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早熟桃胚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熟桃品种间杂交或自然杂交的种子,采用常规法播种,发芽率极低或者不发芽。我们先后播种果实发育在80天左右的杂交种子446粒,仅有2粒发芽,获得一株杂交苗,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收效甚微,严重地影响着育种工作的进展。早熟桃种子发芽率低是由于胚胎发育时间短,干物质积累少所致。目前国内外大都采用人工培养的方  相似文献   

2.
特早熟杏胚培养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果树极早熟、早熟品种胚发育不全 ,其种子采用常规播种育苗的发芽率极低 ,而采用胚培养技术 ,不仅能提高胚的萌发率、成苗率 ,而且可望选育出成熟期更早的新品种。目前 ,桃、樱桃、李、梅等核果类果树多个早熟品种胚培养已经成功 [1~ 4 ] ,杏早熟品种幼胚培养国内外报道较少 [5~ 7] ,本试验以杏极早熟品种红荷包幼胚和胚珠为试材 ,进行了培养试验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  供试材料为杏特早熟品种红荷包自然杂交果实的胚珠、幼胚 ,试材摘自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杏品种资源圃 ,于盛花后 45天(半硬核期 )采样。胚珠培养 …  相似文献   

3.
营养物质对早熟桃幼胚离体培养成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培养基中干营养物质对早熟桃幼胚成苗的影响。结果发现:桃胚发育 指数PFL值(胚长/种子长)愈小,对所需培养基中铵态氮浓度愈高,蔗糖浓度愈大。  但培养基加氨基酸化合物后,对幼胚成苗有抑制作用,仅仅可以提高PFL值0.2幼胚的  成苗率。结果表明:KNO31900毫克/升(以下单位同)、NH4NO3850、MgSO4.7H2O  185、KH2PO485、 CaCl2·2H2O220、 MS培养基的微量元素和有机化合物、蔗 糖  6%,Gln680、LH500、Ad40、BA2.0、1AA0.25,NAA0.25、A.C.0.02%、琼  脂0.6%组合的培养基适合于PFL值0.2幼胚成苗,成苗率达93.8%。要使PFL值0.3  ~0.4幼胚成苗达90%以上,尚要对培养基中大量元素做进一步调整。  相似文献   

4.
早熟和特早熟桃胚珠培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庄恩及  姚强 《园艺学报》1991,18(4):303-308
本文以自然授粉的‘春蕾’、‘沪017’、‘布目早生’、‘1-4-8’、‘7-6-9’的胚珠为试材,研究了早熟和特早熟桃胚珠培养胚成苗的有关影响因素。本试验5个品种(品系)的结果表明,桃品种或品系的果实生育期愈短,胚珠培养胚的成苗率愈高,特早熟桃‘春蕾’花后48天的胚珠培养在改良S H培养基附加BA1.0mg/1 IAA1.0mg/1上30天,将长大的幼胚转移至TM培养基上,胚的成苗率达75%。此外,作者对胚珠培养技术在桃育种中的应用范围及其培养程序开展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早熟桃避雨栽培试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露地栽培早熟桃 ,常易遭受低温阴雨天气等不良环境因子的影响 ,导致花的质量差 ,授粉受精不良 ,座果率低 ,难以丰产 ,影响产量 ,制约了南方早熟桃的发展。同时 ,在果实发育过程中 ,又值南方梅雨季节 ,雨水多 ,湿度大 ,为病虫害提供传播途径 ,导致营养生长过旺 ,采前落果严重 ,果实品质差 ,耐贮性差。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 ,寻求一条可行的办法 ,国内已对油桃、水蜜桃进行了设施栽培 ,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对南方早熟桃避雨试验研究甚少 ,葡萄上研究甚多 ,邱家洪研究了桃树避雨授粉试验 ,但是却没有涉及避雨对环境因子的影响以及物候期、座…  相似文献   

6.
桃硬枝扦插试验简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梅秀 《果树科学》1990,7(4):236-237
  相似文献   

7.
陈文杰 《食用菌》2012,34(5):22-23
随着棉子壳价格的大幅攀升,食用菌栽培原料面临着新一轮的再选择,多原料配伍生产食用菌和原料来源的更广泛应用成为近两年的研究热点.在我国,各类食用菌的栽培基地主要分布在各地的山区,一方面因为山林资源丰富,另一方面也是这些地区选择其他致富项目的机会较少造成的.这些特点和原因也正好成就了当今食用菌栽培原料的选择,山区有大量的林果树资源,每年修剪下来的大量果树枝条是一宝贵资源.在传统的概念里面大家普遍认为食用菌栽培中使用的木屑以壳斗科、榆科等硬杂木屑为主,桦术科、豆科亦可、但像桃木这种蔷薇科软杂木效果不会很好.  相似文献   

