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旨在更准确地检测隐性乳房炎,为评价隐性乳房炎乳汁的变化提供参考。试验分别采用加州乳房炎检测(CMT)法与溴麝香草酚蓝检测(BTB)法对35头奶牛进行隐性乳房炎的检测,同时比较了2种测定方法下乳pH、乳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乳成分及血液常规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2种检测方法中,CMT法检出阳性率(40%)高于BTB法(34.3%),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CMT法的吻合率(35.71%)低于BTB法(41.67%)。2种检测方法呈阳性的乳pH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BTB检测法呈阳性乳的体细胞数显著高于(P0.05)阴性乳,而CMT法检测呈阳性的乳中体细胞数(SCC)的对数值比阴性乳高13.6%;BTB法检测呈阳性的SAA显著低于阴性组(P0.05)。2组阳性与阴性组间奶牛血细胞成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表明,2种检测方法中,CMT法比BTB法灵敏,但BTB法更准确。  相似文献   

2.
奶山羊隐性型乳房炎的诊断方法国内外研究报道较少。笔者参照奶牛隐性型乳房炎的诊断方法,通过比较试验表明,苛性钠凝乳检验法用于奶山羊隐性型乳房炎的临床诊断,方法简便,试剂价廉,易于操作判定,检出率高,与乳汁体细胞计数和细菌学检查结果相吻合,优于其它方法。  相似文献   

3.
采用BMT法、苛性钠法、酒精法及pH值法对重庆市永川区12个奶牛场的120个乳样进行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检测,结合临床调查和实验室的病原菌分离鉴定,采取常规统计学方法及方差分析,探讨4种诊断方法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结果表明,4种诊断方法的隐性乳房炎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8.3%、38.3%、51.7%、41.7%,阳性率平均达37.5%,说明永川区奶牛隐性乳房炎感染较重,这与永川区奶牛养殖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粗放管理、消毒不严格、机器挤奶为主直接相关;多重比较P<0.01,说明4种方法诊断结果差异极显著;其中,苛性钠凝乳法与牛乳pH值检测法诊断结果接近一致,BMT法与其他3种诊断方法其诊断结果差异较大.实验室的病原分离鉴定初步证实,4种方法中苛性钠凝乳法与牛乳pH值检测法的诊断结果比其他方法更为准确和灵敏.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首先通过对选定奶牛场的隐性乳房炎的检测,用目前广泛用于奶牛隐性乳房炎检测的LMT法、体细胞计数法、电导率检测法、pH测定等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注意固定外界条件的前提下,四种方法检测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LMT法操作更方便,因而可以作为对奶牛隐性乳房炎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实际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文章旨在更准确地检测隐性乳房炎,为评价隐性乳房炎乳汁的变化提供参考。试验分别采用加州乳房炎检测(CMT)法与溴麝香草酚蓝检测(BTB)法对35头奶牛进行隐性乳房炎的检测,同时比较了2种测定方法下乳pH、乳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乳成分及血液常规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2种检测方法中,CMT法检出阳性率(40%)高于BTB法(34.3%),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CMT法的吻合率(35.71%)低于BTB法(41.67%)。2种检测方法呈阳性的乳pH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BTB检测法呈阳性乳的体细胞数显著高于(P<0.05)阴性乳,而CMT法检测呈阳性的乳中体细胞数(SCC)的对数值比阴性乳高13.6%;BTB法检测呈阳性的SAA显著低于阴性组(P<0.05)。2组阳性与阴性组间奶牛血细胞成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表明,2种检测方法中,CMT法比BTB法灵敏,但BTB法更准确。  相似文献   

