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给高产小麦品种‘洛麦23'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在大田条件下,连续2a以‘洛麦23'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3个行距和3个播量对其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行距间,小麦籽粒产量表现为行距15cm最高,较行距10cm和行距20cm高2.13%和8.84%,茎蘖数表现拔节期行距10cm和行距15cm显著高于行距20cm,叶面积指数(LAI)表现越冬期和起身期行距10cm和行距15cm显著高于行距20cm、花后30d行距15cm高于行距10cm和行距20cm,粒质量叶比和粒数叶比表现为行距10cm和行距15cm高于行距20cm,结实粒表现为行距15cm高于行距10cm和行距20cm;不同播量间,产量表现150kg·hm~(-2)播量和262.5kg·hm~(-2)播量高于375kg·hm~(-2)播量,分别较375kg·hm~(-2)播量高3.45%和5.92%,粒质量叶比表现为150kg·hm~(-2)播量和262.5kg·hm~(-2)播量显著高于375kg·hm~(-2)播量,茎蘖数、LAI、粒数叶比和结实粒无显著差异。不同行距下各播量茎蘖数、LAI、粒数叶比和结实粒表现各有区别,产量以行距15cm配置播量150kg·hm~(-2)为最高,达8 750.43kg·hm~(-2)。在‘洛麦23'推广应用中,可以适当调控行距和播量,做到种法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品种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夏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行距配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设计不同的品种(登海661、郑单958和先玉335)、密度(67 500和90 000株/hm~2)和行距配置(40 cm+80 cm和60 cm+60 cm)构建不同的冠层结构,研究密度和行距配置对不同玉米品种冠层结构、功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品种对于密度和行距配置的调控响应不一致。登海661在90 000株/hm~2、大小行种植,郑单958、先玉335均在90 000株/hm~2、等行距种植时形成的冠层较合理,表现为产量、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最高。[结论]该研究可为夏玉米的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甘肃荒漠灌区紫花苜蓿优质、高产、稳产的最佳播量和行距配置栽培模式,为苜蓿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播量12.0、16.0、20.0、24.0 kg/hm~2为主处理,行距10、15、20 cm为副处理,选育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株高、鲜干比等4项指标在2015~2018年的平均值,综合评价不同播量和行距配置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播量、行距及二者互作对紫花苜蓿粗蛋白、株高和干草产量有显著影响.粗蛋白含量随播量和行距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干草产量和株高随播量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随行距增加呈增加趋势.4年平均粗蛋白含量、干草产量和株高在中等播量16.0 kg/hm~2,行距20 cm时最高.不同生长年限及同一生长年限的不同茬次对干草产量和株高有一定的影响.【结论】中等播量16.0 kg/hm~2和行距20 cm是甘肃荒漠灌区苜蓿草田种植的最佳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通过对大田种植的南粳9108水稻进行2种行距(25、30 cm)处理,并对其成熟期各项农艺性状测定及产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有效穗数接近的前提下,行距25 cm处理平均产量较行距30 cm处理平均产量高825 kg/hm~2,且产量波动幅度较小,适合大面积生产管理下保证稳产;行距30 cm处理下产量波动幅度较大,但单产峰值较行距25 cm处理最高产量高出460 kg/hm~2,适合精细化种植管理下获得高产。南粳9108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影响较大,结实率与千粒重对产量直接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会宁县旱地大豆全膜覆土穴播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张豆1号为指示品种,在会宁县旱地进行了大豆全膜覆土穴播适宜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当行距为60 cm、穴距为14 cm时,大豆折合产量最高,为3 156.25 kg/hm~2;行距为50 cm、穴距为18 cm和20 cm时,大豆折合产量较高,分别为3 054.17、2 987.50 kg/hm~2。且这3个密度处理的大豆综合性状优良。因此认为,会宁县旱地大豆全膜覆土穴播栽培的最佳种植密度为行距60 cm、穴距14 cm和行距50 cm、穴距18~20 cm。  相似文献   

6.
在9万株/hm~2的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平均行距50 cm,宽窄行比例为1∶1、1.5∶1、2∶1、2.5∶1、3∶1的5个处理对郑单958在旱地春播情况下产量和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宽窄行2.5∶1的处理,穗位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LAI)、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均为最高。"2∶1"和"2.5∶1"处理之间产量无显著性差异,2年平均产量为10 539.2 kg/hm~2和10 747.7 kg/hm~2分别较"3∶1"处理高10.5%和12.7%,较"1∶1"处理高6.8%和8.9%,较"1.5∶1"处理高1.4%和3.4%。试验结果表明,高密度条件下山西省旱地春玉米最佳种植行距为"71.4 cm+28.6 cm"和"66.7 cm+33.3 cm"。  相似文献   

