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种植密度对高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主要性状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高油115行粒数对产量影响最大,高油Xy-1株高对产量影响最大,而高油298和Sc704则是穗粗对产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
设置不同的种植密度,研究洛玉8号的种植密度与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其株高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千粒重、行粒数,对穗长和穗行数的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豫西及其类似地区的洛玉8号高产种植密度不宜超过78755株/hm2,最佳生产种植密度为70000~75000株/hm2。  相似文献   

3.
洛玉8号种植密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置不同的种植密度,研究洛玉8号的种植密度与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其株高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千粒重、行粒数,对穗长和穗行数的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豫西及其类似地区的洛玉8号高产种植密度不宜超过78 755株/hm2,最佳生产种植密度为70 000~75 000株/hm2.  相似文献   

4.
玉米密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7,自引:0,他引:77  
通过研究玉米密度与产量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 :密度对玉米秃尖长的影响最大 ,对玉米株高的影响也很大 ,其次是千粒重、行粒数 ,对穗长的影响不显著。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 ,攀西地区及其类似地区的玉米高产密度不宜超过 876 0 8株 /hm2 ,最佳经济生产密度为 80 0 0 0~ 85 0 0 0株 /hm2 。  相似文献   

5.
以晋豆30号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晋豆30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有显著影响,其中,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差异均显著,且与种植密度有显著的负相关性;不同种植密度下晋豆30号产量差异显著;15万~27万株/hm2种植密度范围内,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为27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2 680.8 kg/hm2;当密度增加到30万株/hm2,产量则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6.
青贮玉米密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青贮玉米的密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研究表明 ,密度对青贮玉米的单株鲜重、粒重、穗重、分蘖力及绿叶数影响最大 ,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 ,南北疆及其类似地区的青贮玉米高产密度不宜超过 82 5 0 0株 /hm2 ,最佳经济生产密度为 675 0 0~ 82 5 0 0株 /hm2 。  相似文献   

7.
8.
密度对龙青1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不同密度下专用型青贮玉米龙青1号的生物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各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最大的是秃尖的长短,其次是千粒重和茎秆粗细,而对株高、行粒数、穗长及穗行数的影响不显著。密度是影响青贮玉米生物产量的关键因素。通过试验证明:在一般肥力条件下哈尔滨地区龙青1号青贮玉米密度不宜超过7.4万株.hm^-2,最佳经济生产密度为6.2万-7.4万株.hm^-2。  相似文献   

9.
10.
试验以桂单162为供试材料,采用2因素裂区设计,密度为主处理,行距为副处理,研究4个种植密度下4种行距配置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行距及密度与行距互作对玉米出籽率的影响不显著;密度、密度与行距互作对玉米结实长度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随着密度加大结实长度越短,不同密度与不同行距配置才能对结实长度起到最大的影响作用;种植密度对穗粗影响达到显著水平,穗粗随着种植密度加大而变小;密度、行距及密度与行距互作对产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4种种植行距下4 000株/667m2产量最高,4个密度下60 cm单行单株种植产量最高,桂单162以4 500株/667m2,60 cm单行单株种植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1.
密度对不同玉米基因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华北地区4个主栽玉米品种和4个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玉米基因型在3个密度下玉米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量条件下,低密和中密度产量虽无显著差异,但其产量构成因子已发生显著变化,密度增加导致单株粒重、穗粒数、百粒重下降,空秆率上升。高密下产量显著下降15.5%。相关分析表明,空秆率是影响产量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密度对高产玉米(>15 000 kg•hm-2)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揭示高产玉米产量形成机制,为玉米持续稳定高产提供依据。【方法】连续两年在新疆和宁夏高产玉米区,以郑单958为试材,以1.5万株/hm2为一个密度梯度,设置从1.5万株/hm2至18万株/hm2不同密度处理,充分满足水肥需求,进行高产栽培实践,在实现高产基础之上分析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特征。【结果】两年多点共68个处理,最低和最高单产分别为7 675.5和20 503.5 kg•hm-2,其中有47个处理达到15 000 kg•hm-2以上的产量;对产量构成特征的分析表明,要达到15 000 kg•hm-2以上的高产,最低、最高密度分别为5.25万株/hm2和16.28万株/hm2;最低、最高收获穗数分别为6.66万穗/hm2和13.84万穗/hm2;最低、最高穗粒数分别为365和657粒;最低、最高千粒重分别为237和404 g。【结论】密度与单产呈抛物线关系,以10.5万株/hm2密度处理单产最高;随着产量的提高,种植密度、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表现出最适值范围变窄的趋势。随种植密度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呈增加趋势,穗粒数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而单位面积粒数呈增加并趋于不变趋势。  相似文献   

13.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研究一定生态条件下玉米高产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豫单998和郑单958玉米品种为对象,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2个品种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在试验密度范围内,郑单958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豫单998的产量开始随密度的增加而提高,当密度为67 500株/hm^2时,产量达最大(9 375.47 kg/hm^2),当种植密度为75 000株/hm^2时,产量反而下降。2个供试品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穗长、行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秃尖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行数和穗粗无明显差异。[结论]不同玉米品种的耐密性有所差异,郑单958的适宜高产密度为75 000株/hm^2,豫单998的适宜高产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选择20个玉米自交系,设置低密度6.75万株/hm2和高密度11.25万株/hm2两个处理,对群体籽粒产量和单株平均籽粒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自交系的单株平均籽粒产量,低密度处理均高于高密度处理;有16个玉米自交系的群体籽粒产量与相应的单株平均籽粒产量呈负相关性;各自交系在对应的两个密度条件下,单株平均籽粒产量间差异显著;11.25万株/hm2密度可作为当前开展耐密种质鉴定、耐密育种和耐密生理研究的适宜密度。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玉米新品种“华玉”518最佳种植密度,2020年在运城市盐湖区进行了密度比较试验。结果显示,植株特征特性表现出随密度加大株高、穗位均增高,穗长、千粒重降低,对产量影响显著。当密度为6万株/hm2,其产量最高,6.75万株/ hm2次之,因此最佳适宜密度为6万株/ hm2左右。  相似文献   

16.
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对遵义市玉米新品种增产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裂区设计法,对遵义市主推玉米(Zea mays L.)新品种的密度试验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从3 174株/667 m2增加到4 140株/667 m2,10个参试品种的产量均有所增加,其中B5(中单808)的产量增加最多,为178.59 kg/667 m2,增幅也是最大的,为39.27%;而增产最少的是B9(裕玉207),为75.30 kg/667 m2,其增幅也是最小的,为14.39%。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遵义市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嫩单18的适宜种植密度,发挥群体优势,获得高产,以玉米新品种嫩单1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嫩单18的产量及其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嫩单18的株高、穗位高和秃尖长逐渐增加,穗长、百粒重、单穗重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逐渐减少;群体干物质积累和群体产量显著增加;种植密度6.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在中等偏上的水肥条件下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万~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8.
进行密度和穗肥对玉米新品种恩单801的产量及其他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恩单801要获得高的产量,需要在一定条件范围采取高密度种植;密度为40 000株/hm~2、穗肥为350 kg/hm~2时,恩单801果穗最长,为25.1 cm,果穗籽粒着生长度(穗长-秃顶长)最长,为23.6 cm,果穗最粗,为5.6 cm,果穗穗行数最多,为18.2行,千粒重最重,为315 g。  相似文献   

19.
通过四年试验,研究了不同培肥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产培肥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四年平均增产6.1%。在吉林中部地区,积温和日照不构成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障碍因素,降雨量差异是决定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2008年降雨量充足,且分配较为合理,不同处理下玉米平均产量较比四年平均值增产2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