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砂姜黑土上小麦的吸收转化规律,结果表明:氮肥底追比3∶7处理,小麦晚熟1 d。强筋小麦与弱筋小麦成熟期差别不大。小麦氮肥底追比5∶5适合砂姜黑土区小麦生产,小麦产量三因素协调,强筋小麦产量略高于弱筋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2.
通过 1 3个主要优质小麦品种比较试验 ,济南 1 7产量很高 ,为优质专用面包小麦。淮麦1 8产量很高 ,为超高产小麦 ,适合于生产高级面条粉。扬麦 9号、宁麦 9号产量高 ,为优质饼干小麦。安农 92 484产量较高 ,为面包小麦。扬麦 1 5 8、皖麦 3 8、宁麦 8号产量中等 ,为蒸煮类小麦。其它品种产量较低  相似文献   

3.
氮肥基追比对不同筋度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河南粮食核心区良种良法配套体系建设提供参考,以中筋小麦矮抗58、强筋小麦郑麦366及弱筋小麦郑麦004为试验材料,探讨了氮肥基追比对不同筋度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筋度小麦适宜的氮肥基追比例不同,强筋小麦郑麦366以基追比为3∶7时产量最高,中筋小麦矮抗58以7∶3时产量最高,弱筋小麦郑麦004以5∶5时产量最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峰值黏度3个品质指标在同一筋度小麦中表现一致,即在优质强筋小麦郑麦366中均以3∶7为最优,而中筋小麦矮抗58及弱筋小麦郑麦004均以5∶5为最优.说明,不同筋度小麦达到高产、优质需要不同的氮肥运筹方案.  相似文献   

4.
对宁南山区6个县的重点流域近20年降雨量进行统计分析,选择坡耕地、1~2年新梯田、3~5年梯田和5年以上老梯田4种地类,对小麦、玉米、马铃薯产量进行了为期4年的跟踪监测,分析不同降水年型对坡改梯主要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小麦产量1~2年梯田显著低于其他地类,而5年以上梯田显著高于其他地类,偏枯年型显著低于其他降水年型,平水年型显著高于其他降水年型,且平水年型5年以上梯田小麦产量显著最佳;玉米产量不同年限梯田显著高于坡耕地,平水年型显著高于其他降水年型;马铃薯产量偏枯年型显著减产,平水年型马铃薯产量显著增产,且1~2年梯田马铃薯产量最高。总体来看,宁南山区1~2年梯田小麦产量显著减产,偏枯年型小麦和马铃薯产量会显著减产,特丰年型玉米产量会显著减产。平水年型5年以上梯田小麦产量显著增产,且各地类小麦、玉米和马铃薯产量均显著高于其他降水年型。宁夏南部山区平水年型小麦、玉米和马铃薯会普遍丰收。  相似文献   

