用中,应根据鱼种和渔业特点,考虑剩余产量模式和模型拟合标准这两个不确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随附鱼群区域温度垂直结构的构建与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梯度依赖相关尺度方法,基于Argo实时观测剖面,以点对点的形式进行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随附鱼群区域温度垂直结构的构建实验,并在验证该方法有效性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捕捞点的温度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构建的温度垂直剖面的均方根误差明显减小,在跃层深度处两者相差最大达0.45℃,且构建的温度剖面与实际观测值的温度偏差除跃层处较大(约为±0.5℃)外,其余水层基本接近为零。2017年8月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在近表层(5 m)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8.5~29.5℃,且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逐渐降低,至300 m处,适宜温度范围约为11.0~12.0℃。各个捕捞点均存在明显的温跃层,对应的平均温跃层上、下界深度和跃层强度分别约为80 m、270 m、0.08℃/m,跃层强度与渔获量近似呈正比关系。这些结论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同时表明本文方法可以为构建渔业捕捞点上的次表层信息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热带中西太平洋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延绳钓适宜水层的空间分布,分析黄鳍金枪鱼垂直空间分布对渔获率的影响,采用Argo浮标剖面温度数据挖掘热带中西太平洋17℃和距海洋表层水温8 ℃(△8℃)的月平均等温线场,网格化计算17、△8℃等温线深度值和下界深度差,量化黄鳍金枪鱼游动水层,并结合中西...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中西太平洋人工集鱼装置下鲣鱼的稳定同位素特征,根据2013年2月至3月金枪鱼围网采集的鲣鱼样本,对其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和δ15N)及碳氮比(C∶N)随叉长的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鲣鱼叉长范围为31.0~65.0 cm,平均值为(44.30±7.85)cm,优势叉长组为40.1~50.0 cm,占总体样本的45.12%。δ13C的平均值为(-15.94±0.59)‰,叉长对δ13C有显著性影响(F=10.92,P0.05),各叉长组的δ13C均值相差较小,说明所有样本的初始饵料来源相似。δ15N的平均值为(17.50±1.81)‰,叉长对δ15N有显著性影响(F=16.72,P0.05),且小型鲣鱼的δ15N明显大于大型同类,说明小型鲣鱼的营养位比大型同类高。C∶N的平均值为(3.06±0.05)‰,叉长对C∶N值均有显著性影响(F=4.21,P0.05),各叉长组C∶N均值随叉长的增加而减小,说明鲣鱼的营养状况随叉长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5.
黄鳍金枪鱼是东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中的主要渔获种类之一。根据1975-2004年东太平洋(30°N~25°S,75°W~145°W)黄鳍金枪鱼围网生产统计资料和相应年份的Nino3区的指数,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ENSO现象与黄鳍金枪鱼资源丰度及时空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ENSO现象对东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围网资源丰度及时空分布有显著影响,在大部分厄尔尼诺年时,黄鳍金枪鱼围网作业重心会向东、向北移;而拉尼娜年则向西移。Nino3指数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存在负相关关系。此外,黄鳍金枪鱼围网作业重心在年内也呈现出规律性变化,春夏季向西、向北移;秋冬季向东、向南移。春夏季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高于秋冬季。 相似文献
16.
为掌握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作业中钓钩深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根据2021年8月-10月随“淞航”号调查船在中西太平洋海域调查时采集的作业参数、钓钩深度和环境数据等信息,利用支持向量回归机模型(SVR)和广义加性模型(GAM)分析不同作业参数和环境因素下钓钩深度的分布情况,探讨各因素对钓钩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钓钩深度的计算值中1号钓钩最小,为130.03±3.32 m;8号钓钩最大,为363.25±36.52 m。实测值中1号钓钩最小,为130.81±17.94 m;7号钓钩最大,为329.91±54.37 m。(2)1号钓钩的SVR模型整体拟合度最小(R2=0.38);6号钓钩的整体拟合度最大(R2=0.77)。SVR模型训练值的均方差中6号钓钩最小,为0.138;8号钓钩最大,为0.309。测试值的均方差中4号钓钩最小,为0.086;5号钓钩最大,为0.282。(3)GAM分析显示64 m、192 m水层流速和投绳速度与各钓钩深度相关性最高,其次分别为128 m、256 m、320 m水层流速和船速。382 m水层流速和风速与各钓钩深度均无显著相关性。(4)SVR和GAM的钓钩深度预测值与实测值平均差异分别为1.75%和6.38%。SVR预测值与实测值随钓钩位置变化趋势一致,吻合性较好。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在金枪鱼延绳钓作业中改善钓具性能,提高捕捞效率。 相似文献
17.
调查野生柳叶鳗状幼体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功能分析对于预测仔鱼营养需求以及开口饵料的研发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价值。本研究通过DNA条形码技术对2022年和2023年两次“淞航”号中西太平洋科考航次捕获到的柳叶鳗状幼体进行物种鉴定,并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肠道样本进行菌群测序,以分析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识别优势菌群及其相关功能。物种鉴定结果表明,捕获的16尾柳叶鳗状幼体中13尾鉴定至种水平,分别为大美体鳗(Ariosoma majus)、科氏龟草鳗(Thalassenchelys coheni)、大眼锥体糯鳗(Ariosoma megalops)、米克氏美体糯鳗(Ariosoma meeki)、Muraenidae sp. KY17-483、带尾裸胸鳝(Gymnothorax zonipectis);其它3尾只鉴定至属水平,包括突吻鳗属(Gymnothorax)和裸胸鳝属(Gnathophis)。测序发现,太平洋柳叶鳗状幼体的优势菌群主要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属分类水平上,嗜冷菌属(Psychrobacter)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丰度占比较高。然而,不同物种以及不同站点之间肠道菌群结构存在一定差异。此外,通过对肠道微生物进行功能预测发现,代谢是相对丰度占比最高的一类。在代谢类别中,丰度最高的均为氨基酸的转运和代谢,说明柳叶鳗状幼体对于蛋白类物质有较高需求。本研究初步阐述了太平洋柳叶鳗状幼体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组成,为柳叶鳗状幼体的摄食习惯及人工繁殖鳗鲡仔鱼的开口饵料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