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一养殖池塘不同规格刺参的非特异性免疫活性为:小规格刺参的体腔细胞数和体腔液的溶细胞活性显著大于大规格刺参(P〈0.05);随着刺参的生长,小规格刺参的溶菌酶活性逐渐增加,但与中、大规格的刺参没有显著性差异;其他免疫指标包括吞噬杀伤、COP、ACP及NOS活性等都与体重呈正相关,但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不同规格刺参的非特异性免疫活性虽有差别,但并不影响其生长.  相似文献   

2.
为了比较野生和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及不同规格间的免疫力差异,试验设置3个不同规格的养殖刺参组(体质量分别为30.00 g±9.83 g、70.00 g±7.83 g、110.00 g±10.68 g,记为30 g、70 g、110 g组),以及3个不同规格的野生刺参组(体质量分别为70.00 g±8.13 g、110.00 g±7.53 g、150.00 g±10.64 g,记为70 g、110 g、150 g组),通过比较不同组刺参体腔细胞密度、数量及免疫酶活性等方面的差异,系统地分析了体质量及生活环境与刺参免疫力的关系。结果表明:无论养殖刺参还是野生刺参,不同规格刺参体腔细胞密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150 g组野生刺参的球形细胞密度显著高于70 g和110 g组(P0.05);同种规格下,养殖刺参和野生刺参体腔细胞密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110 g体质量组养殖刺参和野生刺参球形细胞和淋巴细胞密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体腔液免疫酶指标,同种类型不同规格刺参差异并不一致,无一定的规律性,但同种规格下,养殖刺参和野生刺参主要免疫酶活力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不同生存环境不会影响刺参体腔细胞数量与体腔液免疫活性,本研究结果可为刺参免疫机制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是我国传统海珍之一,目前国内人工养殖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养殖产业仍旧面临养殖可控性差,病害频发、抗生素滥用等诸多问题。刺参肠道菌群与刺参的营养消化、免疫防御以及肠道再生等生理功能密切相关。养殖过程中,维持刺参肠道微生态健康是保障刺参养殖成活率和营养品质的关键要素之一,刺参自身生长阶段和外部环境因素均会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基于此,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刺参肠道菌群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研究现状,列举了影响刺参肠道菌群的主客观因素,以期为刺参的科学健康养殖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为初步探讨降温对刺参免疫酶、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影响,采用2种降温模式,对刺参进行室内水温缓降实验和骤降实验。结果表明:(1)2种降温模式下刺参体壁可溶性蛋白有显著的差异(P<0.05);骤降过程中,不同的降温幅度(9.5、5.5、3.5℃)对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有显著的影响(P<0.05);缓降过程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在2℃点上变化较明显。(2)2种降温模式下刺参体腔液中CAT和SOD活性有显著的差异(P<0.05);骤降过程中,不同的降温幅度对CAT、SOD和AKP活性有显著的影响(P<0.05);缓降过程中,几种免疫酶的活性随着温度的降低都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温度低于2~4℃以及降温幅度为9.5℃都会对刺参的免疫和生理指标产生显著的影响;缓降对刺参免疫指标的影响比骤降要小。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究池塘综合养殖花鲈和刺参在不同密度和水深条件下生长性能、存活率(SR)和非特异性免疫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SZ)活性的差异。采用池塘围隔对比法开展科学实验,结果表明:综合养殖密度对花鲈和刺参生长性能的影响较为明显,但对其SR、SOD和LSZ活性的影响未见显著(P> 0.05)。Ca密度即花鲈2.0 ind./m2、刺参5.0 ind./m2为其适宜的池塘综合养殖密度;在实验水深范围内,综合养殖花鲈、刺参在不同深度生长参数、SR和非特异性免疫酶(SOD、LSZ)活性差异均不明显(P> 0.05),但花鲈生长性能已呈现随水深增大而逐渐增强的趋势,刺参则与之相反。2.0 m为花鲈和刺参池塘综合养殖适合的水深。本研究为海水池塘多营养级综合养殖模式的开发与应用积累了有用的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光照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生长、摄食和免疫特征的影响,试验以不同品系刺参包括白刺参、青刺参、紫刺参(体质量均为5.3 g左右)为对象,设4个光照处理组(5~10、25~50、1000、20 000 lx)和1个黑暗对照组(0 lx),每组设4个平行,养殖水温为14~16℃,进行为期9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光照强度能够显著影响刺参体质量特定生长率(P0.05),强光或全黑均不利于刺参生长,前者影响尤为明显;当光照强度为5~10 lx时,即白刺参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最为明显的光照强度条件下,白刺参体内淀粉酶活力明显高于青、紫刺参;不同光照强度对青紫刺参蛋白酶活性影响基本与特定生长率一致,即在光照强度为25~50 lx时,青、紫刺参特定生长率最高,蛋白酶活性也最高;光照强度对不同品系刺参肠道内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作用基本一致,青刺参和紫刺参两种磷酸酶活力在25~50 lx光照强度时最大,而白刺参在5~10 lx时酶活力最大;在不同光照强度下,3个品系刺参体腔液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有一定差异,其中在全黑条件下白刺参SOD活性最高。研究表明,3个品系刺参在5~50 lx光照强度下生长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7.