7.
在新疆阿瓦提县丰收二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试验。研究了新陆中75号在一膜六行种植模式R1[(10cm+66cm+10cm+66cm+10cm)+66cm]×11cm、一膜六行种植模式R2[(12cm+64cm+12cm+64cm+12cm)+66cm]×11cm、一膜四行种植模式R3[(64cm+12cm+64cm)+86cm]×9.5cm喷施脱叶剂(脱吐隆300g/hm~2+40%乙烯利1 200mL/hm~2)前后棉花产量、脱叶效果以及棉纤维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R3模式较R1模式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分别增加796.5kg/hm~2和303.9kg/hm~2,R2模式较R1模式籽棉产量增加591.8kg/hm~2;喷施脱叶剂后R3模式比R1模式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分别增加823.3kg/hm~2和234.9kg/hm~2,R2模式较R1模式籽棉产量增加656.0kg/hm~2。脱叶剂喷施24d后,R3模式下脱叶率较R1模式脱叶率高11.13%,挂枝率低6.33%。不同机采棉种植模式之间棉纤维品质差异不明显,但喷施脱叶剂处理后断裂比强度、纺织一致性指数降低。喷施脱叶剂处理下R3模式的纺织一致性指数较R1模式高18.0%。喷施脱叶剂对R3模式下棉花产量、脱叶效果及纤维品质影响最小且产量高,更适宜在生产中推广。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张家口坝上地区覆膜栽培条件下油用亚麻适宜的种植密度,采用2因素(亚麻品种、种植密度)3水平(品种为坝选三号、陇亚杂1号和陇亚10号,行距为24、20和16 cm)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全膜穴播种植(8粒/穴,穴距30 cm),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油用亚麻生育期、主要经济性状、倒伏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品种,除陇亚杂1号行距24 cm与16 cm处理的株高、坝选三号行距24 cm与16 cm处理的千粒重差异较大外,不同密度处理的其他主要经济性状以及生育期和产量差异均不显著,其中,坝选三号、陇亚杂1号和陇亚10号分别在种植行距为20 cm、24 cm和16 cm时产量最高,分别达到了2 146.65 kg/hm^2、1 953.30 kg/hm^2和1 650.00 kg/hm^2;但倒伏率均以行距24 cm处理最高,行距20 cm处理倒伏率均较低。综合分析密度对油用亚麻产量、主要经济性状和倒伏率的影响,认为坝上地区覆膜条件下种植油用亚麻时以行距20 cm为宜。  相似文献   

