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完全不同于传统耕作的农业增产新技术,其核心内容是用作物桔秆、残茬覆盖地表,采用少耕和免耕耕作技术,达到保水、保土,保肥,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茶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新世界遗产类型,也是"人类智慧和人类杰作的突出样品"。它最早起源于欧洲学者对遗产地的分类[1],主要是指历史悠久、结构复杂的传统农业景观和农业耕作方式。这些农业系统不同于现代农业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一无二的传统价值。由于现代机  相似文献   

3.
宁南旱区保护性耕作的几项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护性耕作是不同于传统铧犁式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每一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都是将多项农艺、农机技术集成组装而形成的综合技术体系,都要从前茬作物的收获开始,按程序确定各环节的作业内容、作业工艺、作业方法及配套作业机具.总结归纳宁南旱区保护性耕作的关键技术内容,可以概括为四句话:地膜覆盖、土壤深松、表土处理、免耕播种.  相似文献   

4.
古浪县现代农业发展历程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的引进与兴起;现代草食畜牧业和设施养殖业的发展;新世纪种植技术的革命性变革;传统耕作工具和农业机械的交替;现代种植业的发展对农村环境的冲击等农业变革节点,概述了甘肃省古浪县现代种植、养殖、耕作工具等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我市土壤基本耕作水平,逐步实现由传统耕作向现代耕作的转变,建立科学合理的耕作制度,促进我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宁安市所处自然地貌、气候条件及土壤类型,本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农机农艺相结合的原则,宁安市土壤耕作区域模式可分为平原易旱区、丘陵漫岗区、水稻田区.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耕作技术体系中,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型的耕作技术.为了减少耕作土壤被水或风侵蚀,以便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强其保墒抗旱的能力,会在耕作土壤上覆盖农作物秸秆,避免或减少耕种.保护性耕作在一定程度上能维护农业生态系统,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玉米垄侧减免耕保墒栽培技术,不同于以往玉米传统的栽培模式,玉米垄侧栽堵使玉米在生产程序上由精细到简单,在经济效益上由减产到增收,又不完全等同于玉米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从少耕向免耕,从传统模式向新型保护性耕作过渡的生产方式,增产机理明确,操作简便易行.玉米垄侧栽培技术与传统栽培模式相比,具有操作方法简单、省工省时、增产潜力大的特点,适用于山区、半山区、平地、坡耕地,对改善土壤结构和环境,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持续高效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玉米垄侧减免耕保墒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垄侧减免耕保墒栽培技术,不同于以往玉米传统的栽培模式,玉米垄侧栽堵使玉米在生产程序上由精细到简单,在经济效益上由减产到增收,又不完全等同于玉米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从少耕向免耕,从传统模式向新型保护性耕作过渡的生产方式,增产机理明确,操作简便易行.玉米垄侧栽培技术与传统栽培模式相比,具有操作方法简单、省工省时、增产潜力大的特点,适用于山区、半山区、平地、坡耕地,对改善土壤结构和环境,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持续高效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首先概述什么是保护性耕作技术,具体包括哪几项技术,接着阐述保护性耕作技术增产原理.最后和传统耕作方式作比较,对保护性耕作进行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现代与传统农业区域农村居民点格局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寻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区即垦区与传统农业区即农区农村居民点格局的差异及农业发展状态对居民点格局的影响,基于抚远市现代与传统农业区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现状,运用空间统计分析与景观格局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对两类农村居民点即聚居居民点与田间散居住宅进行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现代农业区与传统农业区聚居态主要农村居民点标准差椭圆的长短轴差值、形状指数以及居民点规模全局聚类值与显著性检验分别为:8 743.39与13 426.64 m、10.98与15.18、0.107 478与0.000 015、2.26与0.67,田间散居住宅的数量依次为1 742与487个现代农业区散居住宅核密度远高于传统农业区,表明二者的农村居民点格局存在显著的差异,现代农业区聚居态主要农村居民点规模呈现出全局高值的集聚特征,空间分布较为均匀,形状较为简单,其田间散居住宅密度较高分布较为密集,传统农业区聚居态主要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随机,形状相对复杂,其零星分布散居住宅;现代农业区水田种植比例与耕作半径较大耕作强度较高耕种期内农民选择在田块间建立散居住宅以提高耕作效率,即水田种植比例与耕作半径是导致现代与传统农业区田间散居住宅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传统农业区的农田基础设施与田块特征尚不完善,而聚居态主要农村居民点布局对农业生产条件的依赖性较大,即农田基础设施与田块特征是造成现代与传统农业区聚居态主要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差异的关键因素。未来黑龙江省在进行农村居民点整治时应对现代与传统农业区进行分区整治,现代农业区应充分考虑耕地结构与耕作半径,传统农业区应注重农田基础设施与田块的特征,以实现黑龙江省现代与传统农业区土地的高效与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