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花生矮化病毒(PSV)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83年7月,从山东薛城的花生上分离到一个病毒分离物PS-34,以汁液摩擦接种测定了9科48种植物,PS-34可侵染6科15种植物,在苋色藜上表现系统花叶。由桃蚜、豆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病。体外抗性测定,失毒温度50-55℃,稀释限点10-3-10-4,体外存治期3-4天.提纯后经电镜观察,病毒粒体呈球形,直径±29nm.提纯病毒的抗血清和花生矮化病毒日本株系(PSV-J)的抗血清交互测定,都与PS-34有明显的沉淀线反应。故将病毒分离物PS-34鉴定为黄瓜花叶病毒组的花生矮化病毒(PSV)。因苋色藜和昆诺藜上表现为系统花叶,与在寄主反应上明显不同.因此,确定其为一种新的花生矮化病毒PSV-C株系.  相似文献   

2.
引起辣椒黄白花叶、内卷的一个病毒分离物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疆石河子地区辣椒病毒病株上分离到一株病毒PV分离物。测定表明能侵染6科34种植物,引起辣椒局部褪绿斑和圆环,系统白色至黄色花叶,内卷和矮化。桃蚜不能传毒;钝化温度65~70℃,稀释限点10-4~10-5,体外保毒期3个月以上;病毒颗粒杆状,大小258×16nm;外壳蛋白分子量18.0 KD;琼脂双扩散和交互保护反应测定PV与烟草花叶病毒(TMV)关系密切;电镜下观察到辣椒病组织中含有病毒粒子的集结体、假晶体、叶绿体内的网膜状结构和分散的病毒粒子。初步认为该分离物是TMV,但寄主反应、粒体大小、致死温度和异常内含体与文献报道的TMV各分离物有所不同,可能是TMV普通株系的变异体。  相似文献   

3.
引起辣椒花叶、枯顶的一个病毒分离物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河北望都辣椒地分离到一株辣椒病毒分离物.测定表明能侵染茄科、苋科、豆科、菊科、藜科的25种植物,不能侵染葫芦科和十字花科等13种植物.桃蚜(Myzus persicae)非持久性传毒;钝化温度65—70℃,稀释限点10-4—10-5体外保毒期6天(20—22℃);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25nm;ISEM测定它与蚕豆萎蔫病毒(BBWV)关系密切;电镜下观察到BBWV所特有的长管状内含体和布纹状结晶体,认为该分离物是BBWV.但寄主范围和寄主反应与文献报道的BBWV各分离物有所不同,可能是另一毒株。  相似文献   

4.
芝麻坏死花叶病毒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武昌芝麻坏死花叶病株得到1个病毒分离物,根据该分离物生物学特性、粒体形状、血清学性质、外壳蛋白分子量和核酸组分、大小,明确为自然侵染芝麻的一种新病毒,定名为芝麻坏死花叶病毒(Sesame necrotic mosaic virus,SNMV)。在人工接种7科38种植物中,SNMV侵染6科23种;体外稳定性状:稀释限点10-4~10-5,致死温度80~85℃,体外存活期限40d;病毒可通过土壤和接触传播。SNMV病毒粒体球状,表面有粒状突起,直径约32nm。制备病毒抗血清用琼脂双扩散方法测定效价为1:128。SNMV和红三叶草坏死花叶病毒(RCNMV)、甜三叶草坏死花叶病毒(SCNMV)、黄瓜花叶病毒(CMV)和花生矮化病毒(PSV)抗血清没有反应。病毒外壳蛋白亚基分子量为38 100道尔顿;核酸1个组分,大小约4700nt,另含RNA片段,大小约600nt,可能为卫星RNA。依据上述病毒特性,SNMV可能归属于番茄丛矮病毒科(Tombusviridae)。  相似文献   