9.
株行距配置对机采棉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分析机采棉适宜的种植方式。【方法】在同一密度(18×104株/hm2)下设置3种株行距配置方式:一膜三行(76 cm+76 cm+76 cm等行距,株距7 cm);一膜四行(76 cm +66 cm +10 cm +76 cm,平均行距57 cm,株距10 cm);一膜六行(66 cm +10 cm,平均行距38 cm,株距14.6 cm),分析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棉花农艺性状、叶面积指数、棉铃时空分布、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一膜三行模式下的棉花株高、果枝始节高度均优于其他模式;叶面积指数在盛铃期达到峰值,其中一膜三行处理叶面积指数较一膜四行、一膜六行处理分别高出11.57%、4.50%。产量以一膜三行处理最高,为6 269.46 kg/hm2,较一膜四行、一膜六行分别高出4.06%、4.85%,各处理间棉花纤维品质基本无差异。【结论】一膜三行等行距种植模式更适合作为机采棉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近些年来夏玉米生长期阴雨寡照时有发生,光照不足已经成为影响夏玉米生长发育的重要限制因素。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在高密度下,采取适当调节行距配置和覆反光膜等措施能否有效改善及优化群体冠层和内部的光环境,缓解高密度造成的遮阴加重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19年进行大田试验,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在常规密度(67 500株/hm~2)和高密度(82 500株/hm~2)条件下,设置3个行距配置((60+60)cm、(80+40)cm、(100+20)cm,覆反光膜(FM)和不覆膜(NM)2个处理,研究覆反光膜和行距配置对夏玉米光能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高密度种植,玉米产量增加。密度67 500株/hm~2时,"60+60"和"80+40"行距配置的产量无显著差异,但均高于"100+20"行距配置;但密度82 500株/hm~2时,覆反光膜处理下"FM80+40"的行距配置能够有效改善群体内部光照环境,使光能在玉米群体冠层内的分布更加合理,显著提高干物质积累量、LAI、冠层光能截获率、Pn及叶绿素含量,2年平均产量较"FM60+60"和"FM100+20"处理提高6.6%和10.8%,在不覆膜条件下"NM80+40"处理较"NM60+60"和"NM100+20"处理增产5.8%和8.7%,且"FM80+40"处理较"NM80+40"处理增产5.1%。【结论】82 500株/hm~2密度下,采用"80+40"的行距配置,辅以覆反光膜处理,可显著改善夏玉米光合特性,提高下部透射光的反光率,进而增加中下部叶片的受光,防止叶片早衰,提升光合能力,是实现夏玉米再高产较理想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1.
木薯间作糯玉米的高产高效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栽种规格的木薯间作糯玉米模式和发掘高产高效间作模式,对木薯净作,糯玉米净作和8种木薯间作糯玉米模式进行了鲜薯产量和经济效益的研究。结果表明:木薯间作糯玉米模式是可行的,体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发现不同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不同,其中处理9(大行距100 cm,小行距70 cm)的鲜薯产量(51 274.36 kg/hm~2)最高,处理4(行距100 cm)的经济效益(52 794.15元/hm~2)最高,处理9的经济效益(46556.97元/hm~2)排第3位。综合评价认为,处理9的木薯间作糯玉米模式最合理。试验结果为进一步推广高产高效木薯间作糯玉米模式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于2013—2014年度小麦生长季,以良星99小麦品种为材料,在3.15×106苗/hm2基本苗密度下,以传统15 cm等行距播种为对照(T15),设置12 cm等行距(T12)和"三密一稀"(12.5 cm+12.5 cm+20 cm,T3+1)2种行距配置处理2种行距配置方式,研究其对麦田不同层次空气温度、土壤温度、根系分布和活力、产量结构及水分利用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扬花期和灌浆期,T3+1处理的宽窄行处理,可有效提高小麦冠层顶部以及2/3株高处的气温,12 cm等行距处理可提高10 cm处的土壤温度,并且使温度变幅增大;T3+1处理的宽窄行处理可提高根系活力,扬花期和灌浆期T3+1处理的小麦根系活力均超过85 g/(g·h),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T12处理小麦产量为8 041.6 kg/hm2,比T15处理高14.4%。T12处理可降低耗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其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是15 cm等行距处理的96.9%和120%。  相似文献   

13.
适宜的行距配置是无膜棉高产的影响因素之一,选取中棉619为材料,设置三种不同行距配置处理进行试验,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对无膜棉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分别为 A: (76+76) cm,一幅三行;B: (76+10+76) cm,一幅四行;C: (10+66+10+66+10) cm,一幅六行。结果表明:行距减小,A、B处理中上部和中部叶面积指数逐渐增加,在B处理中达到最高,下部叶面积指数在C处理下达到峰值;叶倾角在A,B和C处理下整体表现为冠层下部>中部>上部,A和B处理的行距大,行间光照条件优越,冠层跨度随行距增加而减小。C处理产量最高中棉619产量6748.3 kg/hm2,但各项数据均比A和B处理低。综合而言,C处理构建棉花冠层结构各项指标较优,有效促进了无膜棉群体的光合作用,产量最高,适宜南疆无膜棉栽培。  相似文献   

