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毅 《四川蚕业》2007,35(1):4-4
柏垭镇羊鹿村现有农户655户,农业人口1997人,耕地面积2223亩,其中旱地1362亩,有桑园面积1155亩,养蚕农户348户。2006年全村养蚕2000张,茧款收入160多万元,人平茧款收入800元,是全市蚕桑专业第一村。羊鹿村1999年养蚕仅240张,到2006年发种2000张连续6年发种、产茧、茧款收入翻番  相似文献   

2.
2002年3月,阆中市被省政府列入“四川省第一批优质蚕桑基地县(市)”。全市现有桑园8万亩,桑树总量突破1亿株,去年养蚕7万张,总产茧210万公斤,发种增加13.9%,产茧量增加10%,全市蚕农收入茧款200万元以上。全市有蚕桑基地乡镇19个,其中8个被列为南充市基地乡镇。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茧丝绸占世界的80%,外贸出口占70%。阆中市蚕桑在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富县兴乡支柱产业,是四川省重点蚕桑基地县市。1995年全市发蚕种16.3万张,生产蚕茧4100t,栽桑1.2亿株,成功闯出了小桑园—大行桑—四边桑三结合栽桑模式。全市、桑、种、茧、丝、绸、化工、地毯、丝绵、化工等产业链齐全,全行业  相似文献   

4.
<正>在深入开展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阆中市针对6个蚕桑基地乡镇、18个蚕桑专业村、30个蚕农户作为调研范围和对象,按照五走进要求,通过深入村、社,蚕农户走访、座谈,查阅资料,广泛听取  相似文献   

5.
罗国忠 《四川蚕业》2002,30(2):33-33
<正> 2001年,兴文县九丝城镇蚕桑生产狠抓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纸板方格蔟等科技推广应用,取得了蚕茧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 该镇全年发蚕种2296张,产茧71710kg,折合1434担,单产31.2kg。发种量比去年减少了127张,产茧量同比增加了17240kg,  相似文献   

6.
张小荣 《蚕桑通报》2001,32(3):64-65
栽桑养蚕是我市海河、老圩与临城区等乡镇的传统骨干致富产业.2000年,蚕茧行情好,全市460hm2桑地,每667m2平均产值2027.2元,为粮田收入的4.5倍,使蚕农们真正尝到了丰产又丰收的甜头.随着蚕茧市场行情的好转,新一轮扩桑热在蚕区又悄悄涌动起来,不少乡镇都制定了扩桑计划.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埃塞俄比亚气候、经济、资源、技术和教育等5个方面进行剖析,简要介绍了其蚕桑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对其蚕业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黔江区发展蚕桑产业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技兴蚕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邓隆权 《蚕学通讯》2000,20(3):50-52
石洞村是我县蚕桑基地村之一,石洞的蚕桑生产始于1991年,在这8年来的时间经受了数次市场大起大落的考验,始终保持稳定持续发展的势头,特别是1996年在茧价下跌,其他农副产品比价偏高,全县茧量减产40%的情况下,唯有该村增产了15%,受到地、县政府的表彰奖励。1997年发种500张,产茧14000公斤,1998年发种550张,产茧15400公斤,单产仍保持在28公斤以上,是全县28个重点村中同比增幅最大的村,特别是在今年的夏季饲养中遇上了高温多湿又闷热的恶劣气候时,全县几乎都受严重损失,唯有该村平…  相似文献   

10.
大力发展生态蚕业,促进蚕桑生产的快速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发展生态蚕业,不仅能促进桑蚕生产发展,不利于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同时对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及农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介绍了发展生态蚕业的可行性、优越性及有利条件,并进行了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1.
李长贵 《四川蚕业》2013,41(3):60-60
<正>张仲逊,阆中市裕华镇城隍垭村3社蚕桑大户,家庭人口4人,劳动力3个。耕地面积4.33hm2,其中:旱地0.32hm2。2002年栽了桑园0.2hm2,初次走上了蚕桑发展之路。2007年他承包了本社土地1hm2,全部栽植"一步成园(桑树)",从此全身心地投入栽桑养蚕,2012年养蚕量达到40张。2013年又流转了本社的桑园  相似文献   

