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定量分析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本研究以偏早熟马铃薯品种荷兰15为材料,通过分析不同处理马铃薯生育期内降雨量、灌水量、土壤水分含量和产量等指标的差异,确定了不同处理条件下马铃薯的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水肥一体化处理较常规水分管理,可以提高水分利用率;全生物降解膜覆膜处理的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普通膜覆膜处理。本研究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最优组合为WF1+PF1处理。  相似文献   

2.
起垄覆膜方式对旱地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了不同起垄覆膜方式对旱地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侧播较露地垄作侧播增产297.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21.25%,全膜垄作种植,膜与膜的接茬在垄沟,膜侧播种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露地垄作侧播提高225.00%和87.82%。  相似文献   

3.
覆膜栽培对冬作马铃薯防寒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7,(8):1272-1275
以马铃薯品种川芋117和费乌瑞它作为试验材料,探讨不同覆膜方式对冬作马铃薯防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方式的马铃薯叶片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活性都显著低于不覆膜栽培,冬作马铃薯覆膜可提高产量22%以上,而膜上覆土的栽培措施可提高马铃薯产量30%以上,黑膜上覆土能提高产量37.4%~51.6%,比透明膜覆土高3.7~5.5百分点。选择黑膜上盖土的方式能够增加马铃薯的产量,减少杂草,经济效益高,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4.
覆盖方式对旱地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不同覆盖栽培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和垄上覆膜垄沟覆秸秆栽培能显著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两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分别提高57.79%、36.31%和54.08%、31.42%。土壤贮水量受覆盖栽培方式的影响较大,全膜双垄沟播、垄上覆膜垄沟覆秸秆、麦秸覆盖平作栽培能有效的提高0~110 cm土层的贮水量。  相似文献   

