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鞍山市矿点较多,总计有452处,矿业损毁地面积达10 230.77 hm2,且具有水土流失强度大、恢复难度大等特点。通过选择代表性矿业损毁地进行定点试验,提出5种生态重建模式:一是点、线、面全方位保护生态林重建模式,适用于陡坡排岩场;二是石埂梯田全覆土生态林重建模式,适用于缓坡排岩场;三是林果草花鸟鱼生态旅游综合开发模式,适用于尾矿库的库面;四是经济林、生态林、牧草梯式立体开发模式,适用于尾矿库的坝面;五是多种养殖立体开发模式,适用于采场。结果表明:这几种生态重建模式的实施在该市产生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这些模式也可为其他地区矿业损毁地生态重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白桂华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17,(3):38-39
辽西北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少,生态环境脆弱。针对目前植被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造林上变纯林为混交林、充分利用植被恢复区域的天然降水潜力、加强管理促进植被自然恢复、加大植被恢复有害生物的防治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姜英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21,(3):15-17
随着鞍山市矿山企业不断扩大开采,给矿区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越来越严重,矿区损毁地生态环境修复和生态防护迫在眉睫.采用访问调查、实地测量和观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矿区损毁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工程技术、生物和物理化学措施等生态环境保护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矿业废弃地的植被恢复与重建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5
未经治理的矿业废弃地是造成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重大隐患,所带来的后果对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构成严重威胁。矿业废弃地植被自然恢复是极其缓慢的,科学合理的人工植被建植大大地加速了这一过程,特别是人工生态体系模式的建立,可在矿业废弃地植被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带来生态效益的同时,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6.
矿区次生裸地水土保持与生态重建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区次生裸地具有众多危害环境的极端理化性质。全国因采矿累计占用土地约586万hm2,破坏土地157万hm2,且每年仍以4万hm2的速度递增,而矿区土地复垦率仅为10%。在人为破坏严重的采矿区,通过人为的生态修复建设,既缩短了生态恢复的周期,又提高了生态恢复的质量。矿区生态修复技术主要有:挖运客土覆盖退化土地;有针对性添加沙子或黏土和有机肥、化肥;利用细菌和微生物;化学方法改变土壤的酸碱度;实施土壤改良剂;种植豆科植物,改良土壤;利用植物固定、植物抽取方法减少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今后研究方向:在措施上实现"三个结合",多学科协同研究,共克时坚。加强相关实用技术研究和新技术的应用,重点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建和修复。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 相似文献
7.
在简要介绍辽宁省沙化土地现状及危害基础上,以阜新为例,从农业、水利、畜牧业、林业4个领域系统总结制约沙地植被恢复与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为了科学恢复重建沙地植被,提高已退化的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优化当地的生态环境,针对近10年来气候变化、人为不合理经济活动造成新沙源等问题,从有效预防、科学恢复、提高建设水平、提升经营水平、加强研究示范5方面提出相应对策:1)有效预防,要转变生产方式,严于执法,积极推进立法和新机制的执行力;2)科学恢复,优先采取恢复天然植被,建设人工植被时提倡适度造林;3)提高建设水平,要努力提高生态建设和生态经济水平,探索生态移民等植被建设的新模式;4)提升经营水平,正确评价现有人工植被,找出科学经营的方法;5)研究示范,研究主要生态修复技术,建立主要植被恢复的软、硬件示范.提出的对策可为有关部门和人员合理恢复、高效建设、科学经营沙区人工与天然植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9.
10.
11.
闽东南坡地植被重建途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闽东南是福建省水土流失分布的主要区域。这一区域人口密集,经济发展较快,水土流失严重。近10多年来,坡地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取得了较好成效。应用试验研究及野外调查资料,对坡地植被重建的生态效益进行分析,并讨论了应用植物措施控制水土流失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红壤侵蚀区植被重建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重建和恢复植被是水土流失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回顾和分析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历史与存在问题,论述了今后植物重建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有群落演替原则、群落结构原则、适地适树原则、生物多样性原则、生态系统原则、重建与利用原则和群落稳定性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植被重建的研究应用趋势。 相似文献
13.
以霍林河露天煤矿排土场的植被恢复实践为例,在实地考察与观测的基础上,对过去排土场复垦工程中的种植模式、植物种类选用和生长表现等方面的成就与不足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的复垦成果,提出一套场地整理、表土覆盖、排土场稳定和边坡护理、植物种类选择、种植模式,以及种植与管护等适合霍林河露天煤矿排土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可供草原地区露天煤矿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城郊水库消涨带既要具有水源保护功能又要满足生态景观要求。在深圳市水源保护林建设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消涨带植物筛选试验成果,初步提出库区消涨带植被重建的技术体系。在正常水位线往下3 m内栽植乔木和草被,正常水位线往下3-6 m内栽植草被,同时结合生物排水沟、生态袋反坡梯地及反坡鱼鳞坑等辅助工程措施,可为水库消涨带生态重建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辽西半干旱地区,人工种草对恢复退化草原植被、防治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态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辽西半干旱区气候特点从种子选择、整地、播种、抚育管理4个方面对羊草人工草地建植技术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旨在发挥羊草人工草地在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及林草生态治理中的生态价值,助力退化草原生态修复,保护辽西半干旱地区生态屏障。 相似文献
16.
辽西旱地秋季保墒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会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8,(3):34
辽西地区冬春季降水少,风沙大且蒸发量大,素有十年九旱之说,这无疑对农业生产十分不利.也是长期困扰该区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18.
多煤层老矿区开采时间长,土地损毁程度严重,沉陷地再利用情况复杂。该文通过实地调查和搜集各煤矿地质地形图、采掘图、储量图和采矿历史等资料,借助矿区沉陷预计软件(MSPS),运用概率积分法对鹤岗矿区沉陷地近期(2014-2020年)和远景(2021年-闭矿)2个阶段进行沉陷预测,并采用ArcGI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有关规程中各地类沉陷地损毁程度判定标准对鹤岗采煤沉陷地损毁程度进行划分。基于鹤岗采煤沉陷地损毁特征,提出鹤岗矿区沉陷地时空复垦的规划模式。结果表明:随着煤炭不断开采,多煤层老矿区沉陷范围不断扩大,土地损毁程度加重,地表最大下沉深度达39.4 m;沉陷地在进行再利用过程中存在阶段性变化特征,可根据特定阶段沉陷地损毁特征制定土地用途。沉陷地区域稳定性特征和损毁程度是进行沉陷地时空复垦规划的重要依据。从时间安排看,应以闭矿沉陷地损毁程度为着眼点,全面考虑,确定各区域稳沉时序,鹤岗采煤沉陷划分为优先永久治理区、优先临时治理区、动态治理区和未来治理区;从空间布局看,前3个治理区功能定位依次为接续替代产业用地、短期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 相似文献
19.
20.
岩溶石漠化区植被恢复重建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西南岩溶区土地石漠化问题严重,国家对此高度重视,2008年在该地区启动了以植被恢复重建为主的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7年来治理工程取得初步成效。综合分析了已有的植被恢复技术和恢复模式,并指出存在的一些问题:缺乏治理水土地下流失的配套工程措施,非石漠化土地和潜在石漠化土地没有纳入植被恢复重建工程范围,后期管护能力不足,群众积极性不高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按照不同石漠化程度设计植被恢复重建措施和模式,注重石漠化区植被恢复与水土流失的关系研究,提高当地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