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庆市近10年水资源承载力时空格局动态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通过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研究了重庆市2000~2009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承载力时空格局动态演变。结果表明,近10年来,重庆市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和人均水资源承载力波动呈下降的趋势,水资源生态足迹从2000年的3.50hm2/人下降到2009年的2.64 hm2/人,水资源承载力从2000年的6.05 hm2/人下降到2009年的3.48 hm2/人,并在2001年和2006年达到低谷期。在空间上,重庆市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承载力空间差异较为明显,都市发达经济圈和渝西走廊的水资源承载力和水资源生态足迹较低,其中最突出的为渝中区;三峡库区、渝东南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承载力相对较高,其中城口县和巫溪县最为突出。此外,重庆市40个区县总体上水资源生态足迹基本低于水资源承载力,存在着生态盈余,但部分区县的水资源生态赤字仍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2004年—2018年江西省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基础数据,选取5层领域共22个具体指标,构建起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对江西省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并探讨了其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江西省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南昌市水资源承载压力最大,九江市承载压力最小,其余大部分地区水资源承载压力适中,总体差异不大;(2)2004年—2018年,江西省水资源承载压力整体呈下降趋势,水资源开发利用呈良性发展状态;(3)2018年南昌、萍乡和鹰潭水资源承载处于濒临超载状态,其余大部分地区水资源承载处于承载适宜状态,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压力适中,水资源开发利用尚有较大潜力。该研究成果为江西省水资源管理规划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1997—2006年,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南北不平衡状况进一步加剧,供需矛盾日加尖锐,工业、农业、生活用水比例发生变化,工业和生活用水两者所占比例逐年增大,农业用水所占比例逐渐减小,用水效率得到逐渐提高,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水资源开发利用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5.
本文从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及降水等方面研究了甘肃省静宁县水资源现状,分析了不同水资源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静宁县降水量存在明显年际变化和时空分布不均匀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西北地区中南部,周边与西藏、新疆、甘肃、四川等省区接壤,地理坐标东经89°35′~103°94′,北纬3尸39′-39°19’。境内绝大部分为高原山地,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湖泊棋布,河流纵横,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和黑河的源头和中国重要的水源地。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但季节和地域分布极为不均,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低下,因青海农业属于典型的旱作农业区, 相似文献
7.
8.
9.
10.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生息的重要资源,是万物存活的最基本条件,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息息相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对吉林市水资源现状分析,找出存在问题,提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从总量上看,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量极低,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上仅排110位。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在广大农村地区,水资源短缺与浪费现象并存,水资源利用效率低, 相似文献
12.
基于重心模型的粮食生产与水资源时空耦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水资源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水资源约束下的粮食安全问题也愈发受到关注。为更加清晰地认识粮食生产与水资源之间的矛盾,文章首先对全国粮食产量与水资源总量进行了时空分布分析,其次运用重心模型从全国和区域层面对1999—2018年粮食生产重心与水资源重心的演变趋势、时空耦合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在1999—2018年间整体上向东北方向移动了238.78 km,在全国和区域层面均出现了北移的趋势;我国水资源重心始终位于粮食生产重心西南方向,移动范围不大。2)从全国层面看,研究期间粮食生产与水资源双要素重心的空间距离增加,整体上空间重叠性下降,但近几年空间距离增加趋势趋于平缓;双要素重心的变动一致性指数均值为-0.06,呈较不匹配状态,但2014—2018年间指数均值为0.14,耦合性略有增强。3)从区域层面看,结合双要素重心的空间距离与变动一致性指数,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时空耦合程度较强,西北地区较弱。通过合理规划粮食生产与水资源利用格局、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等途径,有利于缓解粮食生产与水资源之间的紧张形势。