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阜阳市国家级耕地地力监测点8年来的作物产量、肥料施用情况和土壤主要养分属性状况分析,可以看出无肥区和农户常规施肥区,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下降趋势;无肥区耕地土壤养分状况和粮食产量下降较常规施肥区更为明显;农户在施肥中存在盲目性,施肥结构不合理,耕地地力退化,作物对肥料的依赖性增大。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化肥施用量零增长,必须提高农户的用地养地意识,注重耕地地力保护与提升,做到有机肥、化肥的配合施用。  相似文献   

2.
轮作对黑土区作物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大兴安岭南麓黑土区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和耕地地力的影响,依靠耕地质量提升项目在大兴安岭南麓黑土区设置的定位监测点,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作物产量、土壤pH、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结果表明,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大豆、玉米长期连作产量下降,轮作可以提高大豆、玉米单产。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变化不同,大豆连作,土壤全氮含量大幅下降,有效磷含量增加,速效钾含量下降;玉米连作,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大幅增加,全氮含量小幅下降。因此轮作可以提高作物产量,连作造成作物减产,玉米长期连作不影响土壤养分含量,大豆连作下土壤养分含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3.
临安市近30年农田土壤地力演变状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临安市近30年随着种植业结构、耕作制度、施肥习惯和作物产量等变化,引起农田土壤地力演变。据20世纪80年代初期第2次土壤普查和2008—2010年耕地地力调查数据前后比较,临安市农田土壤肥力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变化结果表明,土壤pH呈下降趋势,耕层厚度变浅,有机质、全氮含量下降,碱解氮含量基本稳定,速效磷含量呈上升趋势,土壤钾含量缺乏。为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土壤地力,农田土壤应积极推广使用秸秆还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技术措施,是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土壤地力长期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农技服务》2019,(7):9-12
掌握威宁县耕地利用管理地力变化,为区域耕地合理利用管理、质量提升提供有效依据,对耕地质量长期监测点设置的无肥区、习惯施肥区、配方施肥区处理2016~2018年作物产量、土壤养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各年度作物产量均是配方施肥区习惯施肥区不施肥区;2)不施肥作物产量随利用时间增加呈下降趋势,而配方施肥区、习惯施肥区作物产量基本稳定;3)化肥投产比是配方施肥区优于习惯施肥区;4)无肥区、习惯施肥区、配方施肥区土壤肥力主要指标pH(酸碱度)、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年度间均有一定差异,总体是土壤pH值呈上升趋势、有机质呈下降趋势、碱解氮呈上升趋势、有效磷含量呈上升趋势、速效钾呈上升趋势、缓效钾呈下降趋势,但各处理上升或下降幅度均较小,且无肥区低于或高于习惯施肥区、配方施肥区。  相似文献   

5.
叶汪萍  周建武 《浙江农业科学》2021,62(12):2519-2520
2019年通过对3个耕地土壤长期地力定位监测点的试验、监测,系统分析永嘉县的耕地土壤地力状况。结果显示,测土配方施肥处理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的稳定;空白区的土壤肥力有所下降;测土配方+有机肥处理土壤地力能维持常规施肥的水平,产量最高;小麦的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低于水稻。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主要耕地土壤地力监测结果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应用5年耕地土壤定位监测所取得的数据,主要对几种不同耕作制度下的作物产量、肥料施用和土壤主要养分属性状况等进行分析。在常规习惯施肥与管理水平下,土壤地力退化的主要表现是土壤有机质、全氮、钾素含量下降和缺乏。因土壤地力退化,作物对肥料的依赖性增大。土壤养分含量下降主要是因为投肥结构不合理,有机肥与化肥养分施用比例仅为1∶4,化肥氮、磷、钾养分施用比例为1.00∶0.31∶0.31,氮肥投入过重,盈余氮在土壤中积累少,损失量大,钾肥投入严重不足,土壤钾素严重亏损,土壤钾素已成为作物产量的限制因子之一。必须合理平衡施肥,防止地力下降。  相似文献   

