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酵母水解物对凡纳滨对虾在低盐度胁迫条件下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凡纳滨对虾[初始体质量(15.82±0.08)g],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Y0),实验组投喂添加了3%酵母水解物的实验饲料(Y3),在室内养殖15d后分别放入盐度为4‰(S4)和28‰(S28)的水体中进行盐度胁迫实验,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虾(根据饲料和盐度不同组合,分组命名为Y0S4、Y0S28、Y0S3、Y0S28)。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3%酵母水解物对凡纳滨对虾血清酚氧化酶(PO)、总一氧化氮合成酶(TNOS)活性没有显著影响,但低盐度胁迫1h时,Y3S4组PO、TNOS活性显著高于Y0S4组;盐度因素对PO、TNOS活性产生显著影响,低盐度胁迫1h时,S28组PO、TNOS活性显著高于S4;饲料中添加3%酵母水解物显著提高了凡纳滨对虾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盐度因素对酸性磷酸酶(ACP)活性产生了显著影响,S28组ACP活性显著高于S4。由此可见,在饲料中添加酵母水解物能够提高凡纳滨对虾肝胰腺SOD活性,提高对虾的抗氧化能力;在遭遇低盐度胁迫时,对虾能迅速恢复PO、TNOS活性至正常水平,从而提高凡纳滨对虾的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复方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热应激蛋白70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试验凡纳滨对虾随机分为2组,第1组喂食基础饵料辅以1%的复方中草药,第2组喂食基础饵料作为对照。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2组凡纳滨对虾的肝组织进行HSP70基因的mRNA表达检测,并以18SrRNA为内参照进行基因表达水平的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第1组的凡纳滨对虾的肝组织HSP70基因的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第2组(P〈0.05),说明复方中草药可提高凡纳滨对虾HsP70基因mRNA的表达量。  相似文献   

3.
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实验对象,基础饵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中草药(0%、1.0%、2.0%),结果表明,添加不同剂量的中草药能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和增长率,显著地降低对虾的饵料系数,对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有极显著提高.能极显著提高对虾血清中溶菌酶和SOD活性,能显著提高ACP活性,极显著提高对虾对溶藻弧菌的免疫保护率。  相似文献   

4.
复合中草药制剂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一种复方中草药制剂(黄芪∶板蓝根∶金银花∶生石膏=1∶1∶1∶1)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免疫的影响。生长与免疫试验设7个处理,试验虾饲喂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5%、0.9%、1.3%、1.7%、2.1%、2.5%的饲料,凡纳滨对虾的初始体重为0.10 g,养殖周期56 d。结果显示:随着复方中草药水平增加,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之增加,但仅最高组(2.5%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其它各组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饲料系数和成活率各组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用二次回归曲线得到复方中草药水平为2.07%时增重率最高;复方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酚氧化物酶和溶菌酶有显著影响,随着复方中草药水平的增加,这4种酶的活力出现先显著增加后下降的趋势,酶活力最高的组是2.1%组;而对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活力没有显著影响。攻毒试验设3个处理组,不添加中草药的对照组、间隔投喂组和连续投喂添加了2.1%中草药制剂组,养殖试验结束后采用注射和投喂病毒两种方法攻毒(1.4×108cfu/mL弧菌病毒)。结果表明:注射和投喂后连续投喂组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50%和79.19%,比对照组(试验Ⅰ组)高27.1%和17.2%。因此,在本实验条件下连续投喂添加2.1%复方中草药制剂的饲料,可以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并提高其免疫力。  相似文献   