6.
为了掌握奶牛乳房炎的发生规律,通过对河南省中牟县某奶牛场随机抽样500头奶牛的乳房炎检测,获得临床型和隐性型乳房炎的一系列相关数据,并对奶牛乳房炎的发生与胎次、月份、泌乳时期、分娩头数、乳区、日产奶量等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各胎次之间奶牛乳房炎发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胎次与总阳性率、临床阳性率、隐性阳性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26 8(P0.01)、0.928 8(P0.01)、0.663 8(P0.05);各月份之间奶牛乳房炎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而临床型与隐性型间差异极显著(P0.01),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2 6(P0.01);随着泌乳时期延长奶牛乳房炎发生率有增高的趋势,且二者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各月份的分娩头数与临床型、隐性型乳房炎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8 6(P0.01)、0.862 6(P0.01);4个乳区乳房炎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前后乳区间、左右乳区间也差异不显著(P0.05);日产奶量4个水平之间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日产奶量与总阳性率、临床阳性率、隐性阳性率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1 9、-0.910 4、-0.946 5,三者均极显著(P0.01)。本研究结果可为有效防治奶牛乳房炎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由于奶牛隐性乳房炎在临床上不易被发现,常给牧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检测牛乳中的体细胞数是判断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主要依据,因此,如何检测牛乳中的体细胞数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以体细胞自动计数仪检测的牛乳体细胞数为基准,用凝乳试验反应法检测的牛乳体细胞数与其对比,结论为凝乳试验反应法检测牛乳体细胞数的准确性在96%以上。  相似文献   

8.
用显微镜体细胞计数、隐性乳房炎诊断液、乳房炎早期诊断试剂盒对318 头无乳房炎临床症状产奶奶牛进行乳房炎检测,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显微镜体细胞计数法检出乳房炎发病率36.79%,隐性乳房炎诊断液检出乳房炎发病率31.45%,乳房炎早期诊断试剂盒检出乳房炎发病率35.22%,隐性乳房炎诊断液法检测准确率为94.65%,而早期诊断试剂盒检测准确率为98.43%。乳房炎早期诊断试剂盒比隐性乳房炎诊断液诊断准确率高3.78 个百分点,更趋近于显微镜体细胞计数法的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9.
试验探讨3种方法在奶山羊隐性乳房炎乳汁体细胞染色过程中的优缺点,为奶山羊乳房炎体细胞检测提供最合适的染色方法。从某羊场无菌采集100份羊乳,用加利福尼亚乳房炎检测法(CMT)筛选出20份患乳房炎并且未经抗生素治疗的奶山羊乳样,分别采用Diff-Quik染色法、亚甲基蓝染色法和姬姆萨染色法3种方法进行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表明:亚甲基蓝染色法操作简单,对细胞质和细胞核染色效果好,但染色时间较长,颜色单一,不利于对粒细胞进行辨别分类;姬姆萨染色法操作简单、易控制,对细胞核染色效果好,易区分各类体细胞,但染色时间长,乳膜易随染液脱落;Diff-Quik染色法操作步骤简单,染色时间短,体细胞对染液的着色亲和,细胞核与细胞质界限分明,嗜酸碱性粒细胞易于区分。说明Diff-Quik染色法优于其他两种染色法,更适合用于奶山羊隐性乳房炎的临床检验。  相似文献   

