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2.
3.
香蕉束顶病毒PCR检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建立了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技术检测香蕉组织和单头蚜虫内的香蕉束顶病毒(BBTV),并报道了BBTV免疫捕捉PCR(IC-PCR)和直接结合PCR(DB-PCR)检测方法,IC-PCR和DB-PCR分别能从4μg和0.4mg香蕉叶组织中检测到BBTV。 相似文献
4.
5.
6.
香蕉束顶病毒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香蕉束顶病毒核酸的性质、基因组的结构及其功能、病毒在寄主体内的复制机理、病毒的分类地位以及基因的体外表达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并对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8.
9.
10.
血清学检测甘薯病毒制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甘薯叶片、叶柄和茎作样本,分别用研磨提取液和印渍法制样,采用NCM-ELISA方法检测SPFMV。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叶片提取液法平均阳性率为29.3%,用叶柄印渍法可提高到93.3%。后者明显提高了检测效果和可靠性,达到嫁接指示植物法的检测水平,而且采样制样简便快速,更适宜大量样本检测。 相似文献
11.
12.
通过田间调查,从闽南地区束顶病发生较为严重的台湾蕉和天宝蕉的蕉园中,分别选出4株和3株优良单株.取优良单株吸芽进行试管培养离体繁殖.试管苗用带毒的香蕉叶片汁液传毒和病健株混合培养,经血清学检测表明,并不会传毒.网室蚜虫传毒使绝大多数的健株在网室或在后来移入田间种植后,染上束顶病病毒.从蚜虫传毒的处理组合中选出一个有希望的抗束顶病株系,5a来生长结果正常 相似文献
13.
以香蕉束顶病毒海口分离物DNA1(Accession NO. FJ463042)的Rep蛋白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组成、信号肽、磷酸化、二级结构、三级结构与功能结构域等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预测,并配置了相关纯化试剂。将含重组质粒pET32b-Rep的E.coli BL21(DE3),接种到LB液体培养基,在20℃、0.1 mmol/L IPTG条件诱导4 h,产生大量的可溶性重组蛋白,经AKTA Explorer 100系统亲和层析柱后,用不同梯度的Washing buffer洗脱杂蛋白并对各阶段产物进行12% SDS-PAGE分析,确定了100 mmol/L咪唑的Washing buffer洗脱浓度,最终获得大量高纯度的重组蛋白。以His*Tag Monoclonal Antibody为一抗,Western blot鉴定结果表明纯化重组蛋白即为His-Rep融合蛋白。该纯化体系的建立为研究BBTV Rep蛋白的结晶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后ABTV、FBNYV、MVDV、PNYDV等病毒的相关复制蛋白纯化提供了重要数据。 相似文献
14.
用改进的斑点法检测柑桔黄龙病类细菌、香蕉束顶病毒(BBTV),均获满意结果.阳性反应在硝基纤维转移膜上形成深浅不等的褐色斑点.检测健康柑桔、香蕉粗汁液,获阴性结果,在上述固相载体上不形成有色物质.在缓冲液TBS中加入2%TritonX-100和1%国产蛋白片,作为改进后的封闭缓冲液,封闭硝基纤维转移膜上未结合抗原部位,效果较好.斑点法检测活体香蕉束顶病样品及-30℃冷冻保存6个月香蕉束顶病样品,同样获满意结果.斑点法快速、准确、简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用于植物检疫,存在于硝基纤维转移膜上的检疫结果可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15.
香蕉束顶病病株叶片边缘轻度黄化,略向上卷曲,叶背或叶片主脉背面和叶柄上出现断断续续的浓绿色条斑,即“青筋”,长短不一,短的不到1mm,长的尤其是叶片主脉和假茎上的可达30-50cm或更长,病后植株长出的叶片一片比一片小,病株外观矮化,呈束顶。病害的潜育期与侵染时蕉株大小和温度高低有关,最短的19d,最长的可达216d,病害由香蕉交脉蚜传播,最短获毒时间30min,最短接毒时间15min,循回期在ld左右,一次获毒后可保毒14d.带病吸芽也能传病。汁液摩擦和土壤不能传播,病健根部自然交接和菟丝了均没有传播成功 相似文献
16.
香蕉束顶病广泛分布于福建省漳州、厦门、泉州、莆田、福州及龙岩等地(市)所辖的大部分县(市)的香蕉产区,达23个县(市、区)之多,分布北界已达福州,且有继续向西、向北推移之势。发病率因地区、年份不同以及是否采取防治措施等而有差异,从零星发病至30%—50%不等,严重者达70%-80%,甚至不得不毁园再植或改种其它作物。该病发生一般以4~6月份最烈,系发病高峰期。病害发生的轻重与品种类型、蕉苗质量、种植年限、生育龄期、蕉蚜数量、栽培管理措施、气候、土壤和地理位置等均有关系。大量种植带病蕉苗是病区迅速扩展的直接原因;介体蕉蚜活动猖獗和管理粗放是病害严重发生和流行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7.
采用抗香蕉束顶病毒(BBTV)单克隆抗体(McAb)和抗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双抗体夹心法(DAS)测定获得无病毒香蕉茎尖.以该茎尖作外植体,接种在改良的MS培养基,从茎尖环状腋芽处诱导出不定芽.分切继代培养诱导新丛芽.丛生小植株分切成单株转入附加活性碳的MS基本培养基促根壮苗,生根试管苗移栽沙土或垤石基质的营养钵内,保湿成活.采用该工艺污染控制在10%以下,繁殖系数3~4倍/月,生根率90%以上,移栽成活率90%以上.种苗在生产上应用无病健壮.建立了香蕉无毒种苗规模化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8.
通过常规的基因克隆技术,对香蕉束顶病毒NS株系代表分离物的DNA组分6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并将该分离物这个组分的序列与先前报道的广州天河分离物(属NSP株系)的该组分序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组分全序列,ORF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在2个分离物间的变异率分别为3.4%,17%t 2.6%,表明该组分在2个株系代表分离物间存在较显著差异,从而进一步支持了广东BBTV存在2个株系的结论,此外,NS株系代表分离物DNA组分6的全序列,ORF及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澳大利亚分离物的变异率分别为14.4%,7.5%和7.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