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省是全国退耕还林工程重点省份之一,自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全省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732.7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2336.1万亩,荒山造林1396.6万亩。工程涉及10个市99个县1675个乡20547个村,共向164万退耕户,684万人发放粮食27.55亿千克,粮食补助资金17.42亿元,现金补助费7.38亿元,种苗补助费11.68亿元。为了进一步巩固造林成效,促进退耕还林政策兑现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广大退耕农户的根本利益落在实处。  相似文献   

2.
1工程任务完成情况我区从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6年来,国家共下达我区工程建设任务共55.21万公顷(828.2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0.72万公顷(310.8万亩),宜林荒山造林27.83万公顷(417.4万亩),封山育林6.67万公顷(100万亩)。截止目前全区实施退耕还林56.93万公顷(854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4.23万公顷(365万亩),宜林荒山造林25.93万公顷(389万亩),封山育林6.67万公顷(100万关注重点工程新疆林业2006·3亩)。经各工程县自查和自治区复查,全区完成退耕还林合格面积51.96万公顷(779.37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0.68万公顷(310.21万亩,含退耕地还…  相似文献   

3.
自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新城区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12000亩,匹配荒山荒地造林37000亩。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全面实施,工程区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农牧民经济收  相似文献   

4.
韩城市1999年全面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十个年头共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96万亩,宜林荒山造林13.76万亩,水土流失得到有效地遏制,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5.
张掖市退耕还林工程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掖市自2002年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共完成工程建设总面积81.3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44万亩,荒山造林37.3万亩。工程涉及全市6县(区)69个乡(镇)和58个国有(个体)农林牧场、364个行政村,有5.01万户农民(职工)、20.1万人受益。工程建设三年来,我们坚持“大地增绿,河川增水,农民增收”的目标,工程建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已初步显现。一、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改变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执政为民的首要问题,特别是交通不便、条件艰苦、粗放经营的边远、贫困地区,农民增收难度更大。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已成为贫困地区…  相似文献   

6.
浅谈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色市是典型的山区,山地占总面积的95.4%.在322.19万农业人口中有47.3%居住在石山区,是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农业生产环境真实的写照.2001年,所辖乐业县列入全区退耕还林工程试点,2002年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五年全市共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36.86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98.26万亩,配套荒山造林108.6万亩,石山封山育林30万亩),涉及194个乡镇,1582个村,15.02万农户,47.97万人.  相似文献   

7.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经过3年多的试点,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目前已在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启动,至2002年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94.50万hm^2,荒山荒地造林293.60万hm^2。3年来,仅这一项工程就直接增加中西部地区农民粮食、种苗和现金补助收入200多亿元,为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笔在此就山西吕梁地区退耕还林过程中所引发的问题与大家交流,并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党中央、国务院和湖南省委、省政府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湖南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意见》。这些文件的出台,为退耕还林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为此,全省各地要结合当地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加强组织领导,抓住春季造林的大好时机,在补造、巩固成果的基础上,切实完成2009年5.33多万公顷的退耕还林任务。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林业》2009,(9):48-48
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开始在奈曼旗启动实施。8年来,奈曼旗共承担国家退耕还林建设任务102.28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任务26.83万亩,荒山荒地造林任务71.45万亩,封山育林4万亩。退耕项目区涉及12个苏木(镇),12个农牧林场、水库,216个嘎查(村),3.6万农户,受益人口14.5万人。截至2008年底,全旗共享受国家退耕工程各项补助累计达30925.68万元。  相似文献   

10.
自1999年来,铜川市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面积91.2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35.14万亩,荒山造林46.06万亩,封山育林10万亩,工程涵盖全市4个区县39个乡镇521个行政村27万农民。在工程实施中,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质量管理作为第一要务,以质量求效益,使工程任务顺利完成。在2008年国家退耕还林阶段验收中,该市退耕还林保存率达到96.5%,林权证发放率为100%,档案管理建档率为100%,  相似文献   

11.
奈曼旗自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三年来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23.4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57.5万亩;三年累计退耕总户数33,360户,直接受益农牧民13.34万人。该旗在强化项目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益的同时,注重发展后续产业,取得了显著效益。  相似文献   

12.
白水县自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在省市林业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创新机制,规范程序,确保了退耕还林工作扎实推进,健康运行。完成退耕还林19.7664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9.0467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0.7197万亩。  相似文献   

13.
冷华 《云南林业》2005,26(4):12-13
2005年,国家下达给我省的退耕还林任务为14.5万公顷(218.1万亩)。其中,退耕还林3.2万公顷(48.1万亩),荒山荒地造林5.33万公顷(80万亩),封山育林6万公顷(90万亩)。新增了封山育林项目,工程任务总量较去年有所增加。为了确保今年国家下达任务的圆满完成,今年我省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14.
延安是在全国最先启动实施并被整体列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范围的市。经过五年的实施,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截至2004年11月底,全市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779.4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地造林435.78万亩,荒山造林343.68万亩。这一工程的实施.不仅显示改善了我市的生态环境,而且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对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推动全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一、退耕还林现状 宁夏泾源县总面积169万亩,其中耕地59.7万亩,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全县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31.5万亩,“退一还二”荒山造林36.8万亩,工程涉及7个乡镇114个行政村,受益农户20,187户94,512人,工程实施八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生态环境恶化的态势得到逐步扭转,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16.
退耕还林是国家发展林业、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太原市自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已完成退耕还林5.96万hm^2,其中退耕还林2.52万hm^2、荒山造林3.46万hm^2;退耕还林中生态林2.25万hm^2、经济林0.26万hm^2。截至目前,全市仍有约14.11万hm^2宜林地和退耕地需要造林。总结前期工作的经验,笔认为,  相似文献   

17.
我县2002年被纳入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县,两年来,本着政策引导和农民自愿的原则,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在工程建设中,由于认识到位,领导到位,工作到位,因此本地区有效地恢复了森林植被,水土流失得到了初步遏制。生态环境也有所改善,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镇安县自1999年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省有关政策,采取得力措施,稳步实施,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发展,先后被国家授于“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先进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中国板栗之乡”等荣誉称号。截止2004年底,全县共计退耕还林40.64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3.7万亩,配套荒山造林16.94万亩,  相似文献   

19.
退耕还林,被人们誉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它的政策面涉及全国25个省(区、市),直接受益者多达数亿农民。据统计,到2002年底,全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644万hm^2,其中退耕地还林318万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326万hm^2。退耕还林工程已累计新增林草面积667万亿hm^2,有313多万hm^2坡耕地和沙化耕地退耕还林,工程的全面实施已经取得成效。一是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状况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20.
《中国林业》2008,(23):F0002-F0002,I0001
四川省成都市自1999年被纳入首批退耕还林试点工程以来,通过9年来的不懈努力,已取得了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多赢"成果。全市累计完成退耕地还林46.09万亩、配套荒山造林50.3万亩、封山育林2.5万亩,使全市森林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