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周帅  刘克全  黄海洋  丁玲 《食用菌》2011,33(2):46-47
大球盖菇又名皱环球盖菇、酒红球盖菇,嫩滑柄脆,味道鲜美,维生素B和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及烟酸含量十分丰富。目前已发展成为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的十大菇类之一,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蕈菌之一。  相似文献   

2.
大球盖菇林地简便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河南商丘利用大量的泡桐林地和杨树林地,发展大球盖菇生产已经成为当地的一种重要的林下经济种植模式。该模式操作简便,效益可观。平均每公顷林地种植大球盖菇纯收益6万元。林地栽培大球盖菇,既充分发挥了当地的林地、麦秸等资源优势,又发展了林下经济,同时生产大球盖菇后的下脚料又培肥了地力,促进了林木生长。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对大球盖菇林地栽培技术进行了归纳总结,包括栽培季节、栽培场所、培养料配方、发酵步骤、播种方法、覆土、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过程进行了阐述,并对其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大球盖菇又名邹环球盖菇、酒红球盖菇、邹球盖菇,原产欧美国家,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推荐的新菇种之一。大球盖菇营养丰富,鲜菇肉质细嫩,柄脆,含野生菇香味,口感好。干菇味浓香,可与香菇相媲美,颇受消费者青睐。我们于1998年9月试种成功,现把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生物学特性①温度:菌丝生长温度5~34℃,最适25±2℃,12℃以下菌丝生长缓慢,超过35℃菌丝停止生长并易老化死亡。原基形成和子实体发育温度4~30℃,最适温度14~25℃,低于4℃和超过30℃子实体难形成和生长。②水分:菌丝生长培…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河北省大球盖菇标准化栽培,提高大球盖菇生产的产量、品质和效益,该研究系统总结了大球盖菇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栽培的场地条件、品种选择、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生产档案的建立,可为河北省大球盖菇的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全国各地加大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发展林业、改善生态环境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及广大农民的重视,全国各地造林面积增长迅速。截至2008年底,仅商丘市就有杨树林面积近30亿m^2,且目前大部分林地开始郁闭,大量林地开始闲置,在林木采收前没有任何收益,林木生长也受到影响,林农套种模式不再适用。  相似文献   

7.
介绍大球盖菇林下栽培技术,从栽培场地的选择、整地做畦、原料发酵、铺料播种、发菌期及出菇期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出一套简单易行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又名皱球盖菇、酒红色球盖菇等,是一种色泽艳丽,肉质嫩滑的优质珍稀食用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多糖[1]。大球盖菇是许多欧美国家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之一。大球盖菇不仅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经常食用大球盖菇,可以增强人体机能,抑制疾病的发生[2]。赣北是稻油主产区,因油菜收益下降,种植一季水稻后抛荒冬闲田较多,同时有丰富水稻秸秆资源。  相似文献   

9.
北方林地大球盖菇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连地区是传统的水果产地,果林面积2.7万hm^2,兼之近年退耕还林,林地面积不断加大,如何利用林下空地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我们自2004年开始试验在林地内种植大球盖菇,获得成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林地种植大球盖菇的主要优点及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大球盖菇不同栽培模式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球盖菇(Stropharia goso—annulata),又名皱环球盖菇、酒红色球盖菇。大球盖菇不仅可以在菇房中进行地床栽培、箱式栽培和床架栽培,而且可以在室外进行生料栽培,因为制作工艺简便、易管理、栽培成本低、经济效益好,且不需要特殊设备,因而其发展前景很好。笔者就不同栽培模式结合实际生产经验和效果做一介绍,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生态林下大球盖菇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利用生态林地和树枝、秸秆等资源,在房山区生态林下进行了大球盖菇栽培基质和模式试验.以玉米芯和木屑为主要原料,设计3个配方,在露天(M1)和遮阳网(M2)2种模式下进行出菇试验,对比分析了菌丝长势、生物学效率、商品菇率、投入与产出等指标.结果表明:配方F3(杂木屑64%,玉米芯30%,麦麸4%,石灰2%)菌丝健壮,...  相似文献   

