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淡水黑鲷是一种亚热带鱼类,学名厚唇弱棘鱼刺,隶属于鲈形目,蜊科,弱棘鯻属,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的塔利河水系.身体侧扃,体高、背厚,其体色在不同生存环境及年龄上有所不同,一般在幼体阶段呈金黄色,部分成鱼个体在较暗的体表上呈现不规则金黄色斑块.  相似文献   

2.
淡水黑鲷原产于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少有的淡水鲷科鱼类。该鱼具有个体大、生长速度快、食性广、适应性强、易上网、肉味鲜美等优点,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继罗非鱼之后向全世界推广的优良养殖品种之一。我国于1998年从澳大利亚引进淡水黑鲷,分放北京、山东、浙江、湖北等地进行试养研究,并于2001年在山东首次突破人工繁殖关,现已推广至广东、浙江、河北、天津、新疆等地,是我国淡水养殖的又一名优新品种。1分类地位淡水黑鲷学名厚唇弱棘鱼刺(Hephaestusfuligi-nosus),隶属鲈形目(Percifomes),鱼刺科(terapontidae),弱棘鱼刺属(hephaestus)。分布…  相似文献   

3.
淡水黑鲷(Hephaestus fuliginosus)隶属于鲈形目,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沿海地带塔利河水系,是世界少有的分布在淡水中的鲷科鱼类。该鱼身体侧扁,体高、背厚,其体色在不同生存环境及年龄上有所不同,一般在幼体阶段呈金黄色,部分成鱼个体在较暗的体表上呈现不规则的金黄色斑块。胸鳍一般为灰色  相似文献   

4.
淡水黑鲷学名厚唇弱棘鯻(Hephaestus fuliginosus),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mes),鯻科(terapontidae),弱棘鯻属(hephaestus),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的塔利河(Daly River)水系。1998年,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从澳大利亚引进淡水黑鲷苗种进行试养,经过多年的研究,在鱼种培育、成鱼养成、亲鱼培育、人工繁殖以及疾病预防等方面取得成功,现将其生物学特性及其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一、淡水黑鲷的生物学特性淡水黑鲷身体侧扁,体高、背厚,其体色在不同生存环境及年龄上有所不同,一般在幼体阶段呈金黄色,部分成鱼个体在较暗的体表上呈现不规则金黄色斑块。…  相似文献   

5.
淡水黑鲷学名厚唇弱棘(?)(Hephaestus fulig- inosus),隶属于鲈形目,(?)科,弱棘(?)属,原产于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少有分布在淡水中的鲷科鱼类,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继罗非鱼后向世界推广的优良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6.
淡水黑鲷(Hiphaestus fuliginosus)学名厚唇弱棘鯻,隶属于鲈形目,是澳大利亚特有鱼类,也是世界少有的分布在淡水中的鲷科鱼类。该鱼栖息在水体的中下层,杂食性,对环境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群体产量高,耐低氧,易于捕捞,较有良好的生长优势。同时淡水黑鲷形态与我国海水鲷相似,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养殖鱼类。  相似文献   