5.
南疆杏麦复合系统条件下小麦灌浆期冠层的光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新冬22号小麦品种,研究了5种不同类型杏树带型下小麦冠层光特性和6m与4m两种带型下小麦的平均产量。结果表明:①宽幅小麦冠层光照强度、光合有效辐射(PAR)、叶面积指数(LAI)优于窄幅小麦(即:6m×4m6m×3m4m×2m4m×1.5m),小麦冠层各光合指标在杏树带中从东到西呈现出由小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趋势。②小麦的光特性在幼年杏树带中优于在成年杏树带中(即:5年7年8年)。③6m和4m宽幅下,近树冠区小麦产量低于远离树冠区小麦产量,宽幅模式小麦产量高于窄幅模式小麦产量,表明光合特性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一个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6.
通过秸秆还田与氮肥不同施用方式对小麦产量及灌浆速率影响试验得出:氮肥全部基施小麦产量最低;适当降低基施氮肥比例,增加追氮比例,对优化小麦群体结构,提高小麦产量具有重要作用。中产田在每公顷施氮180kg条件下,基追比5:5的施肥方式能显著地提高小麦产量;随氮肥施用方式变化,灌浆速率也存在一定差异,氮肥基追比5:5的施氮方式有利于提高籽粒灌浆速率。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不同施氮量对小麦、夏玉米连作产量的影响,以常规施氮量为对照,设置5%增氮量和5%、10%减氮量施肥定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小麦以5%减氮量处理产量最高,夏玉米以5%增氮量处理产量最高,小麦、夏玉米连作总产量以5%增氮量处理产量较高。在年度总施氮量不变的情况下,小麦上减施氮肥,夏玉米上增施氮肥可极大提高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8.
1997~2007年通过四川省区试审定的小麦品种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1997-2007年间通过四川省区试审定的72个小麦品种。根据四川省审定公告和四川省小麦区试资料,列出72个品种在省区试中的产量及与产量有关的部分农艺性状数据,以及审定公告的品质性状数据和抗性表现,并分析这些品种的产量和农艺性状。认为目前四川小麦品种区试平均产量水平介于5—5.5t/hm^2之间;基本产量结构为290~360万穗/hm^2、40~45粒/穗、40-45g/1000粒。今后四川省小麦产量育种应当在保持现有产量结构的基础上,注意增加穗数和增加千粒重两个方向的突破,建立新的平衡,实现四川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通过寿县小麦主推品种展示试验结果表明:半冬性中强筋小麦品种泛麦5号产量最高,应扩大种植面积;春性弱筋小麦品种扬辐麦2号、弱春性中筋小麦品种偃展4110产量较高,可稳定种植面积;春性弱筋小麦品种扬麦13产量最低,应缩减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10.
张保民  黄芳  李萌  李国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397-6397,6406
为了研究玉米不同时间套种浇水对小麦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为小麦高产栽培提供依据。以小麦品种良星66为试材,套种浇水时间按2006年5月162、12、63、1日和6月5日设5个处理,重复3次,研究了玉米套种浇水对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5月16~26日小麦需水量较大。5月21日套种浇水的小麦千粒重和产量最高,千粒重为48.92 g,产量为7 000.0 kg/hm2,分别比其他时间套种浇水的提高0.14~3.91 g1、33.0~1 066.4 kg/hm2。5月31日以后套种的玉米麦收前不宜浇水,否则严重影响小麦的千粒重和产量。5月21日前后浇水最有利于小麦千粒重和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小麦/玉米带田种植模式优化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高产田条件下,研究不同小麦/玉米带幅、小麦密度、玉米密度为变化因子的种植模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小麦玉米带田产量有显著的差异,间作小麦带幅1.6 m时产量最高,净增长率达26.35%,而在带幅为2.66 m(5:5)带型结构中间作玉米产量最高,其增产幅度达81.15%,总产量也最高,带田增产幅度达29.29%.相关分析得出带幅与总体产量、间作玉米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与间作小麦产量则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单位面积穗数对间作小麦产量的贡献率最大,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597,其次为穗粒重,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决定间作小麦产量的最终因素为带幅、单位面积穗数、玉米密度、生物产量,这4个因素决定总体变异的0.896,决定间作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为带幅和株高.  相似文献   

