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玉米是阳泉市第一大作物,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玉米的优势地位,阳泉市从2005年开始引入由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选育的优良玉米杂交种先玉335进行示范种植,并连续3年对其产量表现、特征特性、栽培技术作了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2.
3.
为研究玉米品种先玉335在辽宁省台安县的栽培种植技术,进行了播期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延迟,株高、穗位、空秆率、茎折率和根倒率逐渐增高;产量逐渐降低,水分含量逐渐升高,米质下降,千粒重降低;先玉335在台安地区播期最迟不要超过5月10日.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玉米产业在吕梁市得到迅猛发展,为进一步挖掘玉米增产潜力,从2007年引进紧凑型先玉335玉米,进行大面积种植试验示范,该品种表现出了较好的丰产性和适应性。为了给今后的大面积推广做好科技支撑,吕梁市农业科技人员根据生产实践经验,研究总结出一套先玉335玉米丰产栽培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以不同整地方式对先玉335玉米产量等性状的影响为目的,结果表明:秋整地可以提高先玉335植株株高,降低穗位,增加百粒重,提高土壤容重,提高产量,增强抵抗病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7.
为了促进玉米产量的不断提升,在玉米栽培过程当中应当充分重视高产栽培技术的运用,进而为玉米高产稳产奠定坚实的基础,推动玉米种植产业持续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泽州县夏大豆两增三改高产栽培技术培肥地力,抗旱保墒,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有效模式。要认真掌握秸秆直接还田、底施棵棵壮豆肥、合理密植、叶面喷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9.
10.
小麦和玉米是河南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及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积极应用小麦玉米双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方案,能够实现两种农作物的高产稳产。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小麦玉米双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要点,为小麦玉米种植技术研究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枣玉8是山东省枣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玉米专家历时十余年精心培育成的杂交玉米新品种,已于2008年3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号:鲁农审2008001号)。该品种具有穗位适中、高产稳产、抗病抗倒、生育期适中、活秆成熟、可粮饲兼用等优良特性。自审定以来,已在山东、河北、河南、 相似文献
13.
14.
在四川农业大学驻仁寿研究生团队带领下,参与以全程机耕、机播、机防、机收为主要内容的《麦/玉/豆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示范,并组织学员全程参加规程的验证示范。实践证明:该规程能够在我县丘陵旱粮生产中,全面实现机械化、吨粮田(周年亩产1000kg)的目标;增收达到1.5万元/hm2,技术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5.
Jinhu Agricultural Resource Development Bureau 《农机具之友》2010,(3):31-33
2008年,江苏省对宜兴、溧阳两市的省级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了“先建后补”的试点.2009年又进一步扩大了试点范围。实践证明“先建后补”,一是可以简化项目管理程序,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项目提前建设及早发挥效益;二是能充分调动业主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做大农业综合开发规模,形成多元开发的新局面。“先建后补”是一个管理机制创新,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结合近几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规划与管理的实践与探索。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农作物种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玉米作为农作物种植中的主要粮食品种之一,其产量直接影响着我国粮食安全。本文以高产栽培技术在玉米种植中的实践研究为切入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甬优9号是新一代籼粳三系杂交稻品种,在福建省永安市种植表现为株型适中、群体整齐、结实率高、适应性好及抗病抗倒伏性强等特点。总结了2014年甬优9号在永安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为今后进一步推广该品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玉米机械化高产综合栽培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玉米机械化高产综合栽培技术的发展历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详细阐明了该项技术在生产中每个环节的技术要求;用具体的实验数据对技术的效果、经济效益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0.
锦玉29号是锦州农业科学院以自选系G285为母本,B299为父本组配而成的中晚熟高密玉米单交种。2009~2010年参加辽宁省玉米中晚熟高密组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69.4kg,比对照郑单958增产8.2%;2010年参加辽宁省中晚熟高密组生产试验,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4.2%。具有高产、品质优良、适应性好、抗病性强、活秆成熟等特点。2011年2月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辽审玉[2010]477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