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制备高纯度鲟鱼硫酸软骨素,利用鲟鱼头骨和脊骨为原料,经过硫酸软骨素提取专用酶与碱性蛋白酶联合酶解新工艺,并进一步经季铵盐纯化、乙醇沉淀,制得硫酸软骨素纯品。硫酸软骨素提取专用酶和碱性蛋白酶提取的最佳工艺为:硫酸软骨素提取专用酶用量15mg/g,酶解温度55℃,酶解时间4h;碱性蛋白酶用量50mg/g,酶解温度60℃,酶解时间2h。季铵盐-乙醇沉淀法纯化最佳工艺为:季铵盐质量浓度1g/100mL、作用温度20℃,作用时间1.5h;乙醇沉淀体积分数为75%、溶液pH为7。该工艺制得的鲟鱼头骨、脊骨硫酸软骨素纯品的产率分别为19.5%、22.0%,纯度分别为94.80%、95.32%,蛋白含量分别为0.287%、0.267%。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硫酸软骨素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方法]以鸡胸软骨为原料,通过单因素优化试验研究影响硫酸软骨素产率的显著性因素,探索碱液水解法提取硫酸软骨素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料液比、提取温度和碱液浓度对硫酸软骨素的产率有较大影响。料液比是影响硫酸软骨素产率的最显著因素,提取温度为次显著因素,而碱液浓度也是影响产率的显著因素。碱液水解法提取硫酸软骨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6.75,反应温度40℃,碱液浓度6%。[结论]在该条件下,所得硫酸软骨素产品的最高产率为19.75%,纯度为82.59%,氮含量为3.35%,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以羊的气管为原料,采用稀碱-浓盐工艺法提取,确定最佳的工艺条件.方法 用20%的NaCl浓盐浸提,期间用NaOH不断调节pH值.结果 在40 ℃提取,90 ℃盐解,酒精浓度为70%时,产品质量合格.将第一次沉淀物重新溶解后再沉淀,解决了澄清度不合格的问题.结论 从羊的软骨中提取CS的平均收率是7.6%,含量为84.9%,澄清度0.018,氮含量2.97%,粉末洁白.  相似文献   

4.
鲣鱼骨硫酸软骨素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鲣鱼骨为原料,对鱼骨硫酸软骨素提取方法进行研究。[方法]以硫酸软骨素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鲣鱼骨硫酸软骨素的提取条件。[结果]在酶添加量2.5%(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为1∶2)、料液比1∶20、提取温度80℃、p H 6.5下浸提24 h、超声处理30 min,鱼骨硫酸软骨素的提取率达2.86%,纯度为90.0%。理化分析显示,鲣鱼骨硫酸软骨素颜色洁白,水分含量9.2%,氨基己糖含量30.1%,氮含量3.05%,葡萄糖醛酸含量26.9%。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确定样品为硫酸软骨素C。[结论]利用优化工艺提取鲣鱼骨中的硫酸软骨素具有可行性,在鲣鱼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苦瓜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研究了苦瓜多糖的提取工艺。选取料水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和乙醇沉淀浓度等4项考察因素,采用正交实验对苦瓜中多糖进行了提取条件优化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料水比1:20,浸提温度100℃,浸提时间1h,乙醇沉淀浓度85%为最佳提取条件;苦瓜多糖粗品的提取率为鲜苦瓜的3.02%,其中多糖含量为28.6%。  相似文献   

6.
茶多糖提取工艺条件的正交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曹鹏飞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287-4287,4322
从料液比、提取时间、温度及酒精浓度4个因素对茶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浸提时间、温度对茶多糖的提取率的影响最为显著,而乙醇浓度、料液比的影响则不明显。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1∶0,浸提时间为60 min,浸提温度为100℃,沉淀时所用的乙醇浓度为75%。  相似文献   

7.
香菇、金针菇、黑木耳多糖的提取与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香菇、金针菇及黑木耳3种常见食用菌为主要原料,研究了食用菌多糖的提取条件和测定方法。采用热水浸提、乙醇沉淀的方法提取多糖,然后运用苯酚-硫酸法测多糖含量。分别从液料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乙醇浓度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设计L_9(3~4)的正交试验,得出3种食用菌多糖提取的最优组合。结果表明,影响香菇和金针菇多糖提取的主次因素是一致的,依次为浸提温度、乙醇浓度、液料比;而对于黑木耳,液料比是最显著的影响因素,其次为乙醇浓度、浸提温度。最终测定的多糖含量香菇最高,为3.51%;其次为黑木耳,为3.50%;最低是金针菇,为2.94%。  相似文献   

