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灌溉用水的正态分布这篇文章刊登在《美国农业工程师协会学报》第37卷第1期(1994年)第159~164页上,共有插图8幅、方程30式。该文的作者是日本的H.Anyoji和美国的吴义伯。考虑到滴灌系统的灌水均匀度很高.可以认为毛管沿程的滴头流量是正态分...  相似文献   

2.
《农机情报资料》1981年第2期刊登了王隆基等译的文章。文章介绍了在滴灌系统设计工作中聚乙烯管道的水力计算图解分析法。根据对直径为12、16、20毫米的聚乙烯滴灌灌管的试验研究,得到的成果表明上述直径的聚乙烯管道可当作水力光滑管,在不稳定的和紊流的水的流动状态下(4000相似文献   

3.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编程语言的发展,各类模型、软件被应用于科研和工程中,而我国滴灌工程设计软件开发较少,应用也不普遍。根据现行《微灌工程技术规范》(GB/T 50485-2009),利用C#编程语言、AutoCAD.NET API技术以及SQLite数据库,开发了滴灌工程设计CAD系统软件。该软件按照专业设计流程组织界面,集滴灌技术参数输入和计算、管网布置、水力计算、图形绘制、材料设备统计、图表输出、滴灌设计报告生成以及材料设备数据库等功能于一体,具备自动计算管道高程和自动生成设计报告的优点,可用于不同地形、不同作物的滴灌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4.
作者们开发出了一个方便使用者的交互式计算机程序,帮助滴灌系统的工程设计与评价。该模型是为了便于使用而设计的,仅需略知滴灌及水力设计方法即可使用。这种交互迭代式设计方式在设计一个系统时,特别对于给定田间条件下所遇到的土  相似文献   

5.
<正> 滴灌具有比管灌节水更明显等优点,但由于投资较高等原因,影响了滴灌的发展。如若利用低压管道灌溉系统中水的压力与滴灌系统要求的水压力相当这一特点,在有条件的地方安装滴灌,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对低压输水灌溉管道进行多目的应用,也可降低滴灌系统的造价,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1991年3月我们在新乡市郊区作了这方面的尝试。 通过水力计算,低压输水系统的压力和流量满足滴灌系统的要求。经过数月的使用,已初步看出,在设计上是合理的,在效益上一年还本有余。  相似文献   

6.
滴灌系统的设计依据分析I─—paiWu滴灌系统是根据作物需水量要求,把水直接遭到作物根层,与地面灌溉和喷灌相比,它是最有效的灌溉方法。滴灌均匀度不仅取决于水力设计,而且与滴头制造偏差、滴头堵塞状况、作物种植密度、根层深度、滴头间距和滴水点土壤水分分布...  相似文献   

7.
微压滴灌灌水器设计及快速开发平台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目前滴灌技术研究向低能耗方向发展的趋势,为降低滴灌系统成本,基于计算流体力学两相流CFD数值计算,进行了新型的微压抗堵灌水器结构CAD设计,并应用微PIV系统测量研究其内部流动特性,着重进行了微流道两相流PIV测量和分析.结合高精度激光快速成形技术(RP&M),建立了微压滴灌灌水器快速开发平台,制作微压灌水器实验件并进行其水力性能及抗堵性能分析,经过回归分析得到微压滴灌灌水器的结构参数水力性能经验公式,为设计新型抗堵微压灌水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 一.课题的提出等滴量滴灌系统研究课题,是在滴灌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按现行的设计原理所设计的滴灌系统后,于一九八一年六月提出的。首先着手的是研制大田移动式滴灌的等滴量毛管;在对微管水力特性测定的基础上,于一九八一年九月在阳城县设计并制出了第一条等滴量毛管,全部114个滴头出水量测定结果,均匀度达94.3%,证明这个设想是可能实现的。八二年列为本所课题,协作单位是阳城县水利局。一年来:完成了滴灌塑料管(d(?)80毫米无旁孔出流)沿程水头损失公式的推求与验证(d=10毫米);推求得更为简便的全等距、等量多孔  相似文献   

9.
节水灌溉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节水灌溉设计特点,采用ObjectArx技术进行二次开发,开发了节水灌溉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该系统能自动完成管网优化设计,水力计算,工程制图,材料计算等复杂而繁琐的工作。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通用性和灵活性,能够由具有滴灌规划设计基本常识的非滴灌专业人员使用。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滴灌系列水力性能检测装置的总体结构、硬件选择、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以及试验过程说明。该装置适用于滴灌带、滴灌管和滴头等节水灌溉元件的水力性能测试。  相似文献   

