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乡村景观特征评价进行乡村规划、景观提升是解决当前乡村景观建设问题的重要途径,景观分类是景观特征评价与规划的基础工作。本研究以河北省邯郸西部太行山丘陵至平原过渡区3个典型村落为代表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调研获取各景观类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信息,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生成景观亚类并与高程、坡度指标叠加生成景观单元。最终获得3级乡村景观类型,分别为景观类9类,景观亚类29类,景观单元50类。通过ArcGIS生成直观的多等级景观分类图,不仅体现乡村景观组成,还揭示出景观间隶属关系,为相似区域乡村景观分类与制图提供借鉴案例。  相似文献   

2.
乡村景观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乡村景观评价作为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基础工作之一,其根本任务是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对乡村景观所发挥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进行合理评价,揭示现有乡村景观中存在的问题和确定将来发展的方向,为乡村景观划与设计提供依据。本文从乡村景观的内涵出发,并根据乡村景观所具有的3层次功能,构建了包括社会效应、生态质量、美感效果三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综合评判模型,应用于北京市海淀区5个乡镇,揭示了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以游客对乡村景观的感知评价为对象,在苏州市树山村进行问卷调研,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运用SPSS 25.0对问卷结果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得到3个主要的游客感知下的乡村景观评价因子,分别是乡村景观的体验感因子、乡村环境的舒适度因子和乡村风貌的形式感因子,并基于树山村的实地考察状况提出满足游客感知的景观设计建议。研究结果可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提升乡村景观品质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形成良好居住环境的关键。面对新时代中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需求,乡村景观亟需通过规划设计来突出地域特征、展现地域风貌特色。本文探索了面向多尺度乡村空间的景观特征识别与评价方法,以期为营建地域化乡村景观提供新思路。  方法  文章探讨了景观特征评估工具在乡村景观风貌识别与营建中的实践应用。以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为例,首先,在传统LCA工具的基础上构建了多尺度乡村景观特征评价的工作框架;其次借助地理信息分析平台进行了国土—区域—场地多尺度视角下的乡村景观特征分类识别与描述;最后,构建了基于具体发展目标的景观决策评价体系,并提出相应的景观发展策略。  结果  通过分析获取了研究区域的景观特征分类图,并根据分类及决策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思路,完成了从国土空间到场地、从景观特征区到景观特征要素的多尺度、多层级乡村景观分类与决策协同的实践探索。  结论  相较于传统的乡村景观质量评价,研究中的多类型、多尺度的景观特征评估强调了对乡村景观自身特性及多样性组合方式的关注,不仅能够更好地衔接国土空间一体化发展,更在进行地域化的乡村风貌特色识别与区分时具有明显优势,为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了全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李向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226-15228
乡村景观研究是景观科学和景观规划研究的前沿领域,景观分类和评价既是景观结构和功能研究的基础,又是景观规划和设计的前提条件。以乌川湖村为例,对项目区进行景观类型分类和景观制图,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该村乡村景观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乌川湖村分为3个景观类10个景观单元;评价的结果是:奇特美感度最高的为人工水域景观;景观多样性最高的为自然森林景观;通达度最高的为农田景观;此3类为以保护为前提,可适当开发的景观;而道路景观、居民点景观、工程景观,为急需整改的景观。  相似文献   

6.
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乡村景观是开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对乡村景观进行先评价、后建设的策略是提升乡村景观合理性和可行性的方法路径。本文从体现江南文化的角度研究乡村文化景观,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为例,通过构建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为指标的江南乡村景观体系,对江南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体现要素进行分析评价,得到了“江南乡村景观历史遗迹与传统民居的保护、创新是承载江南文化的核心要素,民间信仰是体现江南文化的重要人文景观载体,乡村展馆对江南文化的传播力度有待提升”的结果,并针对在乡村景观中如何展示江南地域文化的三个方面内容,提出了加大对民居和遗迹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民间信仰融入乡村公共艺术设计和优化乡村展馆的功能建议,为江南其他地区乃至全国如何用乡村景观展示与凸显地方特色文化提供了可借鉴的实用方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7.
乡村景观评价是乡村景观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文章借助CNKI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近20 a国内发表的乡村景观评价文献进行定量研究分析,总结了国内乡村景观评价的研究内容、发展动态及不足。研究发现,乡村景观评价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呈现多学科参与的特点;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乡村景观评价指标体系、生态评价、美学评价和综合评价4方面;对乡村景观生态评价研究较为深入,但综合评价研究水平相对薄弱。  相似文献   