12.
<正> 为了迎接西部大开发,中国入关给行业带来的大好机遇与挑战,按照区委发展蚕桑生产“三十三字”方针,围绕“五个六”重点工程建设的战略目标,大力培植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我区蚕业产业化进程,振兴地方经济,促进我区蚕业健康发展,现就我区实现蚕业产业化的良好环境、产业化目标以及实施产业化目标的配套措施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 科技兴蚕是稳定蚕桑生产基础、提高养蚕单产和蚕茧质量的根本出路,但是,没有稳定有序的蚕茧经营环境,科技兴蚕就没有保证,这二者互为依存,决定其丝绸行业的兴衰与存亡。四川蚕业长期排徊不前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科学栽桑养蚕没有到位,原始的、粗放的、自然的养蚕方式长期的沿续,造成单产低、质  相似文献   

14.
嘉兴是全国、全省蚕桑重点产区,栽桑养蚕一直是蚕农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全市现有桑园面积22392hm2,有蚕桑生产的县(市、区)7个,覆盖48个镇(街道)483个村,养蚕农户数达21.05万户。2010年饲养蚕种53.2万张,生产蚕茧2.39万t,继续列全省首位。  相似文献   

15.
张小荣 《北方蚕业》2001,22(2):47-48
栽桑养蚕是我市海河区、老圩区与临城区等乡镇的传统骨干致富项目。去年,蚕茧行情看好,全市近466.7hm2桑田,667m2产值2027.2元,达到了粮田收入的4.5倍,使蚕农们真正尝到了丰产又丰收的甜头,随着蚕茧市场行情的好转,新一轮扩桑热在蚕区又悄悄涌动起来,不少乡镇都制定了扩桑计划。行情好转,扩大桑田种植面积,以增加农民收入固然必要,但从整个蚕茧市场分析,由于丝绸产品的消费面比较窄,且加工技术仍没有新的突破,蚕茧的需求总量仍不会有大的增加,随着我国即将加入WTO,市场真正缺少的是茧质优良的蚕茧。因此,笔者认为,根据目前我市蚕桑发展水平,应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因势利导,普及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充分挖掘现有桑园生产潜力,千方百计增加桑园产出效益,努力提高蚕茧单产和质量,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扩桑,着力调整桑园不合理布局,实现桑田连片规模种植,使蚕桑生产向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从而全面提高蚕桑生产的管理技术水平和抗自然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桃园镇是睢宁县重点蚕区。近年来,桃园镇党委、政府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蚕桑生产。通过加强领导、优化布局、政策扶持、培育载体等措施,使桃园镇蚕桑生产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初步形成了五大优势。  相似文献   

17.
吴江市蚕业经济效益与蚕桑产业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江市蚕桑生产发展经历了发展-鼎盛-滑坡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我们抓住了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实施了“粮田改桑”的战略,桑地面积快速增长,1993年面积超过12万亩,饲养蚕种35万多张,蚕茧总产1200多吨。1996年开始,随着吴江经济的迅猛发展,其他产业崛起的冲击挤压,劳动力的大量转移,蚕茧供求失衡行情的频繁波动,致使蚕茧的比价优势不断下降,桑地面积锐减。  相似文献   

18.
杜刚双  陈伟 《四川蚕业》2000,28(1):45-47
<正> 我省具有悠久的养蚕历史,在蚕茧生产上创造过辉煌的业绩,出现过令世人瞩目的“丝绸之乡”。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管理体制的频繁更迭,对蚕桑产业认识的偏差,以及投入的不足,导致了全省蚕桑生产逐步萎缩,未能真正实现蚕桑产业由沿海向内地转移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9.
20.
程淑红 《四川蚕业》2007,35(1):62-62
我镇蚕桑生产自9 0年代的大发展,到近几年的逐渐萎缩,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史。由于近几年茧丝行情时高时下,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蚕桑生产的发展,从05年始,茧丝价格稳步上涨,但相对来说蚕桑生产比较效益仍然很低,并未调动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1制约我镇蚕桑生产发展主要因素1·1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