仿刺参过氧化氢酶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免疫相关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可为仿刺参养殖病害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克隆了仿刺参过氧化氢酶(catalase)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全长1 885 bp,其中5′\|非翻译区(5′\|untranslated region,UTR)长76 bp,3′\|UTR长306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1 503 bp,编码500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56.56 kDa。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仿刺参Catalase与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和紫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purpuratus)的相似度最高,为75%。仿刺参catalase cDNA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过氧化物酶定位信号PTS2、与还原型辅酶Ⅱ(NADPH) 结合的氨基酸残基及与其它物种高度保守的Catalase近端血红素配体签名序列(351RLFSYSDTH359)。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仿刺参处于无脊椎动物分支中,和紫海胆位于同一小支上。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catalase mRNA在仿刺参肠、体壁、肌肉、呼吸树、体腔细胞和管足中均有表达,在肠中表达量最高。在细菌脂多糖LPS刺激后4 h,体腔细胞中catalase 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表明仿刺参的catalase基因在应对外来病原菌刺激的免疫应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复合益生菌粉对刺参非特异性免疫和抗病力的影响。[方法]选择体重相近的450头刺参并随机分为5组,分别在其基础日粮中添加含有0(A组)、0.2%(B组)、0.4%(C组)、0.6%(D组)、0.8%(E组)的复合益生菌粉(106CFU/g),进行饲喂试验,研究复合益生菌粉对刺参非特异性免疫和抗病力的影响。[结果]复合益生菌对刺参碱性磷酸酶(AK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无显著影响;与其他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0.6%的复合益生菌提高了刺参的酸性磷酸酶(ACP)活性,0.4%、0.6%和0.8%的复合益生菌显著提高了刺参过氧化氢酶(CAT)活性(P0.05),而0.6%和0.8%的复合益生菌则显著提高了刺参溶菌酶(LSZ)活性(P0.05)。在攻毒6 d和攻毒10 d后,各试验组的AKP、LSZ、SOD活性均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攻毒6 d后,E组ACP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攻毒10 d后,C、D、E组ACP活性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基础饲料中添加复合益生菌能增强刺参的非特性免疫能力,其添加量以0.6%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饲料中不同赖氨酸水平对急性高温胁迫后刺参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方法]试验配制赖氨酸含量分别为0.28%(Ⅰ组)、0.64%(Ⅱ组)、1.19%(Ⅲ组)、1.89%(Ⅳ组)和2.23%(Ⅴ组)的5种刺参试验饲料,用以投喂体质量(1.55±0.01)g的刺参。56 d养殖试验(养殖期间水温控制在(18±1)℃)结束后,对刺参进行急性高温(28℃)刺激,1.5 h后测定其体腔液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过氧化氢酶活性(CAT)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高温刺激下,随着赖氨酸添加量的提高,刺参体腔液中的ACP活性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当赖氨酸含量为1.89%时ACP活性最高,其AKP和T-AOC活性的变化趋势与ACP基本相同。CAT活性随着赖氨酸含量的增加而升高,当赖氨酸含量为1.19%时CAT活性达到最大值,此后呈现下降趋势。[结论]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赖氨酸能改善刺参体腔液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增强其对急性高温胁迫的适应性并提高其存活率。刺参饲料中赖氨酸的适宜添加范围为1.19%~1.89%。  相似文献   

10.