11.
滴灌灌水器流道设计理论研究若干问题的综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灌水器是滴灌系统最关键的部件之一,其结构与水力性能的优劣对滴灌系统的灌水均匀性、抗堵塞能力以及寿命影响很大。在简要论述国内外滴灌灌水器流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灌水器流量压力关系、流道内流体流动机理、流道堵塞与防治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灌水器流道设计理论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滴灌灌水器流道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在灌水器流道设计理论研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为了摸清新疆含砾石复杂土壤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规律,优化葡萄滴灌系统设计中的各项设计参数及合理布设,该文通过田间交汇试验确定合适的滴头间距为30 cm,并借助Hydrus-2D数值模型确定了土壤水力参数,同时运用该数值模型模拟了不同滴头流量和滴灌带水平间距布设形式下地表滴灌土壤水分分布特征。根据土壤湿润体特征结合葡萄根系分布规律,确定新疆砾石地葡萄滴灌系统合理的滴头流量为2.5~3.0 L/h,滴灌带水平间距为60 cm。该结果可为新疆砾石地复杂土壤葡萄滴灌系统的科学设计和田间合理布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滴灌水源中的悬浮固体物质会在毛管中沉淀并引起滴头堵塞,从毛管水力特征、泥沙运移沉淀和能量平衡的观点出发,研究了悬浮固体物质在毛管中的迁移规律,分析了影响悬浮固体物质在毛管中运移和滴头堵塞的主要因素,有助于更好地设计和管理滴灌系统。  相似文献   

14.
<正> 应水利部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所长胡毓骐研究员的邀请,著名滴灌专家、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吴义伯博士于1993年1月10日至13日来新乡农田灌溉研究所考察访问及学术交流。其间客人作了学术报告。现将该报告简要整理如下,未经吴教授审阅,内中可能有误,仅供同行们参考。报告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基于CAD的滴灌系统水力自动计算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滴灌CAD系统中水力计算与管网布置的耦合问题,研究了管网图形识别及有效性判定,并基于AutoCAD二次开发思想,应用步进法水力学解析原理,建立了滴灌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水力计算模型,有效地将管网图形与水力计算耦合,使水力计算结果及时反馈到管网图形中,为实际工程管网水力性能的优化提供了技术手段.通过算例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应用该模型计算出的流量和水头偏差率均在允许范围内,管网识别及水力计算过程可在10min内完成.  相似文献   

16.
针对滴灌CAD系统中水力计算与管网布置的耦合问题,研究了管网图形识别及有效性判定,并基于AutoCAD二次开发思想,应用步进法水力学解析原理,建立了滴灌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水力计算模型,有效地将管网图形与水力计算耦合,使水力计算结果及时反馈到管网图形中,为实际工程管网水力性能的优化提供了技术手段。通过算例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应用该模型计算出的流量和水头偏差率均在允许范围内,管网识别及水力计算过程可在  相似文献   

17.
为黑龙江省某国营农场面积约66.67hm2小麦种植区进行膜下滴灌系统设计。首先,介绍了工程概况;其次,计算了滴灌设计的耗水强度、灌水定额和灌水周期,确定了一次灌水延续时间、滴灌的轮灌制度、毛管的极限长度和水头差分配,确立了各级管道的直径和长度,并进行了滴灌管网系统的布置,推算了各级管道的流量,进行了管网的水力计算;最终选择了水泵的型号。膜下滴灌系统为实际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帮助。实践表明,膜下滴灌系统较传统种植方式节水灌溉,平衡施肥,可大幅度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8.
文摘     
《带自洁滴头的脉动滴灌系统》《国外农机》1980年6期上刊登了孟宪珍译王世宇校的译文。文章介绍了菲亚特公司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带自洁滴头的脉动滴灌系统,以便建设不用复杂滤器就能避免滴头容易受水中土粒、无机肥料粒及水藻堵塞的通病的滴灌系统。所研制的新型滴头见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9.
离心叠片与离心筛网过滤系统性能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离心叠片过滤系统和离心筛网过滤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模拟试验,对2类过滤系统的水力性能及其泥沙处理能力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能量损耗方面,离心筛网类过滤系统的水力性能优于离心叠片类,过流量越大优势越明显;在泥沙处理方面,离心叠片类过滤系统处理后泥沙分离极限d98明显小于离心筛网类过滤系统,离心叠片类过滤系统泥沙处理能力明显优于离心筛网类过滤系统。该结果可为滴灌过滤系统,特别是小型移动式滴灌过滤系统的合理设计和有效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美刊《科学的美国人》1979年1月号,刊登“滴灌”一文,系统介绍滴灌技术的发明与发展、滴(?)的特点、滴灌系统及滴灌设备等,反映了美国的滴灌发展现况。滴灌技术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介绍到美国,当时只在温室里采用,到196(?)年开始应用于果园和中耕作物,之后也用于其它作物,如蕃茄、葡萄、草莓、玉米、菠萝和甘蔗。美国的滴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