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岱衢族大黄鱼放流增殖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恢复舟山渔场本地种岱衢族大黄鱼(Pseudosciaenac Focea)资源,2000~2009年进行了岱衢族大黄鱼增殖放流试验。10年间共放流了经过人工繁育的岱衢族大黄鱼苗种1288.0×10^4尾,其中包括标志鱼62680尾。回捕标志鱼1432尾,平均回捕率2.73%。回捕试验结果表明,在岱衢洋进行本地大黄鱼的放流可行,体外挂牌法适合于大黄鱼的标志放流,放流鱼苗不仅可以成活、生长,还能够产卵、增殖并进行洄游;放流使舟山渔场本地岱衢族大黄鱼资源得到显著恢复,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浙江象山港大黄鱼增殖放流的回顾与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省大黄鱼增殖放流工作起步于1998年,目前这项工程对浙东沿海和象山港海区大黄鱼资源的恢复性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深受沿海渔民的欢迎,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在大黄鱼增殖放流技术和综合管理方面,正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较科学的放流苗种招标、检验检疫、公证公示、标记放流及成效评估等渔业资源增殖放流长效管理机制。为了更科学地开展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真正实现我省海洋经济水生动物资源的恢复和保护,对大黄鱼增殖放流工作进行回顾与总结是非常必要的。一、增殖放流工作开展之背景我省是海洋与渔业经济大省,但…  相似文献   

3.
《水产科学》2004,23(2):19-19
20 0 3年辽宁省在海洋岛渔场放流中国对虾苗种 4亿尾 ,其中大连地区放流虾苗 3 2亿尾。同时还在大连金州区和庄河市两地采取增殖管理办公室和村、镇共同投资的办法 ,放流日本对虾苗 3478万尾。其中金州杏树屯海域放流 1811万尾 ,庄河海洋村放流 16 6 7万元。据初步统计 ,秋汛生  相似文献   

4.
大黄鱼增殖放流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以来,大黄鱼资源已严重衰竭到形成不了渔汛。增殖放流被认为是恢复大黄鱼资源的可行而且有效的措施之一。本文回顾了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福建省和浙江省沿海大黄鱼增殖放流概况,并且展望今后大黄鱼增殖放流的前景。呼吁各海区能够持之以恒地开展增殖放流,并进行标志鱼的回捕追踪研究,以达到恢复大黄鱼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黄海北部中国对虾放流增殖回捕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满足孤立种群条件下,用放流前后的相对资源量调查资料,估算放流虾与自然虾的比例,8年(1985~1992)平均值,放流虾占92.9%,标准差7.4。由此而计算的回捕率,8年平均值为9.2%,标准差3.5。最高1985年为16%,最低1989年仅为5%。前4年(1985~1988)平均值为11.6%,后4年(1989~1992)为6.7%,约下降了45%。讨论了回捕率趋势性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孙德山 《水产科学》1996,15(2):38-41
分3个阶段总结黄海北部中国对虾放苗增殖效果,第一阶段(1985~1988年)放流效果好,回捕率高,平均投苗量7.6亿尾,平均捕捞产量2200吨,平均回捕率约11.6%,第二阶段(1989~1992年)放流数量多,但回捕率低,平均投苗量16.70亿尾,平均回捕率约6.7%,第三阶段(1993~1995年)平均投苗量7.18亿尾,平均回捕率约2.33%,回捕效果极差,下降原因:一是客观原因造成,如污染  相似文献   

7.
梁继成 《海洋渔业》1988,10(4):178-178
黄海北部海洋岛渔场,自1985到1987年,累计放流3厘米长的虾苗16亿尾。三年来秋汛累计回捕放流对虾4000多吨,产值1亿多元,回捕率占10%,为出口创汇发展外向型经济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莱州湾海蜇放流增殖的回捕率和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在以幼蜇伞径大小异来区分放流幼蜇与自然幼蜇的方法是可行的基础上,用二年来调查回捕结果,验证了莱州年生产数量中,放流海蜇数量所占百分比基本与回捕结果一致,为了使海蜇放流增殖的回捕率留有余地,综合分析认为:莱州湾海蜇放流增殖的回捕率估计为0.5-1是妥当的,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9.
太湖人工放流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顾良伟 《水产学报》1986,10(2):223-228
本文对1979-1984年太湖人工放流的生产进行了初步概括性的研究。对于放流品种、鱼类生长、回捕率和放流的效益作了介绍和分析。肯定了人工放流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认为人工放流是增殖太湖渔业资源,改变太湖鱼类区系结构,保证渔业稳产的一项厅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舟山岱衢族大黄鱼放流增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舟山大黄鱼"又称岱衢族大黄鱼,曾是东海最主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列"四大经济鱼类"之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前,大黄鱼产量占浙江省海洋渔业总产量的10%~20%,但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环境污染的加剧,大黄鱼资源严重衰退而几乎"销声匿迹"。福建省于1986年开始进行官井洋大黄鱼人工繁育和养殖研究,获得生产性突破,并同年开始增殖放流试验。浙江省于1997年引进福建大黄鱼,并于1998年开始在浙江沿岸水域放流大黄鱼苗种,但其品质和性状都远远不如本地岱衢族大黄鱼,且经  相似文献   

