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广东省种植业系统能值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应用能值(EMERGY)分析理论和方法,分析广东省种植业生态系统环境资源基础和经济特征,并与发达国家比较,结果表明,广东省种植业系统的发展程度相对较低,应进一步提高种植业的能值投入,重点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可更新资源能值投入及科学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2.
3.
根据河北省2000到2010年种植业投入产出统计数据,动态分析了河北省种植业投入产出状况,评价了河北省种植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认为河北省种植业生态系统已完成了从传统种植业类型向现代种植业类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呼和浩特市种植业生产系统能值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分析呼和浩特市种植业生产系统长期发展情况,进而优化系统投入产出结构,促进其可持续发展,采用能值分析方法与选取评价指标,以1996—2016年为时间跨度,对呼和浩特市种植业生产系统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能值投入部分,可更新的有机能、不可更新的工业辅助能、可更新的环境资源、不可更新的环境资源的在所研究的时间跨度内(21年)平均占有比例分别为44.51%、40.19%、14.31%、0.99%。其中,可更新的有机能呈现下降趋势,而不可更新的工业辅助能呈现增长趋势,并于2009年超过可更新的有机能,成为能值投入的第一大组成部分。能值产出部分,粮食作物、粮食作物秸秆、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秸秆、蔬菜、水果21年平均占有比例分别为42.20%、27.71%、12.13%、0.37%、16.73%、0.86%。其中,经济作物呈现下降—增长趋势,并于2016年超过蔬菜,成为继粮食作物、粮食作物秸秆的能值产出第三大组成部分。2)种植业生产系统的集约化程度增高,生产效率较为稳定,但环境承载压力增大,可持续发展指数下降。建议通过有机肥替代部分氮肥等途径提升呼和浩特市种植业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应用能值理论从农户生产的角度分析了武川县种植业不同作物生产能值。结果表明:该县种植业生产系统能值投入率与产出率“双低”,应增加系统投入以提高产出水平;系统环境负荷率不高,不可更新环境资源破坏严重,应提高可更新环境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辅助能值投入中有机能值略高于无机能值,应按适当比例增加辅助能值投入以提高系统生态经济效益,粮食产出能值中玉米、油菜所占比重高,系统结构调整应遵循生态经济原则,压缩马铃薯面积、提高玉米、油菜等作物播种面积。  相似文献   

6.
从能值的角度出发,以伊金霍洛旗2006年调查数据为基础,对该地区种植业系统的能值投入和产出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由系统太阳能值转换率、净能值产出率、能值投入率、环境承载率和可持续发展指数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与一些发达地区和同类地区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伊金霍洛旗种植业系统地位比较高;能值投入率和产出率都比较低;环境承载率较高,对环境的压力很大;可持续性系数很低,属于消费性经济系统.基于伊金霍洛旗种植业系统能值分析特点,提出了促进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能值分析的德州市种植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能值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基于德州市2009年统计数据以及调查数据,对德州市种植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投入与产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德州市2009年种植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投入中,可更新环境资源、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可更新有机能的能值分别占系统能值投入总量的4.99%、81.31%、13.70%,其中种植业机械能值投入占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的57.80%,说明德州市的种植业生态系统主要依赖工业辅助能的投入,且机械化程度较高。高太阳能值转换率、高净能值产出率与高环境负荷率说明该地区农业现代化种植模式水平较高,但环境压力也很大。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下一步的可持续发展建议:降低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的投入,增强种植业发展可持续性;调节环境资源与有机能的投入比例,降低环境负荷率;调节种植结构,增加净能值产出率。  相似文献   

8.
摘要: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对2007年河北省种植业生态经济系统中的投入和产出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总能值投入为7.97×1022sej,作物能值总产出为3.24×1022sej;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占总能值投入的 52.9%,可更新能值投入占总能值投入的比例为47.1%(可更新环境资源占20.9 %、可更新有机能占26.1%),系统能值货币比率为1.98×1011sej.元-1,净能值产出率为0.51,环境负荷率为1.13,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为0.45,种植业生态经济系统整体的回报率较低;主要作物的能值产出依次为:玉米>小麦>蔬菜>高粱>豆类>花生。  相似文献   

9.
珠江三角洲三水市种植业耕作模式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广东三水市种植业18种耕作模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互协调的模式有:稻-荸荠、菜-萝卜-萝卜、瓜-豆-番茄和瓜-豆-菜等;两效益相互矛盾的模式有:瓜-瓜-菜-较好的发展前途。但有待优化作物结构和管理技术,提高系统功能和效益。  相似文献   

10.
以新疆干旱内陆典型代表区域——焉耆盆地为研究对象,运用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对该区域种植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投入和产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焉耆盆地绿洲2006种植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投入以不可更新的工业辅助能为主。在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中,化肥对农业的产出影响较大;(2)该区域的能值利用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农业的科技投入水平较高;(3)系统的净能值产出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发达地区水平,表明系统具有较高的经济活力,农业系统整体功能较好,运转效率较高,能值回报率较高;(4)农业生产对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压力较轻,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较小,农业环境资源还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5)焉耆盆地种植业系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北方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方旱区农业开发制约因素多、难度大,其技术发展的方向应变被动适应为主动用,最大限度地摆脱自然降地空上对农业的限制,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高效地利用,同时要立足于旱区现有的经济技术和资源环境条件,有重点、分阶段和分层次进行适度开发,走生态、经济、技术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于娇  顾凤岐  霍金丹  梁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619-12621,12626
从能量流动着手,利用能值分析理论和方法对集贤县2008 ~ 2012年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产出情况、生态系统运行情况、环境承载情况做了定量分析.分析发现,集贤县高科技物资投入量比较少,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但对环境造成的承栽压力较小,环境资源未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水平还未达到高效利用,农业发展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因不可更新环境资源能值利用率较高,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需提高农牧民的文化素质,引进高科技生产技术,增加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有效利用集贤县农业生态系统中丰富的物质能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速农业生态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于书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748-13749,13751
对郑州市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郑州市农村在推进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着人口结构失衡和质量偏低、资源相对匮乏与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以及社会发展潜力不稳定等4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林培治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8):40-41,55
能量分析理论和方法于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系统能量分析先驱H.T.Odum首创。国外能值研究起步旱,研究领域广阔,已取得许多研究成果,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于国家和地区层面的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值分析以及能值理论和方法研究等;能值研究方法在恢复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等新兴学科领域中的应用亦日渐成为能值研究的新增长点。国内的能值研究虽然起步较晚,经过相关专业学者多年的研究,我国的能值研究稳步发展,逐渐成为研究各类时空尺度的生态经济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地域广阔,旱地面积大,农业生产主要依赖自然降水,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系统阐述了旱作农业的基本概念,发展旱作农业的意义和必要性。针对黑龙江省自然条件和生产实际,提出了发展旱作农业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石惠春  孙宏山  甘世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8125-8127,8199
通过综述对能值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详细介绍能值及各项指标的基本概念及判断标准,结合西北干旱区能值分析的特点,总结出能值分析在应用于西北干旱区特殊地域范围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最后展望了能值分析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集约持续农作制度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集约持续农作制度在中国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作者指出,农作制度的理论和方法在农业系统的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作制度是人类利用农业系统实现生产目的的桥梁,在农作制度的理论和方法方面,偏隍需要更多高水平的综合研究,以促进持续、高产的农业系统发展,对生态经济位的概念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