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优化鲜食玉米品种结构,筛选出优良品种,2019年、2020年对金银208、浙甜10号、金玉甜2号、浙糯玉16、钱江糯3号、浙凤糯3号6个鲜食玉米品种开展了比较试验,对其农艺性状、产量、抗性、口感等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浙甜10号产量高、外观品质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浙糯玉16产量高、穗型匀称,钱江糯3号口感好、生育期短,这3个品种2年试验表现都比较稳定,综合性状优于其他品种,可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
比较了12个新引进的甜玉米品种在江山市种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病害和产量等的表现。试验结果表明,金珍甜1号、浙甜1301、浦甜1号等品种产量高、食口性好、抗病抗倒性等综合性状较好,适宜在江山市种植。  相似文献   

3.
施氮量、栽培密度对玉米浙甜7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玉米品种浙甜7号不同施氮量、栽培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浙甜7号最佳施氮量为210~240 kg/hm2,适宜栽培密度在5.385万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4.
甜玉米浙凤甜2号秋季播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播期试验结果表明,甜玉米浙凤甜2号、超甜3号品种在8月上、中旬播种产量较高,品质相对较优。  相似文献   

5.
筛选适宜汉中及相似气候特点地区种植的优质鲜食甜玉米品种。引进9个国内优质鲜食甜玉米品种,开展品种比较试验,对品种适应性、抗逆性、植株性状、穗部性状以及产量情况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综合各项指标性状表明,粤甜415、金冠218、米哥、超甜2000和浙甜10号5个品种产量较对照增产达到极显著水平,且综合性状优良。从灰色关联度分析来看,亩穗数、行粒数和穗粗是影响鲜穗产量的主要因素,而穗位高、株高和秃尖长对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可以选择行粒数多、穗粗的品种,并通过合理栽培增加亩穗数的栽培方法,来获得甜玉米高产。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太白县为筛选出适应性强、优质高产的鲜食玉米品种,对多个品种开展了种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甜玉米品种中,早熟品种粤甜316、中熟品种粤甜黑珍珠2号和斯达甜221综合性状良好;参试的糯玉米品种中,中熟品种粤白甜糯6号、美玉27、万糯188、黑甜糯631综合性状良好,上述品种可作为更新换代品种在当地生产中推广。  相似文献   

7.
不同栽培密度对鲜食甜玉米植株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研究密度对超甜4号和浙甜6号等鲜食甜玉米植株性状和产量构成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与株高及穗位高之间存在显著一次线性相关,与产量之间存在显著二次曲线关系。回归分析表明,超甜4号和浙甜6号的最佳密度分别为5.53万株/hm2和5.50万株/hm2。  相似文献   

8.
以7个瓠瓜品种为试材,分别在立架和拱架2种栽培条件下进行品种比较试验,测定参试品种的生育期、植物学性状、商品瓜性状和产量等。试验结果表明,组合Ⅱ号早熟性最好;立架栽培中,浙蒲8号生长势较强;浙蒲6号和浙蒲8号瓜条上下粗细均匀,商品性好。综合参试品种各因素认为,立架栽培以浙蒲8号最优,拱架栽培以浙蒲6号最优。  相似文献   

9.
以浙江省建德市生产上应用较普遍的鲜食甜玉米品种浙甜2088为对照(CK),采用DTOPSIS法对11个鲜食玉米种的11个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按照DTOPSIS法Ci值结果,品种综合评价顺序为:浙甜218>浙甜811>浙甜11>浙甜318>先甜90>浙甜2088(CK)>浙甜214>浙甜815>浙甜817>Thps1>嵊科甜208,浙甜218、浙甜811、浙甜11、浙甜318、先甜90,这5个品种的综合农艺性状优于对照。浙甜218因其产量突出,品质优良,生育期、株高适中,在综合评价中表现最好,可在建德等浙西北地区进行重点推广示范,浙甜811、浙甜11、浙甜318、先甜90表现优于对照,可在浙西北地区进行一定规模的鲜食甜玉米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10.
密度对2个甜玉米品种植株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密度对超甜4号和浙甜6号甜玉米植株性状和产量构成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与株高和穗位高之间存在显著一次线性相关,与产量之间存在显著二次曲线关系。回归分析表明,超甜4号和浙甜6号的最佳密度分别为5.53万株·hm-2和5.46万株·hm-2。  相似文献   