行为生态学是研究由于生态压力而产生的动物行为的进化基础的学科,通过研究这些行为发生的原因及规律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自然和保护动物。转录组学是一种研究特定细胞、组织或器官在特定生长发育阶段或某种生理状况下所有转录本的科学,与相对稳定的基因组不同,随着生长发育阶段、生理状态和外界环境改变转录组会发生相应变化。所以,能通过转录组分析研究生物生长发育、应激生理、抗病免疫等作用机制。仿刺参行为学研究对于改善仿刺参生产管理模式、完善仿刺参增养殖方式与提高仿刺参采捕效率、采捕设施设计和调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仿刺参转录组学更像是一把钥匙,能够更好地帮我们打开行为学研究的大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仿刺参行为出现的原因和调控机理,使我们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仿刺参行为进行生产养殖。本文主要综述了目前仿刺参运动、摄食、集群、应激、繁殖、争胜、夏眠等不同行为的研究现状,并对与仿刺参行为相关的转录组学研究进行概述,为未来仿刺参的行为生态学及转录组学研究提供借鉴及参考。  相似文献   

11.
曹学顺  丁君 《农学学报》2015,5(1):80-85
为获知升温对‘水院1号’和大连养殖刺参相关免疫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实验设置不同温度梯度(16、20、24、28℃),分别对‘水院1号’和大连养殖刺参体腔液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溶菌酶(LSZ)的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1)在升温过程中,‘水院1号’和大连养殖刺参体腔液中CAT、SOD、POD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CAT活性范围分别为77.160~151.76、24.617~51.740 U/m L;SOD活性范围分别为0.070~0.154、0.056~0.100 U/m L;POD活性范围分别为2.360~3.470、1.407~2.407 U/m L。‘水院1号’和大连养殖刺参体腔液中LSZ活性均呈先升高再降低又升高的趋势,活性范围分别为9.741~30.898、8.554~28.006 U/m L。‘水院1号’刺参体腔液中MDA含量随着水温升高逐渐降低,其含量范围为42.331~46.563 nmol/m L,大连养殖群体刺参体腔液中MDA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变化范围为46.079~47.329 nmol/m L。(2)在升温过程中,‘水院1号’刺参体腔液中CAT、SOD、POD和LSZ活性变化较大连养殖群体刺参的变化差异大,其中CAT和POD活性变化差异显著(P0.05)。在28℃水温下,‘水院1号’刺参MDA含量显著小于大连养殖群体刺参MDA含量(P0.05)。研究表明,刺参能够对水温升高及时地做出生理免疫反应,通过调节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来清除机体内多余的活性氧,保护机体免受环境改变造成的损害。研究发现,‘水院1号’刺参较大连养殖群体刺参反应更为灵敏,对高温的适应性更强。本研究为探讨刺参对高温适应性和对‘水院1号’品种推广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了开发海参免疫基因,生产重组免疫因子蛋白,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获得了刺参凝集素基因(Apostichopus japonicus Lectin,AJL)的编码区序列(Coding sequence,CDS),CDS的长度为492 bp,编码163个氨基酸,其中成熟肽由143个氨基酸组成。将成熟肽的基因克隆并连接至载体p ET-32a(+)中,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的重组体p ET-32a(+)-AJL,进一步将重组体转化至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BL21(DE3)中,经诱导表达、分离纯化,获得了融合表达蛋白。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重组刺参C型凝集素在刺参健康养殖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刺参是一种重要的极具经济价值的养殖棘皮动物。在应对免疫应激或环境压力时,NF-κB/Rel转录因子,作为关键调控子,在调控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刺参体内天然免疫系统中的关键酶,溶菌酶在防御刺参病原菌入侵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研究对刺参感染病原菌后NF-κB/Rel和溶菌酶mRNA的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感染细菌后,Aj-rel mRNA的转录水平显著升高,在10 min时达到峰值,是对照组的3.26倍(P<0.05)。Aj-p105基因的表达水平也呈现了上升的趋势,在240 min时达到峰值,是对照组的6.12倍(P<0.05)。Aj-p50 mRNA的表达水平呈现了下降的趋势,在10 min时达到峰值,是对照组的17.80倍(P<0.05)。溶菌酶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在10 min和240 min时达到峰值,分别是对照组的1.54倍(P<0.05)和2.48倍(P<0.05)。该研究将为进一步了解棘皮动物的免疫防御机制提供参考,为疾病控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4.
