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经营现状分析与经营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采用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等新理论与新方法 ,重新定位了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功能地位 ,诊断了现阶段水源林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经营对策 .  相似文献   

2.
大青山水源涵养林小气候观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大青山白石头沟流域内的两种主要林分 :白桦次生林和油松人工林与对照区进行了小气候对比观测 ,结果表明 :白桦林和油松林均起到了改变太阳辐射调节了近地层地表及地下温度 ,缩小温差、降低风速、减少大气蒸发 ,提高土壤及大气湿度 ,有效的截留了降水等重要生态作用 ,但白桦林的小气候环境优于油松林。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汉中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汉中水源涵养林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旨在改变汉中水源涵养现状的高、中山地区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低山和丘陵地区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库区和小流域地区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和风景名胜地区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并阐述了水源涵养林保护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东江水源涵养林土壤养分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常规方法对东江流域红苞木Rhololeia championii×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混交林、稠木Lithocarpusthalassica×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混交林、荷木Schima superba×稠木混交林、格木Erythroploeum fordii×红苞木混交林、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混交林和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枫香混交林造林后2年的土壤肥力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种林分中,红苞木×枫香混交林的有机质和养分最丰富.6种林分的土壤酸性均有所减弱,降幅2.22%~9.85%.除个别林分外,其余林分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均有减少,最大降幅达74.12%.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关于松华坝水源保护区涵养林贮水功能的实际调查和测定,并对它的综合贮水能力和实际贮水能力作了分析,对实际贮水中的扣除负功能法和理水指数法作了比较,最后对松华坝水源保护涵养林实际贮水效益进行初步评价。这些结果表明,对松华坝水源保护区涵养林贮水能力的计量监测,为昆明市能长期稳定地供水,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6.
水源涵养林效益计量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防护林分支之一的水源涵养林堪称森林生态大系统中重要基石。其效益主要包括缓冲迳流、滤水、蓄水、固土、护坡、释氧、降风、招引鸟兽、减灾、供水、净化环境、绿色景观、保健、疗养、旅游、物质产品、免灾损失等诸多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其计量指标共69个,可以分为Ⅰ,Ⅱ,Ⅲ,Ⅳ级,即总指标(即聚合指标)1个,分类指标(即性质指标)3个,具体指标16个,结构指标49个。这4级共69个指标形成一套计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展示出每项指标符合客观规律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7.
水源涵养林研究综述   总被引:76,自引:3,他引:76  
水源涵养林是具有特殊意义的防护林种 ,它不但有森林普遍具有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而且最主要的是它具有涵养保护水源、调洪削峰、防止土壤侵蚀和净化水质的功能 .因此 ,2 0世纪 80年代起对水源涵养林的研究日渐兴盛 ,主要是以森林水文学方法为主 .该文从它的研究方法、效益评价方法、水源涵养机理、规划布局及理想林种的配置等方面 ,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做了系统概述  相似文献   

8.
太平湖流域生态区位极为重要,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可以对村镇饮水源地进行有效保护。通过对太平湖地区水源涵养林建设进行布局、分区,提出营造林工程技术要点,旨在为林区更好的发挥效益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通过对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主要树种各器官生物量及动态变化进行观测研究,建立了估测乔木层单株立木各器官生物量的回归方程;估测水源涵养林总生物量为4.170×107t,其中青海云杉林1.9738×107t,灌木林1.5484×107t;按各器官生物量排序青海云杉为:干>枝>根>叶>果,祁连圆柏为:干>根>枝>叶>果;立木各器官生物量比率反映林木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吉林省长白山科学院实验基地的4种林型杂木林、白桦林、红松阔叶林和长白落叶松林进行数量分类研究。通过选取并测量9种分类指标,对不同林型样地的指标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得出林型综合分类指标的数值范围,从而建立起方便快捷的林型数量分类方法。研究表明:所选取的9种分类指标,多数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矩阵中绝对值大于0.3的系数(P0.01)占66.67%;通过主成分分析的降维处理,提取出3个主成分因子,进而得出长白山科学院实验基地林型综合分类指标的数值范围为:杂木林[-1.456,-1.128]、白桦林[0.303,0.796]、红松阔叶林[1.286,1.745]、长白落叶松林[-0.256,0.156];对该林型数量分类方法进行可行性验证,准确度达90%。  相似文献   

12.
采用杉树造林能够给林场带来较高的经济收入,并起到美化环境、缓解大气污染、提升空气质量的作用。故以广西国有维都林场为研究对象,在了解维都林场的基本情况和杉树基本特性的基础上,分析杉树造林的生长条件和技术,分析杉树造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3.
本文概述了湖南省新邵县林场概况,总结了林场改革的成效,分析了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调整林种树种结构、优化经营管理方案、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改善基础设施状况等建议,以期为促进林场成功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建场38年的生态建设经验的回顾总结,结合分场现有森林资源现状,提出林分改造修复的新途径,争取生态工程项目,搞好生态修复工程,改善生态环境,努力扩大生态建设成果。从服务林业的角度出发阐述生态修复的技术措施,以期为林业管理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近自然林是实现我国人工林经营由数量上的扩张转向生态系统服务的质量和效益提升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婺源县生态林场人工林更新的实践经验,总结出阔叶树特别是乡土珍贵阔叶树造林成活率低是影响当前社会营造阔叶树特别是乡土珍贵阔叶树积极性的根本原因。介绍了人工林炼山更新、不炼山更新及近自然林业、近自然恢复、人工林近自然改造结果。在借鉴婺源县天然阔叶林天然更新、刨花楠天然更新的基础上,提出人工栽植阔叶树近自然恢复人工林采伐迹地的更新方法,并以婺源县生态林场人工栽植刨花楠近自然恢复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为例,指出了人工栽植阔叶树近自然恢复人工林采伐迹地为人工纯林向乡土珍贵阔叶树近自然林的转变提供了简易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现代农业科技》2015,(18):166-168
本研究以贵阳市观山湖区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为例,对林业生态功能分区的原则、功能布局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将研究区划分为西北部生态保育与生态产业发展区、中部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和东南部城市林业发展区三大林业生态功能区,并在对各功能区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规划方向、制定相应的规划任务、采取相应的重要行动,以期为贵阳市的“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创建行动以及制定林业相关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眼于高校茶文化社团发展的现状,结合笔者工作实践和文献资料,总结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管理组织松散,缺乏资金、场地和师资,成员流失,受重视程度低,社团负责人领导力差等,并提出了完善社团制度,重点扶持,提供资金补助和教学指导,完善社团建设宣传社团文化、整合社团资源、提高活动质量、打造品牌社团等措施,以完善高校茶文化社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业科技管理》2017,(1):39-42
作为我国农业科研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科研试验基地,既是农业科研第二实验室,又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才培养的平台,也是探索未来新型农业模式的重要场所。随着农业科研试验基地重要性的日渐凸显,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势在必行。文章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试验基地为例,介绍了其管理运行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提高机械化水平、创新用工机制等加强试验基地管理的措施,以期为农业科技创新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9.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是培养设施农业领域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的新兴专业。本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验课改革为例,阐述了改革背景,介绍了改革途径,同时分析了改革成效,旨在为类似学科实验课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生态旅游的内涵其实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必须首先明确生态旅游开发及水土保持本质,水土保持与生态旅游开发虽存在内在统一性,但仍是主次有别、互为促进的。在分析中复村水土保持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区域合作、综合管理观念、合作社作用及全社会参与这四要素,提出像中复村这类乡村今后的生态旅游开发应是由循环机制构建而成的水土保持型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这一模式又必须通过监督、培训、合作三大内动力运行机制以保证其真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