12.
大球盖菇是一种珍稀食用菌,又称酒红色球盖菇,近年来广泛受到学者的关注。大球盖菇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其主要成分有多糖类、黄酮、酚类、甾醇等,报道称大球盖菇具有抗氧化、降血糖、抗肿瘤、抑菌、抗疲劳功效,极具开发成食药两用菌的潜力。该研究总结了国内外近年来对大球盖菇的研究文献,对其种植栽培技术、营养成分与生物活性方面进行了系统综述,旨在为大球盖菇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高原地区大球盖菇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通过在高原地域栽培大球盖菇的菌种培养基选择和生产模式探索,重点对两种栽培配方,三种播种时期的研究分析,总结出一套高原地域大球盖菇声东栽培的高产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高产的技术关键是选择适合的栽培季节;杂木屑和草木灰对大球盖菇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原材料要新鲜,播种量要大,采用混播,光照要足:发菌期的温度和出菇期的湿度调控是环节。大球盖菇单产可达8kg/m^2,生物学效率可达40%多。  相似文献   

14.
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是近几年国内快速发展的一种草腐性食用菌,其栽培技术简单、生产成本低、产品营养健康、经济效益显著,还能提高农作物秸秆的高值利用,实现生态环保和农业增效的双赢,因此推广栽培大球盖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综合分析大球盖菇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模式现状,对大球盖菇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探索不同栽培模式、提高林下和露地栽培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率和棚室空间利用率是实现大球盖菇规模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大球盖菇栽培期间胞外酶活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球盖菇是一种清香美味、营养丰富的珍稀食用菌,其对农田废弃物如稻草、秸秆等具有很好的降解能力。因此,本试验对不同培养料栽培大球盖菇期间降解木质纤维素的胞外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栽培基质中各个酶的活性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除了B一葡萄糖苷酶外,其他酶均在菌丝生长期和子实体发育期活性较高,CMC酶和FP酶在菌丝生长中期和子实体成熟期酶活性最高,HC酶和漆酶在菌丝生长前期和子实体成熟期酶活性最高。所有的酶均在稻草和玉米秸秆培养料中表现出了较高的酶活性,而在木屑培养料和玉米芯培养料中酶活性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6.
不同栽培基质对大球盖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稻草和谷壳等不同培养料栽培大球盖菇试验,结果显示,利用培养料(稻草50%+谷壳50%)栽培的大球盖菇,生物学效率极显著高于纯稻草或者纯谷壳的栽培料,同时菌丝生长快、出菇早。说明在稻草中加了谷壳的培养料比纯稻草疏松,这样既有利于提供大球盖菇生长所需的氧气,又保持了稻草的营养供给。这样使废弃物(稻草和谷壳)得以资源化利用,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食用菌生产开辟了新的原料来源,缓解食用菌生产发展存在的"菌林"矛盾。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日光温室夏季闲置问题,实现周年化利用,从茬口安排、主辅料准备及处理,建畦、铺料、接种、覆盖,养菌管理,出菇管理和采收保鲜等方面介绍了日光温室大球盖菇—草菇轮作模式,1年内可生产1季大球盖菇、2季草菇,解决了夏季高温期日光温室闲置的问题,提高了日光温室的利用效率,产投比1.5:1,667 m2纯效益约3万元,已在北京、河北、山东等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介绍一种新的高效生态循环利用栽培模式,即茭白田套养泥鳅结合茭白鞘叶露天栽培大球盖菇,不仅能有效提高农田的复种指数,大幅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9.
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具有高效转化稻秸秆的能力,可以将秸秆转化为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可利用的营养物质.为了深入研究大球盖菇菌渣原位还田的作用,在利用稻秸秆栽培大球盖菇后,菌渣就地还田,考察其对土壤有机质、土壤中几种重要酶的酶活和土壤细菌多样性影响的变化规律.结果 表明:大球盖菇菌渣原...  相似文献   

20.
摘要:为筛选适宜大球盖菇的栽培料配方,探究大球盖菇栽培工艺,采用桃木屑、玉米芯和玉米秸秆 等农业废弃物,设置3个工艺共6种配方进行大球盖菇不同栽培工艺和配方栽培试验,对第一潮菇子实体 的粗纤维、粗脂肪、粗蛋白及氨基酸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桃木屑、玉米芯和玉米秸秆多原料 混合的生料工艺配方(桃木屑50%、玉米芯25%、玉米秸秆25%)中子实体粗蛋白和总氨基酸含量最高, 分别为37.97%和247.8 mg/g,且Glu和Asp含量均较高,子实体味道更鲜美;发酵料工艺较发酵料+短时高 温灭菌工艺更有利于粗纤维、粗蛋白含量的提高。相同栽培工艺添加相同比例桃木屑时,添加玉米秸秆 更有益于提高大球盖菇的粗纤维、粗蛋白和总氨基酸含量,添加玉米芯则有利于提高粗脂肪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