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汪翔  宋光同  陈静  佘磊  武松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3925-13926
在水温恒定28℃的情况下,对中华鳖投喂4组不同壳高的铜锈环棱螺,经过60d的投喂,对中华鳌增重率、饵料系数进行分析.通过对中华鳖投喂不同壳高的铜锈环棱螺研究壳高与中华鳖进食数量之间的关系,为仿野生中华鳖养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壳高与中华鳖增重率关系密切,壳高越大中华鳖进食数量相应减少,同时增重率也明显下降,饵料系数急速增高.生产中在对养殖只重200 g左右的中华鳖投喂铜锈环棱螺时应选择壳高小于2 cm的螺蛳,利于中华鳖有效进食.  相似文献   

2.
对投喂3种不同饲料(A组:90%配合饲料+10%食品添加剂;B组:配合饲料;C组:新鲜鱼组)的中华鳖的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A组与B、C组相比,在粗蛋白、粗灰分和水分指标方面差异不显著,但脂肪含量降低,属于低脂产品,有利于提高中华鳖的质量品质。A、C组氨基酸含量很丰富,组成相对比较平衡,含量基本相同,而B组中华鳖肌肉的必需氨基酸含量欠缺。在脂肪酸含量组成上,A、C组总饱和脂肪酸(ΣSFA)、总单不饱和脂肪酸(ΣMUFA)和总多不饱和脂肪酸(ΣPUFA)含量差异不大,说明投喂90%配合饲料+10%食品添加剂饲料饲养的中华鳖与投喂新鲜鱼饲养的中华鳖在氨基酸组成方面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3.
中华鳖健康养殖方式的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拟中华鳖的野生生态环境,根据中华鳖的生活习性,利用农民的稻田建设成符合中华鳖健康生长的生态养殖池,总占地面积的30%用作种植陆生植物,另外70%用作培植水草(不超过水面3%)、投放少量鱼类,采用生物鲜活饲料10%和人工配合饲料90%结合投喂、中草药防病保健,成品中华鳖的体色、体质和外观形状均与野生环境下生长的中华鳖接近。  相似文献   

4.
一、饵料投喂 1.饵料种类主要有鲜活螺蛳、花白鲢、玉米、小麦等饵料。 2.投喂量早期(4-5月)水温较低,加上养殖苗种刚投放.投喂饵料种类要精细.量偏少。以投放的鲜活螺蛳等贝类为主.配合投喂部分套养的花白鲢.日投喂量为在塘中华鳖体重的5%左右:中期(6-8月)水温适宜.中华鳖生长旺盛.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繁昌县峨山沈弄水产养殖场中华鳖生态养殖技术,包括养殖设施、苗种设放、饵料投喂、水质管理、病害防治、捕捞等,以期为中华鳖的生态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饵料投喂 1.饵料种类主要有鲜活螺蛳、花白鲢、玉米、小麦等饵料。 2.投喂量早期(4-5月)水温较低,加上养殖苗种刚投放.投喂饵料种类要精细.量偏少。以投放的鲜活螺蛳等贝类为主.配合投喂部分套养的花白鲢.日投喂量为在塘中华鳖体重的5%左右:中期(6-8月)水温适宜.中华鳖生长旺盛.  相似文献   

7.
<正>1、技术原理利用生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养鱼虾为主,套养一定数量的中华鳖,不需要专门投喂中华鳖饵料,人为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池塘生态系统,通过中华鳖吃掉鱼虾的残饵、弱势鱼虾,起到净化水质、控制病原的作用,同时充分利用池塘底部空间,有效提高池塘产出率。  相似文献   

8.
