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旱田作物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中,进行了三年的钾肥定位试验,采取与小麦秸秆还田措施相结合,并考察了钾肥的增产效果及经济效益,同时分析了土壤钾素的变化情况,针对土壤钾的平衡状况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在产量较高时,施钾可明显提高小麦玉米的产量,增产幅度可达18.2%,14.7%。施钾配合秸秆还田增产效果最佳。不使用钾肥,土壤钾素处于不平衡状态,速效钾含量呈下降趋势。在现有产量水平下,每年亩施20公斤氧化钾土壤钾素可基本保持平衡。若采用小麦秸秆还田措施,钾肥用量可以减半  相似文献   

2.
《四川农业科技》2009,(3):59-59
为落实四川省新增50亿kg粮食生产能力的任务,充分挖掘玉米增产潜力,提高全省玉米单产水平。近日,四川省农业厅部署了2009年玉米高产创建王作。  相似文献   

3.
玉米是我场四大粮豆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栽培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含量的增加,产量也逐年提高,但由于玉米面积逐年扩大并且大面积连片种植,通风透光差,影响了单产水平的提高。为探索玉米新的增产途径,近年来我们在玉米种植方法上进行了改进,将不同熟期不同株高的品种间隔种植,取得了明显的增产增效、提高品质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承德市土壤肥力水平和施肥现状,阐述了不同年份以及覆膜栽培和露地直播条件下,旱地春玉米增施钾肥的显著增产效果,证明随着单产水平的提高,钾素将成为冀北山区旱地春玉米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最小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5.
土壤肥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肥料的增产效果与经济效益。本文总结了1981~1982年在山西晋中平川水地上进行的玉米氮磷肥试验结果。初步结果表明,在亩施农家肥6000~8000斤基础上,中等肥力土壤增施氮磷肥的增产效果大于高肥力土壤,肥料的经济效益也高。所以,在肥料分配上应侧重在中、下等肥力水平的地块上。试验结果还表明,玉米对氮肥反应明显,在高肥力或中等肥力土壤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而磷肥只有在土壤有效磷(P)含量小於5ppm的土壤上才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大於10ppm时还表现负效应。因此,在玉米→冬小麦——夏谷子二年三熟制的轮作周期内,当磷肥有限时,对玉米可少施或不施,而重点施用于冬小麦上,以发挥肥料的增产效果。施用肥料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但在一定农业生产条件下,当土壤养分含量提高到一定水平后,作物产量将趋于稳定,若再继续增加施肥量则对产量影响很小,经济效益很低。因此,在一定农业生产条件下,不应过分强调为提高土壤肥力水平而盲目地、大量地施肥,而应注重提高肥料的经济效益,以期达到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研究了新型肥料Entec26(ASN+DMPP)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及对玉米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在海南省气候与土壤条件下,新型硝化抑制剂DMPP能有效抑制土壤中的硝化过程。施用氮肥Entec26、并在玉米生长后期做追肥具有良好的增产效果。DMPP对提高玉米氮肥利用率有显著效果。在氮肥追肥、低施氮量的情况下,与未添加DMPP的处理相比,施用DMPP的处理氮肥利用率提高了13.4%。氮肥做追肥的处理和氮肥全部基肥的处理相比,对玉米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增产幅度最高达35.64%。增加施氮量提高玉米籽粒产量效果不显著。ASN与尿素相比提高玉米籽粒产量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加快旱地农业的发展,促进玉米生产水平的提高,1997年我市承担了河北省农业厅下达的"玉米地膜覆盖及配套增产技术"项目.计划面积100万亩,计划单产比裸地玉米栽培亩增产100 kg,2年总增产粮食20000万kg,增加效益9600万元,增加产值16000万元.在项目实施中,通过采取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方法,以旱地玉米模式化栽培为依据,突出玉米地膜覆盖的综合增产技术,使地膜玉米达到了理想的增产效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项成果获1998年农业部丰收计划三等奖).为此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我省地处中原,光热资源丰富,是玉米的适生区。目前我省玉米产量尚处于较低水平,但增产潜力巨大。为充分挖掘玉米的增产潜力,大幅度提高单产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本文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归纳出如下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9.
<正>在棉花膜下滴灌技术取得成功的基础上,2009年我场开始在玉米种植上推广膜下加压滴灌技术,通过改善灌溉条件来提高玉米施肥水平,达到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0.
采用微区试验方法,设4个不同处理,研究了夏玉米简化施肥技术。试验结果表明,从玉米增产效果来看,玉米专用肥一次性底施>等养分量BB肥>常规施肥>尿素表施。以玉米专用肥一次性底施增产效果最好,比对照增产20.6%,达极显著水平,比BB肥增产14.84%,达显著水平,比尿素表施增产27.61%,达显著水平。从施肥方法来看,表施尿素增产最差,不宜提倡。玉米专用肥一次性底施增产效果最好,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11.
小麦(大长)种玉米间作大豆,在我省耕作制度改革中,增产效果已经肯定。但是,增产规律的研究分析还跟不上改制发展的需要。特别在高产水平下,种植方式不当甚至造成减产。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研究小米(大长)种玉米间作大豆麦秋双增产的规律,为改制提供依据,对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进行了小麦(大长)种玉米间作大豆不同种植方式与小麦玉米两熟平作的对比试验,观测分析了不同种植方式的产量及生  相似文献   

