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广东省三村村民对乡村德治的认知信息进行调查分析,建立Logistic模型对村民加入德治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健康状况、是否关注乡村治理政策、是否需要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和是否满意本村德治组织的工作情况是影响村民加入德治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意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满意度分析和因子分析,对新疆乡村治理农民满意度和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村干部和村民对目前乡村治理的满意度的排序相似,且村干部的满意度高于村民;村干部对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特色产品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村民收入等经济发展因子的重视程度高于村民,对于群关系、村务公开、一事一议制度、村干部选举的公开公正性等政治文化参与因子的重视程度低于村民。在调查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新疆乡村治理绩效的对策和路径。  相似文献   

3.
农村社区社会组织作为近年来一个新兴的治理主体,对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面临诸多困境,如自身建设存在不足、组织资金得不到充分保障、村民对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的认同度不高、“越位”与“缺位”现象普遍存在等。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要从乡镇政府、农村社区社会组织、村民等层面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从而使乡村社区社会组织更好地参与乡村治理,实现乡村治理体系的创新,从而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地区治理成效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推进和民族团结等问题。花溪高坡苗乡是一个以苗族人口占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文章通过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的方法对花溪高坡苗乡进行研究,发现其在社会治理上存在大量人口外流、村民自制参与度较低、民族文化资源的“闲置”甚至浪费等问题,不利于地区治理和乡村振兴的有序推进。因此,应多措并举,培育多元乡村组织、创新公共服务形式、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发展特色产业等方面着手,助力民族地区治理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5.
村民自治是村民参与乡村事务治理最重要的平台,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驱动力,其机制运行成效对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推进与实现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乡村振兴视域下村民自治机制还存在领导决策主体自治能力较弱、自治过程缺乏民主协商及民主参与、监督机制不健全、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及矛盾调处机制薄弱等问题,要健全村民自治领导体制、完善村民自治组织体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与能力建设、健全民主协商机制、健全“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等,不断创新村民自治机制以适应乡村振兴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邓欢 《乡村科技》2022,(16):11-14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构建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乡镇政府、村委会、社会组织与村民为参与者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内容。基于此,在考察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中各治理主体的职责与角色定位的基础上,聚焦当前多元主体面临的权力越位、主体缺位等困局,提出从明确乡镇政府与村委会职责、培育村民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扶持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等方面入手破解乡村治理困境,完善乡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制机制,实现乡村治理有效。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3):226-229
乡村治理是乡村改革的基石,科学的治理模式对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侨乡因在"侨"的作用下而具有特殊性,治理模式也具有独特性,存在多元治理主体:村干部、华侨精英及经济能人、村民及自治组织。在运作的过程中,村干部的权力被分解,华侨精英因拥有雄厚的经济资本而在参与村庄事务管理中占有决策力量;村民及自治组织的参与使得公民在政治参与中拥有更多话语权。创新治理模式使得CA村在多方面治理成果显著,治理经验对其他乡村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3):241-243
对我国乡村治理经历的不同阶段演变进行概述,揭示了乡村治理演变的规律。进入21世纪,面对社会转型与发展变化,乡村振兴必然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乡村振兴中乡村治理面临着农村空心化、法治缺失与多种关系错位等现实复杂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法治化加以解决,通过乡村治理法治化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规范制度的落实、组织的健全与村民自治意识与法治意识的培育是乡村治理法治化的重要保障与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化发展迅速的今天,乡村也在前进发展。但是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乡村村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活垃圾的处理跟不上产生的速度,由此产生了诸多问题。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乡村生活垃圾的治理需要政府、社会组织、村民等多方力量的配合,来共同促进乡村的治理与发展。而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助力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战略正全面推进中,国家与社会资源回流乡村,资源承接组织能力及承接过程与资源目标、效用扩展密切相关,更与乡村社会治理联系紧密.虽然乡村现有组织承接资源的过程中存在着资源侵蚀与效用偏离的现象,但乡村社会经济形态转型、乡村文化发展、治理结构多元等诸多新变化推动着市场参与强化、组织网络扩展、乡村治理完善,为村民合作组织...  相似文献   

1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治理有效是基础。农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基层治理有利于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和全面发展。因此,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坚持因地制宜和共建共治共享原则,在治理主体上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基层政府、村民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乡贤的协同治理作用,在治理内容上要重点推进和谐乡村、平安乡村、文明乡村和现代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2.
西北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文化环境等因素增加了乡村社会治理的难度和挑战。针对西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治理的发展困境,建议构建以村民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市场和社会组织作为协助力量、农民自治组织为基础的多元协同治理模式,明确每个参与主体的职责,形成高效治理合力,促进西北民族地区乡村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2):309-310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以来,提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乡村振兴成为当前的重要国家战略,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手段。本文分析了永登县民乐乡乡村治理的现状,分析存在治理主体单一、乡村治理手段单一、治理方法不合理、村干部和村民文化素质较低、村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较低等问题并提出了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手段科学化、激发村民积极性和提高村民参与度等对策建议,旨在提高当地乡村治理能力,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4.
乡贤是构建乡村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乡贤文化是中国传统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乡贤文化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在构建现代乡村文明、引领乡村经济转型、推动乡村民主自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破解乡村治理中面临的治理主体流失、村民自治组织功能弱化、治理机制不顺畅、精神文明建设缺位等困局,重构乡村秩序规范,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正>村民小组是村民委员会下设的村民自治组织,其由若干户村民组成。村民小组的负责人被称为村民小组组长,村民小组组长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最终能否在农村得到贯彻落实。大力加强村民小组组长队伍建设,对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村民自治对社会基础具有一定依赖性条件,随着我国乡村发展,应有逐渐完善的乡村治理体系与之适应,否则治理结构将失衡。本文分析了广东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乡村治理中动力机制失效问题,从新时代党的领导、利益相关和基层法治建设能力等方面展开研究,得出在一定的自治领域内,跟村民直接利益关联程度越高,村民自治就会更深入,这也是村民治理最根本、最重要、最关键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7.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出实现治理有效的乡村为村民自治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农村政治学过程中,村民自治作为研究和发展的主要关注点,如何有效地利用村民自治,如何破解村民自治时所面临的困境,如何使得村民自治更好的同乡村振兴这一发展战略有机融合,将从以上这几个问题出发对其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8.
张媛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5):16-17,24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为了解决我国乡村长期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我国社会矛盾发生变化之后,对农村地区发展提出的要求.一直以来,村民自主治理都是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民自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村民自治的对策建议,以期实现乡村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9.
当前乡村社会发展面临着内外部各种问题,乡村公共性缺失、基础设施滞后、村民自治 流于形式。乡村振兴即需“治理有效”。传统社会时期,“皇权不下县”成为国家正式权力和社会 自治权力的分野,乡村社会依靠乡绅治理实现了有序发展。新时期,面对乡村治理的新困境,重 构“乡绅之治”有利于提高村民认同感、重塑村民公共性、营造乡村精神共同体进而实现乡村善 治。  相似文献   

20.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正式制度只有在社会认可,即与非正式制度相容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在"乡政村治"乡村治理中,因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法律体系的不完善等正式制度与传统的管制观念、地方性条例等非正式制度交错等原因造成契合度不高。提出重视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推行中的作用,提高乡村治理绩效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