7.
淡水黑鲷学名厚唇弱棘(Hephaestus fuliginosus),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mes),鯻4科(terapontidae),弱棘鯻属(hephasetus),原产于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少有分布在淡水中的蜊科鱼类,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继罗非鱼后向世界推广的另一优良品种,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于1998年引进养殖试验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8.
春季和夏季杭州湾北部海域鱼类种群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杭州湾北部海域鱼类种群组成及结构特点,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Cluster聚类和多元统计等方法对该海域鱼类种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春、夏季杭州湾北部海域共出现鱼类22种,隶属8目、12科、19属,鲈形目占比最高,为50.0%,其次为鲽形目和鲱形目,所占比例各为13.6%,生态类型以海洋性鱼类为主。调查共发现6种鱼类优势种,春季优势种为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鮸(Miichthys miiuy)和凤鲚(Coilia mystus),夏季优势种为棘头梅童鱼、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鮸和焦氏舌鰨(Cynoglossus joyneri)。Cluster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显示,杭州湾北部海域鱼类种群可分为春季组(Ⅰ组)和夏季组(Ⅱ组),春季组由5月站点组成,夏季组由8月站点组成,组间差异系数达到84.17%。ANOSIM分析表明,春季组和夏季组种群结构差异极显著(R=0.554,P0.01);BIOENV分析表明,春、夏季杭州湾北部鱼类种群结构与温度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为0.404。研究表明,杭州湾海域仍然是棘头梅童鱼、凤鲚等经济鱼类的产卵场和索饵场,鱼类种群结构的季节变化明显,棘头梅童鱼的生态洄游习性可能是造成种群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夏、秋季长江口鱼类群落结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解生境变动条件下长江口鱼类群落的特征,为其鱼类资源的管理提供依据,2010年5月中旬至9月在长江口进行了张网鱼类资源调查(除8月外,采样频率为1周1次)。结果显示,调查期间总共出现6种生态类群、39种鱼类,海洋洄游鱼类和河口定居性鱼类的种类数目分居1、2位,包含种类数目最多的科是鳀科(6种),其次鰕虎鱼科和石首鱼科(4种),5-9月间种类和生态类群种类数目更替均无显著性差异;5-9月间各生态类群尾数/重量均以海洋洄游鱼类占首位,5-8月间各月平均每网尾数/重量均无显著性差异,但9月除了与7月尾数无显著性差异外,尾数和重量均较各月高,生态类群尾数/重量的排序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对棘头梅童鱼、刀鲚、凤鲚、银鲳、灰鲳、龙头鱼等6种主要经济鱼类的幼鱼数量比例进行了分析,发现不同种类的变动有差异,如棘头梅童鱼、刀鲚、龙头鱼幼鱼基本呈下降趋势,而凤鲚则为上升趋势。此外,相同属的鱼类生态位有一定的分化,银鲳和灰鲳在时间上交替出现、而刀鲚和凤鲚在不同水域产卵,这是一种减少对食物、空间竞争的策略;按鱼类群落优势种综合丰盛度法,各月优势种比例均在95%以上,而各月间优势种更替无显著性差异;Braycurtis尾数/重量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在60%的水平上将群落分为组Ⅰ(5月-8月前半月)和组Ⅱ(8月后半月-9月)。此外,长江口虽仍是棘头梅童鱼、银鲳、灰鲳等重要经济鱼类的育幼场,但群落结构已有了变化,特别是中华鲟、鲥等珍稀鱼类的消失,反映了因过度捕捞、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等引起了长江口鱼类资源的衰退。  相似文献   

10.
福建圭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夏季溪流鱼类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7月,对福建圭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支流的溪流鱼类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设置采样点6处,采集鱼类19种,隶属于5目8科16属,以鲤形目鱼类为主,具有典型的东洋界区系特征.大部分鱼类属山溪性鱼类,营底栖性生活,食性多为杂食性.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样点群落多样性差异较明显.相对重要性指数结果显示优势物种为宽鳍鱲(Zacco platypus)、圆吻鲴(Distoechodon tumirostris)和侧条厚唇鱼(Acrossocheilus parallens).  相似文献   

11.
南极鱼类年龄与生长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朱国平  魏联 《水产学报》2017,41(10):1638-1647
南极鱼类生长相对缓慢,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使其年龄鉴定较其他海区鱼类更为困难。但考虑到鱼类年龄鉴定是开展渔业资源评估的基础,因此过去一些年来,硬质部位,如鳞片、鳍条(棘)、脊椎骨以及耳石等仍成为南极鱼类的主要鉴龄材料。本文对南极鱼类年龄鉴定的方法和材料进行了总结回顾,将年龄鉴定的方法和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各自优缺点。结果显示:(1)对于具鳞的南极鱼类,因鳞片在鱼类生长过程中存在重吸收现象,因而利用鳞片及鳍条(棘)单独鉴龄所得出的结果通常小于耳石的鉴龄结果,缺乏精确性;(2)南极鱼类生活跨度较大,高龄鱼体长频次分布严重重叠,以致无法准确判断其年龄结构;(3)耳石重量法易受到特殊个体影响而误判年龄;(4)因鳍条易损坏,脊椎骨采集较为困难,且许多南极鱼类无鳞,目前大多数南极鱼类使用耳石鉴定年龄,其也成为目前最为精准的南极鱼类鉴龄方法,但同时利用鳞片和耳石重量等对鉴定结果进行验证;(5)南极鱼类尚存在无统一的鉴龄标准、人为主观性较强以及缺乏早期生活史研究等不足之处;(6)为了研究南极鱼类早期生活史,耳石微化学及微结构等方法将被广泛利用。  相似文献   

