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丝尾鳠是云南省土著鱼类名优品种,被誉为"云南六大名鱼"之首。近年来,随着丝尾鳠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该品种养殖已在云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研究对从云南引进的1.4万尾丝尾鳠鱼苗在海南进行了试养殖,并在养殖至成鱼后对丝尾鳠的成鱼肌肉成分进行分析,阐述了在海南省养殖环境下丝尾鳠的肌肉品质,为养殖饲料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研究了养殖密度对2~5龄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摄食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龄大鲵适宜养殖密度为27尾/m2,该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9尾/m2组、18尾/m2组(P<0.05),且饵料系数最低;当养殖密度为17尾/m2时,3龄大鲵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最大,饵料系数最低且与低密度5尾/m2组差异显著(P<0.05),确定3龄大鲵的适宜养殖密度为17尾/m2;4龄大鲵特定生长率的最大值出现在养殖密度为10尾/m2,显著高于16尾/m2组(P<0.05),且饵料系数最低,4龄大鲵的适宜养殖密度为10尾/m2;5龄大鲵的适宜养殖密度为5尾/m2,特定生长率与高密度组9尾/m2差异显著(P<0.05),饵料系数最低。大鲵适宜养殖密度与体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关系式为y=-0.016 4x+25.34(r2=0.839 9)。  相似文献   

3.
80年代初,我国从美国引进斑点叉尾(鱼回)进行养殖研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我国在南方池塘、网箱等养殖中已形成规模,但在北方寒地养殖报道较少,尚未得到推广。为探索在北方寒地养殖斑点叉尾(鱼回)的可行性,1997年6月14日我们从湖北省武汉引进斑点叉尾(鱼回)乌仔1万尾进行池塘试验养殖,取得成功。最大个体尾重3.2kg,最小个体尾重1.21kg,平均尾重约1.8kg,育成商品鱼5 000余公斤,现将这几年养殖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为了完善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人工苗种培育及海上养殖技术,在大连旅顺海区及刺参池塘进行了鼠尾藻人工苗种保苗及养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鼠尾藻人工苗种在室内培养20 d左右,株高2 mm以上,假根15根以上时,下海保苗为宜。鼠尾藻幼苗保苗、人工养殖方式为表层平养。保苗海区选择风浪不大的海湾。在刺参池塘保苗要求选择水深2 m以上的池塘,养殖位置在进水口附近。保苗3个月后海上鼠尾藻平均株高4.26 cm,刺参池塘鼠尾藻平均株高1.98 cm。将6 cm以上的幼苗夹直径1.5 cm的聚乙烯绳上进行海上养殖试验。养殖8~9个月后,鼠尾藻长至平均株高61 cm。  相似文献   

5.
在稳定的循环水养殖系统(RAS)条件下,开展了凡纳滨对虾三段式高密度养殖模式研究.本研究将凡纳滨对虾的整个养殖周期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标粗养殖,放置120万尾凡纳滨对虾P5虾苗,养殖水体96.8 m3,养殖密度为1.24万尾/m3水体,经过31 d的养殖,平均体质量为0.28 g/尾,单产为3.4 kg/m3;第二...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与传统池塘养殖在松浦镜鲤养殖中的对比试验效果,于2018年4月2日至10月31日,在池塘内循环流水槽选择1号、2号并分别投放松浦镜鲤鱼种20 000尾、22 000尾,在传统养殖池塘投放10 000尾,规格均为105 g/尾;经过7个月养殖,1号、2号流水槽共收获18 425.2 kg,成活率分别为94.3%和93.9%,饲料系数分别为1.59、1.63,总产值达368 504元,折算纯利润为94 805.4元;传统养殖池塘收获7 163.9 kg,成活率为87.9%,饲料系数为1.71,产值达143 278元,折算纯利润为45 925.5元。研究表明,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松浦镜鲤在改善养殖环境、提升养殖产量与提高创收效益方面优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7.
养殖密度对杂交鳢仔鱼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温棚水族箱中养殖杂交鳢仔鱼,养殖密度分别为0.5、1、2、4、8尾/L,共养殖15 d,试验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在0.5~4尾/L之间,杂交鳢仔鱼的最终体重、特定生长率、日增重都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而升高,当养殖密度为4尾/L时,三者达到最大值;进一步增加养殖密度,仔鱼的生长反而下降。高密度组(4、8尾/L)杂交鳢仔鱼个体生长速度离散度明显加大,仔鱼的成活率随养殖密度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利用美国大豆协会的小体积高密度网箱养殖模式和豆粕型饲料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邕江进行了斑点叉尾鮰从鱼种至成鱼的养殖示范试验。斑点叉尾鮰鱼种放养在5个1m3的网箱中,放养密度为400尾/m3。经166天饲养,斑点叉尾鮰从91g/尾长到了658g/尾。试验所用饲料为蛋白质32%的全植物性蛋白源豆粕饲料,平均饲料系数为1.76:1。养殖斑点叉尾鮰的平均毛产量为185kg/m3,成活率70%。该养殖试验受到了洪水、高温和河水中高泥沙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贺红川  任旺 《水利渔业》2007,27(3):57-58
探讨了华鲮的池塘成鱼养殖模式、放养规格及放养密度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在养殖过程中,与放养大规格鱼种的养殖模式相比,采取放养4~5?鱼种一次性育成成鱼的养殖模式效果更佳,放养密度为75 000尾/hm2时,在所有试验组中单产最高,经济效益最好;而采取前种模式养殖,在放养规格为26.3g/尾、放养密度为22 500尾/hm2时,获得的单产较高,经济效益也较好。  相似文献   

