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从事盆景创作已30余年,不求成名成家,但求自娱自乐。近5年又痴迷于果树盆景,在其栽培、嫁接、造型上初步摸索出一点经验,我称之为"快速成型法"。所谓"快速成型法",就是从砧木的栽培、嫁接到盆景的基本成型、结果观赏,用2~3年的时间完成。砧木我选用野生山定子做砧木。早春采回后修剪上盆。直径2.0厘米以下的留10~15厘米截干,在截面上直接嫁接接穗;直径2.5厘米以上的粗砧木,采用"截干蓄枝法"上盆培育新枝。  相似文献   

2.
曾先生:你好! 读过好几篇你在《中国花卉盆景》发表的文章,得知你对盆景修剪造型颇有功力。本人有缘得一九里香大型树坯,高160厘米×宽230厘米(侧宽130厘米),树头直径约16厘米,从根部上25厘米处分成两枝(第一分叉分成一斜枝约直径8~9厘米、一直枝直径约10厘米),斜枝从第一分叉上35厘米有一分枝3~4厘米、再上约50厘米有一分枝3~4厘米、上约20厘米又一分枝3~4厘米到顶枝2~3厘米。直枝在第一分叉处有一横枝2厘米,一直枝4厘米(象鸟头),从第一分叉到80厘米  相似文献   

3.
雀梅在岭南盆景中有传统的四大名贵树种之一的美称。但它容易出现缩枝现象。有时在关键部位枯掉一枝,就极大地降低它的观赏价值。如右图这一盆就是在盆树的左上侧缩掉一枝,我也动过很多脑筋,但没有补救的好办法。在百思不解时,突然想到在换盆上做文章。因这株树干不算高,仅60厘米。我把它从原来深、圆盆里换到40×50厘米浅釉盆内种植。因为盆浅,盛土不多,要使它长得茂盛,唯一办法就是堆高盆土。根据树干的走向,我采取左低右高的倾斜种植方法,形成坡度,然后用一盆微型雀梅盆景,去掉小盆,利用原来的坭,紧靠缩枝处栽种,然后用锯末(木糠)和粘胶拌合塞在两株树干的间隙处,又在缩枝的大树底根部位,剥一块树皮,粘贴在小树干上形成统一的肤色,看上去露不出什么“蜘丝马迹”。因为小树是利用原来的盆土移栽,不存  相似文献   

4.
本人于20多年前从福建买回一盆盘在钟乳石上的水培榕树盆景:当时榕树高25J覃米,冠宽有15厘米左右。盆中除了树叶绿色以外,树根、树干、钟乳石均为土黄色、年复一年,树慢慢往上长,如今树高55厘米,冠宽50厘米,青苔也慢慢覆盖了根部。绿满全盘,生机勃勃。我对它的培育从不娇惯。常年放在阳台北边的花架上,每天上午能见到散射光,浇的是存放在可乐瓶里2天以后的水,水位保持在离盆沿1厘米左右,很少给它加营养。约半年左右才加一些尿素液,每年入春前修剪一次乱枝、长枝,结合其他  相似文献   

5.
1996年,我从一盆栽有3株的柱状巴西木上掰了3枝大小不等的枝桠,按原盆的形式扦插“复制”了一盆巴西木。而今,复制的这盆巴西木分别长到了50厘米、110厘米、115厘米,茎干被宽大下垂的长叶片覆盖,满盆青翠,生机盎然。2007年10月底,其中的一株顶端抽出了棕红色的花蕾,随之出现了10节腋生圆锥花序。几乎每个花序轴的下端都凝结着一滴品莹剔透的液体,  相似文献   

6.
2000年冬季.因我家院中的石榴树树冠太大,妨碍人的活动,我忍痛锯下了分枝低的两个大枝。锯下的大枝弃之可惜,于是我就把直径3~4厘米的粗枝截成30~40厘米的段,放入水中浸泡24小时,然后插入温室的插床中。春天,这些枝段都冒出了嫩芽。5月初,所插的8个粗枝段都扎了根,我把它们全部上盆,当年就抽出了30厘米长的多条新枝。  相似文献   

7.
义乌有一盆人见人爱的大型雀梅盆景,曾使众多来访者称赞不已,它的作者就是义乌市盆协副会长盛光荣。这盆树桩的原材采于1987年,根坯为连根型。树体高130厘米,主干直径22厘米,上盆经过两年的地栽后,根系发达,枝条健壮,但树势比较零乱。作者经过构思后,随桩施艺。经几个春秋的精心修剪和养护后,于1992年3月,用一个长120厘米、宽60厘米、高25厘米的红色大理石盆作底盆,开始了上盆养护。  相似文献   

8.
文者培制的这盆大垂枝小叶榕盆景,经多年努力,垂枝从基部到梢端长度已有2米,整体高度近1米(含盆高15厘米)。基本定型。盆景初始到基本定型,前后共用了六年时间,效果还不错,具有一定的观赏性。根据原来的立意和已有的造形,题名《探幽》,也还恰当。在整个培、制过程中,值得谈一谈的有下列两点:  相似文献   

9.
赤楠经10年培植,一般新培枝可达8节,枝径可达1厘米左右,作品基本成型。之后要逐年逐步完善,加强管理。要点是: 及时翻盆赤楠经2至3年养植后,根系布满全盆,大量须根沿盆壁而生,形成网状,难于吸收营养。如不及时翻盆将影响正常生长。翻盆时,先把盆内四周盆土剔除,用手将树木拿出,去除1/2  相似文献   