8.
岳贤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4826-14827
[目的]为桔子皮的综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将桔子皮干燥粉碎,以乙醇为溶剂加热超声辅助提取其中的多糖,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提取液中多糖的含量,并分析不同提取条件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多糖提取率最高的条件分别为:加热浸提时间4h,浸提温度80℃,料液比1∶50,微波辐射功率500W,辐射时间5min,浸提次数6次,乙醇浓度100%。最佳提取条件为:加热浸提时间4h,浸提温度80℃,料液比1∶50,浸提次数4次,乙醇浓度80%,微波辐射功率500W,辐射时间5min。此条件下多糖提取率达15.23%。[结论]该研究确定了桔子皮中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鱿鱼软骨中硫酸软骨素的酶解制备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影响木瓜蛋白酶酶解的几个关键因素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进一步优化,获得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酶添加量2%、pH 6.5、酶解温度60℃、酶解时间5h。在此条件下,鱿鱼软骨中硫酸软骨素的蛋白质含量为4.97%,硫酸软骨素含量为70.11%。  相似文献   

10.
陈亚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9):243-246
以新鲜猪喉软骨为原料,采用碱提-酶解-醇沉的方法制备硫酸软骨素,并对其碱液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硫酸软骨素制备的碱提工艺.结果表明,最佳的碱提条件为碱液浓度10.42%,料液比1 g∶1.64 mL,提取时间3.86 h,提取温度40.10℃,此时硫酸软骨素产率高达17.62%.  相似文献   

11.
大豆分离蛋白-玉米淀粉-谷朊粉共混体系热转变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蛋白质和淀粉的热转变特性对食品加工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系统研究蛋白质-淀粉共混体系的热转变特性,优化热加工参数,控制食品质量和节能。【方法】以大豆分离蛋白、玉米淀粉和小麦谷朊粉为研究对象,采用差式扫描量热技术,在20—130℃,水分含量为30%—70%,升温速率为10℃·min-1条件下,测定大豆分离蛋白-玉米淀粉、大豆分离蛋白-谷朊粉、谷朊粉-玉米淀粉和大豆分离蛋白-玉米淀粉-谷朊粉混合体系在0—100%比例范围时的热转变特性。【结果】随着水分含量从30%增加至70%,大豆分离蛋白11 S亚基的热转变起始温度和峰值温度分别从105.17℃降至94.80℃,从113.75℃降至99.49℃;峰宽从20.72℃降低至10.59℃,焓变从2.79 J·g-1增加至6.18 J·g-1;玉米淀粉的热转变焓值从3.62 J·g-1增至14.14 J·g-1。谷朊粉则无热转变现象。增加水分含量促进了蛋白质和淀粉分子链的运动性是大豆蛋白热转变温度降低,焓值升高,玉米淀粉热转变焓值升高的主要原因。当物料含水率为50%,相对于单一体系,大豆分离蛋白-玉米淀粉混合体系中大豆蛋白11S亚基的热转变焓值显著降低,平均降低1.41 J·g-1;混合体系中玉米淀粉的热转变起始温度和峰值温度显著升高,分别平均升高14℃和13℃。大豆分离蛋白-谷朊粉混合体系仅显示大豆分离蛋白的热转变,11S亚基热转变的焓值呈降低的趋势,与未添加谷朊粉相比,平均降低了2.40 J·g-1。谷朊粉-玉米淀粉混合体系仅显示玉米淀粉的热转变,与未添加谷朊粉相比,玉米淀粉热转变的峰值温度和峰宽显著升高,平均增加12℃。大豆分离蛋白-玉米淀粉-谷朊粉混合体系中,当玉米淀粉和谷朊粉等比例增加时,大豆蛋白11S亚基与未添加玉米淀粉和谷朊粉相比,其热转变起始温度、峰值温度、焓值和峰宽均显著降低,分别平均降低4℃、5℃、1.64 J·g-1和3℃。当固定大豆分离蛋白含量为40%,和添加40%谷朊粉相比,添加40%玉米淀粉的11S亚基热转变起始温度和峰值温度均显著降低了3℃。蛋白质与淀粉竞争水分可能是导致混合体系中淀粉热转变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而玉米淀粉和谷朊粉分子的空间位阻是导致大豆蛋白11S亚基热转变焓值下降的主要原因。【结论】添加玉米淀粉或谷朊粉能降低大豆蛋白热转变焓,添加大豆分离蛋白或谷朊粉能增加玉米淀粉热转变温度。  相似文献   