刺参是一种重要的极具经济价值的养殖棘皮动物.在应对免疫应激或环境压力时,NF-κB/Rel转录因子,作为关键调控子,在调控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刺参体内天然免疫系统中的关键酶,溶菌酶在防御刺参病原菌入侵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研究对刺参感染病原菌后NF-κB/Rel和溶菌酶mRNA的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感染细菌后,Aj-rel mRNA的转录水平显著升高,在10 min时达到峰值,是对照组的3.26倍(P<0.05).Aj-p105基因的表达水平也呈现了上升的趋势,在240 min时达到峰值,是对照组的6.12倍(P<0.05).Aj-p50 mRNA的表达水平呈现了下降的趋势,在10 min时达到峰值,是对照组的17.80倍(P<0.05).溶菌酶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在10 min和240 min时达到峰值,分别是对照组的1.54倍(P<0.05)和2.48倍(P<0.05).该研究将为进一步了解棘皮动物的免疫防御机制提供参考,为疾病控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盐酸甜菜碱(Betaine hydrochloride,BHE)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生长、肠道消化指标和免疫性能的影响,采用初始体质量为(2. 32±0. 04) g的刺参为研究对象,将刺参养殖在白色塑桶(60 L)中,海水盐度为33~35,试验期间水温为10. 2~25. 8℃,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0. 2%、0. 4%、0. 6%和0. 8%的BHE后进行投喂,各处理组设3个平行,每桶放养刺参30头,投喂试验共进行9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当BHE添加量为0. 2%~0. 6%时,刺参的特定生长率(SGR)显著升高(P0. 05);添加BHE的处理组刺参干物质表观消化率(ADDM)显著升高(P0. 05);投喂添加BHE的饲料后,提高了刺参的出皮率(GBWR),但只有添加量为0. 4%和0. 6%的处理组刺参的出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 BHE添加量为0. 2%~0. 6%的处理组刺参幼参肠道蛋白酶活力显著上升(P0. 05),而投喂60 d时,添加BHE的处理组幼参肠道淀粉酶活力均显著降低(P0. 05);随着BHE添加量的升高,刺参幼参肠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呈上升趋势,添加BHE可提高碱性磷酸酶(AKP)活力,且添加量为0. 4%的处理组幼参的SOD和AKP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研究表明,当BHE添加量为0. 2%~0. 6%时,可使刺参幼参肠道蛋白酶活力上升、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改善,并促进刺参幼参生长,饲料中BHE的推荐添加量为0. 4%。  相似文献   

16.
刺参由于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已经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种类。MnSOD对于增强吞噬细胞防御能力和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与生物体抵御病毒细菌等能力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在脂多糖刺激下MnSOD基因的定量表达情况,分析MnSOD在刺参免疫系统中的作用。结果显示:MnSOD基因的表达量由肠、肌肉到管足逐渐降低,体壁的表达量与体腔液基本一致。当刺参暴露于脂多糖中时,除肠以外其他的四种组织中MnSOD基因均出现过表达。其中,体腔液和体壁组织中MnSOD基因的表达量于12 h达到峰值;肌肉和管足中MnSOD基因的表达量于48 h达到峰值;体腔液中MnSOD基因的表达量于12 h达到对照组的4 115倍,而肠组织中MnSOD基因的表达量在48 h的实验过程中呈波动性降低。总体上来说,在脂多糖刺激下刺参各组织中MnSOD基因的表达量呈规律性波动。实验结果表明:在脂多糖刺激下刺参个体会产生强烈的抗氧化反应以保护刺参免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相似文献   

17.
