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使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6个国家级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1961—2010共50年气象观测资料,利用数理统计分析、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临夏州50年寒潮天气发生的气候变化和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寒潮天气发生的周期和规律性。结果表明:春季的4—5月和秋冬季的10—11月是临夏州寒潮天气多发的2个时段;寒潮天气平均降温幅度最大的月份为5月,幅度最小为1月;不同类型和强度寒潮天气的年、月变率差异大;50年寒潮天气发生规律呈现出先增后减趋势,与近年气候变暖趋势相一致;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显示,临夏州50年来寒潮天气发生频次没有产生突变;寒潮天气发生频次存在18~22年、9~11年和2~4年周期振荡规律。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1961—2010年奈曼站的温度、降水、风向、风速资料对近50年奈曼旗寒潮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寒潮天气是奈曼旗多发的气象灾害,它伴随的大风、雨雪、降温和持续低温等灾害性天气,对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和百姓日常生活影响都很大。  相似文献   

3.
统计分析了福建省66个站1961-2005年的寒潮资料,阐述全省寒潮的时空分布特征;通过寒潮典型例子,阐述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防御冻害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4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和历史天气图,分析了对吉林省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春播和秋收期寒潮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总结出天气分型及预报着眼点,指出吉林省中部主产粮区为寒潮多发地区,对于大范围寒潮可根据环流型提前预报并预警,对于减轻农业损失很有益处。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1961—2010年锦州地区出现的大雪到暴雪天气过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大雪、暴雪月分布特征、年代际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影响系统分型及预报指标,对今后锦州地区大雪到暴雪的准确预报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菏泽市9个代表站1961~2000年40年的逐日温度资料,对菏泽市寒潮的发生、变化及天气气候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其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菏泽市寒潮天气出现次数整体呈减少趋势,寒潮区域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西北部偏少,中东部偏多;降温幅度有一定差异,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年际变化悬殊较大,递变规律明显,但与前期气候状况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1—2010年白城市地区5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以及最新的寒潮预警信号的发布标准,对发生在该地区的寒潮天气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其区域分布特征和长期变化特征,并对其原因也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2001—2010年白城地区共计出现蓝色寒潮146站次、黄色寒潮7站次,9月至次年4月均有可能发生寒潮,最早开始为9月6日,最晚结束为4月30日。出现寒潮最多的月份是10月,最少的月份是1月,这主要与气候的季节性转换有关。寒潮开始期趋于推后,而寒潮结束期提前,说明气候变暖是寒潮发生变化的主要气候背景。  相似文献   

8.
利用成都市14个站点1961—2020年的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及降水资料,利用气候倾向率等指标分析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成都市的多年平均暴雨、寒潮、连阴雨日数分别为1.68~3.07、0~0.17、27.28~61.78 d;多年平均连阴雨日数由西向东逐渐减少;1961—2020年,成都市暴雨日数减少,连阴雨日数增加。  相似文献   