5.
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全虾营养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研究了芽孢杆菌制剂(Bacillus sp.,10^9CFU·g^-1)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初始体重0.03g·尾^-1)生长性能、全虾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的影响。7种试验饲料中芽孢杆菌制剂的添加量分别为0,0.5,1.0,1.5,2.0,2.5和3.0g·kg^-1饲料。芽孢杆菌制剂对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摄食添加益生菌1.0和1.5g·kg^-1饲料的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高并且饲料系数低于对照组,特别是添加量为1.0g·kg^-1时,差异显著;然而,其它添加量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添加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全虾的水分、蛋白质和灰分含量的影响不显著;投喂添加益生菌1.0和1.5g·kg^-1饲料,脂肪含量高于对照组。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可以改变凡纳滨对虾全虾中部分氨基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以黄鳝(Monopterus albus)基础饲料为对照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1.0%和2.0%的复方中草药,设置4组,即对照组D1(不添加中草药,正常投喂)、试验组D2(连续投喂1.0%中草药饲料)、试验组D3(投喂1.0%中草药饲料7d,饥饿7d)、试验组D4(投喂2.0%中草药饲料7d,饥饿7d),共计4个处理.养殖试验进行90d.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均能提高黄鳝成活率和增重率,且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均能显著降低血清中的血糖(GLU)、甘油三酯(TG)和尿素氮(BUN)(P<0.05),且D4组的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均能显著提高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力(T-AOC)、溶菌酶(LSZ)活力(P<0.05),D2和D4组补体C3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发现各试验组均能显著提高黄鳝脂肪酶活力(P<0.05),除D2组淀粉酶和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外(P<0.05),其他组淀粉酶和蛋白酶活力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各试验组均能显著降低黄鳝粗脂肪和灰分含量(P<0.05),除D2组能显著提高黄鳝粗蛋白含量外(P<0.05),其他组对黄鳝体蛋白含量影响不大(P>0.05).当中草药添加量为1.0%时,连续投喂在各方面均优于间隔投喂,而间隔投喂2.0%的中草药能一定程度地改善黄鳝肝功能,提高其免疫力.  相似文献   

7.
试验选取以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板蓝根(Baphicacanthus cusia)等为主要成分的中草药饲料添加剂配制5组饲料[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组)、0.1%、0.2%、0.4%和0.8%],连续投喂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初始体质量为(4.14±0.06)g]56 d,每组3个重复,研究复方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消化酶活性和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组对虾的成活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0.2%组差异显著(P〈0.05);0.2%组和0.8%组的相对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肝胰脏和肠道的消化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其中0.2%组的肝蛋白酶和肝淀粉酶显著增高(P〈0.05),0.1%组和0.4%组的肠蛋白酶和肠淀粉酶显著增高(P〈0.05)。0.2%组的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试验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高于对照组;随着中草药添加量的增加,过氧化物酶(POD)指标呈现先下降后增高的趋势,0.4%组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能促进凡纳滨对虾生长、消化酶和免疫相关酶活性,适宜添加量为0.2%。  相似文献   

8.
饲料中添加螺旋藻对凡纳滨对虾生长、体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立鹤 《水产学报》2005,29(6):791-797
系统研究了饲料中添加0~5%不同水平的螺旋藻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与体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螺旋藻能促进对虾生长,提高饲料的消化利用率,以0.8%、1.5%螺旋藻添加组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较好,试验中期、末期增重率分别达到926.10%、959.78%和4382%、4353.3%,与对照组相比,虾体增重率分别提高2.82%、6.56%和3.45%、2.77%。结合饲料利用、虾体生化组分分析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0.8%水平螺旋藻为最佳。凡纳滨对虾肝体指数(HSI)随螺旋藻添加量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2)在1%螺旋藻添加范围内,虾体EPA含量内(Y)与螺旋藻添加量(X)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YEPA=2.4275X+4.5975,R0=0.9611),在0.8%范围内螺旋藻,虾体中DHA、ARA的含量与螺旋藻添加量呈显著线性相关(yDHA=4.668X+5.6545,R^2=0.9631;YARA=105.58X+0.3241,R^2=0.9749)。(3)从虾体DHA、EPA和ARA含量分析,0.5%大蒜添加量与5%螺旋藻添加量的对虾体脂肪酸改善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9.
试验采用28%鱼粉饲料为基础,以家蝇蛆粉分别替代20%、40%、60%、80%和100%的鱼粉配制5种试验饲料,投喂初始体质量为0.56 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45 d,研究了蝇蛆粉对凡纳滨对虾消化酶、转氨酶活性和肝胰腺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替代组对虾肝胰腺、胃和肠道消化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替代组对虾肝胰腺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替代水平的增加,血清ALT活性在100%替代组、AST活性在60%-100%替代组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20%-60%替代组肝胰腺上皮细胞中空泡增多,并且出现未知物质;替代水平高于60%时肝胰腺结构损伤严重。结果表明,蝇蛆粉替代水平在60%以下时,对凡纳滨对虾消化酶和转氨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对肝胰腺结构损伤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1,2,3,4和5次·d-1)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存活率和水质的影响。试验在室内2m3的圆形水泥池(d=1.6m)中进行,采用全封闭养殖模式,凡纳滨对虾(初始重量为0.24g)养殖密度为50尾·m-3,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为42.98%)。通过7周的试验,结果表明,投喂频率为1~4次·d-1时,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对虾增重率显著增加;投喂频率由4次·d-1增加到5次·d-1时,对虾增重率略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在1次·d-1时最低,2次·d-1时最高,2~5次·d-1时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降低(投喂频率为1和2次·d-1之间、3和4次·d-1之间差异显著)。投喂频率为3次·d-1时饲料系数最低,蛋白质效率最高。随着投喂频率1~3次·d-1增加,饲料系数逐渐显著降低,蛋白质效率显著递增;而投喂频率从3~5次·d-1增加时,饲料系数增大,蛋白质效率逐渐下降(3和4次·d-1差异显著;4和5次·d-1之间差异不显著)。投喂频率对水环境中的pH值、H2S含量、COD、盐度等水质指标没有显著影响;在养殖后期水环境中投喂频率3~5次·d-1的NH 4和NO-2浓度较投喂频率1~2次·d-1时高。  相似文献   