10.
旨在研究乳房炎及病原菌组成对中国荷斯坦牛测定日泌乳性能及体细胞数变化的影响.本研究于2009年9月对江苏某奶牛场140头成年中国荷斯坦泌乳牛进行乳房炎检测和DHI测定,同时对隐性乳房炎阳性乳区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并分析了不同乳房炎类型和隐性乳房炎病原菌组成对测定日泌乳性能和乳中SCC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牛场临床乳房炎、隐性乳房炎和正常奶牛比例分别为10.00%、51.10%和37.90%,其中隐性乳房炎以大肠杆菌和链球菌混合感染最多(19头,占26.00%),其次为链球菌单独感染(17头,占23.30%).由1种细菌单独感染的比例为26头(占36.11%),2种或2种以上细菌混合感染为44头(占61.11%).乳房炎类型对测定日产奶量、乳糖含量、体细胞数和体细胞评分4个指标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临床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奶牛日产奶量和乳糖含量极显著低于正常奶,同时体细胞数和体细胞评分极显著高于正常奶,而临床乳房炎奶和隐性乳房炎奶在所有检测指标上均无显著差异,但临床乳房炎奶比隐性乳房炎奶体细胞数高出约100万·mL-1.不同病原菌组成类型对乳中体细胞数和体细胞评分有极显著影响(P<0.01),而对其它性状无显著影响(P>0.05).混合感染奶牛测定日产奶量极显著低于单独感染奶牛(P<0.01),同时乳中体细胞数显著高于单独感染奶牛(P<0.01).乳房炎类型对乳中SCC的变化趋势有显著影响(P<0.01),正常奶牛维持较低SCC的能力较强,隐性乳房炎奶牛在下一泌乳月体细胞增加的可能性较大.不同隐性乳房炎病原菌组成类型对乳中SCC的变化无显著影响.奶牛生产中隐性乳房炎发病率高,危害性也最大,不同病原菌混合感染引起的隐性乳房炎对测定日产奶量和乳中体细胞数影响最大.该结果为奶牛场采取合理措施,降低隐性乳房炎发生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检测和调查新疆库尔勒市某奶牛场泌乳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对该奶牛场养殖的32头泌乳期奶牛用凝乳法进行了隐性乳房炎检测。结果表明,隐性乳房炎奶牛阳性率为40.63%,且乳房炎阳性率随奶牛使用年限的增加而增加;用挤奶机器挤奶的奶牛乳房炎阳性率高于手工挤奶,后乳区的乳房炎阳性率高于前乳区。  相似文献   

12.
奶牛隐性乳房炎与被毛中Zn、Cu、Mn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分别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了健康对照组奶牛和 CMT/BMT 法检验为阳性的奶牛的被毛中 Zn、Cu、Mn 的含量,研究奶牛隐性乳房炎与被毛微量元素 Zn、Cu、Mn的关系。试验选择 1 个乳区患隐性乳房炎组(Ⅰ组)、2 个乳区患隐性乳房炎组(Ⅱ组)、3个乳区患隐性乳房炎组(Ⅲ组)、4个乳区患隐性乳房炎组(Ⅳ组)和健康对照组(Ⅴ组)。结果表明,Ⅰ组的Cu、Mn含量与Ⅲ组的差异显著(P<0.05),其他各组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隐性乳房炎患牛与健康牛外观无异,不易判断,对奶牛业造成的损失严重.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隐性乳房炎的重要病原菌,准确判断金黄色葡萄球菌型隐性乳房炎是预防和控制乳房炎的重要途径.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乳中体细胞数(SCC)作为检测隐性乳房炎的主要指标,但是约40%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型乳房炎牛乳汁中SCC低于20万/mL.笔者依据相邻两月SCC差值高低,采集两个奶牛场荷斯坦牛生产群第一胎泌乳牛奶样65头份,从中检出有6头份含金黄色葡萄球菌.用PCR方法扩增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特异基因nuc和mecA,结果发现,nuc基因检出率为100%(12/12),未检测到mecA基因.进一步用多重PCR方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各种毒素基因,其中PVL基因在高SCC与低SCC奶样中的检出率分别为33.3%和100%,差异显著,这可能与PVL破坏白细胞有关.PFGE分型结果表明,所检测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分为4个簇、5种类型,其中P2型(PVL)为流行株.结果提示,在荷斯坦牛生产群中,如果奶牛产奶量有所下降而SCC也不高时,应辅以分子检测手段来判断是否患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型隐性乳房炎.  相似文献   