10.
张玉杰  骆小年  郭冰  田江 《河北渔业》2011,(6):22-24,40
为探索在北方几种不同规格、不同密度下黄颡鱼[Peltoba grus fulridraco(Richardson)]池塘合理养殖模式和养殖技术,2009-2010年在灯塔市忠信淡水渔业有限公司进行了养殖试验.以1龄健康春片鱼种为试验对象,选择4种规格放养模式(60尾/kg、120尾/kg、180尾/kg、300尾/kg...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江西省吉安市进行了斑点叉尾(鱼回)的示范养殖试验,旨在示范利用美国大豆协会的80:20池塘养殖模式和豆粕型鱼苗和鱼种饲料养殖斑点叉尾(鱼回)鱼种的生产情况。试验在3口2亩大小的池塘内进行,放养密度为斑点叉尾(鱼回)鱼苗8000尾/亩(即120000尾/公顷),并搭配放养白鲢鱼苗1000尾/亩(或15000尾/公顷)。经109天饲养,斑点叉尾(鱼回)苗从平均1克/尾长至39克/尾。养殖的平均毛产量为斑点叉尾(鱼回)269千克/亩(4038千克/公顷)和白鲢50千克/亩(750千克/公顷)。斑点叉尾(鱼回)和鲢鱼的平均成活率分别为86.8%和6.4%。投喂豆粕型鱼苗和鱼种饲料,斑点叉尾(鱼回)的平均饲料转化率为0.96:1。养殖的平均净收入为人民币1646元/亩,平均经济回报率为62.3%。利用美国大豆协会的豆粕型饲料和80:20池塘养殖技术,斑点叉尾(鱼回)展示了良好的生长、摄食和饲料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12.
浙江三门县为“中国青蟹之乡”.有围塘养殖面积9.57%亩,其中青蟹养殖9.2万亩。在养殖青蟹的同时,大多养殖塘混养了脊尾白虾,并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单脊尾白虾养殖亩产值达3000多元。现将我县脊尾白虾围塘养殖高产技术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优化水产品养殖结构和丰富斑点叉尾鮰养殖模式,2007年5月3日至2007年11月15日,作者在幸福水库进行了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海南省海口市郊的二阶段养殖试验,对利用美国大豆协会的80:20池塘养殖模式和豆粕型饲料将红罗非鱼从鱼苗养殖至商品规格的生长表现进行了评价。在试验的第一阶段,红罗非鱼鱼苗分别放养在1口2.0亩(0.13公顷)和2口2.5亩(0.17公顷)的池塘内,放养密度为红罗非鱼4000尾/亩,并搭配放养白鲢鱼苗1000尾/亩(即红罗非鱼鱼苗60000尾/公顷和鲢鱼苗15000尾/公顷)。经62天饲养,红罗非鱼鱼苗从平均1.0g/尾长至51.3g/尾。平均饲料转化率为0.97:1。当罗非鱼长至50g以后进行重新放养,放养密度调整为红罗非鱼800尾/亩,鲢鱼200尾/亩(红罗非鱼12000尾/公顷和鲢鱼3000尾/公顷)。在110天的养殖期内,罗非鱼从50g长至平均573g,平均饲料转化率为1.16:1。从1g的鱼苗至573g的商品规格,整个养殖期为172天。在整个养殖周期里,利用美国大豆协会的豆粕饲料和80:20池塘养殖模式,红罗非鱼表现出了优异的生长性能和饲料转化效率,并在单个生产季节的有限时间里就从鱼苗养殖达到商品规格。  相似文献   