11.
以初始平均体重为(12.5±2.0)g的刺参为研究对象,在室内玻璃钢桶内进行了56 d饲喂实验。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A),研究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5%(B)、1.25%(C)、2.0%(D)的裂壶藻对刺参生长、免疫及消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C组、D组可显著提高刺参的特定生长率(SGR)(P0.05)。C组和D组刺参体腔液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溶菌酶(LZ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吞噬活性、肠道淀粉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组的体腔液呼吸爆发活性和肠道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组的AKP、LZM、肠道淀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裂壶藻各处理组刺参成活率均为100%。实验结果表明,1.25%-2.0%裂壶藻添加量可显著提高刺参的生长速度和免疫酶活性;饲料中添加1.25%裂壶藻能够显著增加刺参肠道的蛋白酶、淀粉酶的消化活性:裂壶藻有作为刺参营养添加剂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李静  李晓丽  王玲  鲁康乐  宋凯  张春晓 《水产学报》2022,46(10):1848-1859
[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低鱼粉饲料 中添加羟基蛋氨酸硒(HMSe)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抗亚硝酸盐胁迫的影响。[方法]实验选用初始体质量为(0.90±0.05)g的凡纳滨对虾,分别投喂HMSe添加水平为0.000、0.375、0.750、1.500和2.250 mg/kg的实验饲料,命名为HMSe0 、HMSe1、HMSe2、HMSe3和HMSe4,每组3个重复,养殖8周。养殖实验结束后,进行12 h 的亚硝酸盐胁迫实验。[结果]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的终末体质量(FBW)、增重率(WG R)和饲料效率(FE)随着饲料中HMSe水平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并在HMSe2组达到峰值。随着饲料中HMSe水平的提高,对虾全体和肌肉中的硒含量均显著增加,而全虾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分别在HMSe2组和HMSe1组达到最大值。HMSe4组中凡纳滨对虾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肝胰腺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HMSe0组。亚硝酸盐胁迫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与胁迫前比较,胁迫后对虾肝胰腺中MDA含量升高,GST、CAT和T-SOD的活性降低,而补充适量的HMSe可减轻这些负面影响。根据凡纳滨对虾胁迫后成活率的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低鱼粉饲料中凡纳滨对虾的HMSe最适添加量为1.350 mg/kg。[结论]综上所述,在低鱼粉饲料中添加0.750~1.350 mg/kg HMSe,能够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率和抗亚硝酸盐胁迫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在水温24~29℃下,将675尾规格整齐、健康、体质量为(35.59士0.44)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随机分为9个处理,每处理3个重复,放养于水泥池中的网箱(100cm×50cm×100cm)内,投喂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源,豆油作为脂肪源配制的3个蛋白水平(24%、28%、32%),每一蛋白水平设3个脂肪水平(4%、6%、8%),共计9种饲料。饲料蛋能比(P/E)在15.81-22.46 mg·kJ-1之间。92d的饲养表明:D4组(蛋白质含量为28.02%,脂肪为4.30%)草鱼的特定生长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随着饲料中蛋白含量的增加,草鱼全肠中蛋白酶的活力逐渐升高,之后又降低,以D4组饲料的蛋白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D1、D8和D9(P〈0.05)。本实验表明,该生长阶段的草鱼所需最适蛋白水平为28.02%,能量为14307kJ.kg-1,P/E约为19.58mg·kJ-1。  相似文献   

