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针对双辽地区风沙大及水田日益严重缺水状况,开展了水稻垄系节水栽培技术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垄系节水栽培方式,稻田日均地温增加0.2~1.2℃,节省肥料投入25%,节水30%,稻谷增产6.7%~7.9%,可节支(化肥350元/hm^2、水费300元/hm^2)增收(鸡2400元/hm^2)达3050元/hm^2,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3.
水稻垄系栽培技术是针对低温地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采用合理耕作措施,以垄系水、肥调控技术为核心,以垄作分层深施肥为重点,综合技术组装配套成的可持续发展的优质高效配套技术,具有明显增产效果,增产幅度10.5%—14.7%。  相似文献   

4.
针对双辽地区风沙大及水田日益严重缺水状况,开展了水稻垄系节水栽培技术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垄系节水栽培方式,稻田日均地温增加0.2~1.2℃,节省肥料投入25%,节水30%,稻谷增产6.7%~7.9%,可节支(化肥350元/hm2、水费300元/hm2)增收(鸡2400元/hm2)达3050元/hm2,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
水稻垄系栽培示范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研究比较了垄系栽培条件下土壤理化性状和常规平作的差别,结果表明,垄系栽培所采用的特有的耕作方式,减轻了对稻田土壤结构的破坏;降低了耕层土壤的容重;改善了土壤的通透性;增加了土壤速效养分的含量;提高了土壤温度,这种是垄系栽培水稻生长发育优势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研究比较了垄系栽培条件下土壤理化性状与常规平作的差别 ,结果表明 ,垄系栽培所采用的特有的耕作方式 ,减轻了对稻田土壤结构的破坏 ;降低了耕层土壤的容重 ;改善了土壤的通透性 ;增加了土壤速效养分的含量 ;提高了土壤温度。这些是形成垄系栽培水稻生长发育优势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9.
10.
分析了传统漫撒子式抛秧栽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钵体育苗大垄抛秧栽培技术,该技术体系有其独特的优势,表现出很强的可操作性和生产实践上的实用性,从推广和生产实践的角度论述了此项栽培技术的要点及推广建议,为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增加土地利用面积、增加积温、充分发挥肥效,提出起垄超稀植的宽窄行插法(即垄作栽培),总结了垄作栽培中选用优质品种、培育适龄壮秧、精细整地、提前灌水泡田等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豫南“籼改粳”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豫南稻区"籼改粳"的基本情况和在理论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高温、稻瘟病和纹枯病、三代三化螟危害是豫南粳稻产量低、品质差的三大障碍因子,而播期早是产生障碍的根源,推迟粳稻播期是"籼改粳"的关键技术;豫南"籼稻-小麦"轮作存在制度缺陷,推迟粳稻播期可以得到修复,因秧龄过长而减产、机插秧以及抛秧难以利用等问题得到解决;增产提质、机械化、轻简化、规模化生产是"籼改粳"的必然选择;"东粳西移"是解决豫南粳稻品种利用的有效途径;机插秧、抛秧有利于实现粳稻推迟播种,而"泥质法"育秧解决了高温条件下育秧的问题,提高了机插秧、抛秧的秧苗素质;粳稻晚播稻瘟病、纹枯病和三化螟已不再是豫南"籼改粳"的毁灭性病虫害,恶苗病、干尖线虫病、稻蓟马、稻曲病上升为主要病虫害;水稻两段栽培技术是根据水稻高产稳产生长发育规律,分别从群体、形态和机能构建三个方面进行栽培设计,按照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进行定向培育的一种栽培方法,不仅高产稳产,而且减肥减药。  相似文献   

13.
田间试验表明,采用“一封一杀”的动态防治模式,以“封闭为主,茎叶喷雾为辅”的防治策略较为符合浙中稻区水稻直播田生产用药实际。“一封一杀”是指播后芽前每667 m2用30%丙草胺EC100 mL进行土壤封闭,苗后杂草用300 g/L丙草胺EC100 mL+3%氯氟吡啶酯OD 53.3 mL、13%氰氟·氯氟吡啶酯EC 80 mL+100 g/L氰氟草酯EC100 mL、10%双环·双唑GG 200 g、39%敌稗·异噁草松EC 200 mL+85%丁草胺EC 47 m L喷施茎叶;或每667 m2用4%双唑草腈SC 150 mL进行土壤封闭、播后10~15 d上水撒施2%双唑草腈GR 600 g。  相似文献   

14.
海南水稻生产机械化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国内外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概况,介绍海南水稻生产机械化:耕整地、育秧、种植、施肥、防病虫、收获等作业程序的栽培技术要点,提出海南水稻生产机械化适度规模经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稻田规格对河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宽度30m的水稻条田中,除挖蟹沟外,每隔10m左右搭一条埝埂,行人投饵,河蟹生长均衡,商品规格大,效益高。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寒地水稻生产中,单位面积穴数不足、均度不够、产量低的主要原因是普通人工插秧行距偏大、穴距过大。论证了缩垄增行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技术措施,其机械行距为24cm,人工插秧实行(19+35cm)的宽窄行。指出在一定范围内,保证群体密度,田间分布均匀是保证质量、提高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稻鳖生态种养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鳖生态种养将水稻生长环境和鳖的生活环境重叠,充分发挥水稻和中华鳖互利共生的作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产",能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综述了稻鳖种养的有关技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相关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经连续3年对89份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杂交稻组合、骨干亲本和当地主栽常规稻品种的光温反应进行鉴定研究,初步明确了寒地早粳杂交组合的光温反应型,主要取决于亲本之一的恢复系,两者之间是极显著的正相关。且呈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北方寒地绿色水稻栽培生产中存在的单一绿色防控能力弱和模式组装应用效果差等问题,采用核心区、辐射区和常规区示范推广方式,探讨了不同绿色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种植区相比,核心区与辐射区水稻产量要低,其中核心区差异达显著水平;功能性元素镁、硒、锌含量显著提高,稻米加工品质改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核心区和辐射区较常规区经济效益分别增加17 682元/hm2和5 670元/hm2,且核心区稻米符合A级绿色产品标准。可见,绿色栽培技术模式是适于寒地水稻推广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20.
机收再生稻丰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确保粮食安全和资源环境安全是当前中国作物生产面临的两大挑战,劳动力短缺和气候变化进一步增加了这些挑战的严峻性。构建机械化和轻简化的新型水稻集约化栽培技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生产目标是转型期水稻栽培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再生稻模式作为一种古老的种植技术,具有省工、省力、省种、品质优和增产增效等优点。本文介绍了机收再生稻模式的优势与发展历程,总结了机收再生稻技术在品种选育、肥水管理、留桩高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机收再生稻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