14.
小麦产量提高的同时,氮肥用量也不断增加,农业生态环境受到影响。探讨通过结合种植方式和优化氮肥用量以稳定产量,同时减少氮肥使用。以济麦22为供试材料,于2013—2014年在山东农业大学泰安农学试验站以20 cm+40 cm沟播和30 cm等行距平作种植方式为主处理,3种施氮量为副处理(纯氮量分别为N0:0;N1:112.5 kg/hm~2;N2:225.0 kg/hm~2)。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相同氮量处理下,20 cm+40 cm沟播较30 cm等行距平作能显著提高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和旗叶光合速率(P_n)。沟播提高了气孔导度(G_s)和蒸腾速率(T_r)。沟播光能截获率比等行距平作高23.65%(N_0)、27.18%(N_1)、31.26%(N_2),产量比等行距平作高6.32%(N_0)、14.37%(N_1)、2.38%(N_2)。在112.5 kg/hm~2(N_1)下,沟播产量优势显著。在本试验条件下,冬小麦施氮112.5 kg/hm~2结合20 cm+40 cm沟播能优化群体结构、减氮稳产、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行距和密度对大豆新品种‘合农76’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明确不同行距下‘合农76’最佳密度。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行距,30 cm和45 cm;副区为密度,30、35、40、45、50万株/hm~2,用D1、D2、D3、D4、D5表示。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产量最高的密度处理为D2,即35万株/hm~2,且不倒伏;45 cm行距下最佳密度为38.00万株/hm~2时,产量为3289.79 kg/hm~2;30 cm行距下最佳密度为37.18万株/hm~2时,产量为3211.96 kg/hm~2;随着密度的增加,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蛋白质和脂肪最高的处理为D1。综上所述,‘合农76’在45 cm行距下最佳密度为38.00万株/hm~2,30 cm行距下最佳密度为37.18万株/hm~2。  相似文献   

16.
为给"秋优336"在浦东新区进一步推广种植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对该品种的最佳机插密度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结果表明,"秋优336"在浦东地区种植,以机插密度(株行距)为16 cm×30 cm处理的产量最高,可达12 471.15 kg/hm~2。  相似文献   

17.
不同机械直播穴距与播种量对早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杂交稻品种株两优819和常规稻品种中早35,探讨4种穴距的2种穴播量对早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以明确双季早稻机械穴直播合理的穴距和穴播量。结果表明,机直播穴距均以11 cm处理产量最高。穴距11 cm条件下,株两优819播种量3和5粒处理的产量分别为9 671.19 kg/hm~2和9 461.46 kg/hm~2;中早35播种量3和5粒处理的产量分别为7 942.47 kg/hm~2和8 786.0 kg/hm~2。株两优819的分蘖早、分蘖量大、分蘖峰值高;中早35分蘖力较弱,分蘖平均峰值比株两优819低40.15%。中早35平均成穗率比株两优819高9.45%。直播穴距为11 cm处理产量高,主要由于有效穗数多;其前期干物质生产量占全生育期的比重相对较小,中后期干物质生产量占全生育期的比重高于其它穴距处理。说明此机播穴距的群体发育相对更为合理。在平均行距25 cm条件下,减小穴距以提高基本苗数比提高播种量更利于高产。早稻的最佳直播穴距为11 cm;分蘖力强的品种适宜穴播量3粒谷左右,分蘖弱的品种适宜穴播量5粒谷左右。  相似文献   

18.
玉米是德宏州重要的粮饲兼用作物,随着玉米育种、栽培技术的发展和田间管理水平的提高,玉米种植的密度和最佳行距也随之发生变化。进行了5种不同行距处理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行距增加,玉米产量有下降趋势,不同行距间产量存在显著差异,行距50 cm、株距35 cm产量最高,达8 382.0 kg/hm~2,较行距75 cm、株距23 cm对照增产17.9%,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通过2因素4水平完全随机区组试验,探究天水市麦积区干旱山地小麦最佳播种量,结果表明:冬小麦宽幅匀播处理10行距26 cm、播种量225 kg/hm~2,产量为6 520.5 kg/hm~2最高,主要性状比其他处理均优。建议在肥力好的地块可选行距为26 cm、播种量225 kg/hm~2的种植密度,在肥力低下的地块可选行距为26 cm、播种量187.5 kg/hm~2的种植密度进行试验。  相似文献   

20.
配置模式对南疆机采棉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南疆阿瓦提县设置3种植密度一致的机采棉花株行距配置模式:一膜三行(76+76+76) cm,平均行距76 cm,平均株距5.8 cm;一膜四行[(66+10+66)+86] cm,平均行距57 cm,平均株距7.7 cm;一膜六行(10+66+10+66+10+66) cm,平均行距38 cm,平均株距11.6 cm,分析不同配置模式对南疆机采棉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机采棉配置模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有显著影响,一膜三行的株高、叶片数、果枝数、单株结铃数分别高出一膜六行15.4%、16.5%、21.6%、16.7%,高出一膜四行10.2%、15.0%、16.5%、8.3%,且均达到显著差异(P0.05)。一膜三行籽棉产量最高,为6 507.5 kg/hm~2,分别较一膜四行和一膜六行处理高10.7%和23.1%。本试验条件下,一膜三行有利于机采棉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