10.
2005年8月初,我对月季红石榴进行夏季修剪,其中有几枝直径稍粗的。恰好旁边有一盆栽杜鹃花用的松针腐叶土和一盆田园表土,夏季雨水已经把它们淋湿了,我便将剪下的石榴粗枝修剪好,顺手插入松针腐叶土中两枝,田园土中一枝,以后也没去特别管它们。1个多月后,松针腐叶土中的插条成活,且分别长成15厘米、18厘米高;而田园土中的插条才5~7厘米。去年我想再验证一下腐叶土和其他不同基质对石榴扦插苗的影响,便做了一个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11.
假昙花     
商家选择一般花店、农贸市场。植物名假昙花。商品名:假昙花。有些花商将假昙花、仙人指统称为蟹爪兰,这是错误的。识别提示假昙花节片小、较柔软,和蟹爪兰、仙人指十分相似,但其幼嫩节片边沿为紫红色,可以和二者区别。挑选提示一般商品盆花多为扦插苗。口径15厘米左右的小盆,每盆2~3株,有以扁平茎节组成的分枝10个以上。每个枝顶有花蕾1~2个。健康的盆花茎节油润碧绿,花  相似文献   

12.
我退休10年来,栽了很多三角梅,绝大多数在春秋繁殖,有小枝、大枝,也有直径10多厘米的2米多高的老枝。老枝来之不易,舍不得在夏季冒险。2001年夏天,气温在32~36℃。这时好友告诉我,一位农民建房,把屋边一株大三角梅从头锯断,去掉枝杈丢在路边已有7~8天,不知道能否成活。我立即去看,发现皮组织还好(当时正是雨季),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就把它扛回锯成5段,2段上盆,3段地栽,结果都成活了。扦插前处理把老枝锯断后,用利刀把伤口周边从上而下削  相似文献   

13.
雀梅是盆景常用树种,但以往的雀梅盆景多为采集树头上盆培育的。笔者近年试用硬枝扦插造型制做雀梅盆景成功,方法如下。 1.黄化处理硬枝直接扦插极难生根,必须经黄化处理才有较好效果。11月底至12月初,结合修剪取直径0.6厘米以上的一年生枝  相似文献   

14.
这盆《劲干虹枝》九里香盆景是1993年从山野石缝中挖来的小树苗。原树坯头径粗2.5厘米,树高1米多,十体自然弯曲。不足之处是干头扁状,仅有三条又形的硬直粗根,枝叶也杂乱。但住我眼中,  相似文献   

15.
11月中旬秋菊花后,剪去老本,整坨脱盆。剔去脚芽过早出土形成的缩头封顶枝和瘦弱枝。保留刚出土、顶心丰满的数个脚芽,扒掉滚团的须根。用普通培养土重新上盆,放室内光照充足处,适时通风。日间在25℃左右,夜间不得低于15℃。同时进行正常肥水管理,促使脚芽迅速生长成枝。 1月初,须在新枝长平14片叶时,用枝插法繁殖。剪8厘米长顶尖,用普通培养土和素沙土各半插  相似文献   

16.
去年春天,亲戚的一盆双株扦插成活的重瓣大红扶桑,在观花一年后感觉株型实在不理想,让我帮忙进行落矮改造,我便留心把这个过程记录了下来。当时它的两个单枝细高挑,植株高近70厘米,每个枝上有3~5片叶和几个小芽,叶片两面和枝条上还生了密密麻麻的蚜虫,情况很糟。  相似文献   

17.
釉瓷盆栽花     
釉瓷盆因盆壁不透气,很少直接用于种植花卉。本人实践证明,釉瓷盆是可以直接用来栽花的,但应注意以下两点:①种植对象应是喜湿润的花卉,如茶花、杜鹃等。②种植方法:根据盆的大小,先在盆底垫上2—5厘米的湖土(胶泥块)或砖块(2厘米见方),然后用薄纸板卷成筒状,插盆内,使纸筒与盆壁之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适合家庭摆放的微型月季已成为年宵花新宠。但月季特别是藤本微型月季经过春季开花后消耗了较多养分,需要结合修剪、施肥等技术措施,使其在春节开出更多的花朵。修剪时间大多数微型藤本月季二年生枝条上生长的开花枝上长有10~15片复叶,开花需要的生长时间在8周左右。换盆后2周,新发根可长到1~2.5厘米。从进入温室到开花,开花需要的生长时间为56~70天,可据此推算入棚的具体日期。  相似文献   

19.
我们的蝴蝶兰栽在长20厘米、宽14厘米、高12厘米的果篮里,养在3楼南向阳台上,生长良好连年开花,并且花量逐年增多。2005年春节前后,许多植株都抽了花葶,其中最好的一株有16片叶,长11~32厘米、宽6.4~9.3厘米,抽生了4支粗0.6~1.0厘米的花葶,其中2支有1个分枝;另2支各有2个分枝,最强的一个枝上再生分枝,总共有花蕾(有的已开放甚至凋谢)110个。  相似文献   

20.
右上墨线图1是笔者1992年冬掘得的桩相图,桩高35厘米,头径9厘米,距桩头25厘米处分为A、B枝,B枝有C、D两伴嫁托,E处有后射托。若按图1的左视或右视为观赏面,A、B枝前后重叠,C、D枝变为向心或后托,E枝可作起托枝,但桩头扁、主干曲度不存在,没有左、右向根盘。改胚时考虑到刚柔相济的原则,截去A、D、E枝(墨线图2为截后桩相),这样主干粗细过渡自然,有变化。要将这种近似光身的桩材育成景,难度可想而知,特别是第一托,应是在距基部20厘米处,育成右横出枝,起均衡作用,枝径应有2厘米才合比例;利用C托育成左下跌枝,达五个曲度,填补左侧空白。构思图见墨线图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