7.
<正>耕地质量监测是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地力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建立耕地地力监测点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土壤理化性状和生产能力进行动态监测,分析作物产量与土壤养分消长规律,判断施肥是否合量,为科学施肥、保护耕地质量、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周口市的地力监测工作,按照《全国耕地土壤监测管理办法和全国耕地土壤监测技术规程》及《河南省耕地土壤监测管理办法》的要求,在周口市四大类土壤(潮土、褐土、黄褐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10年来扬州市162个长期定位耕地质量监测点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0年来扬州市耕地层土壤养分有机质、有效磷、有效硼含量呈稳定上升趋势,速效钾、有效锌含量呈稳定趋势;耕地质量指数呈稳定上升趋势,2012年比2003年提高了0.57,平均达1.92,属于中等水平;与近几年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有密切关系。10年来稻麦基础地力产量呈明显上升趋势,除了作物品种、栽培方式等更新外,与耕地质量不断提升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10年来扬州市162个长期定位耕地质量监测点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0年来扬州市耕地层土壤养分有机质、有效磷、有效硼含量呈稳定上升趋势,速效钾、有效锌含量呈稳定趋势;耕地质量指数呈稳定上升趋势,2012年比2003年提高了0.57,平均达1.92,属于中等水平;与近几年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有密切关系。10年来稻麦基础地力产量呈明显上升趋势,除了作物品种、栽培方式等更新外,与耕地质量不断提升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耕地基础地力是实现粮食作物高产稳产的基石,明确我国主要粮食作物耕地基础地力时间变化趋势及空间变异特征,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升耕地质量提供重要理论支撑。【方法】 基于1988—2019年国家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网络,选取每个监测点自建点开始前1—5年不施肥处理的空白区与农民常规施肥处理的常规区的长期监测数据,分析我国玉米、水稻和小麦三大粮食作物产量以及基础地力贡献率的时空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30多年来我国粮食作物产量和耕地基础地力随时间变化整体呈现增加趋势,作物产量年增长速度呈无肥区<常规区,水稻<小麦<玉米的变化规律。玉米、小麦、水稻无肥区产量分别从1988年的2 370、1 712、3 111 kg·hm-2增至2019年的4 852、3 258、4 167 kg·hm-2,增幅分别为104.7%、90.2%、34.0%;玉米、小麦、水稻常规区产量分别从1988年的5 356、3 296、5 970 kg·hm-2增至2019年的8 859、6 515、7 825 kg·hm-2,增幅分别为65.4%、97.6%、31.0%。我国三大粮食作物2015—2019年基础地力贡献率为52.7%,相较1988—1994年的45.4%显著增加了7.3个百分点。其中:玉米基础地力贡献率为54.3%,比1988—1994年的42.1%显著增加12.2个百分点;水稻基础地力贡献率为53.3%,比1988—1994年的46.6%显著增加6.7个百分点;小麦基础地力贡献率随年份整体呈增长趋势,且相较玉米和水稻整体偏低。三大粮食作物基础地力贡献率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东北区、黄淮海区较高,分别为56.5%、54.1%,西南区、华南区次之,分别为53.7%和52.9%;甘新区和青藏区最低,分别仅为38.7%和40.4%。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对三大粮食作物系统中影响基础地力贡献率空间分布的土壤因素进行重要性分析,其中:土壤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容重是影响玉米基础地力贡献率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小麦基础地力贡献率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土壤pH、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水稻基础地力贡献率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结论】 30多年来,我国三大粮食作物耕地基础地力不断提升,但地区间差异较大、整体水平仍然较低,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准;土壤速效钾含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和土壤pH分别是影响玉米、小麦和水稻基础地力贡献率空间分布的最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研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稻麦轮作系统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耕地土壤质量的影响,探讨合适的施肥比例,为化肥减量增效和耕地质量提升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以氮为参照,设置不同有机无机氮配比,测定了作物产量和构成因素指标,以及种植前后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指标。结果表明,55%有机氮肥替代处理水稻产量最高,35%有机氮替代处理小麦产量最高。稻麦轮作条件下,有机无机肥配施可提高作物产量,同时还能改善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耕地土壤肥力监测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共有部省级土壤肥力监测点45个,分布在全省13个市31个县的6个主要耕作土类上。据河南省土壤肥料站1997~2002年对监测点546个土壤样品的监测结果表明:一河南省耕地土壤肥力变化基本平稳(见表1)在我省粮食主产区,以高、中地力为主的耕地土壤地力情况基本稳定,土壤有机质是稳中略有上升,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基本稳定,速效钾略有上升趋势。土壤中有效微量元素与第二次土普时相比稳中有升,土壤有效铜、铁、锰在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含量差异较大,但一般可满足作物需求。土壤缺锌、缺硼还明显存在。二全省施肥水平较高,但有机无机比还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新疆地区土壤养分供应量,为新疆耕地质量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收集新疆自2000年至2019年文献土壤养分供应数据,结合全国测土配方施肥行动新疆开展的“3414”方案数据、“三区示范”研究新疆土壤氮磷钾养分供应量。在“ 3414”方案或“ 三区示范”中通过空白处理来计算土壤养分供应能力,比较土壤有效氮、磷、钾含量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结果。【结果】 (1)现阶段土壤平均供氮量(N)为199.50 kg/hm2;土壤平均供磷量为(P2O5)为90.33 kg/hm2;土壤平均供钾量(K2O)为204.34 kg/hm2;作物对土壤氮磷钾的依存率分别为:59.92%、67.00%、73.96%;近20年来(2000~2019年)土壤供氮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土壤供磷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土壤供钾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自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土壤碱解氮(塔城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除外)和速效磷含量均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下降。【结论】 现阶段新疆3大区域土壤供氮量东疆地区最高,北疆地区次之;土壤供磷量东疆最高,南疆最低;土壤供钾量南疆地区最高,东疆最低。新疆耕地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都呈增加的趋势,而土壤速效钾含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4.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养分盈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田间小区定位监测,于2010-2014年在余姚市地力监测点设置无肥处理、常规施肥、测土配方,以及测土配方+有机肥4个处理,对各处理的土壤基础地力、作物产量、土壤耕层养分的变化进行分析,并对监测点的肥料投入和养分盈亏变化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有机肥+配方肥处理提升了土壤养分,对作物增产效果较好。养分盈亏分析结果显示,当地施肥不尽合理,基础地力贡献率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38年的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分析了黑土基础地力演变特征及肥料效应。结果表明:黑土区小麦、大豆和玉米产量的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分别为55.4%,88.1%和71.9%。黑土长期不施肥小麦、大豆和玉米土壤基础地力逐步下降,年下降率为1.28%,1.28%和1.35%。土壤氮、磷、钾的贡献率随种植年限的延长而降低,小麦季和玉米季土壤养分供应能力为氮磷钾,大豆季为钾氮磷。土壤基础地力与常规施肥处理产量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基础地力显著影响作物产量。可见,提升土壤基础地力是保障黑土区粮食持续高产和稳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大棚试验,研究氮磷钾肥对番茄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全量施肥能有效提高番茄的产量,缺氮处理产量最低,单个番茄质量也较低;缺钾处理下单个番茄的质量最高。全量施肥较缺氮、缺磷和缺钾分别增产35.3%、32.9%和14.8%。氮肥贡献率最高,为26.1%。钾肥贡献率最低,为12.9%。磷肥农学利用率最高,为245.3 kg/kg,氮肥农学利用率最低,为57.5 kg/kg。氮肥地力贡献率最低为73.9%,钾肥地力贡献率最高,为87.1%。  相似文献   