9.
利用1961—2010年哈密地区50年雷暴天气资料,统计分析了雷暴日数的变化特征及时空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哈密地区雷暴日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尤其近10年下跌趋势很大,在过去的50年中各测站雷暴日数变化速率-0.32~-2.00d/10年。1年中雷暴的活动期在3~10月,活跃期5~8月的平均雷暴日数占全年的90.0%以上。1日中雷暴多发生在正午到前半夜。年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南部明显少于北部,且雷暴日数随海拔升高而递增。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酒泉地区2011—2018年寒潮天气的特征特点发现,2011—2018年酒泉地区共出现不同强度的寒潮天气过程14次,最早出现在9月(2013年),最晚出现在5月(2016年),集中出现在11月至翌年4月,其中以4月出现寒潮天气过程的频率最高,其次为12月,再次为3月;以4月寒潮经过时降温幅度最大。酒泉地区寒潮暴发时通常伴有大风、沙尘暴和降雪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极大。农户应当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报提早做好防霜冻准备,以减轻寒潮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寒潮天气过程发生的环流形势的演变过程及各种物理量变化特征如涡度、垂直速度、温度平流等方面对2011年3月12—14日、2012年4月22—24日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2次春季寒潮天气过程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发现这2次春季典型寒潮天气过程均是出现在亚欧中高纬地区环流形势由纬向型向经向型转换过程中,前期温度一般较往年同期异常偏高;强盛的冷平流造成气温大幅下降,地面冷高压强烈发展最终形成甘肃省河西地区寒潮天气;但2次寒潮过程环流形势也有所不同,天气过程的强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12.
济宁市东部山区主要灾害性天气特征及防灾减灾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山东省济宁东部山区1981—2010年气象资料的分析,总结了当地暴雨、寒潮、低温、大风、干旱、大雾、高温、沙尘等主要灾害性天气的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3.
利用辽宁58个测站19712011年这40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运用气象统计方法分析了辽宁寒潮天气的基本事实,并采用小波分析突变检验研究了辽宁地区19712011年这40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运用气象统计方法分析了辽宁寒潮天气的基本事实,并采用小波分析突变检验研究了辽宁地区19712011年寒潮发生次数的年际、年代际时间分布特征,进而分析辽宁地区寒潮活动的气候特征。经过统计,总结了影响辽宁寒潮的主要路径,发现辽宁地区近40年寒潮具有西部山区、辽北及中部平原寒潮次数较多,其他地区相对较少的空间分布特点,并且寒潮每年的发生次数也存在一定的年代际时间变化特点,而寒潮发生次数的月分布和旬分布也有一定的特点,同时总结了各类型寒潮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4.
利用山西62个测站1961—2010年的逐日最低地温资料,分析了终霜冻的历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 1961—2010年平均终霜冻日呈现提早结束的趋势,并伴有明显的波动变化;21世纪的10年是平均终霜冻波动最为剧烈的时期。(2) 山西省1961—2010年平均终霜冻日为4月12日,其分布整体呈现南早北晚的特征,从3月中旬到5月中旬,终霜冻自南向北相继结束。(3) 山西省正常终霜冻的发生概率为54%~74%,从东北到西南的分布为“小-大”相间分布,概率较大的地区主要位于中部和东南部;偏晚终霜冻的发生概率为2%~22%,南部和北部是其发生概率最大的地区;特晚终霜冻的发生概率为14%~36%,概率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中部。(4) M-K突变检验 表明,山西平均终霜冻在1990年发生了一次显著的气候突变;1975—1996年,山西大部分站点的终霜冻日都发生了显著的气候突变。(5) 1961~2010年山西终霜冻变化趋势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从南到北呈“大-小”相间分布,提前幅度较大的地区主要位于中西部和南部,推后幅度较大的地区集中在西北部以及中东部。(6) 2001—2010年山西轻微、中度和重度终霜冻的主周期分别为15 a、12 a和7 a;次周期分别为1 a、1 a和5 a。  相似文献   

15.
寒潮是一种强冷空气活动过程,给人们生产、生活及健康带来重大影响。分析文成县1971-2006年发生的寒潮天气过程,得出寒潮发生的月份、年度分布特征和风力、降温、冰冻等天气特征,为预报寒潮影响提供依据;同时统计寒潮的灾害影响程度并提出防御措施,从而减少因寒潮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统计分析了奈曼旗1959-2004年152次寒潮天气过程的高度场及温度场类型,初步确定本站寒潮天气预报类型和指标,并对1959-2010年186次寒潮进行拟报检验,从而确定奈曼旗寒潮天气过程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7.
近40年辽宁地区寒潮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辽宁58个测站1971~2011年这40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运用气象统计方法分析了辽宁寒潮天气的基本事实,并采用小波分析突变检验研究了辽宁地区1971~2011年寒潮发生次数的年际、年代际时间分布特征,进而分析辽宁地区寒潮活动的气候特征。经过统计,总结了影响辽宁寒潮的主要路径,发现辽宁地区近40年寒潮具有西部山区、辽北及中部平原寒潮次数较多,其他地区相对较少的空间分布特点,并且寒潮每年的发生次数也存在一定的年代际时间变化特点,而寒潮发生次数的月分布和旬分布也有一定的特点,同时总结了各类型寒潮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8.
根据宜州市1961—2010年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宜州市暴雨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时空分布特征以及造成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结果表明:宜州市暴雨发生率最高出现在6月,其次是7、5月,90%的暴雨出现在4—9月。该研究可为暴雨预报、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的高空、地面资料和数值预告产品对2010年1月18—20日和2011年1月1—3日发生在新疆博州地区的2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寒潮天气均是前期温度明显回暖后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从环流背景、冷空气的移动路径及源地分析找到了2次过程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并结合数值预告产品的解释运用,得到博州地区冬季寒潮预报的一些指标。  相似文献   

20.
《农技服务》2016,(3):153-154
高温热浪是我国大部分地方的灾害性天气,特别是近几年,高温强度有所增强,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选取福建省66个气象站1961-2012年的日数据资料,对福建省出现的高温热浪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阐述了福建省高温热浪的地域分布特征,高温热浪逐月的分布情况以及近52a发生频次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