12.
施氮方式对中筋小麦陕农229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优质中筋小麦陕农229为材料,于江苏淮北麦区研究氮肥不同施用量和基追比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加施氮量或增加拔节期追氮比例可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并改善籽粒品质。中筋小麦陕农229采用施氮量262.5kg·hm-2、基追比6∶4、5∶5和4∶63种施氮方式,产量可达7200kg·hm-2以上,各项品质指标符合优质中筋小麦要求,能较好地实现优质与高产的协调统一。施氮量262.5kg·hm-2、基追比5∶5的施氮方式,产量高、品质较好且安全生产性好,是中筋小麦实现优质高产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13.
以5个适宜青贮的无芒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从开花开始,每隔10 d刈割1次,研究不同刈割期对试验材料鲜草产量、干草产量、粗蛋白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植株中的粗蛋白、粗纤维以及干物质含量受刈割时间影响;小麦植株中的粗蛋白、干物质以及开花后10 d粗纤维含量不受小麦材料的影响;小麦植株鲜草、干草和粗蛋白产量受刈割时间以及小麦材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不同行距与苗带宽度互作对宽幅精播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明不同行距、不同苗带宽度互作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完善小麦宽幅精播配套栽培技术,选用高产冬小麦品种山农28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播种行距分别为20、25、30 cm;副区苗带宽度分别为3、5、7、9、11 cm),研究了不同行距与苗带宽度配置对小麦群体动态、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20 cm时,5 cm苗带宽度种植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较高;行距25 cm时,配置苗带宽度9 cm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均达到较高水平;行距30 cm时,苗带宽度11 cm种植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较高。综合分析认为,山农28采用行距25 cm配置苗带9 cm种植,可实现产量构成三因素的协调,获得最高产量。因此,合理的种植苗带宽度和行距配置是实现宽幅播种小麦高产的重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甘肃省高台县气候变化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产量的影响,对该地区50 a的气象因素变化进行了分析,并且利用Aqua Crop作物模型模拟不同年份小麦的生产潜力。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温度均呈增长趋势,增长幅度为0.021 5、0.012 4、0.014 5℃/a,总降雨量也呈增长趋势,增长幅度为0.220 2 mm/a,而日照时间呈降低趋势,降低幅度为1.328 8 h/a,并拟合得到了相应的线性趋势公式。该地区小麦生产潜力较低,平均模拟产量为5 807.5 kg/hm~2,不同年份间小麦产量差异极显著,并且从气候变化因素分析了该地区小麦产量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商品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等氮条件下,不同比例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对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方施肥处理的小麦产量和氮肥回收效率最高,分别是5 753.2 kg/hm~2和38.2%,20%M处理、30%M处理和10%M处理次之,小麦产量分别为5 628.2、5 378.0、5 065.3 kg/hm~2,氮肥回收效率分别为37.6%、36.8%、35.8%,说明有机肥氮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替代化肥氮。  相似文献   

17.
2011—2012年度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淮北地区不同播期小麦碳氮积累与转运规律,以及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淮北地区小麦11月5日播种时,蛋白质含量有增加趋势,而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均呈下降趋势,10月25日播种的小麦穗粒数、千粒重和蛋白质含量呈增加趋势,并且其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显著提高。因此,安徽省淮北地区高产小麦适当晚播有利于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提高,本试验条件下,高产小麦适宜播期为10月15—25日。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豫北优质小麦施肥参数,采用"X"动态优化施肥试验设计,开展优质麦磷肥最佳施用量控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增加,当亩施P2O5为8 kg时,小麦产量达到最高,之后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呈下降趋势。研究表明亩施纯N、P_2O_5、K_2O分别为12、8、6 kg/亩,能满足优质麦新麦26的优化施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沈向磊  沈荟祥  葛昌斌  郭春强  曹燕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674-15675,15683
[目的]研究不同供肥措施对强筋小麦灌浆特性和产量构成的影响,找到较理想的强筋小麦高产栽培措施。[方法]以郑麦366为供试品种,设置5种供肥措施。[结果]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可以提高强筋小麦的灌浆速率,延长灌浆时间,有利于小麦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增加,进而提高小麦产量。[结论]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对提高强筋小麦产量有促进作用,在5种处理中优化施肥方式的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在大田条件下,以大穗大粒型小麦新品种新麦35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5种不同种植密度,研究其对小麦产量和生理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下,小麦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当种植密度达到220株/m~2时,小麦产量最高,种植密度超过220株/m~2时,小麦产量急剧降低。由此可知,220株/m~2为小麦的最佳种植密度。220株/m~2处理下,小麦群体处于合理的状态,根系总量较多,地上部生长状况较好,因此小麦产量最高;而不同种植密度下,小麦叶绿素a、叶绿素b、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生理特性均随着小麦生育进程呈逐渐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