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动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的江苏省为例,计算了1997~2007年江苏省及其所辖的13个地级市的年碳排放量,从时空尺度对各类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间尺度看,1997~2007年江苏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由10702.53万t增加到12570.15万t,上涨了17.5%,并推测出2010年的碳排放总量将达到13701.44万t;建设用地和耕地是主要的碳源,建设用地对碳排放的贡献率高达98%,而林地增加所产生的碳汇远远不能抵消建设用地增加了的碳源。(2)从空间尺度看,11年间碳排放重心由119°26'E、32°57'19″N转移到119°28'55″E、32°51'7″N,向东南方向移动了12.33 km,预测201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重心位于120°26'4″E、32°18'57″N处。最后,从减碳源和增碳汇两方面提出了低碳导向的土地利用政策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近10年来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的时空分布与利用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南农业学报》2016,(4)
利用《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1年的统计资料和数据,筛选出合适的秸秆系数,对全国主要农作物秸秆生物质资源的蕴藏量进行定量测算,并对其时空分布利用模式进行研究,旨在为促进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相关行业部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全国农作物秸秆总蕴藏量从2002年的59 886×10~4t增加到2011年的74 153×10~4t,年均增加2.38%;2同年度4类秸秆产量分别呈现稻草玉米桔麦秸豆秸趋势;32011年全国秸秆总蕴藏量中,稻草27%、麦秸19%、玉米桔27%、甘蔗桔7%、油菜桔5%、豆秸4%、棉柴3%、花生桔2%、其他秸秆6%;中南29%、华东24%、东北16%、西南12%、华北11%、西北8%。4秸秆养畜、秸秆还田和秸秆能源化是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3大模式。 相似文献
16.
17.
根据青海省共和气象站1961~2007年的气温与降水资料,利用回归分析、累积距平分析、功率谱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共和地区近50年气温与降水的年、季变化倾向,阶段性和周期性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共和地区年平均气温有显著的上升趋势,各季平均气温虽也均呈上升趋势,但增温趋势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非对称性,其中以冬季气温增幅最大;年降水量呈微弱增加趋势,年降水量增幅为每10年0.75mm,不同季节降水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其中夏季降水增幅最大,而秋季降水略有减少;共和地区年平均气温的演变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周期性基本特点,而降水的阶段性则不如气温显著。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掌握美国大豆种植状况及产量时间空间动态,辅助制定我国大豆生产政策、
调整大豆种植结构以及确定大豆国际贸易数量。【方法】基于2007—2017 年美国大豆产量
县域统计数据并协同运用地理信息技术,采用变化率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重心迁移法分
析了近10 年美国大豆产量年际变化、波动趋势及空间变化特征。【结果】美国大豆产量高值
区域,仍是传统的主产区,主要分布于中部平原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密苏里河流域。近10
年间大豆产量呈增加态势,且近5 年增长迅速,其中2009、2014 年增速较快;大豆产量全
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 指数介于0.669~0.726 之间,存在显著的集聚效应。局域空间自相关
Moran′s Ii 指数聚集图中高—高(HH)聚集区和低—低(LL)聚集区占比最大且有不断扩张
的趋势;大豆产量空间重心先南移后北移再向西南方向迁移,向西南方向迁移明显,总体位
移87.71km。【结论】近10 年美国大豆产量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集聚效应明显,产量
重心显著向西南方向迁移,其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综合共同驱动的结果。文章为分析全球
大豆运行态势、预测国际大豆价格以及我国农业相关政策制定等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是影响区域碳收支平衡的重要方式,对于实现碳中和与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西安市为例,通过获取2011—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能源消费数据与社会经济数据,利用GIS分析手段并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与重心转移模型,研究西安市碳排放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近10a间西安市土地利用中,耕地和林地为西安市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占总面积的85%以上;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中耕地转出面积最大,建设用地转入面积最大,建设用地与林地转入面积大都来源于耕地;总净碳排放量增长速率逐渐增快,10a间净碳排放量增长率高达82.7%,西安市主要碳源贡献为建设用地,主要碳汇贡献为林地;碳排放总量重心在10a间处于稳定状态,重心均集中在莲湖区。为保证西安市地区低碳高质量发展,应重点调整产业布局、控制碳源用地、建设碳汇用地等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以实现区域内的碳平衡收支与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