5.
不同膜色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地温及水分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膜色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生育期内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水分生产效率以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可提高土壤含水量、耕层土壤温度。0~200 cm土壤含水量全膜覆盖明显高于半膜平覆和露地,0~100 cm土壤含水量全膜覆盖高于半膜覆盖1.66%~2.42%、高于露地0.78%~3.50%;覆膜后耕层土壤温度均高于露地。覆膜能提高马铃薯鲜薯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早春白色地膜半膜平覆处理马铃薯鲜薯产量31 657.23 kg/hm 2,增产62.73%,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9.51%,为最佳覆膜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峨边县海拔1200~1500m区域原种繁育基地春播马铃薯适宜的播期和密度。[方法]以川芋13脱毒原原种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播期和密度对春播马铃薯生育期、出苗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随播种期的推迟,马铃薯播种至出苗天数缩短、出苗率提高、单株结薯数、群体中小薯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播种密度对马铃薯播种至出苗天数、出苗率没有影响,但随播种密度的增加,单株结薯数、群体中小薯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结论]在峨边县海拔1200~1250m地区,马铃薯适宜的播种期为2月9日至3月1日,适宜的播种密度为12.0万窝/hm2,但最佳密度还未出现峰值,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密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穴播种植方式对旱地春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4种穴播种植方式中,全膜覆土穴播种植方式对促进小麦生长、提高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效果突出;该种植方式下小麦产量较露地穴播、全膜不覆土穴播和全膜小垄沟覆土穴播分别增加72.8%、22.6%、8.0%,小麦水分利用效率较露地穴播、全膜不覆土穴播和全膜小垄沟覆土穴播分别提高111.1%、28.1%、6.5%,干旱年份效果极为明显。可见,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方式可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干旱年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通过大田实验研究了不同条件下覆膜对春小麦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覆膜处理均在播种后62d揭膜。由于底墒较差,覆膜后土壤干旱加剧,导致全生育期耗水量分配不合理,使前期增长的根系在中后期成为生长的冗余,进而影响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探寻膜上覆土栽培对云南春作马铃薯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筛选出适合云南春作马铃薯的栽培方式。【方法】以云南主栽品种青薯9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计不同厚度地膜和膜上覆不同厚度泥土处理,以常规不覆膜不覆土为对照,对土壤温湿度、马铃薯出苗情况、植株生长情况、产量和营养品质进行测定。【结果】膜上覆土栽培能够达到抗旱、保湿,均衡土壤水分的效果,同时还可适当抑制覆膜带来的增温,因此,膜上不覆土的处理均未出苗,其余处理的出苗率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有效促进出苗,提高出苗速度,0.008 mm透明膜膜上覆土4 cm处理的出苗率和出苗速度最高;膜上覆土栽培增高了株高、增粗茎粗和增多分枝数,延长生育期,最长延长了14 d;提高块茎单株产量,0.008 mm透明膜膜上覆土6 cm处理单株产量最高;膜上覆土栽培提高了干物质含量、总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另外,膜上覆土栽培可以减少出苗破膜需要的用工,便于收获。【结论】膜上覆土是一种高效增产的栽培模式,其中以覆0.008 mm透明膜并在膜上覆4~6 cm土的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分析不同膜上覆土厚度、密度、品种和膜内包芯方式对闽西山区春种马铃薯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对产量起主要作用,其次是膜上覆土厚度和密度,膜内包芯方式对产量的影响最小。试验最优的组合为膜上覆土厚度1~2 cm、密度为60 000株/hm2、品种为中薯5号、膜内包芯方式为稻草+覆土。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大田试验于2011~2012年在山西农业大学闻喜试验基地进行旱地小麦休闲期"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的深翻模式和深松模式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全膜覆土穴播、膜际条播、沟播、宽幅精播、条播5种播种方式对土壤水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可提高底墒,显著提高从越冬期到抽穗期0~300cm土壤的蓄水量,显著增加群体分蘖,显著增加穗长、可育小穗数,减少不育小穗数,增加穗数、穗粒数,使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提高,且以深松模式效果较好。休闲期采用"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全膜覆土穴播和膜际条播较其它播种方式具有较好的蓄水保墒效果,群体分蘖增加,育出冬前壮苗,穗数及穗粒数增加,产量提高。结果还表明,休闲期采用深翻模式,全膜覆土穴播或膜际条播方式较其它播种方式均可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但两种播种方式间差异不显著;休闲期采用深松模式,水分利用效率以全膜覆土穴播最高。搞清旱地小麦休闲期"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最适配套播种方式,可为旱地小麦蓄水、保墒、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作冬小麦耗水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黄土高原雨养条件下,不同地膜覆盖方式对冬小麦耗水特性、产量和休闲期土壤水分补给的影响,为促进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8-2009和2009-2010年小麦生长季,设置全膜覆土穴播(A)、全膜覆盖穴播(B)、垄膜沟播(C)和露地条播(CK)4种不同栽培模式,测量不同处理的土壤贮水量、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全膜穴播可使冬小麦增产64.4%-79.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2.1%-24.0%,达到11.9-16.6 kg·hm-2·mm-1;全膜覆土穴播可增产43.4%-44.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8.8%-14.6%,达到11.0-14.8 kg·hm-2·mm-1;垄膜沟播可增产37.0%-39.3%,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2%-4.4%,达到10.0-14.2 kg·hm-2·mm-1。主要原因是,地膜覆盖可增加冬小麦拔节前0-200 cm土层贮水量,提高拔节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促进生育期对土壤贮水的利用,同时干旱年份可促进冬小麦利用深层土壤水分,最终提高冬小麦成熟期的生物量和籽粒产量;虽然生育期耗水增加,但水分利用效率也提高。冬小麦产量与生育期耗水量呈显著正相关(r=0.96*)。覆膜的高产建立在高耗水基础上,但通过休闲期水分补充,地膜茬0-200 cm土层水分在冬小麦秋播前可恢复到露地水平。覆膜处理间的耗水差异远小于覆膜与露地间的差异。综合考虑产量、经济效益和田间操作难易程度,全膜覆土穴播一次覆膜可多茬使用,节省地膜成本,田间操作简单,经济效益高,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栽培方式。【结论】全膜覆土穴播是西北黄土高原旱地小麦兼顾高产高效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索提高高粱在旱作区的水分效率及产量。[方法]运用顺序排列的设计法,于2018年和2019年进行了覆膜条件下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水温及高粱生长发育的研究。[结果]旱作高粱采用平作覆膜膜侧种植与平作覆膜膜下种植相比,可降低温度0. 6~0. 9℃,水分利用率提高0. 94 kg·hm~(-2)·mm~(-1),产量提高3. 75%~4. 56%。采用平作覆膜膜侧种植方式,不仅可改善作物生存环境,有效地减缓旱地覆膜膜下种植造成的作物早衰现象,提高了水分利用率,从而提高产量,而且还能降低地膜回收的难度,从而保护生态环境。[结论]旱地种植高粱采用平作覆膜膜侧种植的方式较好。  相似文献   

