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5 毫秒
1.
岳书平  闫业超  张树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418-16423
参照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驱动力-状态-响应(DSR)模型等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压力-状态-恢复力概念模型,运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指标的筛选,构建中国东北样带不同类型区生态可持续性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引入"隶属函数"的概念来描述指标差异的中间过渡,利用层次分析(AHP)与信息熵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建立NECT不同类型区生态可持续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2.
黄土丘陵区县南沟流域生态恢复的生态经济耦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一套简单、易于操作的小尺度生态经济耦合效应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模型。【方法】基于生态经济协调理论,在继承传统指标的基础上,引用了2个创新性指标——能值可持续性指数(ESI)和生态压力指数(EFPI),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县南沟流域生态恢复的生态经济耦合进行评价。【结果】县南沟"农-经济林果型"生态恢复模式的生态经济处于基本协调状态。【结论】"农-经济林果型"模式有效地改善了流域生态条件,促进了经济发展,产生了生态经济耦合效应。  相似文献   

3.
从可持续生计的概念界定与分析框架出发,根据"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农户生计可持续性评价的基本框架,从脆弱性背景压力、生计资产状态、结构与过程和生计策略响应、生计结果效应四个方面建立了一个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单项指标和综合评价模型。科学地进行农户生计可持续性评价对于保障农户生计安全、促进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赵小飞  丁伟  施玉  于龙  柏家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814-11816,11826
采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模型,建立了楚雄州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楚雄州2005~2009年的生态安全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分别由-3.748、-2.073、-2.362增长至3.492、1.988、3.745,生态安全综合指标从-4.648提高至5.190。各年的生态安全综合得分排序为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可见楚雄州生态安全总体状况较好,经济和社会发展在现有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5.
夏吉昆  于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665-1667,1676
采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所提出的"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PSR)模型,以云南省沾益县为研究对象,构建县域(沾益县)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该县2004~2008年的生态安全现状做出评价。研究表明,云南省沾益县生态安全总体状况在下降,资源环境状态面对资源环境压力已经出现下降,目前的趋势表现其趋于压力的承受范围之外。响应指标在生态环境对胁迫恢复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生态环境压力强度较大,压力指标不断增大。并提出了提高云南省沾益县城市生态安全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姚远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345-7348
[目的]研究基于DPSIR模型的流域环境变迁及生态安全指标体系。[方法]在考虑流域环境变迁及生态安全的各类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为框架,提出了在多级开发影响下的流域环境变迁与生态安全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原则及相关方法。[结果]基于DPSIR模型的流域环境变迁及生态安全指标体系分为驱动力指标、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影响指标和响应指标,每个指标类型又有多个可选指标。[结论]该研究为我国流域生态安全评估以及流域生态环境管理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7.
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PSR模型与物元方法相结合评价资源枯竭型城市土地生态安全现状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基于PSR模型的指标体系能够更准确地表明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物元分析方法能揭示单个评价指标的分异信息和综合评价结果的中间信息,PSR模型与物元方法的结合能更好地评价土地生态安全。(2)1996—2010年湖北省大冶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较低,呈现"M"形发展趋势,等级关联度较弱有下降趋势;(3)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比重、人均生活用水量、单位土地面积废水排放量、水土协调度等指标对湖北省大冶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提升有很大的影响;结合大冶市土地利用现状,要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减少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提高水土协调度,规划工矿废弃地复垦,促进土地生态系统安全状况改善。  相似文献   

8.
以定西市安家沟小流域为例,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选取17个指标构建小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各指标赋权,利用灰色关联方法计算安家沟小流域的生态安全的关联度,得出安家沟小流域在不同时段生态安全指数,并对其发展进行一定预测.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客观现实性,为小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海岛型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以海陵岛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岛型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对海岛生态环境保护及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模型,通过专家咨询与因子分析方法,筛选反映广东海陵岛生态安全的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通过综合指数法对其2008-2011年的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近几年海陵岛生态安全状况为临界安全,主要表现为滨海旅游地产不合理开发、生态承载力问题突出、土地复合利用低.从系统压力来看,人口、水资源、土地资源压力是使其压力安全值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从系统状态看,2008-2011年海陵岛处于临界安全状态,安全值逐年上升得益于较好的资源状况、环境质量及良好的旅游业发展形势;从系统响应来看,海陵岛先后经历不安全、临界安全状态,反映其在旅游开发、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改善生态系统的能力和实力不断增强.影响海陵岛生态安全变化的重要因素有人口、水、土地、本底环境、经济科技.  相似文献   