高活性干酵母对中华鳖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抗病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高活性干酵母对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幼鳖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抗病力影响的研究结果。试验共设6个组,在各组饵料中高活性干酵母的添加量依次为每千克体重0mg(对照组)、600.0mg(试验Ⅰ组)、800.0nag(试验Ⅱ组)、1000.0mg(试验Ⅲ组)、1200.0mg(试验Ⅳ组)和1400.0mg(试验Ⅴ组)。投喂30d后,从每组中各取10只中华鳖幼鳖采血,测定了中华鳖幼鳖血液中自细胞的吞噬活性、血清中溶菌酶和补体活性;另从每组分别取30只中华鳖幼鳖用注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方法行人工感染,检测其抗病力。研究结果表明,各试验组中华鳖幼鳖血液中自细胞的吞噬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第Ⅰ和第Ⅱ组中华鳖幼鳖血清中溶菌酶活性与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而试验Ⅲ、Ⅳ组和Ⅴ组中华鳖幼鳖血清中溶菌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第Ⅱ、Ⅲ、Ⅳ和第Ⅴ组中华鳖幼鳖血清中补体活性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第1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投喂高活性干酵母能增强中华鳖幼鳖对人工感染A.hydrvphila活菌的抵抗力。研究结果证明在中华鳖幼鳖饵料中添加高活性干酵母的量以每千克体重1200.0mg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9.
藤县外荡网箱养殖中华鳖的优势及其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概述了藤县外荡网箱养殖中华鳖的优势,并介绍了其养殖技术,包括了水域选择、放养前准备、鳖种放养、饲料投喂、病害防治、及时起捕等内容,以期为采用外荡网箱养殖中华鳖的养殖户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华鳖饲料配制取得了新的进展,主要体现为配方向低蛋白质、低鱼粉方向转变;白鱼粉替代取得一定进展,蛋白质源的选择更加多样化;投喂技术改进,软颗粒饲料较为普遍;添加剂的使用更为广泛,有效提高了中华鳖免疫机能及饲料转化率。文章对中华鳖饲料配制的研究进展及实际生产的技术创新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不同的池塘养殖环境及饲料条件对中华鳖的养殖成活率、增重量、饲料系数、经济效益和成品鳖外观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软泥底的池塘底质、用木板或竹板制成晒背台和饵料台、池塘水面种植一定面积的水浮莲、投喂福寿螺肉和小杂鱼虾的池塘养殖的中华鳖生产性能最好、经济效益最高,成品鳖外观体色光鲜,裙边硬,体态生猛,在中华鳖的养殖生产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免疫多糖(酵母细胞壁)对中华鳖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报道了口服免疫多糖(酵母细胞壁)对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结果。试验中共设6个组,在各组饵料中免疫多糖的添加量依次为每千克鳖重0 mg(对照组)5、00.0 mg(试验I组)、1 000.0 mg(试验Ⅱ组)、1 500.0 mg(试验Ⅲ组)2、000.0 mg(试验Ⅳ组)和2 500.0 mg(试验Ⅴ组)。投喂28 d后,取其血液,测定了中华鳖血液中白细胞的吞噬活性、血清溶菌活力和补体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试验I~Ⅲ组中华鳖白细胞吞噬活性和溶菌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测验,P<0.05),而试验Ⅳ组和Ⅴ组与对照组中华鳖血液中白细胞的吞噬活性和溶菌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t测验,P>0.05),补体C3和C4活性最高的是投喂量为每千克鳖重1 000.0 mg和1 500.0 mg的第Ⅱ组与第Ⅲ组,2个组与对照组间存在显著差异(t测验,P<0.05),而第Ⅰ组、第Ⅳ组和第Ⅴ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t测验,P>0.05)。研究结果证明在中华鳖饵料中添加免疫多糖(酵母细胞壁)的量以每千克鳖重1 000.0 mg左右为宜,超过1 500.0 mg对中华鳖的免疫刺激作用会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3.