8.
以金童5号、明星两个黄桃品种,用 IBA 和 ABT 植物生根粉处理.在棚内和露地分别进行硬枝扦插,经三年试验结果表明,以500ppm 的 IBA 处理的金童5号棚内扦插成活率最高,巳获得一年生自根苗.  相似文献   

9.
桃树保护地栽培中,为有效利用空间,提高产量,栽植密度大大增加,若采用传统的露地栽培修剪方法会加剧新梢旺长、树冠郁闭,影响桃的品质和产量。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于2000~2002年对早熟桃的日光温室栽培进行了修剪对比试验,取得了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掌握“桃蚜涂抹剂”的使用技术,检验其防治效果,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我们于1995年和1996年在东光县古树余桃园“桃蚜涂抹剂”进行了药效试验.供试药剂:“桃蚜涂抹剂”由东光县林业局技术站提供.供试材料;桃树、杏树、李树,4—8年生树龄,干径8—15厘米.试验地土壤为沙壤土,蚜虫危害严重.  相似文献   

11.
该试验通过对早熟西洋梨进行胚培养,探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配比对早熟西洋梨胚培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适合早熟西洋梨胚培养的初代培养基是1/2MS+6-BA0.1mg/L+GA30.1mg/L,增殖培养基是MS+6-BA0.2mg/L+GA30.1mg/L,生根培养基为MS+NAA0.05mg/L。将生根的无菌苗进行炼苗后移栽,可获得成活植株。  相似文献   

12.
早熟桃     
<正> ‘EarliGrande’桃是从佛罗尼达(Fla.)5—58[(Southland×Jewel)o.p.]בEarly Amber’杂种的实生苗中选出的一个新品种。1979年已在冬季温暖的地区推广。由于该品种对低温需求量低(约275小时),可在美国南部的得克萨斯州栽培,尤其从该州的科珀斯—克里斯提到南部边境为栽培的最适宜地区(由科珀斯—克里斯提向北到博蒙特、休斯敦和圣安东尼奥一带栽培有遭春霜危害之危险)。‘EarliGrande’桃最大的特点是早熟(5月上中旬成熟),比得克萨斯其他商品桃都成熟早。春金(Springold)桃虽成熟期更早,但因对低温需求量高,在那里不能生长。因此,‘EarliGrande’桃有希望成为得  相似文献   

13.
1991年我们用8个早熟大白菜新品种,进行了对比试验,以便筛选出适于本地的早熟高产、抗病、耐旱的新品种,为推广应用提供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90—34(山东)夏丰55天(江苏)l—10(南京)夏阳二号(日本)小杂56(北京)  相似文献   

14.
15.
桃是我县传统主栽果树,全县约160hm2多,占果树总面积的1/3,年产量达100×104kg以上,年产值约200万元。为进一步调整品种结构,改变原有早熟桃品种单一,品质差,单产较低,成熟期较迟等状况,1992年12月,我局从杭州大观山果园引进早霞露、玫瑰露、大观一号等三个早熟桃品系。经6年试种,这几个新品种生长良好,并在全县得到了推广,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1试验材料与方法试验地设在高亭镇蟹钳岙村山坡地,该山坡朝南,土质为石砂土,土壤较瘠薄,土层厚度30cm左右,PH值近中性。研究方法:通过对该…  相似文献   

16.
早熟桃胚珠培养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胚珠培养技术使早熟桃新端阳(Amsden june)盛花后48天的极小原胚增大并萌发,研究了影响胚珠培养成苗的有关因素。结果表明:改良SH培养基附加4%蔗糖最适于胚珠培养,成苗率为60%,胚珠培养基固体状态优于液体状态。移栽入土存活率为70%。这为用极幼小原胚培养极早熟桃品种提供了简而易行的方法,可用于改进早熟桃的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17.
特早熟桃     
<正>特早熟桃系用苏联薄壳桃与春蕾桃杂交选育而成,1987年开始试点推广。湖北省武穴市1989年春引栽20株,目前已进入盛果期,4年生树最高株产42.5kg,平均株产32。5kg。  相似文献   

18.
自然授粉的早熟桃新端阳(Amsden june)幼胚愈伤组织再生植株子叶产生的圆球状愈伤组织可以分化不定梢。不定梢分化的适宜培养基为1/2MS大附加BA1.0mg/1和蔗糖3%,同时观察到胚状体的存在。愈伤组织继代培养6代以后,仍保持其分化能力。不定梢生根成功,生根率达83.3%。  相似文献   

19.
1988~1991年对葡萄6个早熟品种和7个四倍体品种进行种子胚培养,成苗率分别达到40%~71%和52%~89%,与常规播种相比,成苗率提高两倍以上。早熟品种和四倍体品种在浆果成熟期接种培养的效果明显地优于花后45天接种者,低温和切喙处理有效地促进了早熟和四倍体品种胚的萌发,并提高了成苗率,提出了一套早熟和四倍体葡萄品种胚培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早熟和四倍体葡萄胚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