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繁盛  赵惠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343-18346,18432
2006年7月10日辽东半岛地区出现了暴雨或大暴雨天气,利用常规的天气资料、卫星云图以及MM5模式,对发生在大连地区的这次暴雨天气进行天气形势、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等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由高空槽、副高后部切变云系、北上台风的外围云系、地面倒槽相互作用引起的对流天气过程。切变线云系中不断产生并发展加强的多个中-β尺度对流云团是这次过程的直接中尺度系统。MM5模式模拟结果分析揭示了造成此次暴雨时,对流层低层存在很强的西南低空急流,台风充足的水汽配合低层旺盛的西南流场为雨区输送水汽和热量;切变线结构为低层有辐合中心,高层有辐散中心,垂直运动场上对应有强上升运动,为暴雨提供动力条件;暴雨区上空存在着较深厚的高湿水汽柱和高温层,为暴雨的产生提供充足的水汽和能量。暴雨区高层有明显冷气流侵入是产生暴雨天气的触发机制;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及强度变化对这次暴雨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小尺度雨量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分析2011年6月3日到6日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是由于高空低层东移,在中低层急流切变以及地面倒槽触发下引起的。暴雨发生时有充足的水汽通道和水汽辐合,并且有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为暴雨的形成和维持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并对多家数值模式对本次预报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3.
王菲  赵聪颖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896-9898,9947
[目的]研究2010年7月19日单站暴雨过程。[方法]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和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采用天气动力学诊断方法,对2010年7月19日天津大港气象站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结果]从物理量诊断分析来看,西南涡、暖切变线提供的动力作用、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和高低空急流的水汽输送以及大气层结的对流性不稳定,是2010年7月19日暴雨过程产生的主要原因。另外,降水区处在大的水汽通量辐合区内,降水前水汽通量散度有负值中心,有明显的水汽聚集,为此次暴雨提供了较好的水汽条件。[结论]该研究为当地暴雨天气的预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王清平  朱蕾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262-7265,7284
利用常规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FY-2E卫星TBB资料、新疆雷达拼图和NCEP FNL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8月26~27日乌鲁木齐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进行了大气动力学和卫星雷达图像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降水过程中中亚低涡槽是主要影响系统,槽前西南气流为此次暴雨天气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垂直运动是暴雨过程发生的必不可少条件,暴雨天气过程中,强大的上升气流将水汽输送高空,致使水汽凝结致雨,为暴雨提供持久的动力条件;分析卫星TBB资料可看出,TBB产品对对流天气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暴雨过程中短时强降水伴随着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活动。TBB低值的分布与对流发生位置的确定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2013年5月15-16日广东大浦县强降雨天气过程,对产生强降水的天气形势、水汽条件、涡度场等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本次暴雨天气过程是在高空槽、中低空切变线等有利的天气形势下产生的,高空槽东移南压、西风急流加强对于暴雨区水汽输送十分有利;中低层水汽抬升和西风带活动成为近地面与中低层之间产生较强的辐合对流效应的触发机制;层结稳定,水汽充足,低层的强辐合上升运动和持续的水汽输送为当地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涡度场发生演变过程与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和消亡有很好的对应.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小尺度雨量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NECP再分析资料分析2011年6月3~6日一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是由于高空低层东移,在中低层急流切变以及地面倒槽触发下引起的。暴雨发生时有充足的水汽通道和水汽辐合,并且有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为暴雨的形成和维持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并用多家数值模式对本次预报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7.
齐杰  孙莹  王浩  王焕毅  白华  杨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556-6557
[目的]分析丹东地区一次灾害性暴雨天气过程。[方法]利用实时资料,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低空急流对暴雨的触发作用以及稳定度和动力条件,对2009年6月9日一次灾害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初步诊断分析。[结果]蒙古气旋为暴雨的产生提供抬升的动力,江淮切变线将南部水汽源源不断地向北输送,副高西侧有江淮切变线,东侧的西南气流叠加形成的西南急流在丹东南部有水汽通量的幅合,使南来的水汽在丹东南部堆积抬升,水汽凝结潜热释放,加强了中尺度上升运动,致使此次强降水持续时间较长,从而产生暴雨。[结论]该研究为暴雨预报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自动气象站资料、天气图、物理量场等资料,对造成三穗县2011年5月11~12日暴雨天气过程的天气系统和物理量进行分析总结,为今后三穗县的暴雨预报提供一些参考。分析结果:本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原因主要受冷空气和中低空低涡切变影响;南海和孟加拉湾水汽输送补充;三穗上空水汽通量散度呈强烈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利于水汽的汇集抬升。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micaps气象数据资料、地面自动站等资料采取天气学诊断方法对 2022 年 7月 6 日至7日发生在大连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诊断分析,对此次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中尺度特征以及水汽条件、动力条件热力条件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1],结果表明,500hpa高空槽和温带气旋的移动和发展为暴雨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850hpa在暴雨落区附近存在的西南急流向暴雨区输送了大量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有利于暴雨的产生。也表明了动力条件、水汽条件对大连这次暴雨过程发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观测资料等对2014年7月24—26日胶州市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胶州地区这次暴雨天气过程是高低空形势共同作用的结果,高空槽以及低空切变是影响暴雨天气的主要系统;水汽通量大值区、假相当位温都与暴雨落区一致,有利于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主要从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2个方面对2017年7月19—20日铜仁市中部地区出现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移的高空槽引导冷空气南下影响,配合中低空切变及低空急流,地面冷空气触发抬升作用是造成特大暴雨发生的主要影响系统;中低层较大的比湿以及水汽通量辐合为此次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加之强烈的上升运动,使辐合区得到加强发展,导致了特大暴雨天气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运用MICAPS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等对2013年8月16日沈阳地区出现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降水强度大,城区出现20年一遇强降水;此次暴雨过程以对流性降水为主;冷涡、低空切变、充足水汽、地面倒槽,高低空和地面的系统配合为沈阳地区的暴雨天气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此次过程动力李崇条件、热力条件、水汽条件均有利于暴雨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数值预报资料、地面自动站加密雨量观测资料、达州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资料对达州2017年4月8日出现的首场区域性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低槽东移、配合低空切变线为此次暴雨过程提供了动力条件,低层强盛的偏南气流建立起水汽通道,把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源源不断地向暴雨区输送。  相似文献   