口服甘草素对中华鳖稚鳖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稚鳖饲料中添加定量的甘草素,投喂经福尔马林灭活嗜水气单胞菌(FKC)免疫接种的中华鳖稚鳖28d后,通过测定增重量,血液比容值,血清中补体价,抗体价,溶菌酶活性,GOT、GPT值,白细胞的吞噬活性以及活菌攻毒的方法,探讨了口服甘草素对中华鳖稚鳖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作用。结果表明,在中华鳖稚鳖饲料中添加35mg/kg.d的甘草素,不仅具有提高供试中华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聚异麦芽糖和酵母细胞壁对中华鳖生长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试验鳖分成5组,分别连续投喂基础饲料、添加酵母细胞壁的饲料、添加低聚异麦芽糖的饲料、联合添加酵母细胞壁和低聚异麦芽糖的饲料、间隔投喂添加酵母细胞壁和低聚异麦芽糖的饲料,然后对其肠道内好氧及兼性厌氧细菌的数量和组成进行研究。[结果]饲料中添加酵母细胞壁或低聚异麦芽糖对提高中华鳖体重无显著性影响,但饲料中联合添加酵母细胞壁和低聚异麦芽糖可显著提高中华鳖的存活率,单独添加则对存活率影响不显著。中华鳖肠道中以弗氏柠檬酸杆菌及少动鞘氨醇单胞菌为主,含有少量肺炎克雷伯氏菌和嗜水气单胞菌,投喂添加酵母细胞壁或低聚异麦芽糖的饲料可显著降低肠道内细菌的含量,其主要减少弗氏柠檬酸杆菌的含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少动鞘氨醇单胞菌的含量,而对肺炎克雷伯氏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含量影响不显著。[结论]该研究可为低聚异麦芽糖和酵母细胞壁在中华鳖养殖中的科学应用及开发绿色环保添加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将初始体质量(37.44±0.18) g的试验用中华鳖分为4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分别用不添加(对照)或分别添加5%、8%、10%的螺旋藻所制成的饲料连续投喂12周,研究螺旋藻对中华鳖生长、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8%螺旋藻的中华鳖的成活率、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的(P0.05),其他各处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添加8%螺旋藻的中华鳖的粗脂肪、总氨酸、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最高;与对照相比,饲料中添加了螺旋藻的中华鳖的粗蛋白含量均上升,添加5%螺旋藻的中华鳖血清中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均为最高,且白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饲料中添加螺旋藻,中华鳖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随添加量的增加,总胆固醇含量逐渐降低。可见,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螺旋藻可提高中华鳖的体质量增长率、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提高营养水平和风味,螺旋藻添加量为8%时,促生长效果最好,肌肉中的氨基酸含量最高,能提高中华鳖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降低粗灰分含量和血清的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有利于中华鳖体内蛋白沉积,改善中华鳖的品质,有利于降低血脂;螺旋藻添加量为5%时,中华鳖血清的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最高,谷丙转氨酶活性最低,有助于改善肝功能。本研究条件下,中华鳖饲料中螺旋藻适宜添加量为5%~8%。  相似文献   

16.
为评估蝇蛆蛋白对提高中华鳖免疫代谢的作用效果,设置2个中华鳖饲料组,分别含有质量分数5%和10%蝇蛆蛋白,以投喂常规饲料为对照。投喂3个月后,统计鳖存活率并测量体增重,测定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过氧化氢酶(CAT)、溶菌酶(LZM)等指标,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比较不同组中华鳖的基因表达谱。结果表明,添加蝇蛆蛋白组中华鳖较常规饲料组的养殖存活率和平均体增重率均有所升高,血清指标中除了GPX活性降低,其他5种酶活性均升高。转录组测序比较显示,添加蝇蛆蛋白组与常规饲料组间、不同添加量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表达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提示,蝇蛆蛋白添加组和常规饲料组差异基因均主要富集于吞噬体、补体与凝血级联两种免疫通路;此外,10%添加组和5%添加组、10%添加组和常规饲料组的差异基因富集于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维生素消化与吸收等免疫和代谢通路。综上表明,饲料中添加蝇蛆蛋白具有增强中华鳖免疫和代谢活性的作用,以添加10%效果最佳,其潜在作用机理与吞噬体,补体和凝血级联,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和维生素消化与吸收等通路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可对蝇蛆蛋白作为中华鳖饲料添加剂的有效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梯度凝胶电泳法,对姚江水系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的6种组织(心脏、肝脏、脾脏、肾脏、肌肉、肺)中的乳酸脱氢酶(LDH)、酯酶(EST)、谷氨酸脱氢酶(GDH)3种同工酶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与日本品系中华鳖的同工酶谱图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2个品系中华鳖的同工酶具有不同程度的组织特异性,LDH组织差异极为明显;姚江水系中华鳖相同组织LDH整体表达量与日本中华鳖类似,EST-1表达量高于日本中华鳖,GDH整体表达量低于日本中华鳖,肌肉中GDH-3表达量高于日本中华鳖。本研究得到了姚江群体中华鳖的标志性酶谱,并明确了其与日本品系中华鳖酶谱的差异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18.
