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秸秆全量还田对小麦生长发育影响及栽培技术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县水稻种植面积540 km~2,4430 km~2以上的水稻实现了秸秆全量还田,为了应对本地区秸秆全量还田对小麦高产的制约因素,对此开展调查和分析,摸索出秸秆全量还田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稻草全量还田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水稻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小麦机条播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水稻秸秆全量还田能避免因稻草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途径。该文重点介绍水稻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下的小麦机条播高产栽培技术,以及水稻秸秆切碎、机械还田及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田间管理措施,以期为水稻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小麦机条播麦区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水稻秸秆全量还田的可行性,2011年开展了水稻秸秆全量简易还田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秸秆全量还田后,小麦出苗早,苗数足,生长稳健,同时抑制杂草生长,减轻杂草为害。在技术环节上,应重点抓好小麦套种,在水稻收割后1~3d进行,播种时应注意田间土壤墒情和天气变化情况,对水稻切碎秸秆抛撒均匀,注意田角四周适当补种。  相似文献   

4.
为了便于秸秆禁烧工作开展,防止前茬水稻秸秆全量还田种植小麦后易出现的缺苗、断垄、小苗吊死等现象,针对江苏省沛县稻草秸秆还田后种植小麦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秸秆还田的深度、小麦品种、播种方式、播种量、施肥等技术方面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并对稻茬麦栽培技术进行集成示范,摸索出适合沛县地区的晚播独杆麦高产栽培技术,并在生产上取得显著成效,为类似生产区域的稻茬麦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稻草全量还田小麦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分析了涟水县稻草全量还田对小麦播种的影响,并根据多年实施项目跟踪研究和实践,提出稻草全量还田的技术措施,总结出一套适合涟水县稻草全量还田小麦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改善稻草全量还田质量、培育小麦全苗壮苗、提高稻茬小麦产量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据上海地区农户普遍反映,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后种植的小麦产量普遍比未还田的要低。为解决此问题,通过调研,分析了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后种植小麦减产的原因,并依此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期为小麦种植中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稻草全量还田后,保护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壤腐殖含量和有机质,但同时也给小麦播种带来了一系列的不利因素。本文分析了稻草全量还田后对下茬小麦种植的影响,提出了通过提高整地质量、种子处理、适当增加播种量、及时查苗补缺、播后和冬前强力镇压、重视配套沟系、合理运筹肥料、加大春季化学除草力度、注重中后期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应变措施,确保稻草全量还田小麦丰产稳产,以期为稻草全量还田小麦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施小麦秸秆全量还田试验,小麦秸秆不会影响水稻出苗及移栽发棵质量.秸秆全量还田后在水稻生长中后期开始发挥肥效,有效提高成穗率、结实率及千粒重,水稻清秀活熟。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水稻秸秆的还田对土壤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水稻秸秆的还田广泛应用的是机械化的秸秆还田技术,这是一种能够实现大面积水稻秸秆还田的有效途径,并且该技术具有质量好、效率高等诸多优点,通过机械化水稻秸秆全量快腐还田,对土壤含量进行有效改善的同时,对于后续的小麦播种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本文对秸秆还田的生产方式、配套的农艺措施进行简单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对于水稻秸秆还田技术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04~2009年,在成都平原麦稻轮作区研究了不同周年耕作模式(周年翻耕无秸秆还田、小麦免耕稻草覆盖还田+水稻旋耕无秸秆还田、麦稻周年免耕秸秆全量还田、麦稻周年垄作免耕秸秆全量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模式间小麦产量差异较小,水稻产量差异较大;免旋结合稻草覆盖还田模式年际间水稻产量较其他模式稳定。麦稻关键生育阶段0~30 cm土层速效养分含量模式间差异较小;免旋结合稻草覆盖利于土壤表层有机质积累。周年免耕秸秆全量还田模式20 cm处紧实度降低,渗水速率增大,保水性能下降。研究结果说明,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供给能力不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因土壤物理性质变化导致水分下渗差异是水稻产量差异的重要原因,免旋结合稻草覆盖还田模式似乎更利于麦稻轮作田生产能力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在奉贤地区粮食作物上进行连续5 a稻麦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量(不还田、半量、全量)对小麦、水稻产量构成及农田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麦秸秆还田5 a后,随秸秆还田量增加,水稻有效穗增多,利于水稻产量的增加,平均增幅3.6%和5.8%,其中秸秆全量还田的增产效果大于秸秆半量还田,而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随还田量变化呈现相反效果,平均产量降低4.2%和5.1%。