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树新品种“桂香22号”特征特性及其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桂香22号茶树新品种是广西省级良种,2010年6月获广西农作物品种登记。该品种属特早芽中叶种,高产、优质、抗逆性强。其主要特点是适制绿茶、红茶等茶类,制作的绿茶外形翠绿、紧细显毫,汤色翠绿明亮,香气有花香,滋味醇爽带花香,红茶外形乌润,香气有花香、滋味带花香、浓郁持久。近年来生产的产品供不应求,种植示范面积不断扩大,为尽快满足生产上的需要,本文针对该品种特征特性及配套种植、管理技术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对桂香22号×尧山秀绿和桂香22号×云南大叶种的杂交后代分别进行绿茶适制性和红茶适制性试验,通过感官评审对其杂交后代进行初步评价筛选,结果评选出优秀绿茶单株10个,其中多数表现出母本香气带花香,父本外形翠绿的品质;红茶优秀单株9个,多数表现出母本外形有毫、香气花香的特征;没有发现明显变异或具有超亲性的杂交后代。  相似文献   

3.
台茶12号适制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试验表明:用台茶12号制作的乌龙茶花香高长,滋味醇爽滑口;制作的绿茶外形紧细、绿润显毫,汤色黄绿明亮,香气为栗香带花香,滋味浓厚;制作的东方美人茶外形蓬松显毫,有浓郁的熟果香或蜜香,滋味甜醇回甘。  相似文献   

4.
茶树新品种桂热2号适制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茶树新品种桂热2号鲜叶为原料,分别加工绿茶、红茶和白茶,采用感官审评和化学分析方法,评价桂热2号的适制性.结果表明,茶树新品种桂热2号适制性广,加工绿茶条直显毫,香高持久,滋味醇厚鲜爽;加工红茶汤色红亮,甜毫香明显,滋味醇爽;加工白茶形似月芽,滋味清甜醇,香高带毫香.  相似文献   

5.
利用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引种种植的茶树良种‘黔茶1号’分别试制绿茶、红茶和白茶3个产品。结果表明:该品种在广西龙州茶区气候条件下适合加工绿茶、红茶及白茶等产品,且生产出的茶叶产品在香气上都具备着浓郁的毫香,滋味甘甜滑口。  相似文献   

6.
黄花云尖产于皖南山区的宁国县(今宁国市),其外形挺直如梭,壮实匀齐,色泽翠绿显毫,大小均匀一致;冲泡后,花香清高持久,滋味醇爽回甘,汤色淡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亮,肥厚整齐。属绿茶类,为新创名茶。从茶树品种选择、茶叶采摘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总结了黄花云尖的制作技术。  相似文献   

7.
在龙州茶区引进茶树新品种桂香18号进行试种。结果表明,在龙州茶区,桂香18号在常规栽培措施的条件下,生长良好,产量较高,抗逆性强,早芽,易于种植,种植成活率高,适制绿茶、红茶、乌龙茶,所制的绿茶产品清香馥郁、滋味醇厚芬芳,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桂香22号工夫红茶发酵过程中,对每个发酵时间段进行取样,结合感观审评及生化成分测定,研究其品质变化规律及适宜的加工工艺。结果表明,桂香22号工夫红茶在发酵3~6 h时间段,随着时间的延长,茶汤颜色由橙红逐渐转变为红亮,香气由青草气逐渐转变为甜花香,滋味由苦涩味逐渐转变为醇厚鲜爽,叶底色泽也逐渐向红匀亮方向转变;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发酵叶的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黄素含量逐渐减少,茶红素先增加后降低,茶褐素逐渐增加。综合感官审评与主要生化成分测定结果得出:用桂香22号茶树品种春季鲜叶为原料加工工夫红茶,在发酵环境温度为26~28℃、相对湿度70%~80%条件下,以发酵6 h的品质最佳,其次为7 h。  相似文献   

9.
茶树良种桂香22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特征特性、适制性、加工工艺、生化成分、栽培等方面综述了茶树良种桂香22号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桂香22号研究提供参考。桂香22号是由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从凌云白毫茶有性群体种茶园中采用系统选育法育成,适制红茶和绿茶,属于发芽特早、品质优、生长势旺盛、抗逆性强的优良茶树品种。  相似文献   

10.
历产功夫红茶的祁门县茶农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创造性地发明了名优绿茶筛网式制法.由于在杀青整形过程中受外力作用小,成茶外形肥嫩,形似兰花,色泽翠绿,香气嫩且持久,略带花香,滋味鲜醇,汤色清澈明亮.以其产地和外形取名黄山翠兰.  相似文献   