15.
安徽合肥周边无公害养殖基地长临渔场、丙子渔场主要养殖模式为草鱼、鲫鱼混养,一次放足,多次捕捞,同池分阶段饲养,前期以草鱼养殖为主,后期以鲫鱼养殖为主。年初草鱼放养规格为每尾100克、250克、500克不等,放养密度约400尾/亩;鲫鱼放养规格为50尾/千克,放养密度2000~2700尾/亩。年初  相似文献   

16.
夏开来 《水产养殖》2006,27(6):16-16
滁州市水库众多,其中大中型水库达48座,占安徽省的50%,并且水质清新无污染,适宜开展大规模水库网箱斑点叉尾鮰养殖,滁州市渔业主管部门2004年首次引进斑点叉尾鮰进行养殖。为解决斑点叉尾鮰苗种本地化的问题,我站进行了斑点叉尾鮰池塘苗种培育示范养殖试验。1养殖方法1.1池塘条  相似文献   

17.
不同生物絮团对脊尾白虾高密度养殖水体氨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适宜虾类工厂化养殖使用的生物絮团种类,以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为实验材料,探讨了3种不同产地(河南、福建、河北)来源的EM菌产生的生物絮团对脊尾白虾高密度养殖水体氨氮(ammonia nitrogen, AN)浓度的影响。每种生物絮团下共设置600尾/m~3、800尾/m~3、1 000尾/m~3共3个养殖密度,实验周期为8 d。结果显示,应用河南产地的EM菌,在600尾/m~3、800尾/m~3、1 000尾/m~3养殖密度下,水体最终氨氮浓度为1.28 mg/L、1.52 mg/L、1.90 mg/L,日均节水率为50.1%;应用福建产地的EM菌,水体最终氨氮浓度为1.03 mg/L、1.48 mg/L、2.15 mg/L,日均节水率为52.2%;应用河北产地的EM菌,水体最终氨氮浓度为1.58 mg/L、1.78 mg/L、2.74 mg/L,日均节水率为24.4%;而对照组水体最终氨氮浓度分别为1.62 mg/L、2.12 mg/L、3.05 mg/L,以上3种生物絮团在脊尾白虾高密度海水养殖中均有降低水体氨氮的作用,且效果存在显著差异,揭示水产养殖过程中应对适宜的EM菌试剂进行筛选后使用。实验筛选获得了适合脊尾白虾高密度养殖的生物絮团,为进一步开展其工厂化养殖及节水减排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斑点叉尾鮰实用养殖技术(五)商品鱼的养殖斑点叉尾既可在池塘中养殖,也可在江河、湖泊、水库等大水面放养,同时也是流水、网箱及工厂化等集约化养殖方式的重要品种。我国目前斑点叉尾的商品鱼养殖仅限于池塘和网箱两种养殖方式。一、池塘养殖斑点叉尾池塘养殖方法分主...  相似文献   

19.
在臻头河下游放置规格为9米×9米×2.5米的网箱养殖花鲢,每箱投放规格为400~600g/尾的大规格鱼种1500尾,经7个月的养殖,10个网箱共产花鲢35880公斤,规格2.6公斤/尾。投入产出比1∶2.5。  相似文献   

20.
正为了保证斑点叉尾鮰全年有鱼持续供应市场,维护光明渔业品牌,降低养殖风险,缩短养殖时间,光明渔业2020年参考四川养殖模式,在海丰三区拿出两个塘口进行试养,以探讨最优二龄鱼种养殖模式,为公司后续养殖做准备。一、养殖概况斑点叉尾鮰是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于1984年引进,经过二十多年的养殖推广,斑点叉尾鮰养殖已发展到北至黑龙江、南到两广等二十几个省市,其中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河南和广东已有大面积的斑点叉尾鮰养殖。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叉尾鮰种苗繁殖和供应基地,成为内地鱼苗种的重要供应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