分别以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中国群体和韩国群体为母本,采用同步催产法,同时收集中国刺参和韩国红刺参的精子、卵子,进行正交(中国刺参♀×韩国红刺参♂)和反交(韩国红刺参♀×中国刺参♂),比较两者的受精率,同时对正交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过程进行连续光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中国刺参和韩国红刺参正交和反交的受精率分别为91%和94%;韩国红刺参的精子可以穿过中国刺参的卵膜进行受精,并激活卵子减数分裂使其释放第一极体(PBl)和第二极体(PB2),然后受精卵开始进行卵裂;杂交胚胎发育正常,正交和反交的孵化率分别为75%和90%.另外,在试验中发现有多精入卵现象.  相似文献   

18.
刺参由于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已经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种类。MnSOD对于增强吞噬细胞防御能力和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与生物体抵御病毒细菌等能力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在脂多糖刺激下MnSOD基因的定量表达情况,分析MnSOD在刺参免疫系统中的作用。结果显示:MnSOD基因的表达量由肠、肌肉到管足逐渐降低,体壁的表达量与体腔液基本一致。当刺参暴露于脂多糖中时,除肠以外其他的四种组织中MnSOD基因均出现过表达。其中,体腔液和体壁组织中MnSOD基因的表达量于12 h达到峰值;肌肉和管足中MnSOD基因的表达量于48 h达到峰值;体腔液中MnSOD基因的表达量于12 h达到对照组的4 115倍,而肠组织中MnSOD基因的表达量在48 h的实验过程中呈波动性降低。总体上来说,在脂多糖刺激下刺参各组织中MnSOD基因的表达量呈规律性波动。实验结果表明:在脂多糖刺激下刺参个体会产生强烈的抗氧化反应以保护刺参免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氨氮胁迫对刺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为探明刺参新品种对环境中氨氮变动的适应性提供依据。【方法】探究0(氨氮质量浓度低于0.05 mg/L的自然海水),2,4,6,8和10 mg/L氨氮胁迫下体质量分别为(30.2±0.2) g/头(A 组)、(59.2±0.8) g/头(B组)刺参“鲁海1号”存活、生长及体腔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的变化。【结果】氨氮胁迫对刺参的存活与生长影响显著,当氨氮质量浓度为10 mg/L时,2组刺参均出现排脏、化皮和死亡个体,A组刺参存活率最低,为87.2%。刺参体质量与特定生长率(SGR)随着氨氮质量浓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当氨氮质量浓度为4,6,8和10 mg/L时A、B组刺参SG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不同氨氮质量浓度下刺参SOD、CAT、ACP和AKP活性总体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氨氮胁迫第5天,氨氮质量浓度为2,4 mg/L时部分试验组SOD、CAT活性达到峰值。氨氮胁迫第15天,氨氮质量浓度为8,10 mg/L的试验组SOD、CAT、ACP和AKP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且多数出现显著差异(P<0.05)。【结论】刺参养殖过程中的水环境氨氮质量浓度应控制在6 mg/L以下,以降低其对刺参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不同降温模式的低温胁迫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两种抗氧化酶(CAT、SOD)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以规格为(107.48±23.28)g的刺参为研究对象,采取缓降及骤降两种降温模式对其进行低温胁迫,比较不同时期刺参体腔液中CAT、SOD活力和MDA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缓降模式低温胁迫后,刺参体腔液中CAT及SOD活力较胁迫前略有所上升,而MDA含量显著上升(P0.05),2周恢复期后,CAT活力上升到最高水平(29.745U/mL),SOD活力恢复到与低温胁迫前相当水平;骤降模式低温胁迫后,刺参体腔液中CAT活力较胁迫前显著上升(P0.05),为31.165U/mL,SOD活力降低至最低值(0.401U/mL),MDA含量显著上升(P0.05),2周恢复期后,CAT活力达到最高值,为35.154U/mL,SOD活力上升至与低温胁迫前相当水平;1周0℃低温处理后,经缓降模式低温胁迫后的刺参体腔液中CAT、SOD活力和MD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经骤降模式低温胁迫后的CAT活力低于对照组,而SOD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DA含量低于同时期缓降组。研究表明,经过骤降模式低温胁迫后的刺参,其体腔液中两种抗氧化酶对低温的响应相对于缓降模式更为灵敏,能够更好地抵抗膜脂过氧化对机体的损伤,与未经低温胁迫的刺参相比,对低温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本研究结果可为明确刺参在低温环境下的免疫防护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筛选刺参耐低温品系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