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厄尔尼诺Modoki是近几年提出的一种区别于厄尔尼诺的新型海温分布型。本文通过综合相关文献,总结了中外学者对厄尔尼诺Modoki的有关研究,就厄尔尼诺Modoki事件的表征指数及其可能的影响进行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2.
3.
福建冬季气候对农业开发研究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毋庸置疑,一个地区的气候条件直接影响到其农业的发展。是否能取得丰收,最根本上取决于天公是否作美——农作物是否遭受了以外灾害。而一提到福建,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阳光、大海等,且惯于用热来概括福建气候。然而,虽然热,也必须准备齐全,从而防范于未然。  相似文献   

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03,14(6):44-44
<正>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气候状况经历着暖冬、高温、干旱等一系列变化。气候专家指出,气候变暖将对我国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作物产量以及国际市场农产晶价格等产生重大影响。 最近,河北省气象局、水利厅和农业厅的有关专家,就气候变化对河北农业的影响进行了专题研  相似文献   

5.
6.
通过分析抚顺近40 a气温、降水、积温、初终霜、大于等于10℃初终日及气象灾害的演变情况,得出气候变化的五大主要特点,并阐述了农业生产气候环境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利用吉林市气象台的气象观测资料建立时间序列,采用数理统计、趋势相关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对吉林的气温、降水和日照年序列进行了分析,以揭示吉林气候变化特征及其突变事实。结果表明,近57年来因气候变暖,吉林市冬季温度升高,气候要素变化稳定性较差。冬季气温升高、日照减少、降水量增加、连续阴雨天数增多等气象要素不稳定变化是吉林冬季气候特点,这种气候特点对设施农业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冬季气候因素对冬小麦安全越冬影响及冬小麦越冬死苗的原因,寻求保苗措施和防御对策,对固原市近30年冬小麦观测调查资料和多个冬小麦品种死苗原因进行对比分析,探索冬小麦越冬气象条件和越冬死苗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行性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9.
淮北冬季气候变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淮北冬季气温有明显上升趋势,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冬季气温变化的某些统计特征,分析了变温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新安县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新安县1979~2008年的气温、降水等资料,分析了新安县近30年来的气候变化趋势,探讨了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安气候向干暖方向发展,低温日数以每10年5.11d的速度减少;高温日数以每10年2.29d的速度增加;极端最低气温以每10年1.06℃的速度上升:极端最高气温以每10年0.26℃的速度上升;降水量以每10年3.97mm的速度减少;无霜期延长,积温增加;旱涝天气现象发生的概率增大。分析了气候变暖对新安的农业、林业、生态及生活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对中国冬小麦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气候变化会对中国冬小麦生产带来深远的影响。CO_2浓度升高和气候变暖有利于冬小麦种植区向春麦区扩展,主要表现在辽宁、河北、陕西、内蒙古等种植边界的显著北移和青海、甘肃种植边界的显著西扩;CO_2浓度升高还会促进小麦根、茎、叶的生长,提高叶片光合速率和氮素的吸收与利用,有利于产量提高。但气候变化在中国还表现为太阳辐射的下降,冬小麦主产区黄淮海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下降更为显著,试验研究表明,长期弱光小麦产量降幅可达6.4%~25.8%。温度升高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目前尚无明确定论;不同生育期降雨量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不同,生育前期降水量增加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而后期则会导致一定的减产。然而,最值得关注和警惕的是高温与低温以及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导致的干旱和渍水等极端气象灾害事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发生频率显著增加,严重影响了小麦的生产,尤其是生育中后期的逆境将导致小麦结实粒、千粒重显著下降,造成产量锐减。此外,气候变化导致的病虫草害加剧不仅导致减产,还将显著增加生产成本,不利于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宁金花  申双和 《现代农业科技》2009,(12):251-254,256
从种植制度、作物生产潜力、作物产量、气象灾害以及病虫害等方面阐述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分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并对未来研究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对江汉平原冬小麦播种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位于湖北省江汉平原的天门市为研究区域,利用1955-2015年天门市冬小麦播种期内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回归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对冬小麦播种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传统播种期内气温呈逐渐升高趋势,气候适宜冬小麦播种期逐渐推迟,传统播种期内降水量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利用1981-2015年天门市国家一级农业气象观测站冬小麦观测资料进一步分析了按照传统播期播种冬小麦存在的利弊,得出在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冬小麦的播种必须打破传统的种植观念,适当晚播,才有利于冬小麦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4.
气象因子是影响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重要因素。南充市是四川东北部重要的小麦生产区域,小麦是南充第二大粮食作物,对成渝经济区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1998—2019年气象数据和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数据,较为系统地分析日照、温度、降雨三大气象因子对小麦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照和降雨是影响川东北冬小麦生产的重要限制因子,该结果可为使用栽培和育种手段调控川东北地区小麦的生长发育使其高产稳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单位半径球面上,计算了表征蒙古高压特征的4个高压指数(面积指数S、强度指数P、中心经度λc、中心纬度φc),并研究了蒙古高压指数与我国160站气温、降水的同期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蒙古高压特征参数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951~1965年高压偏强、偏北,1980年后高压偏弱、偏南;蒙古高压面积与强度指数具有25年左右、8~16和3~6年的振荡周期;除西南地区外,蒙古高压面积、强度和中心纬度异常与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呈强烈负相关,而经度异常变化对我国冬季气温影响不大;特征指数与降水的同期相关性明显不及其与气温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建英  郭建平  彭妮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309-18312,18342
利用对东北三省局地气候特征具有代表性的9站点1961~2006的气象资料和玉米产量资料,采用贝尔产量模式思路的方法研究影响不同区域玉米产量的气候因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玉米气候产量主要受温度因子的影响,随着气候变暖玉米气候产量逐渐增加;辽宁省玉米气候产量主要受降水和日照时数的影响,不同地区影响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不同品种冬小麦的播期试验,探究在正常偏暖年份下,北京地区继续种植冬性品种小麦和提高偏春性小麦品种种植比例的可能性,并利用播期调整减少抗寒性相对弱的品种的产量损失。结果表明,与9月下旬常规播种相比,北京地区目前可以适当推迟冬小麦播期,10月中旬前均可种植,品种选择应以冬性和半冬性品种为主;10月上旬以后播种的冬小麦,冬前难形成壮苗,容易遭受冻害影响,特别是偏春性品种,但可通过提高播量和选种抗寒品种减少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8.
我国西北冬小麦生长发育对气候变化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西北地区为我国气候变暖较明显区域之一,为明确主要农作物冬小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程度,选取我国西北地区农业气象观测站冬小麦的发育期资料,运用线性统计方法分析其20多a来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变化特征,研究西北地区主要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1)西北大部分地区冬小麦的播种日期推迟。(2)冬小麦的返青期受局地小气候及干旱等气候条件影响,大部分呈推迟趋势。(3)所选区域冬小麦均一致性地表现为成熟期提前。(4)西北地区大部分冬小麦返青—成熟期间的天数在缩短,仅甘肃庆阳和新疆莎车冬小麦返青—成熟期间的天数在延长,且延长趋势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利用开封国家基本气象站1951-2010年的观测资料,简单分析了开封市50多年冬春两季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开封市春季气温呈波浪式平缓上升,冬季气温上升明显;开封市年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冬春降水变化不明显,并将研究结果与开封市冬小麦的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