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现代农业科技》2016,(17)
选择伊犁河谷新源县那拉提山地草甸群落割草地实验区进行调查采样,基于草地群落物种多样性组合将其划分为禾草类、豆科类和杂草类,将功能群性状划分为多度、高度、盖度和生物量,研究结果概括如下:群落尺度功能群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年际变化显著(P0.05)。禾草类的多度、高度、盖度和生物量年际变化不显著(P0.05);杂草类的多度和高度年际变化显著(P0.05),盖度和生物量年际变化不显著(P0.05);豆科类的多度年际变化显著(P0.05),高度、盖度、生物量年际变化不显著(P0.05)。禾草类的相对高度、相对盖度、相对生物量分别显著(P0.01)大于杂草类和豆科类的相应值,杂草类的相对多度显著(P0.01)大于禾草类和豆科类的相对多度。禾草类SDR显著度显著(P0.01)大于杂草类SDR和豆科类SDR;杂草类SDR显著(P0.01)大于豆科类SDR。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方法提取的千叶蓍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并且测定千叶蓍提取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为千叶蓍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分别用热提取法和冷浸法提取千叶蓍的有效成分,以大肠杆菌、青霉和部分病原菌等作为供试菌种,采用Bauer-Kirby法(滤纸片法和微量2倍连续梯度稀释法试验)对几种常见菌株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千叶蓍的浓度85%乙醇、浓度95%乙醇、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和灰霉等都有抑菌效果。浓度85%乙醇提取物对大肠杆菌的MIC为0.031 25 g/ml,MBC为0.062 50 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0.062 50 g/ml,MBC为0.125 00 g/ml;对变形杆菌的MIC为0.062 50 g/ml,MBC为0.125 00 g/ml。[结论]不同方法提取的千叶蓍提取物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疆千叶蓍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方法提取的千叶蓍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并且测定千叶蓍提取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为千叶蓍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分别用热提取法和冷浸法提取千叶蓍的有效成分,以大肠杆菌、青霉和部分病原菌等作为供试菌种,采用Bauer-Kirby法(滤纸片法和微量2倍连续梯度稀释法试验)对几种常见菌株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千叶蓍的浓度85%乙醇、浓度95%乙醇、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和灰霉等都有抑菌效果.浓度85%乙醇提取物对大肠杆菌的MIC为0.031 25 g/ml,MBC为0.062 50 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0.062 50 g/ml,MBC为0.125 00 g/ml;对变形杆菌的MIC为0.062 50 g/ml,MBC为0.125 00 g/ml.[结论]不同方法提取的千叶蓍提取物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山地草甸毒害草蔓延现状下的合理载畜量,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下草地植被特征、毒害草白喉乌头种群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取样的方法,在那拉提山地草甸测定不同放牧强度(轻牧13.5只羊/hm2,中牧20.3只羊/hm2,重牧26.3只羊/hm2,极牧33.0只羊/hm2)下绵羊增重量、白喉乌头的种群特征以及草场质量指数状况。【结果】(1)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可食牧草的生物量、高度、盖度均呈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放牧区可食牧草生物量和草场质量指数比对照区极显著降低了32.2%~70.2%、23.6%~65.7%(P<0.01);(2)白喉乌头重要值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呈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且放牧区极显著高于对照的51.5%~114.7%(P<0.01);(3)放牧强度与单位绵羊增重、可食牧草生物量、草场质量指数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负相关系(P<0.01),但与白喉乌头重要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在毒草增生的山地草甸合理的放牧强度为20.0只羊/hm2。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试验田移栽的千叶蓍(Achillea millifolium)与野生千叶蓍样本功能性状可塑性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移栽千叶蓍根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生物量、花生物量、高度相对野生千叶蓍相应值均显著(P<0.001)增加,根长差异不显著(P=0.250);移栽千叶蓍根生物量分配显著高于野生千叶蓍根生物量分配(P<0.001),茎生物量分配、叶生物量分配和花生物量分配差异不显著;移栽千叶蓍花冠面积与其小花数、花生物量、总生物量和高度成显著相关(P<0.001)。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游牧放牧与定居放牧不同利用方式下山地草甸草地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为提高山地草甸草地生产力及确定合理的放牧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取样的方法,以天山北坡山地草甸草地为对象,分别在游牧放牧区和定居放牧区设置轻度放牧(Light grazing,LG)和重度放牧(Heavy grazing,HG)2种放牧强度,围栏打草场(未放牧区)为对照(Check test),分析2种放牧方式下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的分布。【结果】(1)在LG和HG下,不同利用方式下植物群落地上总生物量有显著差异(P<0.05)。游牧放牧和定居放牧在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群落地上总生物量大小均为CK>LG>HG;除杂类草外,多年生禾草、多年生豆科草、多年生莎草地上生物量随放牧强度增加呈逐渐减少趋势。游牧放牧区与定居放牧区多年生莎草和杂类草地上生物量在LG下有显著差异(P<0.05),多年生豆科草地上生物量在HG下具有显著差异(P<0.05)。(2)在CK和LG下,不同放牧方式下土层0~10、10~20、20~30 cm的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有显著差异(P<0.05),且定居放牧区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比游牧放牧区分别高出36.79%、31.55%、27.38%。游牧放牧区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范围在743.99~1 229.83 g/m2;定居放牧区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分布范围在864.33~1 550.95 g/m2。(3)在LG和HG下,不同利用方式下植物根冠比有显著差异(P<0.05),定居放牧区植物群落根冠比游牧放牧区分别高出19.38%、9.91%。在不同放牧强度下,游牧放牧区和定居放牧区植物群落根冠比由大到小依次为HG>CK>LG。【结论】山地草甸草地的不同利用方式改变了植物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分布,定居放牧方式下植物群落地上、地下总生物量显著高于游牧放牧方式(P<0.05)。 相似文献
8.
