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西北半干旱区林地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半干旱区林地土壤水分的主要因素为降水量及树种适宜性。土壤有效水日益降低,土层不断干化,其程度与林木生长发育状况呈负相关。林分对土壤水的消耗量大于自然补偿量,灌木林适应性较乔木强,生育状况较乔木好。对土壤水的消耗和干化程度亦较乔木严重。各土层含水量随降水而波动,波动幅变随深度增加而变小,林地土壤含水高峰在9~4月,低峰在7~8月。西北半干旱区造林应选择抗旱灌木,发展聚流灌溉,降低造林密度,除个别树种外,成林密度在200株(丛)/亩以下。  相似文献   

2.
内蒙武川旱农试区马铃薯施肥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武川旱农试壤肥力、气候条件和马铃薯生物特性,经过三年的小区、盆栽试验,提出马铃薯栽培的施肥模式。结果表明马铃薯受试区气候条件变化制约较小;但土壤瘠薄,自然生产效应只600-700kg/亩。在一定施肥水平下,调节三要素合理配比,N:4.9、P2O5:4。5、K2O:3.7(kg/亩),产量可稳定在1500kg/亩以上。该模式在高寒干旱地区的马铃薯栽培有良好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调控模式综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特点,综合前期研究成果,介绍生态环境调控理论 框架,提出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调控模式,即4大类9个模式.第一大类为水主式,包括配水 式、节水式;第二大类为保护式,包括保水式、保土式、保生式;第三大类为开发式,包括 专门开发式、综合开发式;第四大类为协调式,包括区域协调式、流域协调式.本文还对各 种模式进行描述和分析,并以塔里木河流域的部分区域为例来阐述调控模式的应用.为指导干旱区生态环境调控提供几种可借鉴的模式和范例.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阴山北麓干旱区不同种植模式对农田风蚀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试验,研究阴山北麓干旱区不同的种植模式对农田风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具有发生风硅危害的潜在气候条件;(2)土壤不合理的翻耕是造成农田风蚀的重要因素,通过实行保护性的留茬免耕措施,可以有效抑制农田土壤风蚀。(3)不同作物种植条件下,条播作物农田风蚀量小于穴播作物。为了有效防治农田土壤风蚀,对作物进行高留茬处理和通过各种措施增加地表粗糙度,可以达到最大的防风蚀作用。(4)农事操作增大了土壤风蚀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5.
6.
通过1988-1995年国内外优良牧草引种选育,选出了适宜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生长的草种,其中尤以禾本科雀麦属无芒雀麦,冰草属,野科属,豆科红豆草,沙相旺,41个外来芷蓿品种,紫草科兰蓟,菊科草地婆罗门参及苋科苋菜等表现为佳。  相似文献   

7.
夏闲地表糠覆盖增产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我国干旱土壤资源特点及其利用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其国  顾国安 《土壤》1995,27(1):1-5,11
本文阐述了我国西北干旱区自然条件特点;干旱土壤的主要成土过程;石膏正常干旱土,盐积正常干旱土和石膏高寒干旱土等主要类型干旱土壤的分布,理化性状以及主要诊断特征;并根据干旱土壤资源开发受水热因素制约,易盐渍化,沙漠化,后备土壤资源数量少,质量差的特点,提出了其开发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集流抗旱造林技术优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0.
半干旱区雨水集流工程的高效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半干旱区降雨量低,且分布不均,造成水土大量流失,生态严重破坏,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制约半干旱区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瓶颈”因素。雨水资源的集流与利用对半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就固原上黄试区的雨水集流工程的高效开发与利用进行了介绍,为半干旱区更好地开发与利用雨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 关川河流域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海拔高度1700~2500m,年平均气温6.3℃,年降雨量300~450mm,且分布不均,60%以上集中在7~9三个月,境内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人工造林难度大,成活率和保存率都很低。 为了加快造林速度,关川河流域建设一开始,指挥部就组织有关方面的科技人员,在全流域内深入进行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科研部门和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  相似文献   

12.
实现生态环境优化调控与科学管理,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建立人与环境和谐关系的重要举措。针对中国西部干旱区流域生态系统特点,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目标,介绍生态环境调控理论框架,以新疆博斯腾湖流域为例,介绍西部干旱区小流域生态环境调控模式,为干旱区生态环境调控提供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3.
半干旱地区麦田小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理调配水发和养分是旱地麦田肥调水,以水促肥,达到增产增收,提高利用率的主要措施。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利用氮、磷不同配合的阶梯登高设计,初步研究出在半旱的威县,磷肥效果大于氮肥,配以少量灌水,其水肥交互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15.
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建设项目主体工程的水土保持措施主要有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植被措施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在干旱地区实施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主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在树种选择上注意选择适宜干旱地区生长的植物,有效保证成活率;二是干旱地区部分土壤由于不适宜植物生长,必须进行土壤改良;三是采取有效的灌溉方式,做到既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又节约用水。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造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评价了使用秸秆及地膜覆盖,提高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造林成活率、赵冬率及土壤养分与树木生长的试验研究。5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可使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直苗造林成活率提高,柠条提高15.7%-21.7%,山提高 11.8%-26.3%,沙棘提高11.4%-21.0%;地膜覆盖柠条造林成活率提高17.5%-23.4%,山桃提高16.8%-27.0%,沙棘提高12.4%-22.6%。秸秆覆盖柠条土壤含水量增加  相似文献   

17.
在风沙干旱区进行杨树造林,通过细致整地、适地适树、良种壮苗及一次浇水或二次浇水等技术措施,可有效保证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8.
位于阴山北麓丘陵区农牧交错带的小公乌素村经过3a的生态农业建设已初见成效。采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对其进行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为阴山北麓丘陵区大范围的生态农业建设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9.
在半干旱偏旱地区旱作农田进行合理轮作,可以提高有限降水的利用率和粮食产量水平。本试验结果是:麦豆谷轮作比连作小麦三年总增产45.8~46.8kg/亩,增产幅度36.4%~37.2%;三年增值33.81元/亩,增值幅度37.3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054kg/mm,洋(芋)—糜(子)—豆轮作比连作小麦三年总增产138.1kg/亩,增产幅度1倍;三年轮作产值增加153.55元/亩,增值幅度近2倍,水分利用效率比连作小麦增加0.161kg/mm。合理轮作是本类型地区调控水分和提高生产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三工河流域绿洲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董国涛  张爱娟  罗格平  许文强  戴丽 《土壤》2009,41(5):726-732
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分布特征是反映特定地区环境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冲积平原型绿洲为研究区,选择盐土、潮土和灰漠土3种土壤类型,分析其B、Mn、Zn、Fe、Cu等微量元素的有效含量特征.结果表明:⑴以"全国农业系统的土壤速效微量元素丰缺指标"为标准,土壤有效Mn含量属于极低水平,有效Zn和Fe含量属于中等水平,有效Cu属于丰富水平,有效B属于极富水平;⑵三工河流域绿洲土壤中有效Mn、Zn、Fe、Cu含量与土壤pH呈负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对有效Fe、Cu含量影响很大;有机质和Mn的关系不明显,这和湿润地区研究结果存在显著差异;⑶不同的土壤类型对于土壤有效B、Zn和Fe的含量影响显著;潮土中微量元素的有效含量与盐土、灰漠土中含量相比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