5.
 1982年5月,从南京郊区豇豆花叶病植株上分离到1株病毒分离物C-1,接种试验的结果证明,它可以侵染12种豆科和藜科植物。它在豇豆上引起系统花叶、叶片卷曲、明脉和畸形等症状。它在苋色藜、昆诺藜和蚕豆上表现为局部病斑。体外抗性测定,失毒温度55~60℃,稀释限点10-3~10-4,体外存活期1~2天。病毒极易摩擦接种传病。桃蚜、棉蚜和豆蚜都能传染这种病毒。人工接种的豇豆病株,在花器的各个部分、幼嫩的豆荚组织和末成熟的种子内都带有病毒。病株上采收的种子传毒率可达8.1%。病毒存在于种子的胚和子叶内,种皮内没有测到病毒。病毒粒体线条状,长700~750纤米。病株叶片表皮细胞内有纺锤状的内含体。免疫电镜和SDS~双扩散法测定,病毒分离物C-1与豇豆蚜传花叶病毒(CAMV)的抗血清呈阳性反应。根据以上这些性状,病毒分离物C-1可鉴定为属于马铃薯Y病毒组中的豇豆蚜传花叶病毒。用微量沉淀法测定,病毒粗提纯液制备的抗血清的效价为1:512。SDS-双扩散法测定,南京地区严重发生的豇豆花叶病中,85~86%是由豇豆蚜传花叶病毒引起的。从福建、山东、辽宁等省采集的样本中,也证实这种病毒在豇豆上普遍发生。  相似文献   

6.
1983年9月,从新疆石河子豇豆病毒病植株上分离到1株病毒分离物Cp-1。汁液摩擦接种试验的结果证明,它可以侵染3种豆科植物和2种藜科植物。在豇豆上引起系统花叶,叶片皱缩下卷,并有疱疹等症状;在绿豆上表现为局部棕褐色环纹;在苋色藜、昆诺阿藜上引起局部病斑。体外抗性测定,失毒温度为55—60℃,稀释限点为10~(-3)—10~(-4)。体外保毒期3—4天。Cp-1易汁液摩擦接种,桃蚜、棉黑蚜均可传毒,可通过种子传毒,种传率为10.6%。病毒粒体线条状,大小为12—15×700—750毫微米。病株叶片细胞内有风轮状及环状内含体。该分离物与豇豆蚜传花叶病毒(CABMV)的抗血清形成明显的沉淀线。根据以上性状,分离物Cp-1属于马铃薯Y病毒组的豇豆蚜传花叶病毒。在新疆各地采取21个标样,经血清学和寄主范围测定,有13个标样属该病毒,约占62%。说明豇豆蚜传花叶病毒在新疆种植的豇豆上是普遍存在的。  相似文献   

7.
 对从北京郊区菜豆皱缩花叶病株上获得的一个病毒分离物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该分离物的寄主范围、传播特性、病毒颗粒形态、血清学性质和理化特性等,确定为花生矮化病毒(Peanut Stunt Virus,PSV),并称为PSV菜豆分离物,即PSV Bean Isolate,简称PSV-B。这是国内从菜豆上分离PSV的首次报道。在测定的5科28种植物中,PSV-B侵染5科21种。PSV-B致死温度60~65℃,稀释限点10-4~10-5,存活期限6 d以上。PSV-B能被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提纯病毒颗粒球形,直径30 nm。制备的PSV-B抗血清,采用琼脂双扩散法测定效价为1 128。在血清学关系上,P SV-B与已报道的中国PSV-Mi株系相近,与美国PSV-E株系差异明显。PSV-B外壳蛋白亚基分子量为25 000道尔顿;含有4个RNA片段。  相似文献   

8.
 1981年夏,在京郊大面积受害的豇豆上分离到一株毒原一豇豆分离物。其症状是顶叶系统花叶,褐色坏死和畸形。生物学测定证明其寄主范围广泛,在所测试的6个科19种植物中,能侵染5个科的十余种植物。苋色藜、奎宁藜、千日红、曼陀罗、蚕豆、豇豆为其易感寄主。但不能侵染白菜、油菜、芜菁、黄瓜、菜豆、豌豆、普通烟和心叶烟等植物。该分离物虽在蚕豆上病状与蚕豆萎蔫病毒Stubbs典型株相似,但从其不侵染普通烟和心叶烟似乎又不完全相同。稀释限点:10-3~10-4;热灭活点50~55℃;体外保毒期(室温)4天以上。桃蚜或豆蚜传。提纯病毒颗粒呈直径25mm,六角形,其三种组分之沉降常数分别为50S (T),67S (M)和118S (B)。提纯的病毒制品其颗粒极易聚集特别是盐类存在时。电镜观察奎宁藜局部退绿斑的超薄切片发现为蚕豆萎蔫病毒所具有的特征性的横截面由7~9个病毒颗粒所组成的管状结晶物以及由非病毒颗粒所组成的大型晶体内含体。根据上述寄主范围、病状、病毒颗粒形态和组分以及内含体的特征,豇豆分离物是蚕豆萎蔫病毒,很可能是与已知的四种毒株不同的豇豆株。  相似文献   