11.
以浙江省建德市生产上应用较普遍的鲜食甜玉米品种浙甜2088为对照(CK),采用DTOPSIS法对11个鲜食玉米种的11个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按照DTOPSIS法Ci值结果,品种综合评价顺序为:浙甜218浙甜811浙甜11浙甜318先甜90浙甜2088(CK)浙甜214浙甜815浙甜817Thps1嵊科甜208,浙甜218、浙甜811、浙甜11、浙甜318、先甜90,这5个品种的综合农艺性状优于对照。浙甜218因其产量突出,品质优良,生育期、株高适中,在综合评价中表现最好,可在建德等浙西北地区进行重点推广示范,浙甜811、浙甜11、浙甜318、先甜90表现优于对照,可在浙西北地区进行一定规模的鲜食甜玉米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出更适宜金华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甜玉米品种,对浙江省主推的5个甜玉米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金玉甜2号"、"先甜5号"、"浙凤甜2号"3个甜玉米品种的秋播表现较优,适宜在金华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华珍"可作为搭配品种种植。  相似文献   

13.
以甜玉米品种浙凤甜2号为材料,通过不同浸种温度、不同浸种时间和不同催芽方法条件下的催芽试验,及不同育苗与大田直播比较试验,研究了与催芽相关的浸种温度、浸种时间和催芽方法对发芽率影响,及不同育苗方法对甜玉米农艺性状、果穗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以浸种温度30~40℃,浸种时间1.0~2.0 h,采用恒温培养箱控温30~40℃的催芽处理方法,或采用湿稻草铺盖,下铺热源(30~40℃)和室内空调控温30℃的处理方法可提高甜玉米种子的发芽率。采用催芽纸钵育苗的方法可提早浙凤甜2号的鲜摘始收期,提高产量和果穗商品性。  相似文献   

14.
鲜食甜玉米具有多重利用价值,备受人们喜爱。现结合浙江省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需要,对7个鲜食甜玉米品种进行了秋播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先甜5号"、"金玉甜2号"和"浙凤甜2号"3个品种穗大、味好、产量高,适合在浙中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对11个供试品种与1个对照品种进行区域性自主品种试验,结果表明:德黄甜007、景甜28、傣玉甜1号、昭玉甜1号等品种在生育性状、经济性状、抗逆性、产量等方面表现较突出。  相似文献   

16.
《浙江农业科学》2004,(6):347-347
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2004年9月24日在杭州召开第29次品种审定会议,审定通过了早籼稻嘉早324、浙鉴21(原名浙9521)、浙103、浙106、温220,糯玉米都市丽人(原名甜糯引1号)、澳玉糯3号,甜玉米浙凤甜2号、浙甜7号(原名浙甜2001.1),菜用大豆浙鲜豆1号(原名1827),杂交油菜湘杂油1号、华浙油1号(原名H9926),  相似文献   

17.
鲜食玉米灌浆过程中籽粒玉米黄质含量的累积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6个鲜食玉米品种为材料,分析授粉后15,18,21,24,27和40 d时籽粒玉米黄质含量,研究灌浆过程中玉米黄质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籽粒玉米黄质含量的累积动态呈单峰分布,除浙凤甜2号在授粉后21 d达到最高值,其余品种均在授粉后24 d达到最高值,之后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不同品种间籽粒玉米黄质含量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其中粤甜3号最高,为14809 mg·kg-1;金银糯最低,为5241 mg·kg-1;从大到小依次为粤甜3号>超甜4号>浙甜6号>华珍>浙凤甜2号>金银糯,与籽粒颜色没有绝对的对应关系。玉米黄质累积速率分别是浙凤甜2号授粉后18 d最快,粤甜3号是授粉后21 d最快,其他4个品种则在授粉后24 d最快。另外,结合试验结果,提出授粉后24 d左右是鲜食玉米的最佳采收期,此时获得玉米黄质含量最高又兼顾产量、商品性、口感,食用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对甜玉米"浙凤甜2号"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明确以鲜食和籽粒为不同产量目标的最佳种植密度,提高种植效益,特进行了相关试验。结果表明,单从鲜穗或籽粒产量角度考虑,"浙凤甜2号"最佳栽培密度为60000株/hm2;而从种植效益角度考虑,最佳种植密度为52500株/hm2。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适宜湖北省种植的双孢菇(Agaricus bisporus)品种,以湖北省主栽品种As2796为对照,进行了江苏17号、蘑加1号、英秀1号、浙农2号引进品种的筛选试验。通过比较不同品种双孢菇生物学特性指标,综合考虑不同品种双孢菇的性状,浙农2号为较优的引进品种。  相似文献   

20.
以浙江省7个特用玉米品种为材料,选用38对玉米SSR引物进行纯度检测。共筛选差异性引物23对,其中,umc1125y3,bnlg1520K1,phi233376y1,phi041y6等引物在多个品种中表现多态性。经SSR检测7个特用玉米品种超甜3号、超甜4号、浙甜6号、浙甜8号、浙糯玉1号、浙糯玉3号、浙糯玉4号的纯度分别为87.0%,96.8%,96.5%,98.9%,89.3%,95.8%和9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