17.
试验结果表明,水稻产量随着氮、磷、钾肥用量的增加而提高,但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产量反而下降,产量以N2P2K2处理组合最高 N2P2K2处理组合试验后比试验前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20.4%,速效钾含量提高8.7%,对保护耕地地力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给江苏省耕地地力的保持和培育提供基础数据,以分布于江苏全省的297个土壤监测点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江苏省域不同农区土壤碳氮分布,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类型、农区分布、施肥类型及施肥量、种植制度和还田秸秆量对土壤碳氮分布具有重要影响:(1)水稻土、黄棕壤、砂姜黑土、潮土、棕壤、潮盐土的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依次减少。(2)在水稻土中,徐淮、里下河、沿江等农区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较高,而太湖和丘陵农区次之,沿海农区最低;潮土中徐淮、里下河和丘陵农区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较高,而太湖农区、沿江农区次之,沿海农区最低;黄棕壤中太湖农区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较高,而丘陵农区较低;潮盐土中徐淮农区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最高,里下河农区次之,沿江农区最低。(3)同一种土壤中,有机肥施用量高的土壤碳氮含量较高。(4)在同一种土壤中,种植蔬菜、大量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等)、块根旱作作物(马铃薯等)、茶叶等的土壤碳氮含量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19.
旱作种植条件下基础地力贡献率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耕地基础地力是其生产潜能的重要指标。探究耕地基础地力区域差异、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可为耕地地力提升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国家级长期定位监测点试验平台,按照种植区域、监测年限、土壤类型和土壤理化性状分别进行分组,分析小麦和玉米季基础地力贡献率特征,并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和非参数检验等统计学方法,探究小麦/玉米季基础地力贡献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总体上,小麦季和玉米季的基础地力贡献率为48.9%和53.4%(中位值)。东北地区玉米季(60.8%)和西北地区小麦季(57.0%)的基础地力贡献率最高;而西南地区小麦季和玉米季的基础地力贡献率均最低(分别为35.8%和21.3%)。近30年我国基础地力贡献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10s比1980s增长了约15个百分点。在全国尺度上,土壤类型、土壤pH是影响基础地力贡献率的主要因素。对于不同区域小麦而言,有机质是影响华北地区基础地力贡献率的第一要素,长江中下游地区与西南地区的则为有效磷;而在玉米季,影响东北地区与西南地区是有机质,华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基础地力贡献率的主要因素则分别为速效钾和pH。【结论】我国耕...  相似文献   

20.
土壤钾素的丰缺不仅直接影响作物对钾的吸收,也影响土壤中其他元素的利用率。据我市11块土壤肥力长期定位监测点、61块定期农化分析点、2003年宜兴市耕地地力调查结果显示,随农作物产量逐步提高,我市水稻土速效钾含量逐年下降,出现大面积土壤严重缺钾。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因土壤和作物补充钾素,保持土壤养分平衡,促进我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