9.
 从安徽省药菊产区大面积受害显花叶症状的菊花上分离到-株病毒分离物(代号Chm-91)。Chm-91经人工接种能侵染10科30种植物;还可通过桃蚜(Myzus persicae)、萝卜蚜(Hyadaphiserysimi)和菊小长管蚜(Macrosiphoniella sanbornic)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18种感染的植物种子不带毒;Chm-91致死温度65℃~70℃,稀释限点10-2~10-3,体外存活期4~5天。Chm-91粒体球状,直径约30nm;病组织超薄切片可见堆集状内含体。该分离物与番茄不孕病毒(TA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Chm-91的标准紫外吸光度(A0.1% 260)为4.78,A260/A280比值为1.73;粒体平均分子量为1.835 X 106道尔顿,沉降系数为97.5 S;外壳蛋白由相同的亚基所组成,各亚基含236个氨基酸,亚基的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25100(25K)和5.2;核酸类型为单链RNA,在粒体中的含量是16.9%,有四种大小不同组份,碱基百分比中鸟嘌呤(G)为23.3,腺嘌呤(A)为27.3,胞嘧啶(C)为19.4,尿嘧啶(u)为29.6。#br#根据上述生物学性状,血清学反应,粒体形态及理化特性等。作者认为该分离物隶属于TAv或者它的一个株系。这是为害药菊的一种病毒在我国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
莴苣花叶病毒病的研究Ⅱ病害的分布、损失、寄主和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莴苣花叶病在山东普遍发生,其中以泰安等地比较严重。苗期和发棵前期发病的损失最大;人工接种证明,3叶期和7叶期感染的病株全无食用价值。在测定的15科63种植物中,有4科14钟植物表现感病。种子带毒率为1-2%,不同品种和不同生育期感染的病株种子带毒率有很大差异,开花后发病的植株种子不带毒。室内测定,萝卜蚜(Rhopalosiphum pseudobrassicae),棉蚜(Aphis gassypii)和大戟长管蚜(Macrosiphum euphorbiae)均可传毒。桃蚜取食15秒钟即可获毒或传毒,单头蚜传毒率为40%左右,获毒1次可连续传毒2-3株。  相似文献   

11.
 从水仙黄条病株上分离到一种球形病毒,直径约21nm,汁液摩擦接种35科(属)55(品)种植物,可侵染其中5科15(品)种,主要局限于豆种(Leguminosae)、藜科(Chenopodiaceae)以及茄科(Solanaceae)、苋科(Amaranthaceae)与番杏科(Aizoaceae)的个别种。在多数寄主上诱导局部坏死,豆科寄主上还伴随叶脉坏死症状产生。其中,昆诺阿藜(Chenopodium quinoa)、苋色藜(C.amaranticolor)、千日红(Gompherena globosa)、番杏(Tetragonia expansa)、大豆(Glycine max)、豇豆(Vigna sinensis)、克利夫兰烟(Nicotiana clevelandii)可作为诊断寄主;千日红、番杏与三叶草(Trifolium sibth)可作为毒源保存寄主。#br#在昆诺阿藜叶片汁液中,该病毒分离物的体外存活期在60天以上(25℃),热钝化点80-85℃(10分钟),稀释限点10-5-10-6。回接水仙健株,诱导产生系统褪绿条纹症状,不诱导水仙叶片产生具有特殊结构的内含体。  相似文献   

12.
 从北京地区菊花病毒病株上分离到一种线条状病毒CA分离物。经寄主范围,传播方式、汁液体外抗性,外壳旧白分子量、粒体大小和在细胞中产生的内含体研究结果分析,此病毒为Potyvirus成员,沉淀反应,免疫双扩散反应和免疫电镜技术检测证明CA分离物与PVY在清学相关性。CA分离物已制备抗血清和提纯IgG,并应用于品种菊组培苗脱毒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田间侵染大豆的花叶病毒,粒体线条状,大小714-729×12-13nm,粗提纯液与SM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寄主范围窄,接种5科14种植物只侵染大豆,呈系统花叶症状。体外抗性。钝化温度65-70℃,稀释限点10-3-10-4,体外保毒划3-4天。传毒方式:可通过种子、蚜虫和摩擦接种传毒。根据以上特性,侵染大豆的花叶病毒,毒原应为大豆花叶病毒(SMV),属于马铃薯y病毒组(Potyvirus group)的成员。  相似文献   