除土壤全钾含量变化不明显外,连续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和物理质量均有所提高,比还田初期增加10.9%~70.1%,秸秆半量还田的有机质、全磷、有效磷增长率高于秸秆全量还田,而容重降幅低于全量。总体上,秸秆全量还田对水稻增产有利,对小麦增产不利,而秸秆半量还田对土壤肥力质量提升作用较好。鉴于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影响,奉贤地区的稻麦两季选择秸秆全量还田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稻麦秸秆全量还田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稻麦轮作田秸秆全量还田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方法】对江苏地区一年两熟耕作田稻麦秸秆全量还田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进行调查。【结果】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可以促使小麦纹枯病在早春提早发生,但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则会抑制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并且不同还田方式间抑制效果也会产生差异;而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可以显著促进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另外,水稻秸秆长期全量还田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抑制效果低于小麦秸秆的促进效果,稻麦秸秆均长期全量还田情况下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呈加重趋势。【结论】稻麦秸秆全量还田情况下,要加强小麦纹枯病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从秸秆全量机械还田、机械播种(栽插)、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在稻秸秆或麦秸秆全量还田的情况下小麦及水稻的轻简栽培技术,以期为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减少水稻秸秆还田作业工序、降低作物成本、提高水稻秸秆还田效率,在浅旋灭茬条件下,研究了水稻秸秆直接还田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秸秆还田,特别是全量还田,不仅对小麦出苗影响较大,造成成苗率低、基本苗数少,而且苗体素质较差、抗寒性弱,最终对产量产生较大影响,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导致小麦减产显著。综合考虑,水稻秸秆还田量以在半量(即每667m~2还田量350kg)以内为宜,且须适时镇压麦田,预防寒潮侵袭。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不同秸秆腐熟剂对小麦秸秆还田的腐熟效果,于201 2年在水稻上开展了小麦秸秆全量还田腐熟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秸秆全量还田能增加水稻产量,使用腐熟剂能加速水稻分蘖,并促进水稻增产,但2个腐熟剂的增产效果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更好的秸秆还田方式,2010年浦东新区进行了不同方式的小麦秸秆还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前茬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对水稻苗期的生长发育影响不大,作为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方式,在生产中可全量还田。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再加入碳铵或腐熟剂均能促进水稻前期生长,并能更好地促进水稻后期生长,从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7.
为推进上海市秸秆还田工作,研究了3种小麦秸秆全量还田作业方式对2种种植方式的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秸秆机械全量还田不管是哪种作业方式,对机插稻苗体生长基本没有影响,但有明显的增产作用,特别有利于增加每穗粒数;还田作业方式对机直播苗体生长影响较大,特别不利于出苗以及分蘖生长,最终影响到有效穗数,有明显的减产作用;3种小麦秸秆机械全量还田作业方式中,后茬水稻无论是机插还是机直播,均以联合作业方式产量最高,有利于后茬水稻生长.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分析在水稻-小麦轮作模式下,稻作季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及麦作季不同水稻秸秆还田量对下茬麦田土壤肥力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缓解土壤氮流失,提高土壤供肥、 保肥水平.不同水稻秸秆还田量的效应对比分析明确,在水稻-小麦二熟制条件下,经过两年秸秆全量还田后,水稻秸秆还田1/3(即...  相似文献   

19.
秸秆腐解剂对麦秸腐解速率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麦秸不还田(CK_1)、麦秸全量还田(CK_2)、麦秸还田且施用4种秸秆腐解剂(T_1~T_4)6个处理,研究秸秆腐解剂对麦秸秆腐解动态和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麦秸还田24 d后,施用腐解剂能够提高小麦秸秆的腐解率,并且在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施用秸秆腐解剂能够显著促进小麦秸秆中氮的释放;在插秧30 d后,腐解剂能够显著促进磷的释放,但降低了水稻有效穗数、结实率、水稻产量,减产幅度达1.8%~7.1%;麦秸全量还田处理(CK_2)能提高水稻的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质量、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20.
针对苏北地区秋冬两季常年干燥少雨、播后灌溉困难、稻草还田加快跑墒等客观限制条件,创新性提出了稻草全量还田小麦底墒播种全苗壮苗技术,内容包括:(1)水稻收割前蓄足底墒;(2)稻草切碎并均匀抛撒;(3)施好基肥、增施磷钾肥;(4)适度浅旋耕埋草;(5)抢墒深播,适当增加播种量,增加土表稻草覆盖;(6)播后适墒强力镇压;(7)开挖田间沟系;(8)因苗追施返青肥;(9)重施拔节孕穗肥。新技术降低了稻草全量还田对耕作机械的要求、加强了土壤墒情管理、改善了还田施肥方案,仅利用底墒播种就能实现小麦全苗壮苗,颠覆了现有技术要求深旋耕埋草、增氮前移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