12.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是较为典型的淡水刺毒鱼类,本研究结合宏观毒棘骨骼标本制作和微观组织切片等方法,深入探究黄颡鱼的毒棘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黄颡鱼的胸鳍和背鳍均具有尖锐的倒刺棘骨,棘骨外包围着皮膜,皮膜拥有能分泌毒液的毒腺细胞,它们共同组成了黄颡鱼毒棘装置。毒棘骨骼宏观结构表明,黄颡鱼的背鳍和胸鳍毒棘均具有贯穿全棘骨的中央管和包围棘骨的皮膜;背鳍棘骨细长、锥形,且轻微拱起,顶部骤尖,后缘为弱锯齿;胸鳍棘骨前后缘均有锯齿,但后缘为强锯齿。背鳍和胸鳍毒棘基部结构的髁突形状、大小、位置全然不同。微观结构显示,皮膜中的毒腺细胞聚集成层,位于鳞状上皮与色素层之间,未见导管与之相连,背鳍和胸鳍毒棘的分支性骨管中均未发现毒腺细胞。胸鳍和背鳍锁紧装置可让毒棘保持倒伏或者直立的锁定状态,降低猎物挣脱几率。本研究可深入了解黄颡鱼的毒棘结构和特征,增强人们对刺毒鱼类的认知,同时为淡水刺毒鱼类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有毒鱼类     
未然 《海洋渔业》1988,10(2):70-70
<正> 据鱼类学家统汁,世界上大约有2万多种鱼类,其中1100多种鱼有毒,称作“有毒鱼类”,而我国有270多种鱼类,也属于有毒鱼类。有毒鱼类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毒鱼类,其肌肉、皮肤、血液或内脏含有毒素。二是刺毒鱼类,体有毒棘和毒腺。三是毒腺鱼类,体无毒棘,但皮肤有毒腺组织。提起有毒鱼类,人们自然会想起河豚鱼。河豚广泛分布于各大洋的温带和热带海域,我国从辽宁到广东一带沿海均有分布。河豚是一类涸游性鱼类,每年3月,河豚由深海向近岸作生殖涸游,在江河产卵。一到秋天,重返大海越冬。世界上许多国家报道了因误食河豚而引起中毒,甚至死亡的事  相似文献   

14.
蓝鳃太阳鱼(Lcpomis macruius RAF—INESQUE)是鲈形目棘臀鱼科(Ccntrarchidac)的中小型鱼类,原产北美。  相似文献   

15.
费骥慧  汪兴中  邵晓阳 《水产学报》2012,36(8):1225-1233
根据2009年8—11月对洱海鱼类调查获得的有关资料,研究了洱海鱼类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旨在为洱海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有价值的资料。研究结果表明:洱海鱼类群落可分为3种群落类型,分别为洱海西岸与南北端湖滨带群落类型(群落Ⅰ)、东岸与湖心区群落类型(群落Ⅱ)和上游小型湖泊群落类型(群落Ⅲ)。群落Ⅰ的主要特征种为(Hemiculterleucisculus)、鲫(Carassius auratu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黄(Hypseleotris swin-honis)、子陵栉虎鱼(Ctenogobius giurinus),对群落内平均相似性贡献率为80.71%。群落Ⅱ的主要特征种为鳙(Aristichthys nobili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鲤(Cyprinus carpio),对群落内平均相似性贡献率为98.20%。群落Ⅲ的主要特征种为鲫、麦穗鱼、长身(Acheilognathuselongatus)、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中华鳑鲏(Oryzias latipes sinensis)、子陵栉虎鱼等,对群落内平均相似性贡献率为94.94%。群落Ⅰ和群落Ⅲ在种类和数量组成上以小型鱼类为主,群落Ⅱ则以大中型鱼类为主,鱼类群落在空间分布上的环境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6.
<正> 根据1980、1981年我所“东方号”调查船,在东海深海渔场(200~1,000米)所采得的大宗鱼类标本的整理和鉴定,确认金眼鲷目的鱼类总共有7种,分隶于3亚目、6科、6属。其中除1新种——长棘须鳂 Polymixialongispina sp.nov.已另行报道外,余下6  相似文献   