14.
玉米矮花叶病毒的株系鉴定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从白草(Pennisetum flaccidum Griseb)花叶病株上分离到1个引起玉米矮化花叶症的新毒株。病毒粒体形态、大小、内含体形状,传染方式、传毒介体和传毒特性,体外抗性,寄主范围等生物学特性与MDMV-B相似,血清学上相关;白草花叶病毒分离物可侵染Paspa-lum dilatatum和Bromus rubens而不同于SCMV;根据在鉴别寄主忻粱7号和Atlas高粱上症状反应的显著差异可与MDMV-B相区别。据此认为它是MDMV的1个新株系,称为MDMV-G。1984年测定结果,玉米、高粱和谷子都感染MDMV-B和G,二者总的比例相近,山西各地均有分布,但高粱上G多于B,而玉米B多于G。白草是G株系的主要越冬寄主,广泛分布在山西省玉米、高粱栽培区,且自然感染率较高,对玉米和高粱的生产是个潜在的威胁,应予注意。白草在我国分布广泛,G株系的重要性可能不限于山西。  相似文献   

15.
从新疆哈密瓜分离到的烟草坏死病毒及其理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自然感病的哈密瓜上分离到的烟草坏死病毒(TNV),其寄主范围较广,在藜科、苋科、豆科和茄科一些植物上呈局部坏死反应,并在葫芦科一些植物上呈局部坏死斑和系统花叶症状。病毒的热灭活点为90~95℃,稀释限点10-5~10-6,体外保毒期在10天以上。病毒颗粒呈六角形,直径约25毫微米。提纯病毒的紫外吸收,最高260毫微米,最低为245毫微米;沉降常数为94s。从病毒提取的核酸的紫外吸收,最高为260毫微米,最低234毫微米;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核酸分子量为1.4×106;病毒蛋白的分子量为2.75×104。经血清学试验,该病毒与烟草花叶病毒的A型和D型的抗血清发生沉淀反应,而与黄瓜坏死病毒的抗血清无沉淀反应。  相似文献   

16.
合肥地区发生的西瓜花叶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合肥市郊区的西瓜病叶上分离出一病毒分离物,该分离物的热钝化温度为60~65℃,稀释终点为10-4~10-5,寄主体外存活期为20~23 d,电镜观察病毒粒子约750 nm×13 nm。参考已发表的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 CP基因序列设计引物,RT-PCR扩增得到CP基因片段。将该CP片段克隆到pGEM-3Zf (+)中,测序结果表明,该CP基因全长840 nt,共编码279个氨基酸,与国内报道的ZYMV C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3.0%~97.3%,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1.8%~99.8%,证明该分离物为ZYMV。  相似文献   

17.
 从河北省赤豆实生苗上获得一个分离物,它系种传的,引起赤豆产生疱状花叶,易经汁液摩擦接种,桃蚜(Myzus persicae)、豆蚜(Aphis cracivara)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其钝化温度为55-60℃(十分钟)稀释限点为10-2-10-3,体外存活期为1-2天。寄主范围狭窄,系统侵染大豆(Glycine max)、绿豆(Phaselous aureus)、豇豆(Vigna sinensis cv.花豇豆)、棉豆(Phaseolus lunatus)、赤豆(P.angularis)等豆科植物,局部侵染苋色藜(Chenopodium amaranticolor)、昆诺藜(C.quinoa)和番杏(Tetragonia expensa)。病毒粒体线条形,略弯曲,755×13nm.A260/A280比值为1.224。病组织超薄切片中有风轮状内含体。SDS-免疫双扩散试验表明它与黑眼豇豆花叶病毒(BICMV)血清学关系十分密切。综合以上特征,我们认为赤豆花叶病毒河北省分离物为BICMV。河北省赤豆种子携带该病毒百分率为3-5%,它是田间主要毒源之一。  相似文献   

18.
<正>0引言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为凤仙花科(Balsaminaceae)凤仙花属(Impatiens)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栽培过程中凤仙花真菌病害主要有白粉病、褐斑病、炭疽病和立枯病等[1-2]。有关凤仙花病毒病的报道,如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3]、凤仙花坏死斑点病毒(impatiens necrotic spot virus,INSV)[4]、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5-6]、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7]、番茄花叶病毒(tomato mosaic virus,ToMV)[8]、长叶车前花叶病毒(ribgrass mosaic virus,RMV)[9]等均可侵染凤仙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