吴萍萍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8,(7):59-66
依据野外调查数据,结合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和双项轨迹方差法(TTLQV),对山西历山山地草甸群落及其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除样带4外,其他样带的群落与建群种的格局均表现出明显的大格局(600 cm);5条样带群落格局的变化与其建群种的格局变化是一致的,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建群种的格局变化对群落的格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群落物种组成、结构以及功能的变化会导致同一物种在不同群落的分布格局不同。如东方草莓在样带2中主要呈现"单峰"的中格局,在样带3中表现为大、中尺度的"双峰"格局,而在样带4中表现为大、中和小尺度的"三峰"格局。(3)物种所处的地位不同,其形成的格局也会有所不同;等穗薹草在样带5中表现为大格局,而在样带4中的格局多样,大(540 cm)、中(430 cm)和小(110 cm)格局均有所体现。(4)随着海拔的升高,人为活动逐渐减少,车前在群落中出现的频率与盖度明显减少;从低海拔到高海拔,车前的格局分布依次表现为:大尺度的"聚集分布"、中小尺度的"聚集分布"、大尺度的"随机分布"、大中尺度的"随机分布"以及中小尺度的"随机分布"。车前的这种格局变化一方面与环境适应性有关,另一方面与人为活动的干扰有关。(5)DCA和TTLQV相结合,合理、客观地揭示历山山地草甸植物群落及种群的格局特征。因此,群落和种群的分布格局不仅与物种的生物学特性有关,还受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环境因子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研究游牧与定居放牧2种方式对天山北坡中段山地草甸草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及多样性的影响,为该区域冬季牧场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天山北坡中段昌吉市阿什里哈萨克民族乡的冬季牧场为对象,在游牧与定居放牧2种处理下分别设计轻度放牧、重度放牧2个放牧强度,无放牧区(围栏打草场)作为对照,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取样的方法,测定分析草地植物群落种类组成、植物重要值、地上现存量及植物多样性指数。【结果】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物种类数量变化表现定居>游牧,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发生了明显改变,禾本科和豆科等植物重要值下降,群落优势种逐步被杂类草及醉马草等取代;植物高度、盖度、密度和地上现存量变化表现定居>游牧,植物盖度和地上现存量在游牧与定居放牧区存在显著差异(P<0.05),2个指标差异性均在定居显示最高;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变化表现为定居>游牧,但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游牧和定居放牧影响天山北坡中段山地草甸冬季牧场植物群落基本特征。与定居放牧区相比,游牧区植物高度、盖度、密度和地上现存量随着放牧强度的递增逐步降低降幅分别为23.45%、7.43%、9.42%和13.57%;植物高度、密度、盖度和地上现存量均在游牧区处于较低水平,α多样性指数均在游牧区达到最低值。定居轻度放牧下植物种类数量最多,植物多样性和生态优势度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2.
从构件入手,研究了内蒙古大青山地区4种根茎禾草:羊草(Leymus chinesis)、赖草(Leymus secali-nus)、米氏冰草(Agropyron michnoi)和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种群根茎、营养枝和生殖枝及其构件结实期生物量的生殖分配,研究表明:4种不同根茎类型的根茎禾草种群生物量生殖分配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各种群用于根茎和营养生长的生物量生殖分配占有绝对的优势,生殖分配比例很高,而用于有性生殖生长的生物量生殖分配均较小,大约在16%以下;在各种群主要构件的生物量生殖分配中,根茎和营养枝叶片占有较大比例(20% ̄40%),而用于有性繁殖体种子生产的比例都很小,基本在2%以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4种丛型禾草地上生物量的生殖分配。[方法]以长白山区的4种丛型禾草: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垂穗披碱草(Elymus sibiricus)、华北翦股颖(Agrostis clavata)和鹅观草(Roeqneria kamojiowi)为研究对象,计算各种群营养枝和生殖枝构件生物量占地上总生物量的百分比。[结果]4种丛型禾草生殖枝生物量的分配比例较高,基本都在85%以上。在生殖枝构件中,生殖枝茎杆生物量的生殖分配比例较大(75%~90%),说明这4种丛型禾草主要是以地面下茎基部分蘖出新个体进行无性生殖。[结论]初步揭示了丛型禾草地上总生物量生殖分配的一般规律,为植物生殖生态学以及草地的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苏北、皖北等地区的植物群落景观设计提供参考,为城乡园林植物造景注入新鲜元素,并彰显地域特色,选择江苏云台山的天然或半天然的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群落、赤松(Pinusdensiflora)群落和盐肤木(Rhus chinensis)群落,以植物造景和园林应用前景为立足点进行线路和样方调查,结合群落学相关理论,分析了3类植物群落的物种构成、重要值、多样性和空间分布格局,以及部分种的观赏特征和特殊功能,总结各群落的景观特色和配置模式.最终提炼出9种以野生植物为素材的群落配置模式,它们多具备较好的观赏价值或生态效益,适用于高速公路、加油站、滨水绿地和校园等处,构建秋色叶、岩石园或疏林草地等植物群落景观. 相似文献
15.
细叶百合生物量的生殖分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野生环境中多年生球根类植物细叶百合(Lilium pumilum DC.)进行了生物量生殖分配季节动态研究,各构件在不同季节生物量分配的平均值从大到小的顺序为:鳞茎>茎>叶>生殖构件;从蕾期至花期生殖构件生殖生物量分配增加近44倍,两性结构与雄蕊、雌蕊的生殖生物量比为9:5:1;不同季节生殖构件生物量分配与地下构件生物量呈负相关,与地上非生殖构件生物量分配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