17.
2010年春季长江口鱼类群落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为探索长江河口生境条件改变对重要生物的影响状况,揭示生境条件对生物资源影响的机理,根据2010年5–6月在长江口进行的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数据与历史资料,用根据扫海面积计算的栖息密度研究了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动状况,以及5–6月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2010年5–6月共记录鱼类40种。种类数目较多的科分别是鳀科和虾虎鱼科(均为5种),其次为石首鱼科(4种)及舌鳎科(3种);鱼类栖息密度以当年卵化幼鱼为主,矛尾虾虎鱼、棘头梅童鱼、凤鲚和刀鲚为栖息密度最大的4种鱼类,占调查区域鱼类栖息密度的94.11%。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测度分析发现,春季鱼类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的9个环境因子中,水深、表层盐度和底层盐度对河口内部鱼类丰度和栖息密度影响最大,而底层pH值、表层盐度和底层温度则对河口外部鱼类群落影响最大。与历史资料相比,目前记录的鱼类物种数目(40种)少于1985年5月或6月(69种,62种),而栖息密度(5.20×104ind/km2)高于1985年5月或6月(1.72×104 ind/km2,2.29×104 ind/km2)。本研究表明虽然长江口仍为棘头梅童鱼、刀鲚、...  相似文献   

18.
《淡水渔业》2021,51(5)
根据成都平原南河中上游流域2016-2017年的鱼类资源调查结果和历史资料,利用鱼类种类组成、鱼类耐受性和敏感性等构建了鱼类多样性及鱼类完整性指数(The fish-based biotic integrity index, F-IBI)评价体系,并据此评估了调查河段的健康状况。结果显示:2016年9-11月和2017年3-6月,在南河中上游干流及支流共采集到鱼类45种,隶属于4目11科34属,优势种为宽鳍鱲(Zacco platypus)、花■(Hemibarbus maculatus)和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等小型种类。鱼类多样性指数中的丰富度(Margalef)指数和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干流宝林河段最高,支流■江河的温泉小镇河段最低,均匀度(Pielou)指数在支流白沫江采样点差异最大。与历史资料对比分析发现,本次调查采集渔获物的鱼类区系组成较之前变化明显,其中属科多样性指数(G-F)由0.32降至0.29,物种总数、鲤形目种类数和鲇形目种类数增加比例均超过了50%,上层鱼类和底层鱼类等占比出现了明显下降。河流健康等级评价为"一般"及以下的河段比例高达75%,干流健康状况总体上优于支流,支流的中下游优于上游,这表明南河中上游河流健康状况较差。  相似文献   

19.
高健 《水产科技情报》1993,20(6):284-286
影响鱼类免疫应答的因子有自身的(如年龄与健康状况)、外界的(如环境)以及与接种技术有关的(如接种途径、抗原剂量、佐剂)等,这些因素对于接种疫苗的效果有重要影响。一般养殖场通常难以具备有效接种疫苗的最适条件,但在养殖场进行鱼类免疫接种对提高抗病力有积极作用。为使养殖者取得较好的免疫接种效果,本文综述了影响免疫力形成的有关因子。  相似文献   

20.
蓝鳃太阳鱼(Lepomis macrchirus RAFINESQUE)是鲈形目棘臀鱼种的中小型鱼类,原产北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