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野生资源与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野生资源分布状况、优势资源和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确定了开发的重点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经整理鉴定,宝天曼保护区动物资源201种(不含昆虫),隶属24目64科。其中鸟类116种14目34科;兽类48种6目18科;两栖类11种2目4科;爬行类26种2目8科。并对该区动物资源的区系成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经济评价和保护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6.
7.
8.
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对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样线,样地调查法,对保护区的生境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拔,群落类型是影响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旅游活动对河南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紫茎林干扰状态的对比研究发现:在干扰状态下其林地土壤的孔隙度降低,容重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全N、全K含量和酶活性下降,而全P含量增加;在其干扰区林下植物种类增加,植物区系组成趋于丰富,生活型改变;Shannon-Weiner指数增大. 相似文献
11.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昆虫区系具有古北,东洋交叉重叠,过渡带明显,地区特有种,原始种类比较丰富的特点,其昆虫群落的多样性与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成非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大雪山自然保护区森林面积为15310.6hm^2,森林覆盖率为87.28%;分析了大雪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资源特点,根据森林资源的特点及主要的生态功能作用,从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养护土壤肥力、粮食增产和净化空气等5个功能指标,估算出该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的年价值为12742.4万元,为其立木经济价值的8.67倍。 相似文献
13.
14.
自然保护区管理冲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有效地保护与管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解决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就迫切需要改变保护区现行的管理方式,扩大保护区的管理伙伴,将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的发展纳入保护区日常管理的范围,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吸收他们参与保护区的管理,“社区共管”是目前自然保护区管理中正在探索和的方法。 一、元江-红河流域概况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分别与文山、玉溪、思茅、曲靖、昆明等市、地区及越南共和国相连,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部分地区为中山强切割地形,山原破碎复杂,高差悬殊,最高海… 相似文献
15.
16.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栎类林群落不同火烧演替序列物种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研究不同恢复阶段栎类群落物种多样性对地表火扰动的响应。结果表明: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栎类群落物种多样性丰富,不同恢复阶段栎类群落 Shannon-Wiener 指数和 Simpson 指数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特点; 乔木层 Pielou 均匀度指数变化不大,灌木层和幼苗层 Pielou 指数先增加后降低,但草本层 Pielou 均匀度指数波动较大,表现为先高后低再升高然后降低的特点,说明林火扰动对栎类群落林下草本层产生了重要影响; 栎类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幼苗层和草本层之间物种多样性的差异大多不显著,只有乔木层和草本层以及草本层和幼苗层之间的 Pielou 均匀度指数有显著差异,乔木层和灌木层的 Pielou 均匀度指数有极显著差异。不同恢复阶段的物种多样性特征,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差异不显著,其他各层物种多样性特征变化不具规律性; 栎类群落林下灌木和草本层在过火后 10 年物种变化更替频繁,但不同恢复阶段栎类群落幼苗始终占据一定优势; 随着植被恢复的进程,灌草植被的变化是耐荫种逐步替代阳生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全面保护自然资源为立足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在科学、合理的规划原则及总体布局的指导下,对自然保护区未来10年的发展制定出长远的规划。概括其规划原则为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与利用并进,自然人文结合,具有创新理念,体现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8.
参照国家有关标准,借鉴国际保护地管理先进经验,首次对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进行科学评估.通过评估,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管理机构建设、资源的保护与适度开发利用、科学研究与宣传教育等方面分析了云南省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现状,总结了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健全资金投入、开展资源本底调查、强化队伍建设、完善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管理考核评估制度等促进保护区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有效管理是自然保护区的生命。建立自然保护区并非只需圈一块地,宣布自然保护区成立就大功告成。如果不给予必要的资金投人,不设立管理机构,不实施监测和保护管理,那么自然保护区就徒有虚名,不但不能发挥自然保护区应有的作用,区内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甚至可能比建区前遭到的破坏还要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