8.
对乡村景观进行特征识别及景观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乡村景观特征及资源,找出乡村景观资源发展的优劣,实现其特色化发展.该研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对乡村景观进行特征识别,绘制乡村景观特征分区图,再基于AVC理论构建乡村景观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分值,得到综合评价结果,并以潜山市黄铺村为例,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景观特征识别与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黄铺村具备良好的乡村旅游条件,其社会吸引力和环境承载力较高,但经济生命力相对较低,有待进一步提升.研究结果可为黄铺村景观评价及制定有针对性的乡村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符合乡村个性特征的景观营造模式,提出优化乡村景观风貌的规划方法。  方法  以杭州市瓶窑镇为例,从乡村景观特征识别和景观综合评价的角度出发,基于瓶窑镇的空间数据和调研信息,通过ArcGIS对景观特征要素进行空间图示表达,划分景观特征区域,并构建与景观特征相联系的景观功能评价模型,对乡村景观特征区域进行评价。  结果  ①瓶窑镇形成北部山体林地生态文化区、中部平原农业文化区、东部平原遗址文化区、南部平原湿地生态文化区4个乡村景观特征区域;②4个乡村景观特征区的项目层指标得分从高到底排序分别是:北部山体林地生态文化区(生态性景观>生活性景观>生产性景观)、中部平原农业文化区(生产性景观>生活性景观>生态性景观)、东部平原遗址文化区(生活性景观>生产性景观>生态性景观)、南部平原湿地生态文化区(生态性景观>生产性景观>生活性景观)。  结论  景观特征识别能为乡村景观规划提供准确信息,鉴于此,本研究为杭州市瓶窑镇提出了4种兼顾景观特征和景观价值的典型乡村景观营造模型:瓶窑镇山地聚落景观营造模式、平原农业景观营造模式、历史遗址景观营造模式和平原湿地景观营造模式,可为乡村景观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图4表3参25  相似文献   