11.
孙建璋  李生尧 《海洋渔业》1996,18(3):106-110
本文研究了羊栖菜的有性生殖和营养繁殖。前者包括生殖托的发生、精卵的排放及合子的发育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后者主要为定株观察假根再生芽的发生。本研究为羊栖菜的人工育苗和资源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刘永昌  高永福 《水产学报》1990,14(2):120-128
本文根据增殖对虾标志放流重捕和生产回捕的渔场统计资料、海洋水文及跟踪监测虾群的资料,对放流增殖对虾洄游分布和中心渔场变动进行了研究。据之分析表明:研究期内,每年6月中旬至7月初放流入海的幼对虾,主要生活在放流的湾内河口浅水区,并逐步向周围扩散索饵;8月上、中旬,主群陆续游出湾内的低盐高温区(盐度为28—30‰,温度为25—29℃),洄游分布在湾外5—15米水域;随时间推移,虾群逐渐趋向20米以深的高盐低温区(盐度为31—32.5‰,温度为20—23℃)索饵;10月下旬(底层水温18—19℃)为交尾盛期,11月上旬交尾结束,虾群分散进入越冬场。  相似文献   

13.
绥芬河滩头雅罗鱼孵化放流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报道绥芬河滩头雅罗鱼大批量人工孵化放流。1989年5~6月,在绥芬河东宁河段采捕、利用(?)河亲鱼3037尾,采卵1867万粒,利用自然产卵场生态条件孵化放流的雅鱼1323万尾(全长6.5mm)。  相似文献   

14.
浙江近海蟹类资源合理利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根据调查得知,浙江近海蟹类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在渔业上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约有8--9种。80年代以前利用较多的主要是三疣梭子蟹,而其它蟹类资源利用甚少。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近海多种经济鱼类资源衰退,促使作业结构调整,恢复了流刺网作业,发展了桁杆拖虾。90代以后,兴起蟹笼作业,蟹类资源不断得以开发利用,渔获产量迅速提高。目前三疣梭蟹已过度利用,而细点圆趾蟹、锈斑Xun、日本Xun、武士Xun等蟹类资源呈上升趋势,群体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本文在全面了解浙江省蟹类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苏北南部沿海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天津厚蟹(Helicetridenstientsinensis)、红螯相手蟹(Sesarmahaematocheir)和日本大眼蟹(Macrophthalmusjaponicus)四种常见蟹的眼、肝、肌和卵组织以及中华绒螯蟹和天津厚蟹蟹苗的蛋白和LDH、ANEA同工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四种蟹的蛋白和同工酶具明显的物种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两种蟹苗的蛋白和同工酶酶谱在谱带数量、迁移率及酶活性上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闽浙近海金色小沙丁鱼种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圣云  丘书院 《水产学报》1993,17(2):105-112
通过对闽南—台湾浅滩渔场,浙江近海渔场金色小沙丁鱼形态计数性状,量度性状特征差异的比较,并结合生物学、产卵场、洄游以及海洋环境条件等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闽浙近海的金色小沙丁鱼群体分别属于闽南—台湾浅滩地方种群和东海地方种群。本章还讨论了两个海域金色小沙丁鱼的分布。  相似文献   

17.
浙江北部岛礁周围海域鱼类群聚特征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计算了下列鱼类群聚特征值:种类数、单纯度、种类丰富度、最大多样度、种类多样度、种类均匀度、重复度,并作了区域、逐月和年间变化的分析。得出鱼类群聚结构外侧海区(水深10-35米)较内侧海区(7-10米)复杂。种类多样度的变化同优势种及捕捞影响具有一定的关系,种类多样度的计算宜兼顾个体数和生物量。  相似文献   

18.
东海区发展水产资源增养殖的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海区海岸线和岛屿岸线分别占全国的34%和49.1%,面积大于500m~2的岛屿共3481个,潍涂面积占全国的46.7%。港湾众多,总面积25507 km~2,0~20 m 水深的浅海面积64461 km~2,约占全国50%。东海区栖息了许多名特优的渔业资源,海洋生物具有相当的丰度和广度,水文环境稳定,营养盐类丰富,初级生产力高,也是多种鱼类、虾类、蟹类的栖息、繁殖场所。东海区(包括福建省、浙江省、上海市和江苏省)1991年海水增养殖面积达1335 km~2,总产量48.0万 t。全区具有较大规模的海带育苗、紫菜育苗、贝类育苗、虾类育苗、海蜇育苗的场地和设备。鱼类育苗技术不断提高.现已进行了约80个种类的人工、半人工育苗及20个种类的增殖放流或移植、自然增殖的试验。海水养殖种类达40~50种。东海区得天独厚的具有高经济价值的鳗苗和中华绒螫蟹苗的天然苗种资源。东海区既是全国海水增养殖业的重要基地也希望取得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支持和合作。提出了今后(2000年止)发展的具体设想内容及主要项目,以及应采取的措施等,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连紫海胆人工育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廖承义  邱铁凯 《水产学报》1987,11(4):277-283
本文报道了有关海胆人工育苗的方法,并对大连紫海胆幼虫的生长发育和变态作了详细描述。大连紫海胆的幼虫可分为,棱柱幼虫、二腕长腕幼虫、四腕长腕幼虫、六腕长腕幼虫和八腕长腕幼虫五个时期。在山东省荣城浬岛海区,大连紫海胆的育苗时间为7—8月。在水温为23—24℃时,自受精卵发育至变态成幼海胆的时间大约需要19—20天。幼虫的饵料以角毛藻为最佳,而幼海胆的饵料早期为底栖硅藻,后期以石药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20.
浙江北部岛礁周围海域鱼类优势种及其种间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本文用定量张网渔获物组成资料,研究了浙江北部岛礁周围海域鱼类的群聚生态学。着重分析了优势种的区域及逐月和年间变化,以及优势种时空分布上的关系,还对鱼类群聚的食物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