12.
牦牛胸小骨中硫酸软骨素的提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牦牛胸小骨为原料,采用稀碱-酶解法提取硫酸软骨素,对碱解条件和酶解过程进行筛选.碱提取的最佳条件为:原料与1.5%的NaOH液质量比1∶1.2,38℃搅拌提取10 h;酶水解最佳条件为:胰酶体积分数8%,pH8.5~9.0,48~51℃水解5~6 h.在最佳提取条件下,得到牦牛胸小骨硫酸软骨素产品为白色粉末,纯度92.5%,收率为2.67%.  相似文献   

13.
大豆分离蛋白/壳聚糖可食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大豆分离蛋白和壳聚糖为成膜基材,制备出可食膜,研究成膜材料配比(SPI∶CS)、甘油添加量、pH和干燥温度对膜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SPI∶CS的减小,膜的抗拉强度逐渐增大,断裂伸长率先增大后减小,WVP先减小后增大,大豆分离蛋白和壳聚糖最佳配比为3∶3;随着甘油添加量的增大,膜的抗拉强度逐渐减小,断裂伸长率逐渐增大,WVP先减小后增大,甘油最佳添加量为2.0%;随着pH的增大,膜的抗拉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断裂伸长率逐渐增大,WVP变化不显著,膜液最佳pH为3;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膜的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逐渐减小,WVP逐渐增大,最佳干燥温度为60℃。  相似文献   

14.
变黄阶段温湿度对烟叶焦油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采用温湿度二因素回归最优设计,研究贵烟4号变黄阶段烘烤环境与烤后烟叶焦油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温度32~42℃、相对湿度75%~95%范围内,随着变黄湿度的逐渐升高,烤后烟叶焦油含量表现出先逐渐增加而后又下降的趋势;随着变黄温度的逐渐升高,烤后烟叶焦油含量表现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控制变黄温度35.3~36.8℃、相对湿度75%~80%或90%~95%皆有利于降低焦油含量,但烘烤降焦与增质增香可能存在一定矛盾。  相似文献   

15.
莴苣种子贮存最适含水量与贮藏寿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含水量为9.9%~1.6%的莴苣种子,密闭包装后于50、35、20℃保存,定期检测种子生活力和活力,并计算种子贮藏寿命。结果表明,莴苣种子在50,35、20℃贮藏,最适含水量分别为2.0%-3.0%、1.9%-4.0%和1.9%-6.4%。种子最适含水量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贮藏温度的降低,种子寿命不断延长,在50~20℃的范围内,每降低15℃,种子寿命延长10.2倍。随着种子含水量的降低,种子寿命不断延长,每降低1%的含水量,种子寿命延长1.2倍。种子含水量与贮藏寿命成对数回归关系,关系式为Y=b+mlnX,其中Y为含水量(%),b,m为常数,x为种子寿命(d)。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雾化温度对电子烟油雾化主产物的影响,测量了15种可充电电子烟的雾化温度等参数,利用热裂解仪模拟雾化器,在线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考察了雾化温度改变对电子烟烟油雾化主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15种电子烟雾化温度范围为78~288℃,相差210℃;烟油在雾化过程中可以释放出1,2-丙二醇、甘油和烟碱,这3种物质组成了电子烟烟油雾化后的主要产物,三者含量之和在80、150、250、300、500和900℃雾化条件中分别占总量的99.66%、96.66%、99.53%、99.35%、97.25%和98.92%;雾化温度80℃时烟油雾化产物中未发现甘油,而且随着温度升高一直是1,2-丙二醇的相对含量高于甘油,直至雾化温度达到900℃时甘油的相对含量高于1,2-丙二醇。  相似文献   

17.
测定了龙岩、连城、宁化和漳浦4个县(市)生产的小米椒辣椒素含量。结果表明:小米椒果实不同部位所含辣椒素含量不同。其中以果皮(含胎座)最高,种子次之,果柄较少。种子的辣椒素含量与果皮辣椒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辣椒素含量在地区间差异较大(0.470~0.767%)。以5~9月份日平均温度25~26℃,日平均气温≥15℃的年积温为5000~6000℃地区所产小米椒的辣椒素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8.
确定文蛤冻结点和临界温度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温度(-2℃~0℃,1℃~2℃,4℃~6℃,15℃~20℃和24℃~26℃)条件对文蛤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文蛤的结冰点在-2℃,临界温度为0℃~2℃;在1℃~2℃条件下保活效果最好,保存11d后存活率为100%。在上述5种不同的保活温度下,随着保活时间的延长,文蛤的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灰分含量呈上升趋势。文蛤在1℃~2℃下保活10d,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下降了2.8%、22.1%和9.3%,灰分含量则相应上升了121.3%。  相似文献   