14.
庞丽英  李娇  王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604-10608
采用常规资料、卫星云图资料、自动站资料等,对2013年7月1~2日铁岭地区出现的暴雨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700和850 hPa低涡、切变线使中低层辐合加强,形成较强的动力和水汽辐合;副热带高压稳定加强与不断加深的高空槽共同作用,导致副热带高压后部深厚的暖湿气流与西风槽前冷空气在本交绥,加强了垂直切变,对铁岭地区暴雨、大暴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华北气旋是产生暴雨的主要天气类型,低空急流、切变线、深厚的湿区、强而深厚的上升运动为此次暴雨提供了有利的水汽、热量和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5.
利用气象观测等资料对2013年7月16~18日珲春市出现的一次夏季强降水天气进行总结分析。此次暴雨天气具有暴雨集中、降水强度大、危害程度深等特点。高原低涡、西南涡等是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气流不断将大量的水汽输送到珲春市上空,为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暴雨区上空大范围强烈的上升运动区和深厚的上升气流具备了产生强降水的大潜势,是强降水发生发展的有利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物理量场资料,从大尺度环流背景、降水天气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等方面,分析2008年8月21日发生在山东省济宁市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是在有利的天气背景下发生的,是受西风槽和低空切变线共同影响形成的。低空急流为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水汽条件。暴雨落区在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中心的左前方。卫星云图资料上暴雨云团的移动与天气系统的移动基本一致,切变线上云团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2年7月25—26日天津市西青区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中高纬度地区呈现出"两槽一脊"型,主要影响系统为副热带高压、低空急流以及高空槽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是副热带高压维持不变,在副高西北侧偏南风急流的作用下华北地区有水汽通道形成,来自孟加拉湾源源不断的水汽不断向天津地区输送;特大暴雨天气的对流性和持续性特点较为明显;对流层低层的南风急流强度不断增强,之后短波槽携带大量的冷空气入侵天津地区,推动了垂直运动的发生、发展,有利于特大暴雨天气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宋堃 《北京农业》2014,(24):187-18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等对2013年6月26-29日江西省高安市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高层辐散、中低层切变线和西南急流是此次过程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天气系统;低空西南急流源源不断输送水汽为暴雨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超低空偏南急流的建立、发展并维持是出现强降水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且θse高值区位置与暴雨区对应。  相似文献   

19.
赵钢  杨瑞峰  陈彬  许长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260-11262,11399
利用常规天气图、卫星云图、区域自动气象站、新一代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09年7月8~9日发生在山东省区域性强降水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处于低层大气涡度的强辐合区和垂直速度上升区,西北涡东移过程中切变线生成,地面倒槽向山东伸展,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加强了对流的发展;低空急流是主要的水汽输送通道,为暴雨产生提供了水汽条件。水汽主要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  相似文献   

20.
利用高空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 1.0°×1.0°再分析资料、FY-2C资料等,从天气系统、物理量场、卫星云图等方面对2014年8月23日黔西南州的这次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低层切变和冷空气是此次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地面辐合线触发了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中尺度对流云团沿地面辐合线生成与发展,对流云团合并增强是直接造成黔西南州大暴雨的主要原因;850 h Pa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沿着地面辐合线自北向南移动影响黔西南州,且降雨落区与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辐合中心相对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