14.
蔡葆青 《福建水产》2012,34(1):16-20
本实验通过水体与育苗池消毒、合理投喂、科学防病以及育苗池水质理化因子(DO、pH、NH 4+-N、NO 2--N、COD)和病原生物(弧菌、WSSV等)的实时监测,对凡纳滨对虾高健康育苗模式做了一定的探索。实验结果显示,整个育苗期间育苗池水溶解氧保持在4.2~5.8mg/L(平均5.01±0.63mg/L),pH保持在8.04~8.38(平均8.13±0.11);NH 4+-N控制在0.15~1.21mg/L(平均0.51±0.40mg/L),NO 2--N控制在0.15~1.21mg/L(平均0.05±0.02mg/L),COD控制在1.56~7.02mg/L(平均4.75±2.18mg/L)。异养细菌数200~91000cfu/mL,弧菌0~6980cfu/mL。投放无节幼体4600×104尾,收获虾苗1280×104尾,成活率达27.8%,且虾苗体质健康,活力旺盛,无携带病毒。  相似文献   

15.
在水温9℃~13℃下,将平均体质量0.745±0.3 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随机投放到50cm×40cm×30cm的塑料水槽内,每箱10头,共分为五组,每组3个平行,采用不同间隔时间投喂每kg添加0.5 mg蛋氨酸硒的饲料:第1、2、3、4组分别间隔0、5、10和15...  相似文献   

16.
以不同比例大豆浓缩蛋白和花生麸为混合植物蛋白源替代不同水平鱼粉,并添加包膜赖氨酸和蛋氨酸,饲喂斑节对虾(Penaeus morlodoll)[(1.27±0.02)g]56d,研究不同鱼粉含量饲料对斑节对虾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斑节对虾增重率(245.02%)、特定生长率(2.58%·d^-1)均在对照组获得最大值,显著高于除F1和F2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当对虾摄食F1组饲料时饲料系数最小,显著小于F3~F5组(P〈0.05)。成活率在F4组最低,显著低于F0~F2组(P〈0.05),但与其他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2)混合植物蛋白替代不同水平鱼粉的饲料对虾体成分无显著性影响(P〉0.05);3)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F2组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其他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中S01)活性在F5组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在F1组最高,显著高于F2~F4组(P〈0.05),溶菌酶(LSZ)活性在F4和F5组最高,显著高于F1D~F3组(P〈0.05)。根据斑节对虾的增电率和特定生长率得出用混合植物蛋白并添加包膜氨基酸可替代饲料中20%的鱼粉,且随着饲料中植物蛋向含量的增加,对虾非特异性免疫力增强。  相似文献   

17.
在水温9℃~13℃下,将平均体质量0.745±0.3 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随机投放到50cm×40cm×30cm的塑料水槽内,每箱10头,共分为五组,每组3个平行,采用不同间隔时间投喂每kg添加0.5 mg蛋氨酸硒的饲料:第1、2、3、4组分别间隔0、5、10和15 d投喂一次,第5组投喂不含硒的饲料(对照组)。60d的饲养结果表明:间歇投喂含硒饲料各组仿刺参的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每隔5 d投喂一次含硒饲料的刺参体腔液中SOD活力(78.34U/ml)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谷胱甘肽的浓度(2.87×10-5mol/L)对照组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连续投喂含硒饲料的仿刺参体内的酸、碱磷酸酶活性(2.42U/ml,5.76U/ml)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建议在生产中宜每日或最多间隔5 d投喂含硒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