12.
辽东地区玉米生产合理密植栽培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辽东地区玉米种植现状,经过试验示范与实践调研,明确了在本区域示范应用合理密植栽培技术,是提高玉米产量和玉米生产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旨在介绍玉米品种合理密植的增产原因,提出合理应用密植品种或缩距增密栽培技术,进一步挖掘辽东玉米增产潜力,提高栽培技术水平,达到带动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以玉米品种桂先822作为试验材料,研究4种保水剂在秋季干旱条件下对玉米产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庆旺保水剂增产效果达到极显著水平,比对照增产12.53%;稷丰保水剂增产效果达到显著水平,比对照增产9.16%。  相似文献   

14.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防早衰促增产一直是玉米生产技术工作的重点,该文回顾了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十年来玉米生产防早衰促增产技术进步过程,提出实现玉米增产的想法,为进一步促进玉米生产、提高玉米产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毕节地区小麦秸秆覆盖还土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1999-2001连续3年的定点研究表明:小麦秸秆覆盖还土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有效养分,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且有保墒、保温、疏松土壤等特点。小麦秸秆还土比对照未覆盖的玉米增产,尤以覆盖小麦秸秆+酵素菌催腐后增产效果最优,比对照增产11.7%,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6.
通过2004—2014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降水年型垄作覆盖对旱地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旱作区高效农耕措施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处理相比,垄作覆盖有利于提高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而对于冬小麦和夏玉米穗数的提高效果不明显;不同降水年型垄作覆盖处理均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旱地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平均增产达17.0%;对冬小麦而言,长期垄作覆盖处理较传统耕作处理平均增产7.4%,增产效果表现为欠水年平水年丰水年,极端干旱的年份垄作覆盖则表现出明显的减产效应,减产幅度为8.9%;不同降水年型垄作覆盖处理夏玉米产量均极显著高于传统耕作处理,平均增产24.4%。不同降水年型垄作覆盖处理冬小麦、夏玉米及周年的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4.8、23.7、19.6 kg/(hm~2·mm),较传统耕作处理极显著提高了6.99%、32.82%、22.2%。综上,长期定位垄作覆盖在不同降水年型下对夏玉米的增产效果优于冬小麦。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多年在不同土壤上的试验结果表明:草甸黑土、黑土肥力高,增产潜力大,土壤提供玉米产量为88.6~96%;白浆化黑土和破皮黄肥力较低,增产潜力小,土壤提供玉米产量为60~70%;因此,培肥地力,提高土壤增产潜力对作物高产稳产有重要意义。氮肥施用量与产量相应,施量继续增加增产幅度下降。不同土质对氮肥的增产效果:草甸黑土和白浆土每公斤尿素增产玉米2~3公斤。黑土每公斤尿素增产玉米3.32~6.56公斤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发展水平、发展特点及增产措施进行30年回顾。系统论述了玉米种植应实现专业化和区域化,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提高光能利用率;科学灌溉,提高水分利用率以及扩大覆膜面积,推广育苗移栽等主要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19.
苏种 《当代农业》2009,(5):27-27
审定编号:苏审玉200802。来源与类型:原名“ZH04—1”。由南京神州种业有限公司以T4789×T999,于2004年育成,属中熟紧凑型普通玉米。适应范围:适宜江苏省作夏玉米种植。产量水平:2005-2006年参加江苏省夏播玉米区试,两年平均亩产379.1公斤,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1%,2005年增产极显著,2006年增产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玉米具有高产、稳产、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强、营养丰富、用途广泛等特点。在黑龙江省玉米区提高玉米单产水平,发挥其巨大的增产潜力对于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确保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具有十分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