10.
在美丽乡村建设和数字乡村战略双重背景下,乡村景观资源的数字化集成、管理、表达与应用是实现我国乡村生态和人居环境数字化管理提升的基础工作,本研究针对乡村景观资源数据多源异构、难以集成的问题,以乡村景观资源大数据应用平台构建为主题,应用3S与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在明确乡村景观资源大数据应用平台的需求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景观资源大数据应用平台总体功能架构,并围绕多尺度乡村景观资源数据的融合与存储、乡村景观资源分类与评价、乡村景观资源数据可视化3个平台的核心模块的构建过程进行了叙述。通过构建分布式“空间-属性一体化”乡村景观资源大数据应用平台,实现国土-区域-地方-村域多尺度多源乡村景观资源数据的集成、分类、评价与展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当前乡村景观评价的优缺点,为系统、客观评价乡村景观功能,全面建立乡村景观功能评价体系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专家分析,探讨乡村景观评价的内涵及特点,并对其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目前的功能评价对乡村景观的生态、美学功能研究较为深入,但对文化、经济功能的评价有欠缺,评价综合整体性不高。【建议】在生态和美学功能评价的基础上,加强对乡村景观的文化和经济功能的评价,突出评价的全面性,为新农村的环境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乡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GIS和RS技术及景观指数分析软件Fragstats,以山东省广饶县为研究对象进行乡村居民点的景观格局分析。选取了反映斑块面积、布局形态、空间结构、破碎度、景观多样性等10余个景观格局指数,通过1995年和2008年两个时段乡村居民点景观格局指数的对比,直观地反映出广饶县乡村居民点的景观格局特征和演变规律,并通过分析其驱动因素,将景观格局指数量化指标体系与乡村居民点规划的内在规律相联系,为传统的城乡规划决策提供新的调查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乡村景观的基本属性与消费者喜好度之间的关系,选择14个典型的乡村旅游地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VR虚拟沉浸式体验进行感知与评价数据采集,以统计学软件SPSS 25.00的多向度(MDS)分析模块对其属性特征进行测量,结合相关与回归分析模块论证乡村旅游景观属性的多维特征与消费者喜好之间的关系,进而对不同景观对象的属性特征强度与喜好强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乡村旅游景观属性的属性特征在两维空间中具有良好的聚合性,不同的景观类型在属性特征上保持着基本一致性。2)消费者对乡村景观的属性认知与喜好度之间总体上具有一致性。3)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青年群体消费乡村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想在此玩耍的欲望度”。乡村景观的设计应该在满足视觉消费的同时强化乡村景观的文化价值。此方法在准确测量乡村旅游景观特征强度的基础上,结合消费者喜好度形成的原因,为乡村旅游景观的设计开发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羌族地区乡村聚落景观评价体系与模型建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理论研究方式,通过景观评价要素筛选和专家打分确定各个景观要素影响因子初步权重,并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分析羌族地域乡村聚落景观评价模型的合理性,揭示羌族地区乡村景观特色主导元素,旨在为景观设计和建设内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乡土景观资源是乡村的文化载体,是本土文化与地域特色的融合体,乡土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是发扬优秀乡土文化、“记住乡愁”的重要途径。从保护和利用视角出发,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乡土景观构成与类型,采用田野调研、层次分析(AHP)等研究方法,从项目层、因素层及指标层3个层次构建了乡土景观资源评价体系,对福建省龙海市松岭村进行乡土景观资源评价。结果表明:1)项目层总评分排序为物质空间(1.621)>自然生态(0.864)>社会文化(0.827),说明松岭村乡土景观中物质空间所占权重远高于其他项目层,具有一定优越性;2)从指标层来看,总评分最高为传统文化传承性,其余依次为生活景观参与性、山水景观奇特性、古树名木独特性、建筑年代久远性和生活设施丰富度,说明与乡村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指标在乡土景观资源评价中的重要性;3)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乡土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对策,为松岭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为闽南地区乡土景观资源研究提供较为合理的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6.
可食地景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新途径,其在乡村景观中的应用亟待开发。为了明晰可食地景与乡村景观相互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对2016—2019年北京市可食地景与乡村景观系统耦合发展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可食地景与乡村景观互动关系分析,构建二者耦合的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可食地景-乡村景观耦合协调模型,基于北京市2016—2019年相关数据,计算其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2016—2019年可食地景与乡村景观2个系统耦合度值一直在0.9以上,处于高度耦合的状态,2个系统之间从2016年0.7中级协调转变为2019年0.6初级协调的发展状态。基于以上研究,提出形态、业态、文态和生态4大建设路径,以期为北京市可食地景与乡村景观耦合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指导,也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基于乡村发展的乡村景观多元价值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景观多元价值体系是以乡村发展为主体的,以乡村景观作为价值客体的研究体系。它是乡村景观相关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是乡村景观评价的标准和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本文以乡村发展作为出发点和目标,从乡村发展的内在和外在需要,基于乡村发展的乡村景观价值、以及乡村景观价值取向的变迁和局限三个大的方面进行研究,最终构建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乡村景观多元价值体系所涵盖的四个价值领域。  相似文献   

18.
乡村景观是人类活动在农村地区形成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综合载体。中国客家乡村景观承载了上千年客家文化的历史积淀,为客家民系提供了生存、发展的物质空间。本文选取享誉"客家摇篮"的江西赣州地区客家乡村景观遗产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分析赣州客家乡村景观遗产资源的分布状况、构成要素及形式类型,归纳赣州客家乡村景观遗产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乡村景观资源,明确乡村景观资源的优劣,揭示乡村景观问题,进行乡村景观综合评价研究。基于AVC理论构建乡村景观综合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评分值,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对北京市怀柔区三岔村景观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三岔村吸引力和承载力较高,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和条件,但经济活力低下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限制因素,为该区域制定乡村旅游规划和进行乡村景观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特定的乡村中,景观会有不同的类型和功能特征,从而直接影响了乡村景观功能的发挥和外在表现。结合江汉平原乡村景观的特征和景观功能,构建了项目层、因素层、指标层的乡村景观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再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多目标线性函数法建立了综合评判模型,并对湖北省公安县埠河镇的景观功能进行了实证研究。综合评价结果为良好,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较好,美学功能欠佳。针对江汉平原的乡村景观功能,该评价体系与模型能较好地量化分析所属区域的景观功能优劣程度,能为评价区域的乡村景观规划、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较充足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