14.
在干旱条件下,选用郑单958和农大108为供试材料,在不同种植方式(平作、垄作和起垄覆膜)及不同种植粒数(单粒和双粒播种)下,研究其耗水规律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相同品种间,起垄覆膜在拔节至灌浆期,耗水量大于平作和垄作,灌浆至成熟期,耗水量小于平作和垄作;整体上,郑单958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农大108;种植粒数处理之间没有差异。因此,采用起垄覆膜方式,选用合理品种,是提高玉米抗旱性和保证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不同垄作方式对马铃薯出苗率、产量、土壤含水率、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针对宁夏雨养农业区,在海原县树台乡马铃薯种植基地,设置6种垄作方式,于2016—2017年开展了马铃薯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覆膜可明显提高马铃薯的出苗率,其中覆白膜处理的出苗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年内单垄双行白膜全覆和单垄双行白膜半覆的出苗率较高,平均分别为89.5%和88.5%,比单垄双行处理分别高出了21.7%和20.2%。2年内覆黑膜处理的出苗率为81.7%~82.1%。(2)覆膜处理显著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其中以单垄双行黑膜全覆处理的产量最高,该处理在2016年(贫水年)和2017年(丰水年)分别比单垄双行处理增产89.9%和57.4%,平均增产73.6%。其余覆膜处理增产为55.2%~61.6%。(3)与不覆膜相比,所有覆膜处理均能提高马铃薯生育期内土壤含水率,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其中以单垄双行黑膜全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与单垄双行处理相比,2年水分利用效率增量平均为76.3%,其余覆膜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增量为52.1%~66.4%。(4)2016年和2017年覆膜处理的纯收益分别是单垄双行处理的10倍以上和1.6倍以上,在贫水年覆膜更加必要。2年试验均为单垄双行黑膜全覆处理的纯收益最高,平均纯收益为11 895.7元·hm(~-2)。因此得出最适宜本地区的垄作方式为单垄双行黑膜全覆。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秸秆覆盖对全膜双垄沟留膜免耕复种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氮肥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全膜双垄沟留膜免耕复种栽培模式下,秸秆覆盖有利于促进马铃薯生长和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且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着前茬施N量的增加呈明显增加趋势,N肥的后效增产作用非常明显;秸秆覆盖条件下,相同施肥处理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N肥农学效率分别比无秸秆覆盖提高25.5%~59.5%、30.8%~67.3%、8.8%~155.6%,前茬N、P2O5和K2O的用量分别为300、120、60 kg/hm时(F1N5处理),马铃薯产量最高,可达16 737 kg/hm,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表明马铃薯在全膜双垄沟留膜复种模式下,秸秆覆盖可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氮肥效应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7.
以全膜双垄沟播、全膜覆土、全膜平铺、起垄膜侧和露地栽培5种处理方式,研究了不同覆膜栽培方式对冬油菜生育期、越冬率、产量和经济性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全膜覆土、全膜平铺、起垄膜侧 栽培冬油菜,均能不同程度影响冬油菜单株经济性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越冬率,增加产量,缩短生育期;其中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效果最好,水分利用效率比露地栽培(对照)提高3.4 kg·mm-1·hm-2,生育期缩短7 d,越冬率提高24.5%,产量达3 194.46 kg·hm-2,增产42.8%;全膜平铺栽培增产33.9%,全膜覆土栽培增产26.0%,起垄膜侧栽培增产24.8%。  相似文献   

18.
针对宁夏南部山区旱地马铃薯生产中水资源不足和水分利用效率低的问题,设计了秋覆膜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产量对比试验,研究秋覆膜条件下马铃薯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旨在为获得半干旱区秋覆膜条件下最适宜的播种密度,为大田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初步筛选出半干旱地区秋覆条件下马铃薯的最适密度为3500株/亩。  相似文献   

19.
《山西农业科学》2017,(4):561-566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休闲期深翻下全膜覆盖与生育期覆膜播种对土壤水分、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旨在明确旱地麦田休闲期深翻覆盖调控技术的蓄水保墒效果,为旱地小麦蓄水保墒综合栽培技术提供新途径。结果表明,休闲期深翻下全膜覆盖较不覆盖可显著提高播前0~280 cm各土层土壤蓄水量、越冬期—抽穗期0~300 cm土壤蓄水量,可提高穗数、穗粒数、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深翻下全膜覆盖配套膜际条播方式较沟播、条播可显著提高越冬期—抽穗期0~300 cm土壤蓄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可提高穗数、穗粒数,产量提高57.6%,可提高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谷醇比、蛋白质产量。总之,旱地麦田休闲期深翻下全年覆膜技术有利于蓄积休闲期降水和有效利用生育期降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最终提高小麦产量及品质,是适合旱地麦田采用的一种蓄水保墒综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不同栽培模式对江淮地区马铃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膜覆盖栽培和膜上覆土栽培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栽培模式对播种深度土壤温度、马铃薯生育期、产量和主要经济性状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播种深度和膜上覆土对马铃薯播种深度土壤温度和出苗期等早期生育进程影响较大,但膨大期、成熟期等后期生育进程基本趋向一致。播种深度10cm、膜上覆土3cm,有利于克服后期高温延长生育期和促进种薯膨大,折合单位产量达39183.75kg/hm2,大薯率达63%,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