19.
加热对鸡胸肉肌原纤维蛋白结构与凝胶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加热温度对肌原纤维蛋白二级结构和凝胶特性的影响,并探讨肌原纤维蛋白二级结构与凝胶特性之间的内在关系。【方法】将活AA鸡20只(40日龄)屠宰,取鸡胸肉在-18℃下储存,用于提取鸡胸肉肌原纤维蛋白。用圆二色谱(CD)研究加热过程中肌原纤维蛋白二级结构(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的变化;使用流变仪测定加热温度对肌原纤维蛋白的流变性质参数储能模量G’和相位角正切值 (Tanδ)的影响;将肌原纤维蛋白在不同温度下制备成凝胶,运用质构仪研究成胶温度对凝胶硬度和弹性的影响;用低场核磁共振仪(NMR)测定不同加热温度下成胶的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的弛豫时间T2,以此研究不同温度下制得凝胶的水分布特性。利用SPSS17.0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等处理,以便阐明加热温度与肌原纤维蛋白二级结构及其凝胶特性的关系。【结果】加热温度显著影响肌原纤维蛋白的二级结构。随着加热温度升高,肌原纤维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含量逐渐降低。在30℃时α-螺旋含量为95.77%,加热温度在30-40℃以及70-80℃之间时α-螺旋含量变化很小,在40-70℃之间显著下降(P<0.05),到80℃时下降到45.05%。 β-折叠含量在30-45℃之间随温度上升缓慢增加,在40-70℃之间显著增加(P<0.05),超过70℃后含量仅略有增加;在30-80℃加热范围内,β-折叠含量从0.20%增加到12.65%。α-螺旋含量降低代表蛋白质分子展开程度增加,而β-折叠含量增加代表蛋白质分子间聚集程度增加。加热温度影响肌原纤维蛋白的流变性、质构特性和水分布特性。G’开始增加时的温度为42℃,表明肌原纤维蛋白在此温度下开始胶凝。在42-50℃之间,G’迅速增加到峰值177 Pa,之后G’迅速下降 (50-55℃),在55-75℃范围内G’再次快速增加;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硬度在40-75℃内随温度上升而显著增大,在75℃时硬度达到最大值51.4 g。凝胶弹性在55℃达到弹性最大值0.754;在NMR图谱中T2有 3个峰,其中T22表示不可移动水,肌原纤维蛋白成胶温度在40-60℃内的凝胶T22值随加热温度上升从403.7 ms降到265.6 ms,即T22向快弛豫方向移动,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水分子移动性降低。经相关性分析发现,加热温度、β-折叠含量与凝胶G’和凝胶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均高于0.849,说明加热引起了蛋白质分子展开、聚集、并导致蛋白质分子胶凝、凝胶的G’及硬度显著变化。α-螺旋、β-折叠含量与凝胶的弹性和T22之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综合分析加热温度对α-螺旋含量、β-折叠含量和G’的影响,发现加热温度超过40℃时,加热同时导致肌原纤维分子展开、分子间聚集和胶凝;并发现展开后的肌原纤维蛋白分子部分重排成β-折叠结构是导致凝胶G’增加的关键因素;分析加热温度对β-折叠含量和凝胶硬度的影响,发现β-折叠结构含量增加也是导致凝胶硬度增加的关键因素。【结论】肌原纤维蛋白从30℃加热到80℃时,其α-螺旋含量显著下降,β-折叠含量显著提高,加热引起蛋白质二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肌原纤维蛋白在42℃开始胶凝。凝胶硬度在75℃时达最大值51.4 g。加热温度、β-折叠含量与凝胶的G’和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加热过程中β-折叠含量增加是导致凝胶G’和硬度增加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番木瓜两性株株性发生变化时,温度对叶片内蛋白质、淀粉、水分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蛋白质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38℃较33℃减少了28%,41℃较38℃减少了1.3%;叶片淀粉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35℃较33℃减少了2.9%,38℃较35℃减少了20%;叶片水分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有升有降,35℃较33℃水分含量减少了1.9%,38℃较35℃水分含量却增加了1.4%;株性分化时(37~38℃)叶片游离氨基酸的总含量与株性稳定时(33~34℃)相比有所下降,但其中的天门冬氨酸、甘氨酸、精氨酸、脯氨酸的含量增加。高温下,番木瓜两性株的株性变化可能与叶片内蛋白质、淀粉、水分、游离氨基酸等物质含量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