10.
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结合新疆实际,构建了包含生态压力、生态状态、生态响应3个子系统共计28项具体指标的评价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测算各系统得分以及协调度指数评价了新疆2012~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结果表明:新疆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是产业结构、保障体制以及公众意识等方面仍有较大的优化空间。最后根据评价结果以及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促进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向好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初步分析了中国东北样带以羊草(Leymus chinensis)建群种或共建种的草原群落植物水分生态类型功能群生物量及其与群落初级生产力和环境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中旱生植物对群落初级生产力起主要决定作用,其次是旱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中生植物在羊草杂类草草甸群落中作用较大,而湿生植物只是个别类型的偶见种。中旱生植物和旱生植物生物量的变异系数较低,分别为0.54和0.72,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如何科学评价目前中国粮食主产区高产农田的生态健康现状与问题,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对策,促进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当务之急。目前关于农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从土壤-作物-环境三大子系统综合考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很少,没有比较完善的、为大家公认的关于农田生态健康状况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总体分析法,查阅统计了国内外关于农田生态健康评价研究的相关指标。在此基础上,为了使评价指标更加切合中国三大平原粮食主产区高产农田土壤、作物以及环境的健康问题,采用专家问卷调查法,最终初步确定了中国农田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每个区域的评价体系都有22个指标,三大平原指标之间有所区别,充分体现了整体的一致性和区域的特殊性,使得指标体系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可为该领域的研究与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王坤  李晓  李英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21,49(4):121-127,136
以公众对东北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的支付意愿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多层线性模型原理,构建了支付意愿的评价模型,分析不同因素对支付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行政区划内的公众支付意愿差异极其显著(P<0.01);公众支付意愿的95.43%取决于公众的主观意愿、10.75%取决于月均收入、7.30%取决于受教育程度、7.28%取决于居住地、2.72%取决于年龄;公众支付意愿中,还有32.25%来源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公众对生态功能区建设的主观意愿交互作用、8.43%来源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年龄的交互作用。说明,公众对生态功能区建设的支付意愿,受其主观意愿及其自身社会经济特征影响的同时,还受其所在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相关支付意愿研究,应将研究对象所在行政区划的经济环境指标纳入其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中国典型生态区保护性耕作主体模式及农户采用情况,并揭示影响农户采用的因子。【方法】在典型生态类型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成都平原、西北绿洲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区,通过农户一对一的问卷调查,获取原始数据,统计分析影响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因子。【结果】研究发现,华北平原和成都平原农户保护性耕作采用率较高,东北平原和西北绿洲区相对较低;不同区域均有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其中东北平原宽窄行留高茬交替休闲种植及破茬合垄耕作模式、华北平原玉米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小麦和小麦秸秆还田免耕直播玉米、成都平原稻草覆盖地免耕种植小麦或油菜或马铃薯等作物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数据分析表明,作物产量增加、政府示范与宣传引导、邻里效应等是吸引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原因,而机具不配套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结论】由于不同区域的生态因子和生产条件的差异,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要因地制宜,针对主要限制因子,选择合适的技术模式,采用有效的宣传推广手段,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servation tillage modes on crop yield in various ecological regions, we interviewed peasant households in the Northeast China Plain, North China Plain, Chengdu Plain, and Northwest China Oasis, China,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tillage methods on crop yield. An index set was determined from seven yield parameters based on expert consultation and relevant literature.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methods in the various ecological regions was carried out using fuzzy theory. The approaches with the highest scores were identified for each region: wide and narrow rotation planting with high stubble standing retention in the Northeast China Plain; seeding after rotary tilled of wheat under corn straw mulching and no-tillage seeding of corn and other crops under wheat straw mulching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no tillage with high stubble retention in the Northwest China Oasis;and no-tillage seeding of wheat and other crops under rice straw mulching in Chengdu Plain. These research data provide a useful guide for the selection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methods for optimum yield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相似文献   

16.
生态公益林类型及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分析生态公益林基本属性的基础上,根据其所发挥的主体功能与效益与对我国生态公益林进行类型划分。按照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把效益计量和经济计量结合起来,分别类型确定其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效益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40年来世界大豆生产形势的变化,主要论述了40年来大豆遗传育种科学的进展及东北农学院大豆遗传育种研究工作情况。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中国东北样带以羊草(Leymus chinensis)为建群种或共建种的草原群落植物生活型功能群组成及其与群落初级生产力和环境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地面芽植物生物量没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地上芽、地下芽和一年生植物生物量与群落生物量相关系数及占群落生物量比例过低,而且变异性最大。认为植物生活型功能群不宜作为评估和预测本研究区域植被变化的关键植物功能型。  相似文献   

19.
● A five-step process for quantifying smallholder farming system sustainability is proposed. ● Definition of system boundary, functional unit, and indicators depends on research issues. ● Weighting, conversion, and aggregation methods tightly relates to the validity of assessment results. Smallholder farming systems are important for global food security, but these faces multiple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hinder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lthough sustainable smallholder agriculture issues have been widely discussed and addressed by scientists globally, harmonized approaches in evaluating sustainability are still lacking. This paper proposes a five-step process for constructing a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method for smallholder farming systems, namely definition of system boundary, indicator selection, indicator weighting, indicator conversion, and indicator aggregation.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state-of-art progresses in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at different stages, and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the benefits and limitations of weighting and aggregation methods. Overall, this evaluation process should be useful by providing rational and comprehensive results for quantify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smallholder farming systems, and will contribute to practice by providing decision-makers with directions for improving sustainable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