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叶枯病是影响豫北地区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介绍了小麦叶枯病的发生种类、危害情况,分析其发病影响因子,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为该地区小麦叶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小麦叶枯病是影响六盘水地区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本文介绍了小麦叶枯病的发生种类、危害情况,分析其发病影响因子,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为该地区小麦叶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葛东风 《现代农业科技》2009,(22):147-147,149
通过5年系统调查,分析总结了小麦叶枯病的发生流行成因,并提出科学的综合防治技术,以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栽培管理的变化及小麦品种的更换,近年来小麦叶枯病在新乐市麦区危害较重且有上升的趋势。一般麦田病情指数为8.26~15.48,减产6%左右,重者减产26%以上,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为此,下面为广大农民朋友详细介绍小麦叶枯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5.
6.
7.
阐述了小麦条纹叶枯病的发病症状,分析了其发生因素,提出了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正> 小麦叶枯病过去在河南省是局部零星发生的次要病害。近年来,随着农业生态条件变化和生产上一些不合适的栽培措施(如播量过大、偏施氮肥等),以及感病矮秆小麦品种的推广应用,使小麦叶枯病的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逐年加重。1990年河南省小麦叶枯病发生面积已超过700万亩,发病地块一般减产15%左右,重病田减产60%以上,已成为影响我省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  相似文献   

9.
小麦叶枯病是由多种病原物侵染所致,随着栽培管理条件的变化及小麦品种的频频更换,该病在我县麦区为害日趋严重,一般麦田病情指数 9 47%~ 18 32%,减产 3%~ 10%,重者达 25%以上,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为摸清小麦叶枯病发生规律,寻求有效的化学防治方法,作者于 1997~ 2002年进行了研究,现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冯金祥  陈跃  钟雪明  朱金良 《农技服务》2010,27(11):1419-1420,1470
阐述了嘉兴市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流行规律,分析了其流行的原因,提出了"抗、避、断、治、补、改"等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2.
介绍小麦雪霉叶枯病的病源、发生症状、流行规律、发生条件,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以为小麦雪霉叶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条纹叶枯病是水稻上的常发性病害,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发病后,心叶发黄、卷曲,至分蘖末期死亡,或抽穗期形成枯孕穗。条纹叶枯病是全株性病害,主茎发病后,其生长出来的分蘖同样发病,发病高峰在分蘖期,对水稻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通过不同生态区的连续种植观察、防治试验研究,进一步摸清莴苣叶枯病的发生规律,从而利用理化性质实行综合防治措施。达到迅速控制直至扑灭该暴发性病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17.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偶发性病害,2000年该病在我市水稻上暴发流行,一般田块株发病率4.75%左右,重病区株发病率在15.0%以上,高的田块可达37.9%,每亩损失稻谷50kg左右,成为危害水稻重要病害之一.  相似文献   

18.
百合是人们喜爱的花卉,它洁白无暇、高雅华贵,为插花的重要材料之一。但是若栽培管理不当,则会使花受到叶枯病的危害,大大降低其观赏价值。百合叶枯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应及时防治。1症状叶上产生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大小不一,长2~10mm,浅黄色至浅褐色。在某些品种的叶片上斑点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水稻纹叶枯病成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一种由灰飞虱传毒引起发病的水稻病毒病。近年来,辽宁省水稻条纹叶枯病传播速度较快,危害面较大,成为水稻生产又一重大病害。据调查,2004年和2005年水稻条纹叶枯病在辽宁省丹东、营口、鞍山等地零星发生,2006年发生面几乎遍布全省水稻产区。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省已有11个市、20个县区、60余个乡镇发生条纹叶枯病,发生面积88666.7hm^2,  相似文献   

20.
小麦病毒病是近几年在沿江麦区开始发生与蔓延的新病害。该病发生早迟、轻重与小麦的品种、播期、土壤、施肥、冬春气温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防治该病 ,在目前尚无特效药剂的情况下 ,必须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方针 ,重点采取轮作换茬、更换品种、控制播期、科学施肥、合理促控等综防措施 ,能够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与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