14.
刘鸽 《中国乳业》2021,(12):94-99
对新疆石河子地区某规模化奶牛场的712 头澳系荷斯坦泌乳牛进行乳房炎患病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40 头奶牛患临床型乳房炎,患病率为5.62%。从剩余的未表现出临床乳房炎症状的672 头奶牛中随机选出180 头奶牛,共682 个乳区(720 个乳区中有38 个瞎乳头),分别进行兰州乳房炎检测(LMT)和乳样体细胞数(SCC)检测。经LMT诊断发现,180 头奶牛中有56 头患隐性乳房炎,患病率为31.11%;经SCC检测发现,180 头奶牛中有60 头患隐性乳房炎,患病率为33.33%。数据分析发现:各乳区患乳房炎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各乳区阳性率之间没有必然规律;6岁以上奶牛的乳房炎患病率与2~3岁、4~5岁的患病率相比差异显著(P<0.05),说明6岁及以上奶牛乳房炎的患病率要高于2~3岁、4~5岁奶牛;6胎及以上的奶牛乳房炎患病率与其他胎次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6胎及以上奶牛的乳房炎患病率要远高于1胎、2胎、3胎、4胎、5胎奶牛。  相似文献   

15.
《当代畜牧》2007,(12):15-16
通过对吉林地区4个奶牛场的878头奶牛进行乳房炎试验调查,调查发现,这些奶牛场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为35.99%,引起隐性乳房炎的病原菌主要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同时笔者对发病率与乳区、泌乳阶段、年龄、胎次等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乳区间发病率差异不显著;各泌乳阶段的隐性乳房炎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随着奶牛年龄的增加而有所上升(P<0.01);不同胎次组间发病率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6.
采用体细胞计数法、BMT法对北京地区多个大型奶牛场及养殖小区进行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检测,结果表明,奶牛隐性乳房炎头数阳性率,2007年和2008年分别为54.08%、32.03%,乳区阳性率分别为25.90%、11.94%,北京地区奶牛隐形乳房炎发生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研究旨在了解北疆某规模化奶牛场奶牛乳房炎患病率和发病牛乳汁中主要致病菌的种类。通过采用美国加州乳房炎检测(CMT)和体细胞数检测(SCC)对隐性型乳房炎进行诊断,临床外观法诊断临床型乳房炎并进行主要致病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该奶牛场的临床型乳房炎头阳性率及乳区阳性率分别为1.65%(12/728)和0.41%(12/2 896);隐性乳房炎头阳性率及乳区阳性率分别为5.45%(39/716)和1.46%(42/2 884);瞎乳头率为0.55%(16/2 912)。该牛场不同胎次间的奶牛患隐性乳房炎的头阳性率差异显著。从12份临床型乳房炎乳汁样本中初步分离鉴定出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大肠杆菌和5株链球菌属。研究表明,该奶牛场奶牛乳房炎患病率较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链球菌属可能是该牛场乳房炎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18.
利用PortaSCC(R)奶牛隐性乳房炎测试技术对太原和朔州两地的奶牛隐性乳房炎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PortaSCC(R)隐性乳房炎测试技术方法简便快捷、测定数据准确,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奶牛隐性乳房炎头阳性率为55.5%(111/2OO),乳区阳性率为26.34%(196/744);3胎及以上奶牛乳房炎阳性率达到70.18%(40/57)并显著高于1~2胎35.42%(17/48)(P<O.01);奶牛个体混合乳样体细胞与个体乳区乳样体细胞平均数呈直线相关,差异极显著(r=0.7418,t>t0.01,P<O.01).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程度、体细胞数、乳成分之间的关系,对1 125头不同乳房炎发病程度的奶牛,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测和DHI检测,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第三季度(7~9月)乳汁中体细胞数最高,产奶量最低,乳房炎的阳性率也最高,体细胞数对乳蛋白和乳脂率的影响无显著规律。体细胞评分大于5的奶牛在检测中均呈乳房炎感染状态。  相似文献   

20.
四川地区奶牛乳房炎初步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次试验采用临诊检查法、病原菌分离、B.M.T试剂检查、体细胞计数法对四川地区4个奶牛场的80头泌乳奶牛进行了乳房炎的检测.结果表明临床型乳房炎阳性率为18.8%,隐性乳房炎头数阳性率为73.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