11.
五峰地方茶树品种区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经6年的品种区域试验结果表明,五峰地方茶树品种212与对照品种福鼎大白茶相比,春梢物候期早1 d,制绿茶栗香持久,比对照增产11.66%,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平均含量分别比对照高1.10、3.95、0.15个百分点,酚氨比6.34,适宜制绿茶.五峰107属早芽种,制绿茶清香尚持久,滋味鲜醇尚爽;制红茶外形乌黑紧结,甜香持久,内含物丰富,荼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分别比对照高13.84、1.08、7.53个百分点,适宜制红茶、绿茶.五峰310制绿茶外形紧细深绿尚显毫,氨基酸含量高于对照3.65个百分点.属特异性品种.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揉捻时间对鄂茶10号优质绿茶品质的影响,并优化鄂茶10号优质绿茶揉捻工艺,应用6CR-35型茶叶揉捻机,对鄂茶10号杀青叶进行不同时间(0、10、20、30、40 min)的揉捻处理,并对制得的绿茶进行了感官品质和理化品质分析。结果表明,10~20 min揉捻的绿茶具有干茶色泽尚翠绿润、显毫,汤色尚绿明亮、花香栗香较高、滋味鲜醇的感官品质,其酚氨比和儿茶素苦涩味指数较低,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较多,干茶和茶汤的绿色度较高,色泽较为协调。说明鄂茶10号优质绿茶加工揉捻时间以10~20 min为宜。  相似文献   

13.
利用广西橡胶研究所引种种植的茶树良种"金牡丹",分别试制成绿茶、红茶、乌龙茶产品。结果表明,该品种适合制作绿茶、红茶、乌龙茶等茶叶产品,且3个茶叶产品在香气上均带有浓郁的花香,口感非常独特,在市场上深受消费者青睐。  相似文献   

14.
对桂香22号×尧山秀绿和桂香22号×云南大叶种的杂交后代分别进行绿茶适制性和红茶适制性试验,通过感官评审初对其杂交后代进行初步评价筛选,以期获得适制绿茶或适制红茶的优良茶树单株。  相似文献   

15.
桂香18号是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从广西凌云白毫茶群体种中采用系统选育法选育的新品种,用其原料与不同茶类国家级对照种进行制作绿茶、乌龙茶、黑茶的适制性对比试验,并与其亲本及国家级对照种进行感官审评对比。结果表明,桂香18号继承了母本适制性广的优良特性,产品品质独特,制作的各种茶类产品品质优,花香突显,其中绿茶、红茶品质均优于母本对照种和国家级标准对照种;乌龙茶品质与国家级乌龙茶标准对照种相当,优于母本对照种;黑茶品质与母本相当,优于广西六堡茶(黑茶)标准对照种。为今后推广该品种适制产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茶树夏季鲜叶的利用率,多元化开发利用黄山茶区大宗茶原料。[方法]取舒茶早、凫早2号茶叶品种夏季鲜叶为原料,参照黄山毛峰和祁门工夫红茶初制工艺,开展了绿茶、红茶适制性研究,分析了茶叶品质特点和儿茶素组分的变化。[结果]夏季鲜叶加工的绿茶、红茶外形条索松,色泽深欠润,毫少,香气低,滋味厚,汤色欠亮。夏季绿茶、红茶中,5种儿茶素总量及组分的保留量高。[结论]利用传统加工工艺不利于改善夏季绿茶和红茶品质。  相似文献   

17.
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试验站生产的白雪毫茶属于高档绿茶类,其茶树品种名称为桂热2号,属于乔木型大叶种,适宜制作绿茶、白茶、黄茶、红茶等,品质优良。该站用桂热2号制成的高档绿茶(白雪毫茶)外形锋苗好,身披白毫似银霜,香高持久,滋味醇厚鲜爽,汤色明亮。  相似文献   

18.
桂职1号是广西茶树选育种中又一个早生、优质茶树新品种,2013年通过了广西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茶树新品种审定,本文主要简述该品种的选育过程,植物生物学特征、经济性状和推广应用前景,突出该品种的“早、特、优”.桂职1号春季萌发期早于尧山秀绿、桂香22号和白毫早7~10d,与乌牛早、桂绿1号不分前后;夏茶没有其他茶品种的苦涩味,可充分利用夏茶制作绿茶或红茶等,解决部分产区不加工夏茶的问题;抗逆性、抗病虫害性都优于对照品种,3大特点确定了该品种在广西值得大力推广的理由.  相似文献   

19.
高香型红(白)茶兼用新品种丹霞2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霞2号是从广东粤北珍贵茶树资源仁化白毛茶群体中单株选育的高香型白茶和红茶兼用无性品种。该种属小乔木,中叶种,具有高产、抗逆性强、高香优质等特点,抗逆性强、遗传性状稳定。在红山、英红、梅州三点3年平均每公顷产标准鲜叶分别为5 637、5 506.5、4 980 kg,比谢儒高和当地当家品种——仁化白毛群体对照分别增产15.8%和27.6%。其芽叶内含物丰富,兼适制高档名优红茶和白茶,产品花香毫韵突出,品种优异,经济价值高。品质鉴定结果表明,用丹霞2号茶的一芽一叶初展春季原料试制成高档红茶,外形秀丽、金毫厚披、花香浓郁、滋味浓爽显香、汤色红亮、感官审评综合评分分别比白毛群体和英红九号高5.9、4.2分;用其单芽试制成高档白茶,外形挺直、芽头肥壮、白毫厚披、汤色杏黄明亮、滋味鲜醇、叶底嫩匀、感官审评综合评分分别比白毛群体和福鼎大白高7.1、4.3分。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利用乌龙茶品种“黄金桂”特有的花香,加工生产成红茶产品“黄金桂红茶”,创新工艺为鲜叶→日光萎凋→摇青→揉捻→轻发酵→烘干→成品茶。该产品外形紧直,汤色金黄明亮,桂花香飘逸持久,滋味浓醇,叶底匀红,深受消费者青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