将480只中华鳖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分别投喂对照(对照)或分别添加含50、100、150 mg/kg的血根碱制剂的试验饲料,试验期75 d,研究血根碱对中华鳖生长、体成分和血清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血根碱添加量为50、100 mg/kg的中华鳖的成活率显著高于添加量为150 mg/kg和对照的;添加量为50、100 mg/kg的中华鳖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的;添加量为50mg/kg的中华鳖的肌肉中鲜味氨基酸总量比对照的提高1.7mg/g,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饲料中血根碱的添加量增加,中华鳖体组成中粗蛋白的占比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添加量为50 mg/kg的中华鳖体组成中粗蛋白的占比显著高于添加量为150 mg/kg和对照的;随着饲料中血根碱的添加量增加,中华鳖血清中的葡萄糖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添加量为50、100 mg/kg的中华鳖血清中葡萄糖含量显著低于添加量为150 mg/kg和对照的;添加量为50 mg/kg的中华鳖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添加量为50、100 mg/kg的中华鳖血清中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的。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基础饲料中添加50~100 mg/kg血根碱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9.
根据预试验结果,通过对人工饲养的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投喂含2 g/kg(饲料)诺氟沙星和10 g/kg(饲料)土霉素的药饵,以及设定空白对照组(共8个试验组),构建中华鳖药源性肝病模型,运用组织与细胞病理学方法,研究患药源性肝病的中华鳖组织显微与亚显微结构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构建的药源性肝病模型中,诺氟沙星组阳性率最高(31.3%),土霉素组阳性率略低(15.0%),与诺氟沙星组和土霉素组池水相通的对照组阳性率较低(10.0%、5.0%),而4个空白对照组均未发现阳性个体;高剂量和长时间使用两种药物均可导致中华鳖出现典型的"白底板"症状;患药源性肝病的中华鳖肝、脾、肾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其中肝组织病变最为严重,不管是个体还是群体病例的病理过程均符合非寄生性肝病特征。药物致中华鳖肝组织损害的组织病理过程是:在药毒作用下,起初表现为肝组织脂肪变性和炎症反应,肝静脉扩张、分支血液回流受阻,窦状隙扩张,肝淤血严重,体积增大显著,后期肝细胞索先于扩张的肝血窦变性和坏死,最终肝血窦也坏死,肝组织硬变并有肝性血样腹水产生;肝细胞内脂滴越来越多,核固缩变形,线粒体和高尔基体以及内质网膨胀而破碎,细胞膜破碎,炎性细胞数量多,细胞病变与组织病理具有一致性。药源性肝病的转归表明,当致病因素(大剂量药物饵料)撤销后,中华鳖有较强的恢复性,且土霉素组较诺氟沙星组康复的快。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蚕蛹替代不同水平白鱼粉对中华鳖幼鳖表观消化率、消化酶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设计54%白鱼粉含量为对照组饲料,以5%、10%蚕蛹分别替代对照饲料组中2.7%、5.4%的白鱼粉,配制成3种等氮饲料,投喂平均体质量3.93 g的中华鳖幼鳖56 d。试验共设3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中华鳖幼鳖。结果表明,用5%蚕蛹替代鱼粉对中华鳖幼鳖营养成分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而用10%蚕蛹替代白鱼粉时,干物质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各替代组的消化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5.0%蚕蛹替代组对中华鳖的血液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但是10%蚕蛹替代组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有上升的趋势(P0.05)。说明5.0%蚕蛹替代2.7%白鱼粉没有降低中华鳖幼鳖对饲料的消化、内源酶的分泌及血液代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